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新人指南|投诉删帖|广告合作|地信网APP下载

楼主: cqg1985
收起左侧

[灌水] (系列转载文章另角度看水浒)《水浒人物漫谈》

[复制链接]

689

主题

59万

铜板

90

好友

传奇会员

火影忍者

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

积分
403483

灌水勋章荣誉会员勋章活跃勋章宣传勋章贡献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1-6-1 10:51 | 显示全部楼层
细说水浒(二十一):梁山三寨主


  白衣秀士王伦是梁山寨的第一任寨主、梁山事业的开拓者,出身是个落第的秀才。虽说有些文化,不过离满腹经纶还差了很多,又没有什么本事,只不过是有些胆量。俗话说“秀才造反十年不成”,他就造成了,好不容易占据了山头,坐了第一把交椅,当上了梁山的老大,从此结束了遭人白眼、瞧不起、寄人篱下的局面,过着秤金分银、成瓮喝酒、大碗吃肉、发号施令、无人不听的生活。这种美滋滋的好日子,谁不想过呢?因此他就特别害怕比他强的人来投奔自己。心胸狭窄、嫉贤妒能就成为他致命的弱点。林冲来投奔,又持有柴进的介绍信,连朱贵都认为:“既有柴大官人书缄相荐,亦是兄长名震寰海,王头领必当重用。”坏事就坏在这“名震寰海”上,林冲乃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本领当然比王伦不只高出多少倍,而这正是王伦最害怕、最嫉妒的,他当然不敢接纳林冲,想方设法要拒林冲于山门之外。因此,连杜迁、宋万都觉得他“忘恩背义”,不够哥儿们的江湖义气。也正因此,晁盖等人上山,他更加不敢接纳,这就必然引起林冲的不满,最后火并了王伦。
  王伦的不义,还表现在对待老百姓方面。对过往客商,只要有钱,他从不放过。轻则用蒙汗药麻倒,重则要人性命,既谋财又害命。对山寨周围的群众,也经常骚扰。阮小五说:“在先这梁山泊是我弟兄们的衣食饭碗,如今绝不敢去!”阮小七补充说:“这个梁山泊去处,难说难这!如今泊子里新有一伙强人占了,不容打鱼。”这两个“难”字,说尽了王伦的霸道,也表达了和阮氏三雄一类的渔民们的痛楚和无奈。由此观之,王伦占据山头,完全是地道的强盗。
  火并王伦后,晁盖被推举为梁山第二任寨主。晁盖的为人,从《水浒传》里看大概有四点:一是仗义疏财;二是好结交江湖人士;三是不懂得体察人情;四是有勇无谋,没有什么雄才大略,又有些家长作风。正因此,他做了山大王后,虽也拦路打劫,但强调“只可善取金帛财物,切不可伤害客商性命。”这就比王伦更有仁慈之心,但没有完全摆脱强盗的品性。不过,晁盖的手段毕竟比王伦高明了许多。他一即位,便把打劫来的生辰纲、财物及自己家里的金银财帛赏赐给众人。体现了他仗义疏财的一贯作风。做了梁山老大后,他又安排修理寨栅,打造兵器,命令手下喽罗加紧操练,准备迎敌。这既稳定了军心,又对梁山事业的巩固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他的霸道和不体察人情,书中有很多这方面的例证。比如投奔王伦,他明知王伦的为人,初会王伦,就被王伦的“热情”所迷惑,而未察觉到王伦毫无收留之意,还对人说:“此恩不可忘报。”真是反映迟钝,太迷糊了。花荣上梁山投奔于他,人夸花荣神箭,惟独他不信,使花荣很不开心。还有杨雄、石秀上山,讲起时迁偷鸡,祝家庄誓与梁山为敌之事。晁盖不分敌我,不恨祝家庄人,反而责怪杨雄等人有辱山寨,盛怒之下,就要“孩儿们将这两个与我斩讫报来”。作为梁山上的主要领导人、一把手,处理事情也未免太轻率了一点。从他开口“孩儿们”的语调看,也完全是一副强盗的口吻,不免有类似王伦之嫌。他有勇无谋,没有什么雄才大略,表现在对一些突如其来的事件的处理上。他总是惊慌失措,束手无策。只讲“竭力同心,共聚大义”,对山寨前途无具体打算,这“大义”是什么也不明确。他的这些弱点,书中也披露了不少。比如生辰纲事败露后,他就慌张的不知所措,竟不知“走哪里去好”,一点主意都没有。每当官兵来进剿,他都是“大惊”,问吴用“如何迎敌?”关键时刻都是如此恐慌,缺乏主见,这怎能当好这一山之主呢?特别是曾头市中箭之后,立下了这么个荒谬、令人不可理喻的遗嘱:“若那个捉得射死我的,便教他做梁山泊主。”他这就不成了第二个王伦了吗?他公开的把水泊梁山当成了他晁盖的私有财产,前途命运由他如此轻率安排。这一切充分说明晁盖这个寨主,目光短浅、胸无大志、缺乏领导能力。还好他提前去世,不然梁山的前途实在是令人忧虑。他晁盖这样的人是难以当好一山之主的。
  晁盖身亡后,宋江做了第三任寨主。这个寨主礼贤下士、仗义疏财。他与晁盖相比,就强在礼贤下士上。正因此,他以他那杰出的领导才能和江湖威望,赢得众好汉的推崇和爱戴,使得山寨十分兴旺。加上他指挥得当,众弟兄精诚团结,奋力拼杀,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反围剿的胜利,扩大了梁山力量,建立了一个巩固的根据地。他的局限在于:对上山造反始终认为是“灭九族的勾当”,暂住水泊是“专待朝廷招安”,“早招安,心方足”。宋江在将梁山事业推向顶峰的同时,忠君报国的观念在头脑中日趋严重,并主导了他的思想,故梁山事业之兴兴在宋江,亡亦亡于宋江。
  宋江当了山大王后,对周围的群众、过路的客商所采取的做法已大大不同于前任。他的政策是:赈济、安抚。让他们过着和平、安宁的正常生活;对于客商是任从经过;对官宦、富户的不义之财是定夺不饶。这就脱离了强盗这个身份,有点造反、正义的品性了。在梁山的这三个寨主中,宋江算是最豁达大度、最有才干、又最受人尊敬的寨主了。
历经100天的非洲之旅完成了,回国了..

