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新人指南|投诉删帖|广告合作|地信网APP下载

楼主: cqg1985
收起左侧

[灌水] (系列转载文章另角度看水浒)《水浒人物漫谈》

[复制链接]

689

主题

59万

铜板

90

好友

传奇会员

火影忍者

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

积分
403483

灌水勋章荣誉会员勋章活跃勋章宣传勋章贡献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1-6-1 11:31 | 显示全部楼层
细说水浒(五十):安道全治痈疽


  《水浒》第六十五回载:宋江攻打大名府时,突然患病,一卧不起。起初是"神思疲倦,身体酸疼;头如斧劈,身似笼蒸","背上好生热疼",似"鏊子一般红肿起来",最后是"神思昏迷,水米不吃"。"鏊子"是烙饼器具,图形中凸,从介绍看,宋江有发热、头痛、背部红肿,焮热疼痛等表症,这是什么病呢?吴用说得对:非痈即疽。对于这类病的善恶,中医有句顺口溜,叫"五善见三则吉,七恶有二即凶"。宋江最后是"神思昏迷,水米不吃",可见是恶疾,如不及时治疗,性命攸关。故此,梁山寨先后派出张顺去请、戴宗去接,这个"肘后良方有百篇,金针玉刃得师传"的祖传内科、外科尽皆医得的神医安道全,几经周折,终于及时赶到梁山。
  在返回梁山途中,安道全就问戴宗:宋江"皮肉血色如何?"戴宗回答:"肌肤憔悴,终夜叫唤,疼痛不止",虽然戴宗说是"性命早晚难保",安道全却认为"可医治"。一到梁山,宋江口内只有一丝气息了,一诊脉,安道全便断定"脉体无事。身躯虽是沉重,大体不妨",并当众夸口道:"不是安某说口,只十日之间,便要复旧。"果然如其所言,"五日之间,渐渐皮肤红白,肉体滋润。不过十日,虽然疮口未完,却得饮食如旧",不久就完全康复了。
  安道全用什么办法治病呢?他的医法有无道理?《水浒》里只说了两句:"先把艾培引出毒气,然后用药:外使敷贴之饵,内用长托之剂。"所谓"艾培",是灸法,起到疏通气血、开结拔毒作用;所谓"外使敷贴",即用外科常用膏药,用来消肿、提毒、去腐、止痛、生肌、收口。如加味太乙膏之类,即能清火消肿,又能提脓生新,故为肿疡和溃疡通用方。《水浒》虽未点出药名,也无非是此。"内用长托之剂",更是中医之常法。中医书载:"外科痈疽等症的内服药的运用,原则上分为消、托、补三法。"安道全是"内用长托之剂",书曰:"托法,施用于肿疡化脓时期和溃疡初期,能托毒外出,防止毒气深入扩散",便于生肌收口。因用了艾培、外敷、内托三法,使脓出痛减,脾胃之气渐复,故宋江不过十日虽疮口未愈,饮食却恢复如常,真是药到病除,医道高明,神医安道全,真是名不虚传。
  安道全"神"就"神"在宋江病重时承诺的"只十日之间,便要复旧"上。安道全一上梁山刚诊脉,就敢当众夸口,这与其医道高明有关,因此他胸有成竹地打了保票。这因他源于从戴宗嘴里了解了宋江的病情,几套医疗方案在旅途中早已形成。上山后一望、一闻、一问、一切、一触,正确的方案已经出来了,对症下药,也就立竿见影了。
历经100天的非洲之旅完成了,回国了..

689

主题

59万

铜板

90

好友

传奇会员

火影忍者

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

积分
403483

灌水勋章荣誉会员勋章活跃勋章宣传勋章贡献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1-6-1 11:32 | 显示全部楼层
细说水浒(五十一):《水浒》人物知多少


  在我国古典长篇小说中,塑造人物最多的恐怕要数《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及《水浒》了。据《中国文学史》及其他资料记载:《三国演义》写了1183人,《西游记》写了四百多人,《红楼梦》写了975人,惟独《水浒》写了多少人,这些资料大多没有一个比较准确的数字。有的说大约四百多人,有的又说六百人以上,这两者差距又如此之大,如果仅仅解释为误差,很难说得过去。
  《水浒》人物到底有多少?1981年,我曾用了三四个月的时间,对人民文学出版社1954年出版的一百二十回《水浒全传》,进行了全面、仔细地阅读,并做了详细的记录。在人物方面,我记录了每一回出场的人物及书中点到但未出场的人物。除去丫鬟、士兵、喽啰等"龙套"外,最后的统计结果是:有名有姓的人物577个;有姓无名的人物99个;有名无姓的人物9个;无名无姓,但对故事情节发展有一定作用的人物40个。加起来一共写了出场人物7
  在出场的7
  正文写到此应该说已基本结束。但有一点说明、一点补充不得不啰唆几句。一点说明是原文付梓时,我写道"一共写了出场人物685人",而今文却出现了出场人物725人,整整多出40人。这40人是原文中没有加上的无名无姓的人物。重写此文时,我翻阅当年的记录,又翻读了《水浒全传》的有关章回,觉得这无名无姓的40人非补上不可。比如"鲁智深拳打镇关西"一回中的店小二就是个无名无姓的人物。此人虽无名无姓,但在此一回书中绝非可有可无。书中写到他的文字前后仅二百来字,分为接待鲁达,阻拦金老父女,遭鲁达痛打,报信未果及目睹拳打镇关西五处。字不多,但一个恃强凌弱、不知好歹,但又胆小怕事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又比如"戴宗智取公孙胜,李逵斧劈罗真人"一回中的吃面老人,就人物形象而言,他没有前面说的店小二那么活脱鲜明,但对情节的发展、所产生的喜剧效果等方面都起了重要的作用。

历经100天的非洲之旅完成了,回国了..

