|

楼主 |
发表于 2011-6-1 12:04
|
显示全部楼层
《水浒人物漫谈》之史料和小说中的高俅
读水浒人物,不能不谈到高俅,高俅可是《水浒传》里地地道道的大反角,是贪官污吏的总代表,被水浒英雄们称之为"变乱天下、坏国、坏家、坏民"的"四大奸臣"之一。
历史上是确有高俅其人的。不过,说他是"四大奸臣"之一,他还不够资格。因为史书中有"六贼"的明确记载。比如《宋史•忠义•陈东传》载:"宋钦宗即位,(陈东)率其徒伏阙上书,论:‘今日之事,蔡京坏乱于前,梁师成阴谋于后,李彦结怨于西北,朱勔结怨于东南,王黼、童贯又结怨于辽金,创开边隙。宜诛六贼,传首四方,以谢天下'"。而且这"六贼"在《宋史》中都有专传。蔡京入《奸臣传》,王黼、朱勔入《佞幸传》,童贯、梁师成、李彦入《宦者传》。这六贼中就没有高俅的份儿,而《宋史》也没有为高俅立传,也未把他列入那种奸贼的传中。
"六贼"中没有高俅,并不代表他没有问题,就一定不是奸臣。比如在《宋史•忠义•李若水传》中就写到:"俅以幸臣躐跻显位,败坏军政,金人长驱,其罪当与童贯等"。他如何"败坏军政"呢?《两朝纲目备要》卷十五就记载:"迭主兵柄,教阅训练之事尽废,上下阶级之法不行,溃败者不诛,而招以金帛;死敌者不恤,而诬以逃亡,于是赏罚无章,而军政大坏矣"。他发迹后,克扣军饷,勒索钱财,广建私邸也是常事。宋代无名氏的《靖康要录》卷七中就有记载,曰:"(高俅)身总军政,而侵夺军营,以广私第,多占禁军,以充力役。其所占募,多是技艺工匠,既供私役,复借军伴。军人能出钱贴助军匠者,与免校阅。凡私家修造砖瓦、泥土之类,尽出军营诸军。请给既不以时,而俅率敛又多,无以存活,往往别营他业。虽然禁军,亦皆僦力取直以苟衣食,全废校阅,曾不顾恤。夫出钱者既私令免教,无钱者又营生废教,所以前日缓急之际,人不知兵,无一可用。朝廷不免屈已夷狄,实俅恃宠营私所致"。不但如此,他的哥哥高杰、高伸,也依仗他的势力,"作搜刮犒军金银而相与隐匿"(宋人《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
拿高俅与真正的"六贼"想比较,高俅的作为算是小巫见大巫了。不知为何到了《水浒传》里,他却被作者"提拔"进了"贼"的队伍,而且排在第三大"贼臣",成了书中的头号"奸贼",这是不是与他的出身有关呢?宋代王明清著有《挥尘后录》一书,该书第七卷载:"高俅者,本东坡先生小史,草札颇工",高俅原先是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的文秘之类的工作人员,笔头子还不错。苏东坡把他"留以予曾文肃",曾文肃不要,于是又把他推荐给枢密都承旨王晋卿。王晋卿又是驸马爷,与当时还是端王的赵佶关系较好。一天,王晋卿派高俅去王府送篦刀,"值王在园中蹴鞠,俅候报之际,睥睨不已",高俅在看端王踢球时,看的很认真,脸上不时还不自觉地流露出惊喜或不满的神色,于是,"王呼来前询曰:‘当汝亦解此技邪?'俅曰:‘能之'。漫令对蹴,遂惬王之意,大喜,呼奴辈云:‘可往传语都尉,既谢篦刀之况,并所送人皆辍留矣'"。就这样,高俅留在王府。不久,端王登上皇位,高俅也随之发迹,于"(政和)七年春正月............以殿前都指挥使高俅为太尉"(《宋史•徽宗本纪》)。这《挥尘后录》中还写到,高俅发迹后,"然不忘苏氏,每其子弟入都,则给养问候甚勤"。可见高俅还不是个忘恩负义之人。