689

主题

59万

铜板

90

好友

传奇会员

火影忍者

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

积分
403483

灌水勋章荣誉会员勋章活跃勋章宣传勋章贡献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1-6-1 10:51 | 显示全部楼层
细说水浒(十九):说李小二


  李小二原是东京一酒楼伙计,因与主人不和,偷了店主钱财,被捉住要送官问罪,多亏林冲赔话相救,又与他赔了些钱财,才免吃官司。后在东京无法安身,又亏林冲资助他盘缠,流落到沧州,找到一家姓王的酒店当伙计。他做事勤快、麻利,兼有一手烹调的好手艺,博得食客好评,因而生意顺当、兴隆,加上他为人谨慎,深得店主家钟爱,被招为女婿。店主家死后,小俩口继续操持着酒店,自食其力,有一个美满的家庭,过的是小康生活。也正因此,当他在沧州巧遇充军来的林冲时,他不忘旧恩,不嫌林冲是个逃犯,不怕因此受人奚落,真心实意地把林冲请回家中,又是拜恩人,又是热情款待,说"今日的恩人到来,便是从天降人",话语中饱含喜悦之情,毫无虚假做作之成分。此后又送汤送水,为林冲浆洗缝补,恭敬孝顺,尽力报恩,这一切,就把他勤劳、善良、本份、正直的品质刻划出来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切,宣扬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知恩报德"的传统心理和素质,这一点在当今社会,特别是对年轻人来说,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
  在生活上关心林冲仅是他美德的一面,更为重要的是他为林冲的性命、前途担忧。当他发现两个人一前一后闪进酒店,又操着东京口音,要请差拔、管营时,他马上就联想到了林冲,他先是怀疑,后是警觉。当他发现来人迟迟不回答管营问话,又不让他进去烫酒,他更觉蹊跷。面对如此情况,他的精明就在于:一是要老婆在阁子里偷听来人和管营、差拔的谈话,了解内幕真情,不莽撞从事;二是他深知林冲是个急性人,弄不好便杀人放火连累自己,又不同意老婆叫林冲来认人的建议,这又充分把他那胆小怕事的小市民性格写的合情入理。这两者同时说明,他做事稳重,精明能干,既同情林冲,多事;又怕殃及自己,胆小。
  阁子里偷听,虽然效果不佳,但他的疑惑、担心并未解除。客人离去,林冲到来,出于关心,他还是把刚才了解到的情况如实转告,使林冲早有防备,保持清醒的头脑。可见他是视林冲为亲人、真心诚意报恩的。林冲买了尖刀,街前街后寻了几日,又叫他夫妻提心吊胆,捏了一把汗。仇人未寻着,又使他安了点心,一面安抚林冲"只是自放仔细便了",勿放松警惕。你看这安心又担心的心态写的多自然、多实在!最后林冲向他征求去草料场管事的意见时,他首先从经济角度分析给林冲听:"这个差使又好似天王堂:那里收草料时有些惯例钱钞。往常不使钱时,不能彀这差使。"你看这多么符合他的作为生意人的身份、心理。当林冲提出:"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知何意?"的疑问时,他又反劝林冲:"休要疑心。只要没事便好了。只是小人家离得远了,过几时挪工夫来望恩人。"这就反衬出他自己后悔前日失言之矛盾心理,又为不能经常照顾林冲感到遗憾、不安。这一切完全符合李小二这个人物的性格。因为他毕竟不是侠士豪杰,而是一个有小康之家,既心地善良、为人忠厚,又安分守己,胆小怕事的顺民。故此,行动上处处流露出内心这又关心林冲、又怕出事的矛盾心理。他总是在周全两者之间努力,他的心态、他的身份紧紧地贴合在一起,写的真是食维妙维肖的很。这个人物的设置,固然是故事叙述的需要,可是作者依然写出了他的个性,同时作者还用其知恩报恩来与陆谦忘恩负义、卖友求荣作对照。一言以概之,李小二这个人物是《水浒》中塑造的极其成功的一个小角色。

历经100天的非洲之旅完成了,回国了..