689

主题

59万

铜板

90

好友

传奇会员

火影忍者

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

积分
403483

灌水勋章荣誉会员勋章活跃勋章宣传勋章贡献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1-6-1 11:33 | 显示全部楼层
细说水浒(五十二):梁山上为何没赵姓


  《百家姓》据说是宋朝初年原吴越国无名氏所编。因当时的天子是赵匡胤,赵姓便成了国姓,列为第一。因编者是吴越国人,吴越国王就是那位强弩射潮的钱镠,故钱姓放在第二。第三至第八位据说是后妃们的姓,当然也要列在前面,依次排列,无所争议。然而,《水浒》的作者偏偏藐视这些,一百零八将中的帝子龙孙却是姓柴,是周代世宗柴荣的后代、家有誓书铁券的柴进;有古代重臣的后代、后汉三国时关羽的嫡派子孙关胜;三代将门之后、五侯杨令公之孙杨志;河东名将呼延赞嫡派子孙呼延灼;富豪有独龙冈大财主李应、河北大名府"第一等长者"卢俊义等等。诸此种种,但作者偏不让他们姓赵。第七十一回梁山英雄排座次后,作者写了一篇赞词,开头两句是"八方共域,异姓一家"。可是这一家异姓中,独无赵家,这难道是偶然的疏漏还是巧合呢?事实上,这是作者有心安排的。"黑旋风扯诏谤徽宗"一回书中,李逵就公开声明:"你的皇帝姓宋,我的哥哥也姓宋,你做得皇帝,偏我哥哥做不得皇帝。"这很明显是作者有意安排的,借用李逵这个粗人、没文化的人说出这没文化的话来,大有调侃之意,也具有喜剧意味,令读者为之一笑,其实作者的潜台词就是要用宋姓代替赵姓。
  文学作品中人物姓氏的选择,并不是作家信手拈来,而是有意安排的。一百零八将中没有赵姓,正反映了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反映了对重用奸佞、误国害民的赵氏王朝的极大不满。故不愿让梁山英雄与他们同姓同祖,玷污清白。
  但是也有些研究者不同意此说,他们认为梁山好汉中之所以没有赵姓,是因为受《大宋宣和遗事》的影响。因为《水浒》中的故事很多都是从《大宋宣和遗事》中移植、演义过来的。《大宋宣和遗事》中列举了以宋江为首的三十六人的绰号及姓名,这三十六人之中就没有赵姓,所以七十二地煞中就不宜塞进一个赵姓;再说梁山上的这些好汉,上山后都是"强盗",在"强盗"中安排一个赵姓,有辱国姓。出于对国姓的尊重,作者才有意不安排的。我认为这个说法没有道理。如果说三十六人中没姓赵的,七十二地煞中就不会塞进一个赵姓,那么我们能否这样理解:凡三十六人中没有的姓氏,在七十二地煞中就不宜出现,或者说七十二地煞中的姓氏必须是三十六人中有的。一言而喻,这种说法太武断。至于说"强盗"中安排一个赵姓就有辱国姓,则更难说得通了:难道在田虎手下的赵能、方腊手下的赵毅这些"反贼"和妓女赵元奴都安排为赵姓,这就是尊重国姓吗?所以我认为:在梁山好汉中没有赵姓英雄,只能是作者有意安排的。

历经100天的非洲之旅完成了,回国了..

689

主题

59万

铜板

90

好友

传奇会员

火影忍者

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

积分
403483

灌水勋章荣誉会员勋章活跃勋章宣传勋章贡献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1-6-1 11:34 | 显示全部楼层
细说水浒(五十四):梁山好汉的绰号