《水浒传》高俅的故事,大概即脱胎于此。把送篦刀改为送玉龙笔架和镇纸玉狮子,彻底切断了他与苏东坡的关系,"草札颇工"当然更不能留,说他是东京"一个浮浪破落户子弟............自小不成家业,只好刺枪使棒,最是踢得好脚气逑。京师人口顺,不叫高二,却都叫他做高球"。连个名字都没有,哪又能"草札颇工"呢?"若论仁义礼智,信行忠良,却是不会............每日三瓦两舍,风花雪月",完完全全是个游手好闲的泼皮和无赖。俗话说"知子莫如父",连父亲都狠之入骨,"被他父亲在开封府里告了一纸文状,府尹把高俅断了二十脊杖,送配出界发放,东京城里人民,不许容他在家宿食",可见他作恶多端,是个人人讨厌之极的坏种。这么个坏家伙,当然也就不可能是"东坡先生小史"。但《水浒传》作者又不好让他与东坡先生彻底切割,不然的话,高俅后面的发迹就如无源之水、无根之木了。于是作者又另辟蹊径,让他由开赌坊的闲汉柳大郎推荐,到东京去找柳大郎的亲戚、开生药铺的董将士。这董将士又是个知道高俅底细的人,怕他留在家里教坏了孩子,忙把他引荐给小苏学士。这小苏学士"知道高俅原是帮闲浮浪的人",留他在家住了一夜,像送瘟神一样,又把这个瘟神送给了王晋卿。《水浒传》就这样重塑了一个流氓无赖出身的高俅,而且是人见人弃的高俅。九九归一,最后还是回到了《挥尘后录》中所记的内容。所不同的是,高俅这个人物的人品完全变了,变成天生的一个坏种。这大概就是金圣叹所说的:"一部大书七十回,将写一百八人也。乃开书未写一百八人,而先写高俅者,盖不写高俅,便写一百八人,则是乱自下生也;不写一百八人,先写高俅,则是乱自上作也。乱自下生,不可训也,作者之所必避也;乱自上作,不可长也,作者之所深惧也。一部大书七十回,而开书先写高俅,有以也"(见《水浒传》第一回首评批语)。一部大书,一开始就写了这么个坏人发迹、当道,那百姓们哪里还有好日子过呢?
《水浒传》作者,对《挥尘后录》的改造,是掐头去尾的,仅保留了中间发迹的一段。前面如"东坡先生小史,草札颇工",后面的"不忘苏氏"、"给养问候甚勤"之类都抹去了。其目的就是塑造了一个头顶生疮、脚底流脓,从头坏到脚的坏人形象,省得给东坡先生脸上摸黑。但是,怎么把这个坏种推荐给驸马王晋卿,又不是开赌坊的柳大郎、开生药铺的董将士等人所力所能及的事,于是小说中又含糊其辞地写了个"小苏学士",故意不写出其名,有意造成模糊,亦是亦非。一般读者当然不会去追究,一看而过,知道是"小苏学士"推荐过去的即可,管他这小苏学士是谁。如果了解一点苏氏家庭的人,大概会知道,这"三苏"之中,父亲苏洵,俗称老苏,苏轼称大苏,苏辙称小苏。既是"小苏学士",那当然是苏辙了,这显然是个错误。原因是《挥尘后录》中写明是"东坡先生",作者又不愿玷污苏先生的美名,故意写了个"小苏学士"。这既没有摆脱与苏氏的瓜葛,又真真假假,让人难分。作者为什么要写"小苏学士"呢?除上述理由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这就是小苏学士苏辙为人比较风流倜傥,比较容易接近董将士这样的生意人,又容易与像王晋卿这样的显贵结交,不失为一个过渡的好桥梁。