689

主题

59万

铜板

90

好友

传奇会员

火影忍者

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

积分
403483

灌水勋章荣誉会员勋章活跃勋章宣传勋章贡献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1-6-1 10:52 | 显示全部楼层
细说水浒(二十二):三个未出场的《水浒》人物


  纷纷五代乱离间,一旦云开复见天。
  草木百年新雨露,车书万里旧江山。
  寻常巷陌陈罗绮,几处楼台奏管弦。
  人乐太平无事日,莺花无限日高眠。
  这是《水浒传》开篇所引用的一首诗。诗的作者,《水浒传》中作了简单介绍,是"宋神宗天子朝中一个名儒,姓邵讳尧夫,道号康节先生"。
  《水浒传》里对邵尧夫的介绍过于简单,而且还有点错误。邵尧夫应叫邵雍,字尧夫,自号安乐先生,元祐年间赐谥康节。祖籍范阳(今河北定兴县南)人,幼年随父亲迁共城(今河南辉县)。不愿为官,隐居在苏门山百源之上,故后人又叫他做百源先生。后出山迁居洛阳,与司马光、吕公著等人交游甚密,邵雍是北宋哲学家、宋明理学的创始人之一。他根据《易传》关于八卦形成的解释,参杂道教思想,虚构宇宙构造图式和学说体系,成为他的象数之学(也叫"先天学")。认为宇宙的本原是"太极",即"道"、"心"。他在《皇极经世》一书中说:"太极不动,性也;发则神,神则数,数则象,象则器,器则变,复归于神也。"也就是太极永恒不变,而天地万物则皆有消长,有始终,按照他所说的"先天图"循环变化,以为人类社会已经是盛极而衰,从中国古代有关三皇五帝等传说和某些历史现象出发,提出了"皇、帝、王、霸"四个时期的历史退化论。按照他的观点,古往今来一切朝代、社会的治、乱、兴、衰以及人事的变迁、贫、富、祸、福、生、老、病、死,都是循环变化的。《水浒传》里所引用的这首诗,也正是他这种唯心主义观点的反映。
  再说老种、小种经略相公。《水浒传》第二回王进挨了高太尉一顿斥骂后,知道自己无法在东京呆下去,"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向母亲提出到延安府老种经略相公处安身立命。第三回史进烧庄拒捕后,逃到渭州找师父王进,不期遇到鲁智深。鲁智深介绍道:"俺这渭州却是小种经略相公镇守",这个老种经略相公、小种经略相公到底是何许人也?
  "相公"这个词,解释有二:顾炎武在《日知录》卷二十四中曰:"前代拜相必封公,故称之曰相公。"可见古代称宰相为相公;二是就是对上层社会年轻人的敬称。《水浒传》里的"相公"之称,既不是前者,也不是后者。而是介乎两者之间,是对当官人的尊称。"经略"亦称"经略使"或"经略安抚使",这是个官名。唐朝所置,是边境重要地区的军事长官。宋代的经略使不但掌管一路军事,而且掌管行政,故《宋史职官志》中云:"以直秘阁以上充,掌一路兵民之事。皆帅其属而听其狱讼,颁其禁令,定其赏罚,稽其钱谷、甲械出纳之名籍而行以法。"
  老种、小种其实是兄弟俩。老种叫种师道,小种叫种师中,河南洛阳人。兄弟俩都是北宋末年西北名将。种师道初任文职,后为武职,镇守边关。政和六年(公元1116年)因攻克西夏臧底河城有功,威名著于西陲。宋钦宗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兵围攻东京时,他不顾六十六岁高龄,率兵入京,任京畿两河宣抚使,威望更高,天下人称之为"老种"。京城暂时解围后,由于宰相李邦彦作梗,种师道竟然被解除兵权,不久即病逝,谥号忠宪。至于这个"小种经略相公",是种师道的弟弟,叫种师中,初为秦风经略使。秦风乃宋时路名,辖境在今宁夏、甘肃、陕西交界地区,治所在秦州(及今甘肃天水市)。据《续纲目》载:金人入寇,朝廷令钟师中以本路兵马会郑洛,外援河阳,内卫京城。有功,后救助太原,杀至榆次,因援兵姚古失期不至,种师中孤军作战,最后寡不敌众以身殉国,威名不亚于其兄种师道。
历经100天的非洲之旅完成了,回国了..