  梁山英雄的绰号,有的是根据人物的某种特长或才能来取的。如戴宗有道术,日行八百里,故号"神行太保";蒋敬因"精通书算,积万累千,纤毫不差",人称"神算子";吴用足智多谋,故叫"智多星";凌振因善制造火炮,"石炮落处,天崩地陷,山倒石裂",故号"轰天雷",等等。
  有的绰号则是根据人物的形体或外貌特征来取的。如青面兽杨志,因"面皮上老大一搭青记",故称"青面兽";史进身上有"一团花绣,肩膊胸膛,总有九条龙,满县人口,都叫他‘九纹龙'";林冲生得豹头环眼,取号为"豹子头";朱仝有一尺五寸长的须髯,故号"美髯公";郑天寿因"生得白净面皮",故号"白面郎君"等等。
  有的绰号是根据人物的性格来取绰号的。如秦明"性格急躁,声若雷霆,以此人都呼他做‘霹雳火'";裴宣因"六案孔目出身......为人忠直聪明,分毫不可苟且",故号"铁面孔目";宋江因仗义疏财,周人之急,故号"及时雨";李逵因一身黑肉,性急如风,故号"黑旋风"。
  有的梁山英雄绰号是根据人物的职业特征来取的。为躲避官府的缉拿,武松一直以道家打扮出现,因此叫做"行者";船火儿就是船伙计张横,他的职业就是浔阳江的艄公;神医安道全、操刀鬼曹正、菜园子张青皆是此类。
  有的绰号是根据人物使用的兵器来取的。如关胜善用大刀,就名"大刀";呼延灼善用双鞭,故号"双鞭";董平用双枪,就叫"双枪将";张清惯使飞石,像没有羽毛的箭一样,故号"没羽箭"等等。
  有的人物是仿古人来取绰号的。传说三国吕布善使戟,又被封为"温侯"。吕方也用戟,又姓吕,故号"小温侯";花荣箭术高明,可与李广媲美,就叫"小李广",以示区别;郭盛使枪,仿号"赛仁贵",等等。
  有的人物是借用鬼神之名来取绰号。如活阎罗阮小七、丧门神鲍旭、母夜叉孙二娘、险道神郁保四等等。这些绰号都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与人物的外貌、性格也挂不上钩。
  还有的人物是以动物形象来取绰号的。如玉麒麟卢俊义、扑天雕李应、插翅虎雷横、两头蛇解珍、出洞蛟童威、通臂猿侯健等。其中以虎为号的特别多,统计一下有七个:如插翅虎、矮脚虎、笑面虎、跳涧虎、中箭虎、花项虎、青眼虎。可惜这些都虚有其号,也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有的绰号含有两种意思。比如杨雄的绰号叫"病关索",关索相传是三国人名,杨雄取此号是仿古人。但"病"字,又是根据人物形象特征取号的。《水浒》第四十四回介绍杨雄时写道:"因为他一身好武艺,面貌微黄",貌似病态,故号"病关索";孙立的"病尉迟"亦如此;当然也有的绰号取得莫名其妙,如扈三娘的绰号为"一丈青",青可以解释为其美如春色,冠以"一丈"就说不清楚了;笑面虎朱富,但书中没有描写笑面虎形象的只言片语,这个绰号就不得体了;另外还有霍闪婆王定六、铁扇子宋清。霍闪婆是什么意思,书中他自己介绍说:"因为走跳得快,人都唤小人做霍闪婆王定六。"这"霍闪"两字可以解释为"走跳得快",但这"婆"又是什么意思呢?把"霍闪"和"婆"放在一起取号,又该作何解释呢?还有就是宋清。他的"铁扇子"的绰号就更是莫名其妙了。《水浒》对宋清的介绍是在"阎婆大闹郓城县朱仝义释宋公明"一回中,冷不丁出来了一句"原来这宋清,满县人都叫他做铁扇子"。为什么叫"铁扇子"?书中未提供任何可引以为证的文字。如果说宋清平常生活中手里老拿着一把扇子或是以扇子为兵器,叫他做铁扇子还说得过去,但书中没给他这个机会。《水浒注略》卷上曰:"扇子以铁为之,乃无用之物。"这个注释有失偏颇,说宋清无用也冤枉了他。在同一回书中,张三挑唆阎婆惜到公堂告状时就说:"宋江以是宋清隐藏在家,不令出官"的,宋太公也说:"老汉自和孩儿宋清在此荒村,守些田亩过活。"这也说明了宋清还是有点用的。
历经100天的非洲之旅完成了,回国了..

689

主题

59万

铜板

90

好友

传奇会员

火影忍者

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

积分
403483

灌水勋章荣誉会员勋章活跃勋章宣传勋章贡献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1-6-1 11:54 | 显示全部楼层
细说水浒(五十三):《水浒》里写了多少计