《水浒传》写王晋卿与端王的关系,也显然有错。《水浒传》中说:"这太尉(王晋卿)乃是哲宗皇帝妹夫,神宗皇帝的驸马............忽一日,小王都太尉庆诞生辰,分付府中安排筵宴,专请小舅端王"。高俅送两件玉玩进端王府时,端王问清高俅是王都尉亲随后,便笑说:"姐夫直如此挂心"。这个说法就差远了!!!据《辞海•王诜》条记载:"王诜,北宋画家,字晋卿,太原(今属山西)人............妻英宗女蜀国公主,为驸马都尉"。那么,这王晋卿就应当是神宗的妹夫,宋徽宗的姑夫了。而小说中宋徽宗称他为"姐夫",他称宋徽宗小舅,这就完全搞错了辈分。
《水浒传》对《挥尘后录》的内容还有两处的改动。其一关于高俅的后人。旧礼教有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老百姓之间吵架,也常咒人家"断子绝孙"什么的。在《水浒传》作者眼里,像高俅这样的人就应该是个"断子绝孙"的家伙,在"豹子头误入白虎堂"中就写到:"原来高俅新发迹,不曾有亲儿,无人帮助,因此过房这阿叔高三郎儿子在房内为子。本是叔伯弟兄,却与他做干儿子"。其实,高俅是有后人的,这在《挥尘后录》中是提到过的。书中说:高俅发迹后,"子侄皆为郎潜延阁"。高俅有几个儿子呢?该书中没有写明,但在《宋会要辑稿》卷七十九中写到:"由是武臣高俅亦用此例,其子尧康以回授自遥郡转正职,尧辅以回授自观察而承宜"。就因高俅一人发迹,他的两个儿子高尧康、高尧辅也因此而升官。这是一处。另一处是关于高俅之死。《水浒传》一百二十回本,宋徽宗梦游梁山泊,得志宋江等人已惨死,不胜伤感。第二日上朝,龙颜大怒,"当百官前,责骂高俅、杨戬败过奸臣,坏寡人天下"而已,最后高俅是怎么死的却没有交代。《挥尘后录》写的很清楚:"靖康初,祐陵南下,俅从驾至临淮,以疾为解,辞归京师。当时侍行如童贯、梁师成辈皆坐诛,而俅独死于牅下"。也就是说金人入侵后,高俅等护驾南逃,至临淮,高俅就生病,回到京师开封,病死于家中。
通过作者这一系列的改造,在《水浒传》中,高俅就成了坏人的总代表、梁山英雄的死敌。为了突出其坏,作者没有放过一切机会。小说开篇,高俅一上任,他就借点视之机,公报私仇,责打告病在家休息的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紧接着,就为了他那花花太岁的"螟蛉之子"而陷害林冲,三番两次欲置之于死地,最后逼得林冲家破人亡,爱妻自缢,自己上了梁山;杨志遇赦之后,倾家荡产,凑得一担金银去贿赂官员,希望能复职,高俅是礼物照单全收,但一顿臭骂,把杨志赶出门外,断了杨志的前程,最后杨志时运不佳,又丢失了生辰纲,一切希望都化为泡影,也只得上山为寇了。梁山成了气候,他又亲自三次带兵清剿,以为"一鼓可平",谁知结果却是节节败退,损兵折将不说,自己还成了梁山的俘虏。当着众好汉的面,大耍阴谋,说话不算数,回京后闭门装病,不谈招安之事。招安的过程中,他又从中作梗。招安后,他又处处使坏。梁山好汉东征西讨,死伤大半,但是高俅还是不放过,诬告卢俊义谋反,使卢俊义水银中毒身亡。借卢俊义之死使宋江"生他事",又以安抚为名,用毒酒害死宋江,一场轰轰烈烈的起义,起于斯,又灭于斯,其人之害,有目共睹。
小说不但充分揭露了这个"子系中山狼,得势便猖狂"的无赖其狠毒、卑鄙的灵魂,而且还刻画出其老奸巨滑、无信无义、刚愎自用又妄自尊大的形象,是小说中描述的非常成功、生动的艺术形象。通过他,也更好地揭示了小说的主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