689

主题

59万

铜板

90

好友

传奇会员

火影忍者

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

积分
403483

灌水勋章荣誉会员勋章活跃勋章宣传勋章贡献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1-6-1 10:52 | 显示全部楼层
细说水浒(二十三):梁山为何只有一百零八将


  梁山好汉为什么只能是一百零八个,而不能有一百零七或一百零九个呢?我想原因大概有三点:
  其一是素材的影响。《水浒传》成书前,水浒故事从南宋开始就在民间流传,它经历了民间传说、话本、杂剧及文人加工成为小说这几个阶段,前后近三百年时间,最后才形成《水浒传》一书。水浒英雄,也是由《宋史》中记载的"宋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增加到元杂剧水浒戏,如《黑旋风双献功》、《燕青搏鱼》、《李逵负荆》里所说的"三十六大伙,七十二小伙",这加起来就是一百零八这个数。以前的水浒故事就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唱的,《水浒传》当然也延续了这个说法,很自然地保留了一百零八这个数字。
  其二是遵循旧俗。不知道大家注意没有,中国的很多旧俗都离不开一百零八这个数。例如:江苏苏州寒山寺大年除夕钟声敲一百零八下;和尚的佛珠是一百零八粒;一年十二个月,二十四个节气,七十二个气候,合起来也是一百零八数;佛教说人生的烦恼有一百零八种,念佛要念一百零八遍;甚至连贡品也离不开这个数字。比如康熙十三年题准:每年节,科尔沁等十旗进贡的羊是一百零八只,乳酒一百零八瓶;还有就连有名的中华大餐--满汉全席,上的菜肴也是一百零八种;古迹名胜中还有青铜峡的一百零八塔等等等等。
  其三是作者的反叛精神。梁山好汉一百零八将,其中天罡星三十六人,地煞星七十二人。三十六、七十二、一百零八恰好都是九的倍数,按过去的"阴阳"说法:奇数是阳,偶数是阴,而九又是阳数之最,称为"极阳数"。《易经》上说:"九"含有初旧迎新、吉祥如意的意思;再者"九"这个数,在古代又常为天子专用,象征皇帝是至高无上的"天子",阳之最。《水浒传》的作者将梁山好汉定为一百零八这个"九"的倍数,享受"阳之最"这样的待遇,也反映出作者对这些造反精神的推崇,表现出作者的反叛精神。
历经100天的非洲之旅完成了,回国了..

689

主题

59万

铜板

90

好友

传奇会员

火影忍者

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

积分
403483

灌水勋章荣誉会员勋章活跃勋章宣传勋章贡献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1-6-1 10:53 | 显示全部楼层
细说水浒(二十四):鲁智深与酒


  在《水浒传》里,作者写鲁智深喝酒的地方共有十四次。可分如好酒、闹酒、夺酒、骗酒、戒酒五个过程。说其好酒,是因有酒必喝,《水浒》的前十七回,只要有鲁智深其人,就一定会写他喝酒。鲁智深喝酒那真是"大块吃肉、大碗喝酒",他从不用杯盏,酒器小则碗,大则用桶。特别是二次大闹五台山,第一次喝一桶,第二次先喝了二十来碗、还嫌不过瘾,买下只狗腿,边吃边喝,又喝下一桶。有人说鲁智深喝酒最"豪",真是一点不假。鲁智深好酒,酒量又大,每次喝完又常闹事。渭州城与史进、李忠喝酒,引出了拳打镇关西,搞得提辖做不成,只能去当和尚;桃花村冒充"在五台山真长老处学的说姻缘",赚的酒吃,结果大闹桃花村,痛打了小霸王周通;大相国寺菜园与众泼皮痛饮,倒拨了垂杨柳,虽结识了林冲这个好兄弟,又因护送林冲,大闹了野猪林,搞得和尚也当不了,只得上山落草做山大王去了。这其中闹得最凶的还要数两次大闹五台山了,结果搞得在五台山无法立足,只有远走他乡。
  五台山这两次闹酒又各有特色。第一次闹酒是当了和尚不久,又守不住佛门的清规戒律。加之赵员外多日未送东西来,"口中淡出鸟来",游山之际恰逢卖酒汉,勾起酒瘾,出于礼貌先是问酒:"多少钱一桶?"卖酒汉说,这酒是卖给寺中勤杂人员的,杀了他都不敢卖给和尚喝!鲁智深便放出强硬口气逼酒,"真个不卖!"卖酒汉一看这口气不对,挑起酒担便走。鲁智深便演出了:赶下亭子,双手抓住卖酒汉扁担,踢倒卖酒人,提起两桶酒,抢酒喝。这一连串抢酒动作,不但直接写出鲁智深粗鲁性格,也画出其贪酒的馋相--抢。你抢就抢吧,喝完了酒还闹事,"把皂直裰褪下来"、"露出脊背上花绣",打了指责他喝酒的门子,"伤坏了藏殿上朱红鬲子,又把火工道人都打走了"。第一次抢酒,大闹五台山,挨了长老训斥后,也使鲁智深长了心眼。第二次闹酒是在游五台山福地。路过酒店,闻到酒香,目睹酒家不进门,偏进了铁匠铺。是不是不想喝酒呢?否也!而是在思考如何买到酒喝,又不惹出麻烦。此时,他是思酒如渴。打禅仗付了工钱,还赏了铁匠些银子。赏银子干什么呢?"和你买碗酒吃。"赏人家钱,自己心里想的还是离不开这"酒"。走了几家酒店试探,讨酒不着后,便诈称自己是行脚僧骗酒喝。粗人使计,反衬其直朴可爱。俗话说:"酒能成事,酒能败事。"骗酒喝的后果是"乱了清规,打塌了亭子,又打坏了金刚。"长老岂能容纳这等酒徒,一纸休书,便把鲁智深开走了。如果说第一次闹酒,作者着重写抢酒的外部动作的话,这第二次闹酒,则通过闻酒、睹酒、思酒、讨酒、骗酒,突出心理活动,这既显示了鲁智深率直的英雄豪气,又表现了与此相矛盾的忍让守戒的心理。
  鲁智深最后一次喝酒,是与杨志、曹正用计打下二龙山,做了山大王以后。在此之前他还多次喝酒,当了山大王,自二龙山置酒宴庆贺后,《水浒传》中再也没提鲁智深喝酒的事了。鲁智深的酒,被《水浒传》作者施耐庵无缘无故给戒掉了,不能不说莫名其妙。
历经100天的非洲之旅完成了,回国了..