  《水浒》是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除写了不少轰轰烈烈的战争场面外,敌、我、友三方为了战胜对手,也使用了不少计策。据统计:全书一共使用了166次计。其中梁山好汉用了1
  先说战争用计。比方说第十九回,水泊梁山第一仗就是即将上山的好汉与郓城县济州府缉捕使臣何涛的一场战斗。吴用用的就是"诱敌深入"计,一步步将何涛由岸上诱到湖边,由宽处引到窄处,再引至地形较为复杂的芦苇丛中,最后擒住何涛,全歼官兵。整个计策不但巧妙,而且简直是一场游戏。吴用这方参战者仅十来人
  ,唱着山歌,划着小船,轻轻松松就解决了战斗。又比如"三打祝家庄"。毛泽东在《矛盾论》一书中说:"《水浒》上宋江三打祝家庄,两次都因情况不明,方法不对,打了败仗。后来改变方法,从调查情况入手,于是熟悉了盘陀路,拆散了李家庄、扈家庄和祝家庄的联盟,并且布置了藏在敌人营盘里的伏兵,用了和外国故事中所说木马计相似的方法,第三次就打了胜仗。"毛泽东的这段话中就明确指出"三打祝家庄"就用了好几种计策,比如石秀、杨林化装侦察,"从调查情况入手,熟悉了盘陀路",即是投石问路计;拆散了李、扈、祝的联盟,即合纵连横计;在敌营中布置了伏兵,即木马计,或叫里应外合计。正因为采用了这一系列连环计,最终拿下了祝家庄。
  再说非战争用计。比如"智取生辰纲"就是计中之绝唱。吴用先派人在松林里一闪,探头探脑,引起杨志怀疑,待杨志提刀赶过来,七人惊叫,装出害怕的样子,这使的是反客为主计,迷惑杨志,使其打消疑虑。然后是买酒、喝酒故意麻痹他,勾引起众军将越发想借酒解渴的欲望,这就是引君入瓮之计。付钱时,讨价还价,抢酒、下药等等动作,用的是瞒天过海计。最终使杨志等经不起诱惑中计上当,丢了生辰纲。另外,像高俅陷害林冲所设的卖刀看刀计、纵火计,王婆说风情的"十分光计",张都监陷害武松的美人计等都居此类,这里就不多说了。
  梁山好汉所用的计策,智多星吴用最多,他机巧心灵、足智多谋,作为水浒英雄的军师,当之无愧。从第十六回定计智取生辰纲起至第一百二十回自缢于宋江墓前止,全书有四十八回记录了他的行踪。在这四十八回书中他一共用计6
  吴用的两次败计是:第三十九回为救在江州因酒后吟反诗而下死牢的宋江,吴用让圣手书生萧让模仿蔡京字体写家书,又请玉臂匠金大坚仿刻蔡京印章。因一时疏忽,误盖上"翰林蔡京"四字的讳字图章,被黄文炳识破,致使戴宗也下了死牢;另一次是第一百一十五回,打方腊攻杭州城时,由于损兵折将,求胜心切,加之对杭州城防情况不明,又不作调查研究,贸然用兵,吴用设计诈败诱敌离城强攻之计,结果不但没有拿下杭州城,反而使梁山元老之一的赤发鬼刘唐丧命。
  史进、张顺、解氏兄弟一生中仅用过一计,为配合宋江攻打东平府,由史进混入城中做内应,结果被旧相好娼妓出卖被捉,偷鸡不着反蚀把米。张顺为破杭州城不听劝阻,自恃有潜水绝技,潜水入城,放火为号,反被敌军识破,用乱箭射死。解珍、解宝兄弟俩也自以为猎户出身,善于爬山越岭,企图放火惊敌,结果是计拙兼疏事不成,一个被敌人砍断藤索从乌龙岭上摔死,一个被短弩弓箭射死。
历经100天的非洲之旅完成了,回国了..

689

主题

59万

铜板

90

好友

传奇会员

火影忍者

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

积分
403483

灌水勋章荣誉会员勋章活跃勋章宣传勋章贡献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1-6-1 11:54 | 显示全部楼层
细说水浒(五十七):毒箭与二陈汤


  《水浒》"晁天王曾头市中箭"一回说的是,段景柱献给梁山的照夜玉狮子马被曾头市曾家五虎所抢,并扬言要与梁山誓不两立。晁盖听罢心中大怒,发誓要铲平曾头市。谁知出征时狂风吹折军旗,搦战三日又无人应虞,第四日盲动大军又中计被围,晁盖脸上中了史文恭一箭,退回梁山时已"水米不能入口,饮食不进,浑身虚肿",当夜三更,叮嘱宋江报仇后,便愤然而逝。
  狂风吹折军旗乃自然现象,梁山好汉认为这是不祥之兆,这完全是迷信,而晁盖脸中箭身亡是真。这是枝什么箭?《水浒》说是一枝"毒箭"。毒箭在古小说中常见,它并非虚构,过去民间猎手打虎豹下的窩弓,箭头上也是涂有毒物的,这大概是古代毒箭为今所用吧!
  箭上涂的什么毒物?古来说法两种:一种说鸩,一说乌头。鸩是传说中的一种毒鸟,陶弘景说:"鸩状如孔雀,五色杂斑,高大,黑颈赤喙,食蛇,人误食其肉立死......昔人用鸩毛为毒酒。"《朝野佥载》中记载:"鸩鸟饮水处......百虫吸之立死。"但这种鸟在有关鸟类学专著中,迄今还没有记载,可能是古人想象中的动物。而乌头确有此物,据《辞海乌头》介绍,此物为多年生植物。医书介绍,其主根为乌头,旁根称为附子,附子变形而无分根者称天雄,都是常用中药材,主要产于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等地。乌头碱的结晶体
  二陈汤主治咳嗽胀满、呕吐恶心、头晕心悸等痰饮症候。可是《水浒》里却用它来醒酒。如第二十一回载:宋江被阎婆惜拖回家后,与阎婆惜喝了几杯闷酒,阎婆惜又一夜不理他,使宋江憋气,挨到五更便离家,在县衙门前遇到卖汤药的王公,王公听说宋江"夜来酒醉",便要宋江喝一碗醒酒二陈汤。
  二陈汤不能醒酒,但是酒醉后喝一点还是有好处的:陈皮利气,甘草、生姜补脾和胃,乌梅生津,对治疗醉后呕吐恶心、头晕心悸大有裨益,这也仅是对醒酒起一些间接作用。《水浒》作者用它来醒酒是否搞错了呢?细心的读者大概注意到了,施耐庵在"二陈汤"前冠以"醒酒"二字,这也就是说在二陈汤里加了可醒酒之药,加了什么?加了葛花及枳椇。葛花有解肌退热、利尿作用;枳椇,功能是清利温热。两者都有解酒之功能,在二陈汤中加葛花和枳椇,可谓锦上添花,既可醒酒又可健脾。
历经100天的非洲之旅完成了,回国了..

689

主题

59万

铜板

90

好友

传奇会员

火影忍者

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

积分
403483

灌水勋章荣誉会员勋章活跃勋章宣传勋章贡献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1-6-1 11:55 | 显示全部楼层
细说水浒(五十六):"河北三绝"指谁


  三绝之称古已有之。东晋画家、文学家顾恺之,多才而痴呆,故世传其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唐代的李揆,"镁风仪,善奏时,帝叹曰:‘卿门第、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信朝廷羽仪乎!'时称三绝";唐代张旭的狂草,李白的诗歌与裴旻的剑舞,也号称"三绝";南朝诗人谢瞻曾作《喜霁诗》,由谢灵运手书、谢混朗诵,也为当时人称为"三绝"。
  《水浒》"公孙胜芒砀山降魔
  晁天王曾头市中箭"一回,宋江与北京大名府龙华寺僧人大园交谈中,猛然想起卢俊义说道:"你看我们未老,却恁地忘事!北京城里是有个卢员外,双名俊义,绰号玉麒麟,是河北三绝,祖居北京人氏,一身好武艺,棍棒天下无对!"
  卢俊义何称"三绝"呢?是属于顾恺之、李揆一人具有三种特征的"三绝"呢,还是属于张旭、李白、裴旻及三谢三人各自的一个特征而合称为"三绝"呢?如果如宋江所说的卢俊义"一身好武艺,棍棒天下无对"算一绝的话,其他二绝又指的是什么?或说又是谁呢?历来无人谈起。笔者认为《水浒》乃古典名著,施耐庵乃小说大家,绝不会虚置一笔,书中一定有蛛丝马迹。
  细细寻查,我发现在第六十八回卢俊义活捉史文恭后,宋江为实现晁天王的遗言,建议卢俊义为山寨之尊。其理由有三:一是卢俊义堂堂一表,凛凛一趣,有贵人之相;二是卢俊义出身豪杰之家,又无至恶之名;三是力敌万人,通今博古,天下谁不望风而降。这就是仪表、出身和本领。这三点能否算是卢俊义的"三绝"呢?本领无需多说,仪表勉强可算。为什么说勉强呢?因为梁山之上,仪表堂堂的不少。武松也"身躯凛凛,相貌堂堂",宋江一见武松这类人物,心中甚喜。还有卢俊义家仆人--燕青,《水浒》里还专门有一篇"沁园春"词夸燕青:
  唇若涂朱,睛如点漆,面似堆琼。有出人英武、凌云志气、资禀聪明。仪表天然磊落,梁山上端的驰名。
  虽说身材矮了一点,也有六尺以上,一身雪练似的白肉,加上长相是人见人爱。书中有表述,连京城名妓李师师见了他也动春心,"亲与燕青回酒",以致最后"把谚语来调他","把尖尖玉手,便摸他身上"。
  燕青不是仪表堂堂,有这等艳福?宋江见了李师师,加上多喝了几杯,这平日里不太近女色的人,此时也春心躁动,花了大把大把的银子,李师师也不买账。换了卢俊义,我看李师师也不买账。因此这个仪表作为一绝实在是勉强。这个出身就更难说是一绝了。梁山之上,出身比卢俊义显赫的大有人在。凤子龙孙的柴进,他没法比,就是杨志、关胜、呼延灼,他们的出身也远比卢俊义显赫。故此笔者认为这"河北三绝"非指卢俊义一人,而是指三人。
  那么,另外的二绝又是谁呢?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解决"河北"的范围。河北乃宋代的路名,是宋至道十五路之一,治所在大名府。《辞海河北》介绍:"辖境相当今河北省易水、雄县、霸县和海河以南及山东、河南两省黄河以北的大部。"《水浒》中能数得上"绝"的,除卢俊义以外,还有戴宗的神行、张清的飞石、花荣的神箭、燕青的厮扑、张顺的潜水及安道全的医术。在这六人中,戴宗是江西人,花荣籍贯不明,张顺是安徽人,安道全是江苏人,张清是河南彰德(河南安阳)人,燕青是河北大名府人。前四人完全可排除在外,燕青是地道的河北人,张清的彰德在黄河以北地区,正属于当时的河北路,故张清也是河北人。
  燕青"小厮扑天下第一",又有鹁鸽旋的绝招。别说李逵怕他三分,就是天下无对的任原也败在他的手下,不可不说是"一绝";张清凭手中飞石,连打宋江手下十五员大将,令梁山军马见之胆寒,也可称得上"一绝"。这样,"河北三绝"的谜底终见天日。他们应是:卢俊义的棍棒、燕青的厮扑、张清的飞石

历经100天的非洲之旅完成了,回国了..

689

主题

59万

铜板

90

好友

传奇会员

火影忍者

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

积分
403483

灌水勋章荣誉会员勋章活跃勋章宣传勋章贡献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1-6-1 11:55 | 显示全部楼层
细说水浒(五十五):梁山六绝