689

主题

59万

铜板

90

好友

传奇会员

火影忍者

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

积分
403483

灌水勋章荣誉会员勋章活跃勋章宣传勋章贡献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1-6-1 10:53 | 显示全部楼层
细说水浒(二十五):生辰纲在哪里被劫?


  我们只要仔细地读一下《水浒传》,就会发现书中的毛病。杨志出发前曾向梁中书交待过:"此去东京,又无水路,都是旱路。经过的紫金山、二龙山、桃花山、伞盖山、黄泥岗......。"紫金山、伞盖山在哪里?书中没有交待。二龙山原是邓龙强占的山头,后为鲁智深、杨志所占,在山东青州境内。桃花山乃李忠、周通占领的山头,也在青州境内。伞盖山在桃花山及黄泥岗之间,也应在山东境内。北京大名府即今河北省大名县东,很显然紫金山也应在大名府到二龙山的路途上,不在河北就应在山东境内。青州在山东哪里呢?据《辞海青州》条载:"青州",古"九州"之一,汉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郡之一。唐辖境相当于今山东潍坊市,益都、临朐、广饶、博兴、寿光、昌乐、潍县、昌邑等县地,州治在山东益都。据何心先生《水浒研究》载,北宋时,青州属京东东路,辖地稍有缩小,州治也在今益都。再翻阅一下《中国地图册山东》,你就一目了然了,青州位于鲁中地区,而郓城附近的黄泥岗却在鲁西地区,两者相差真是俗话说的"十万八千里"﹙实际直线距离三四百公里﹚,它们怎么扯到一块去了。杨志真是一介武夫,毫无地理知识,连东西南北、孰远孰近都分不清。杨志押送的生辰纲是从河北大名府出发,送往河南开封府的。开封在大名府的正南方,杨志押送生辰纲,只需从大名府出发向正南走,即使跨入河南境内,经南乐、清丰、濮阳、长垣、封丘,即达开封。何必由鲁西,绕道鲁中,再由鲁中绕回鲁西,经郓城黄泥岗去开封呢?这不是没事找事吗?很显然这又是《水浒》作者的一个失误。
  第二是《水浒传》第十六回在描写黄泥岗形势时,有一首诗,诗的最后两句是:"休道四川蜀道难,须知此是太行山。"按《水浒传》上说黄泥岗明明在梁山泊附近,怎么说"须知此是太行山"呢?真是莫名其妙,叫人不解。
  最近,读《大宋宣和遗事》才破解了这个疑问,找到了答案。《大宋宣和遗事》中载:晁盖等人劫取生辰纲后,将一对酒桶忘在黄泥岗现场。押送人员药酒醒后,根据酒桶上的字号,到所属的南洛县报案。南洛县即今河南南乐县,在大名府的东南,正是大名府到东京的必经之地。南乐以西一百多里正是太行山区。《大宋宣和遗事》载:晁盖等劫取生辰纲的事发后,官府缉拿,无处藏身,便到太行山梁山泺落草。从地理位置上讲,路线合理。可见智取生辰纲的原故事是发生在太行山区附近的,那个黄泥岗应该在南洛县附近。而《水浒传》是以山东梁山泊为中心的,故作者写作时,把发生的事都与梁山泊挂上钩,挂钩时只注意原故事情节惊险,人物形象鲜明,而忽视地理上的校正,所以才出现了"此是太行山",舍近求远,绕道鲁中等等违反地理常识的错误。

历经100天的非洲之旅完成了,回国了..

689

主题

59万

铜板

90

好友

传奇会员

火影忍者

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

积分
403483

灌水勋章荣誉会员勋章活跃勋章宣传勋章贡献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1-6-1 10:54 | 显示全部楼层
细说水浒(二十六):有关押送和劫走生辰纲的人和事


  看过《水浒传》的人都知道:押送生辰纲的是杨志,劫走生辰纲的是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阮氏三兄弟及白胜等八人。生辰纲事发后,是济州府缉捕使臣何涛到石碣村去捉拿阮氏三兄弟的。但读者都不知,这个故事的雏形竟不完全如此。
  水浒故事虽说北宋末期已开始流传,但一直未有文字记载,只是处于口头文学阶段。而记载最早的要数元代初年无名氏写成的《大宋宣和遗事》一书。据该书记载的劫取生辰纲的故事是这样的:宣和二年五月,北京留守梁师宝(即《水浒传》中的梁世杰),将十万贯珠宝等物,差县尉马安国押送往京师为蔡京上寿。马安国一行行至五花营堤上田地里,巧遇八个大汉挑着酒来,因天热口渴,马安国主动买酒,并令随人都喝,谁知酒刚下肚便不省人事,珠宝皆被八人劫走。待酒醒后,现场只留下一对酒桶。后面追查得知此八人是晁盖、吴加亮、刘唐、秦明、阮进(即阮小二),阮通(即阮小五)、阮小七及燕青等人。后来宋江私放晁盖。郓城县差董平引手下三十人至石碣追捕,未获。只得把晁盖之父解到县城,押解途中又被晁盖等人劫回。董平无奈,只好回县受责。
  《水浒传》一书中,虽然保留了雏形的大概轮廓,但又作了大量的加工和润饰。更有趣的是,加工后的故事,原来押送生辰纲的马安国不翼而飞了,由杨志这个时乖运蹇的人当了替罪羊。劫取生辰纲的秦明、燕青变成了公孙胜、白胜。董平再也不当郓城县都头那个苦差事,而被施耐庵提调到东平府去当了兵马都监。燕青也不住石碣村,而成了北京土居民,大名府第一长者卢俊义的心腹人,秦明也不当劫贼,改邪归正去当了与强盗作对的青州指挥司总管本州兵马统制。这是押送与劫取生辰纲人员的变动。
  劫取地点变化也大。《水浒传》里的黄泥岗,是险僻崎岖的小径,南山北岭,那岗子是"顶上万株绿树,根头一派黄沙。嵯峨混似老龙形,险峻但闻风雨响。山边茅草,乱丝丝攒通地刀枪;满地石头,碜可可睡两行虎豹。休道西川蜀道难,须知此是太行山"。从描写看,这黄泥岗真是个强人出没的险恶林子,也正是智取的好场所。而《大宋宣和遗事》中被劫之地,却是"五花营大堤田地里",显然是一马平川之地,在这里劫取就没有什么悬念了。也很难像《水浒传》里,先让"对面松林里影着一个人,在那里拿头探脑望",那么神秘、紧张,又难让杨志提刀赶去,让众人惊叫的恐慌,更难因此而达到麻痹杨志等人的效果,以至后面讨价还价、抢酒、下药一系列好戏在大堤田地就无法演出了。正因为这场地的变换,才使黄泥岗的智取更合情合理,顺理成章,天衣无缝了。还有《大宋宣和遗事》中是马安国主动买酒,"并令随人都喝"。这就说明马安国与押送人员的关系是融洽的、友好的,内部是团结的,马安国是体贴下属的。这样的话,吴用计策再好,生辰纲可能也难得手,即使劫到手,也叫人难信。而《水浒传》中,吴用劫取生辰纲之所以成功,对吴用一方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杨志押送生辰纲失败,就失败在他与军健、与虞侯、与老都管矛盾重重,失去了"人和",人齐心不齐,人虽一处,心为二心。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这心不齐,是失败的主要原因,加之天气,地形等等,又失去了"天时"、"地利",失败在所难免。《水浒传》这么一加工,情节就更惊险错综,个性就鲜明突出,故事就合情合理。令读者读之,如临其境,心情与书中人物一张一弛,共呼吸共悲欢,这效果多好!
历经100天的非洲之旅完成了,回国了..

689

主题

59万

铜板

90

好友

传奇会员

火影忍者

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

积分
403483

灌水勋章荣誉会员勋章活跃勋章宣传勋章贡献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1-6-1 10:54 | 显示全部楼层
细说水浒(二十七):试论劫取生辰纲的动机