  《三国演义》中有三绝:诸葛亮的智绝、关羽的义绝、曹操的奸绝,《水浒》中却有五绝。这五绝由《水浒后传》的作者陈忱提出来,即:戴宗的神行法、张清之石子、花荣之射、燕青之厮扑、安道全之医。这五绝算不算绝呢?看看《水浒》的介绍便知分晓。
  戴宗的神行。戴宗的绰号是"神行太保","神行"点出其绝技,"太保"本为官名,大多为辅助国君或太子的官,无实权,用在戴宗身上只是个尊称而已。他的绝技绝在哪里呢?书上说:"但出路时,传书飞报紧急军情事,把两个甲马拴在两只腿上,作起‘神行法'来,一日能行五百里;把四个甲马拴在腿上,便一日能行八百里。"戴宗"神行"的时候,"只听耳朵边风雨之声,两边房屋树木,一似连排价倒了的,脚底下如云催雾行"。正因为他有这一惊人道术,在飞报紧急军情、救人危难等方面立下了奇功。打北京时,宋江患了背疮,病入膏肓,如果不是戴宗用神行接回安道全,宋江就一命呜呼了。戴宗奉蔡九知府之命去东京下书,又错走梁山被朱贵用蒙汗药麻倒,上梁山报信后,又为吴用请到济州城劝萧让、金大坚上山,接着又返回江州,来回数千里,短短几天完成许多事,不是"神行",又何能为之?其实我们算一算,戴宗日行八百,一天二十四小时,一小时仅走三十三里左右,比现代马拉松速度还慢一点。现代马拉松全长是四十二公里多一点,最好成绩是两小时多一点,也就是说一小时要跑四十二里左右,比戴宗快多了。只不过书中对速度有夸张的描写,加上又用道术,所以有点神化。
  没羽箭张清,这个绰号就取得形象。箭是由箭头、箭杆、箭羽三部分组成的。张弓射出羽箭速度很快,张清使用的是石子,虽然没羽,其速度之快似箭。张清是一员猛将,他的石子百发百中,而且准确率很高,想打哪就能打到哪里。对阵中,张清的石子令宋江等人大惊,尽皆失色,吓得"杨志胆丧心寒";关胜出马迎战,张清只一石子,打在青龙刀上,迸出火光,关胜便"无心恋战,勒马便回";宋江手下的好汉为什么如此怯阵呢?无他,实在是张清的飞石太厉害了。打东昌府时,卢俊义带领二十五员头领,马步军兵一万,兼有关胜、呼延灼、朱仝、索超、杨志等上将,却无奈何张清。两战告败,郝思文、项充还被击中在船中养伤。宋江打下东平府,亲自率军助战,也被张清打得落花流水。首次交锋,就有十五员战将被张清飞石打伤,使宋江军马闻之胆寒。第一个上阵的金枪手徐宁,战不到五回合,就被飞石击中眉心,"翻身落马";接下来燕顺是"伏鞍而走";韩滔鼻凹被击中,"鲜血迸流,逃回本阵";接下来宣赞、呼延灼、刘唐、杨志、朱仝、雷横、关胜,一个个都败在张清手下,准确地说都被张清的飞石打败,这张清的飞石不绝才怪!这飞石绝就绝在它百发百中,防不胜防,而且还绝而不神,没有神化的因素,贴近现实,叫人可信。
  花荣的神箭也是威震一时的。《水浒》对他的箭术有几句描写:"百步穿杨神臂健,弓开秋月分明,雕翎箭发并寒星,人称小李广,将种是花荣。"这是实写,毫无夸张之辞。在清风寨救宋江时,他已是小露锋芒,刘知寨听说花荣如此装束就已"惊的魂飞魄散......哪里敢出来相见",怕的就是那枝箭。救出宋江后,刘高不甘心,派人去花荣寨中夺人。花荣坐在正厅上,"左手拿着弓,右手挽着箭。众人都拥在门前。花荣竖起弓,大喝道:‘......看我先射大门上左边门神的骨朵头。'搭上箭,拽满弓,只一箭......正射中门神骨朵头。二百人都一惊。花荣又取第二枝箭,大叫道:‘你们众人再看:我第二枝箭要射右边门神的这头盔上朱缨!'飕的又一箭,不偏不斜,正中缨头上。"由此可见,花荣箭术着实精准。初上梁山,众人夸花荣的神箭,晁盖大有不信之意。游山时,花荣听到天上雁叫,取箭说要射第三只大雁的头。大雁落下时果然不假。晁盖和众头领看了,尽皆骇然,曰"此梁山无一个不钦敬花荣",可谓一箭定乾坤。打田虎时,连射四贼将,使贼人望风而逃,不战自退。对影山一箭射断绒条,分开两杆结在一起的方天画戟,不能不使人叫绝。吴用说:"休言将军比小李广,便是养由基也不及身手。"这样评价也不算过分。
  浪子燕青的厮扑也是一绝。燕青在梁山好汉中算是个矮子,身材瘦小,身高仅六尺余。但是在泰山放对时,面对身长一丈,貌若金刚,约有千百斤气力的任原,燕青能发挥自己矮小灵活的优势,抓住任原转身不便的弱点,两次从任原肋下钻过去,从而扰乱了任原的步法,燕青趁势使出绝招鹁鸽旋,把任原直撺下献台,夺取胜利,难怪人称其为"小厮扑天下第一"。还有高俅攻打梁山被俘上山后,在宋江的盛宴上喝得大醉,他那泼皮无赖的本色又显露出来,并口出狂言道:"我自小学得一身相扑,天下无对。"宋江、卢俊义命燕青与之一扑:"高俅抢将入来,燕青手到,把高俅扭得定,只一跤,颠翻在地褥上,做一块半晌挣不起。"摔高俅这样的酒囊饭袋,还看不出燕青本事,就是李逵也摔了个脚朝天。
  神医安道全,这绰号已经给他定了性,既是神医,必有神技。他医术之高超,笔者在"安道全治痈疽"一文中已详述,这里就不再啰唆了。
  陈忱所言的梁山五绝到此就介绍完毕。不过,笔者以为梁山上还有一绝--浪里白条张顺的潜水和游水功夫。他在"水底下伏得七日七夜","两条腿踏着水浪,如行平地;那水不过他肚皮,淹着脐下。"第六十五回为宋江到建康请安道全,渡江时因熟睡被强人绑住手脚,缚成"粽子"推入江中。张顺就凭这潜水的绝招,在江底咬断绳子,浮水过江活命。浔阳江上与李逵的一场水中搏斗,更是无比精彩。不但"惹得江边三五百人观看,没一个不喝彩",而且连"宋江看得也呆了"。不是水上功夫高超,何能取得如此之效果呢?特别是"水底下伏得七日七夜"的功夫,更是绝上加绝。伏在水底实际上就是现在的潜水或潜泳。不过现在都要借助工具,潜水服及氧气装置或潜泳用的呼吸器具,借助这些工具现在的潜水员在水下待上几天的事也是有的。而张顺的那个年代,什么辅助工具都没有,还能够"水底下伏得七日七夜",不但绝,而且有点神了。
  这梁山六绝,有的虽然有点神,但神而不怪,都比较贴近现实。现实生活中这类奇人也确实存在。就像我们看中央电视台的"想挑战吗"栏目的节目一样,不是亲眼目睹,我们会相信吗?这就说明现实生活中真有不少身怀绝技的奇人。而梁山六绝说不定也是当时的奇人吧!

历经100天的非洲之旅完成了,回国了..

689

主题

59万

铜板

90

好友

传奇会员

火影忍者

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

积分
403483

灌水勋章荣誉会员勋章活跃勋章宣传勋章贡献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1-6-1 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细说水浒(五十八):《水浒》里的酒器


  《水浒》里提到的酒器很多。大概常用的有杯、碗、角、盏、镟、桶、壶、樽等几种。
  杯是古人常用的酒器,大小形状多种,与现代人所用的大致相同,都属于小型酒器。樽也属此列。《水浒》中多见此两种酒器,大多是文人、官僚、富豪、妇女及酒店所用。除了显示斯文,用此酒器也限制了酒量,不过也切合了这些人的身份。比如京师名妓李师师在与宋江、燕青饮酒时用的就是这种杯,而且是金杯,这就反映出她的气质和风度。
  碗是盛菜饭的食器。用碗盛酒喝,大多是酒量较大的汉子所为。《水浒》里武松最爱用碗。景阳冈打虎如此,快活林打蒋门神亦如此。武松出身平民,又爱喝酒,酒量又大,用杯当然不过瘾,用碗喝酒正符合其海量,又显出英雄豪气。平日,我们在电视里、生活中常见用碗喝酒的场面。
  角这种酒器定名于商代,它是由盛酒器发展为饮酒器的。角腹圆平底,口部呈前后两只尖角形,前脚略高,后脚稍低,旁有把手,下有三足。整体形状与爵相似。古书曰:"一升曰爵......四升曰角"(《周礼考工记梓人》),可见角比爵大。用角饮酒者,大多是酒量大的豪爽之客,又不显俗气。《水浒》里大多是拿角当盛酒器用。如渭州城鲁达与史进、李忠相见,邀至潘家酒楼一次要了四角酒,不过角只用来盛酒,最后酒还倒在碗里。鲁达等三人是用碗喝,落落大方,又不失豪爽。
  盏,是一种浅而小的酒器,大多是有钱人家所用。《水浒》里鲁达在代州雁门县大财主赵员外家,金翠莲父女就用盏待客,既文雅,又显出身份。正因为盏小,三人只有"慢慢地饮酒",也真难为鲁达了。又比如"武松大闹飞云浦"里,张都监、张团练、蒋门神三人很得意地在饮酒作乐,用的就是盏。因为他们安排了不少杀手在僻静处伙同押送公人一齐去杀掉武松,正等着报喜呢,他们用这种盏饮酒,慢慢地消耗着时间。
  镟是温酒的器具,内外两层。内层盛酒,外层盛水,为酒保温或降温。鲁智深离开五台山来到桃花庄刘太公家吃饭时,"庄客镟了一壶酒"。时间是阳春三月,天较冷,喝冷酒伤人,故用热水保温。而武松发配到孟州时间是七月,正是暑天。施恩派人送来"一大镟酒",正是用冷水放在镟中降温。这里提到壶,壶是盛酒用的。日常生活中也常见,这里不多赘述。
  桶在《水浒》中出现了三次。一次是鲁达出家后,一下子在庙里住了四五个月,"口中淡出鸟来",想找酒喝,刚下山就碰到卖酒人,一脚踢倒卖酒人,一会就喝下了一桶酒;第二次是在五台山下小镇,用狗肉蘸蒜泥下酒,先喝了十来碗,还不解馋,又喝了一桶才回山;第三次是吴用说三阮撞筹时,在石碣村小酒店里,吴用及三阮兄弟也是打了一桶酒放在桌上吃。这桶酒能放在桌上,想必就不太大。再说,我们也不要以为这桶就像水桶那么大,如跟水桶一般大小,这一桶酒卖也不好卖,拿也不好拿。所以《水浒》里所说的桶,只能是能放在桌子上的这种小桶。据悉,浙江至今还盛行一种叫做"催桶"的酒器,用铁皮和锡加工制成,有一斤桶、二斤桶、五斤桶和十斤桶等规格。《水浒》里的桶大概就属于此类。
  水浒英雄们喝的是什么酒呢?从书中看,提到的酒有"白酒"、"清酒"、"浑酒"、"老酒"、"水酒"五种。可以肯定地说,这些酒的度数都不高。这与当时的酿造工艺、水平有关,大多是榨制的。何以为证呢?《水浒》"鲁智深大闹五台山"一回里就有答案。鲁智深第二次下山打了禅杖后,到处买酒喝,人家都不卖,然后看见"远远地杏花深处,市梢尽头,一家挑出个草帚儿来。智深走到那里看时,却是个傍村小酒店",这里有八句诗描写这小酒店,其中两句曰:"破瓮榨成黄米酒,柴门挑出布青帘。"榨制酒是让原料发酵后榨成,水分含量高,酒的度数相应就低,实际上是水里多了几分酒味,绝不像现在的酒,是经过糖化发酵,利用蒸馏方法制成。蒸馏过程中,绝大部分的水被蒸发,剩下的是酒之精华--酒精了,其纯度自然高。如果武松、鲁智深喝的是这种酒,早就酒精中毒了,那还闹什么五台山、打什么虎?特别是武松,喝那十八碗,如果是纯度高的酒,上山后必然醉倒,早成了老虎的口中餐了。
历经100天的非洲之旅完成了,回国了..