  笔者认为:"智取生辰纲"不是意在推翻封建统治、为压迫人民求幸福的"聚众造反"、"暴动",而是极端的利己主义的表现。劫夺生辰纲根本就没有让被压迫人民得到好处,相反给他们带来更大的痛苦,官府为搜捕凶犯,从而乘机大肆迫害人民。劫夺生辰纲根本谈不上所谓动摇封建阶级的统治,仅仅是使得个别贪官污吏受到损失。梁中书去年的十万贯金珠宝贝被劫,今年又照旧刮来了十万贯生揭示了北宋社会的黑暗,对贪官污吏也是一次打击。除此之外,体现不出有"起义"、"暴动"之意。为了把问题说清楚,笔者试从下面几个方面来一申拙见。
  要劫夺生辰纲这个想法,大家是一致的,认为这是一笔"不义之财",是梁中书搜刮的民脂民膏,是百姓的血汗。所以"半路上取之,天理知之,也不为罪"。再说这"不义之财"也不是一笔小数目,而是"十万贯金珠、宝贝、玩器等物",故此,郓城县东溪村的富户、保正晁盖也为之动心。当他听完刘唐的叙述后,第一句话就是"壮哉"二字,认为这的确是一套数目可观而又难得的"富贵",对刘唐的提议表示赞同。第二句话是"且再计较"。这不是他的犹豫,而是说明他下决心劫取后,在思索劫取的良策。吴用、公孙胜对此态度明确。对劫取,一个认为是:"此一事却好";另一个认为是:"此一套富贵,不可错过!古人云:‘当取不取,过后莫悔'。"阮氏三兄弟贫困潦倒,虽说"在泊子里做私商勾当",但从其生活看,这"私商勾当"对他们来说也是赔本买卖。赌博又老是输,打鱼又不成,就越发羡慕王伦等人"论秤分金银,异样穿锦,成瓮吃酒,大块吃肉"的生活,抱怨自己"空有一身本事",认为"学得他们过一日也好"。对劫夺生辰纲,他们则认为"正是搔着我痒处",是"一世的指望,今天还了愿心"。吴用则说的更明确,是"大家图个一世快活"。他们有这个想法很自然,他们七人除晁盖外,吴用乃一教书先生,刘唐是个自幼飘荡江湖的无业游民,公孙胜乃一穷酸道士,三阮是渔民,都是些穷弟兄。大家都认定是"不义之财",故"取之何碍",何况还能"图个一世快活"。由此观之,他们劫夺生辰纲的目的,完全是以图自身,毫无"聚义暴动"之意,这是一。
  其次,从他们劫夺生辰纲的做法看。刘唐提了一个初步设想:"商议个道理,去半路上取了。"怎么取,他又没有办法。还是吴用出的主意,他认为:"人多不得,人少又做不得;宅上空有许多庄客,一个也用不得。如今只有保正、刘兄、小生三人,这件事如何团弄?便是保正与刘兄十分了得,也担负不下。这段事,须得七八个好汉方可,多也无用。"
  吴用这番话说的再清楚不过了。"人多"不能保密,易出纰漏;"人少"无力夺取,晁盖宅上庄客虽多,都是无能之辈。人"多也无用"四字就道出是劫取,而不是聚众造反。所以吴用最后说:"聚几个好汉向山凹僻静去处取此一套不义之财。"为了保密,智取前几人还在晁盖庄对天发誓。这一切说明是拦路抢劫。
  再次,正因为他们劫夺生辰纲是为了"大家图个一世快活",所以用蒙汗药在黄泥岗智取生辰纲后,他们并没有其他打算,以为只少数几人干的,大家又曾对天发誓,已做到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他人一概不知的地步,故此夺得生辰纲后,大家分得财宝散伙,各自回家去图个一世快活。如果不是白胜被捕,供出晁盖等人,使事情败露,他们哪会上梁山落草为寇呢?直到宋江担着血海似的干系,飞奔到晁盖家里通风报信,劝他们"走为上计"时,晁盖还没有想到要造反。吴用也只是说:"若是赶得紧,我们一发入了伙!"言下之意是如果官府追捕的不急,他们还不愿入伙。就是到何涛领兵围剿,逼的他们为求生路,不得不以武力抵抗,痛杀一顿上梁山时,晁盖想到的还是自己"造下迷天大罪","只指望逃灾避难,投托王伦帐下,为一小头目",根本不是领头造反。而为人们视为最为彻底的革命派--阮氏三雄,一个是"酷吏赃官都杀尽,忠心报答赵官家",一个是"老爷生长石碣村,秉性生来要杀人。先斩何涛巡检首,京师献于赵王君",另一个也只是"休道你是一个小小府尹,也莫说蔡太师差干人来要拿我们,便是蔡京亲自来时,我也搠他三二十个透明的窟窿!"矛盾都是指的贪官污吏,毫无造反之意,吴用虽未明显流露出这种情绪,但也未有造反的念头,为了逃避官府的追捕,他虽早已选定了避难之处,先奔石碣村三阮家里,"石碣村那里一步步近去便是梁山泊。如今山寨里好生兴旺,官军捕盗,不敢正眼儿看他。若是赶得紧,我们一发入了伙!"而且入伙的方式,他曾一再提到过:先奔朱贵酒店,"将些人情送与他引进",然后是"我等有的是金银,送献些与他,便入伙了"。这完全是用行贿入伙,用金钱买个避难处,那能是"暴动"、"造反"呢?!
  综上所述,劫夺生辰纲,不是"造反"、"暴动",而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抢劫!其目的根本就不是动摇封建统治制度和国家政权,而是用打劫来的贪官污吏的不义之财,供"图个一世快活"!

历经100天的非洲之旅完成了,回国了..

689

主题

59万

铜板

90

好友

传奇会员

火影忍者

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

积分
403483

灌水勋章荣誉会员勋章活跃勋章宣传勋章贡献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1-6-1 10:55 | 显示全部楼层
细说水浒(二十八):吴用岂能不认识宋江