689

主题

59万

铜板

90

好友

传奇会员

火影忍者

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

积分
403483

灌水勋章荣誉会员勋章活跃勋章宣传勋章贡献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1-6-1 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细说水浒(五十九):刺配与文身


  刺配与文身都是用工具在人的皮肤上刺上永久性的记号或图案。两者之间的不同之处是:刺配是被逼迫的,而文身则是完全自愿。刺配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刑罚。凡是判有流配(也就是俗话说的充军)的犯人,发配前都要在脸上刺上字,美其名曰:"打金印"。所刺的内容,除写上发配的具体州府地名外,有些还刺上所犯案件的性质、服役种类、服刑年限等等。这些犯人又多发配到边远部队中服劳役,故又叫"配军"。刺配的部位,《水浒》里多次提到:在面上的两颊,一边一个。这个"金印"是用针刺的,又加上了染料,不易褪去。宋江发配到江州时打上的"金印",在等到安道全上山后,用药物治疗,慢慢磨去,前前后后花了三年时间。
  《水浒》里刺配的有十四人。他们是:高俅、林冲、杨志、何涛、唐牛儿、武松、宋江、裴宣、雷横、朱仝、卢俊义、董超、薛霸、王庆等。高俅是在未发迹前在京城当混混时,由其亲生父亲告发,被开封府刺配出界发放的;林冲是被高俅陷害刺配到沧州的;杨志是因为杀泼皮牛二被刺配到河北大名府的;何涛是因生辰纲被劫,查办不力,被刺上两行金印,但金印上没有刺上发配的具体地点,属于刺而未配的,留着他继续办案,"戴罪立功";唐牛儿因私放宋江,当了替罪羊;武松因杀潘金莲、西门庆;宋江因杀阎婆惜;朱仝因私放雷横;卢俊义因私通梁山而发配的。最有趣的是董超、薛霸,本来在京城当差,因未按高俅旨意杀掉林冲,被高俅刺配到北京大名府来。王庆刺配也因杀人,这里就不多说了。
  文身是自愿的,多是兵士和游侠少年所为,借此表示自己的剽悍勇健。《水浒》里文身的英雄有史进、鲁智深、阮小五、杨雄、燕青、龚旺六人。史进刺一身花纹,从肩臂到胸膛,总共有九条龙,故号"九纹龙";鲁智深叫"花和尚",不是因风流放荡,而是因身上刺有花纹、后来又削发为僧之故;阮小五胸前刺着一只豹虎;杨雄刺有一身蓝靛色的花纹;燕青一身雪练似白肉,卢俊义叫来个匠人在他身上刺了一身遍体花纹;龚旺浑身刺着虎斑,颈项上刺着个虎头,故号"花项虎"。
  刺配和文身的历史谁长谁短,难以考证。据司马迁《史记》载:汉初猛将英布,又名黥布。黥布就是古代在犯人脸上刺刻、涂墨的一种刑罚,英布在秦时因犯罪而被在脸上刺过字,故得此名。可见,刺配远在秦朝时就存在。而外国人类学者认为:文身是由原始人在面部和身体其他部位描绘图案的习惯演变而来的。考古学家曾经在四千年前的埃及木乃伊上找到文身图案。刺配在我国早已禁止,而文身至今尚存。
  文身是件很痛苦的事情,全身性文身往往要断断续续刺上几年,局部性的也要几个月,要在皮肤上刺几百针、几千针。在刺的同时,还要将一些颜色(如蓝靛或朱砂)挑入皮内,这些不易溶解的颜色微粒,在皮肤内引起异物反应,使组织细胞无法吞噬,也不能清除,于是就使皮肤上呈现出终身不易消失的带色图案。文身时,常因文身器械消毒不严或颜色里混有细菌,发生感染化脓,形成难以治疗的斑痕疙瘩,影响肢体伸屈及其他健康发展。文身器具因交叉使用而易成为传染乙型肝炎的媒介。因此,文身之风也就随之减弱。

历经100天的非洲之旅完成了,回国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在线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