  按说生辰纲事发之前,吴用认不认识宋江本来没有任何特殊意义,但是从小说的记叙分析,这似乎非常不合情理。从《水浒》第十四回、第十八回看,吴用完全应该认识宋江,为什么这么武断呢?理由很简单:首先,宋江、晁盖、吴用都是土生土长的郓城县人氏。宋江虽在县衙门工作,但县城离晁盖所在的东溪村,骑马也只有不到半个时辰的路程,吴用家、晁盖家仅五、六里地。据晁盖家庄客在官府供认,吴用是本乡中的教书先生,可见吴用也是东溪村附近之人。而且三个人都是闻名之士,连在蓟州的公孙胜、江州的李逵都知其名,不少好汉做梦都想与之相认,为何同在一县的乡里,吴用反而不认识宋江呢?吴用不认识宋江连晁盖都感到惊讶。晁盖说:宋江"四海之内,名不虚传!""吴先生不曾得会?"真是咄咄怪事,令人不解。
  其次,《水浒》第十四回载:当吴用听雷横说刘唐是晁盖的外甥时,吴用寻思道:"晁盖我都是自幼结交,但是有些事,便和我商议计较。他的亲眷相识,我都知道,不曾见有这个外甥。亦且年甲也不相登。必有些蹊跷。"第十八回,当宋江来报信之后,晁盖道:"他和我心腹相交,结义兄弟。"从上述三人关系看,晁盖与宋江、与吴用都是知己,一对是"自幼结交",一对是"心腹之交,结为弟兄"。三人都是好结交天下好汉之人,宋江又闻名山东、河北,晁盖早应介绍吴用认识宋江,更何况又有一县之便,所以说吴用岂能不认识宋江呢?再说吴用对晁盖的亲朋好友,他都知道,又为什么不知道晁盖有宋江这个拜把弟兄呢?
  《水浒》的作者其实也意识到吴用不认识宋江有不合理处,所以,当吴用从晁盖嘴中得知报信人是宋江时,说了句"只闻宋押司大名,小生却不曾得会。虽是住居咫尺,无缘难得见面。"来做补充解释,但与情理、与事实还是难自圆其说。说宋江与吴用过去不相识,并没有什么特殊作用和意义,它既不影响故事情节的发展及人物性格的塑造,又不会制造出什么惊天大事来。说不认识毫无意义,这只能说是作者的疏忽,是《水浒》中的一个漏洞。
历经100天的非洲之旅完成了,回国了..

689

主题

59万

铜板

90

好友

传奇会员

火影忍者

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

积分
403483

灌水勋章荣誉会员勋章活跃勋章宣传勋章贡献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1-6-1 10:55 | 显示全部楼层
细说水浒(二十九):宋江的哥哥和老婆


  那押司姓宋名江,表字公明,排行第三。祖居郓城县宋家村人氏。为他面黑身矮,人都唤他做黑宋江;又且驰名大孝,为人仗义疏财,人皆称他做孝义黑三郎。上有父亲在堂,母亲早丧;下有一个兄弟,唤做铁扇子宋清。
  这段文字说的很清楚,宋江是排行第三,那么他就应当还有两个哥哥。而书中对此却是只字不提,不能不说是阅读者的一个遗憾。
  最近看山东省《牡丹》杂志编辑部的《水浒外传》中"宋公明乡里扬孝义,毛头星大路惩凶神"一章,就觉得弥补了《水浒传》里的这个遗憾。这回书开宗明义:
  话说济州郓城县城西有一宋家庄,庄上居住一个宋太公,已是花甲之年,妻室早丧,膝下有四个儿子:长子宋海、次子宋河、三子宋江、四子宋清。
  这几句交代既与《水浒传》相吻合,又说明了宋江排行第三的情况,免得读者生疑。这回书还介绍宋江不但有两个哥哥,还有两个嫂子。大哥二哥性情宽厚,且又孝顺,在家协助老父操持农事,兄弟之间是兄宽弟忍,与乡邻相处甚好。大嫂俞氏性情泼辣,受不得闲气,动辄噘嘴使气。嫁到宋家后,性子便使到丈夫头上,经常吵闹不休,而且对宋太公宠爱三子宋江非常不满,对宋江的仗义疏财更是气的要命,多次闹着要分家,宋河高低不答应。最后她想以假上吊来逼丈夫与兄弟分家。谁知她机关算尽,反而弄巧成拙、弄假成真,真的把自己给吊死了。这就是大嫂的结局。二哥以后又如何呢?这回书中也是漏掉交代。虽是如此,但是宋江的家世,特别是宋江两个哥哥的情况有了交代,宋江为何排行第三也比较清楚。
  作为水泊梁山大头领的宋江是没有老婆的,仅仅娶过阎婆惜为"外宅"。但是不到二个月,因阎婆惜抓住宋江私通梁山好汉的把柄要挟宋江,结果被宋江所杀。此后宋江就一直没有再娶,更谈不上什么明媒正娶的老婆了。
  从《水浒传》中看,宋江第一次露面是在劫生辰纲事发后,何涛到郓城县下捕公文之时。根据书中提供的时间,是在宋徽宗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此时的宋江已经"年及三旬"。而宋江死于宋徽宗宣和七年(公元11
  施耐庵在写《水浒传》时不写宋江有妻室是为什么呢?一来可能是情节发展的需要;二来恐怕也是有意借此突出其不念女色的英雄本色吧!《水浒传》里衡量一个男子是不是条好汉,"不近女色"也是一条极其重要的标准。在书中,作者不是通过宋江的口正式宣布了这条标准吗?第二十二回中宋江就说过:"王英兄弟,要贪女色,不是好汉的勾当。"作者不是公开出面说"宋江是个好汉,只爱学使枪棒,于女色不十分要紧"(第三十二回),卢俊义也是"平昔只顾打熬气力,不亲女色"
  (第六十二回)。故此梁山泊一百零八将,大多数是没有家小的光棍。这显然是作者的妇女观造成的结果。

历经100天的非洲之旅完成了,回国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在线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