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型计算机系统(简称微机系统)与传统的计算机系统一样,也是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大部分组成。
计算机硬件系统由控制器、运算器、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五大基本部件构成。
软件系统由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两大部分组成。系统软件包括操作系统、语言处理程序、数据库管理系统、网络通信管理程序等部分。应用软件包括的面非常广,它包括用户利用系统软件提供的系统功能、工具软件和其它实用软件开发的各种应用软件。
当前使用比较多的操作系统有UNIX、Linux,MS-DOS 和Windows操作系统。
内存又称为主存,分为随机存储RAM和只读存储器ROM两种,速度比外存快
由于CPU比内存速度快,目前,在计算机中还普遍采用了一种比主存储器存取速度更快的超高速缓冲存储器,即Cache,置于CPU 与主存之间,以满足CPU 对内存高速访问的要求。有了CaChe 以后,CPU 每次读操作都先查找CaChe,如果找到,可以直接从Cache中高速读出;如果不在CaChe中再由主存中读出
在微型计算机中,常用的外存有磁盘、光盘和磁带,磁盘又可以分为硬盘和软盘。
基数是指该进制中允许选用的基本数码的个数。
每一种进制都有固定数目的计数符号。
十进制:基数为10,10个记数符号,0、1、2、……9。每一个数码符号根据它在这个数中所在的位置(数位),按“逢十进一”来决定其实际数值。
二进制:基数为2,2 个记数符号,0 和1。每个数码符号根据它在这个数中的数位,按“逢二进一”来决定其实际数值。
八进制:基数为8,8个记数符号,0、1、2、……7。每个数码符号根据它在这个数中的数位,按“逢八进一”来决定其实际的数值。
十六进制:基数为16,16个记数符号,0-9,A,B,C,D,E,F。其中A~F对应十进制的10~15。每个数码符号根据它在这个数中的数位,按“逢十六进一”决定其实际的数值。
字节简写为B,人们采用8位为1个字节。1个字节由8个二进制数位组成。字节是计算机中用来表示存储空间大小的基本容量单位。
1B=8bit 1KB=1024B=210B 1KB=1024B 字节,“K”的意思是“千” 1MB=1024KB=210KB=220 B=1024×1024B 1MB=1024KB字节,“M”读“兆”。 1GB=1024MB=210MB=230 B=1024×1024KB 1GB=1024MB字节,“G”读“吉”。 1TB=1024GB=210GB=240 B=1024×1024MB 1TB=1024GB字节,“T”读“梯”。
ODBC(Open Database Connectivity,开放数据库互连)是微软公司开放服务结构(WOSA,Windows OpenServices Architecture)中有关数据库的组成部分,它建立了一组规范,并提供了一组对数据库访问的标准API(应用程序编程接口)。ODBC本身也提供对SQL语言的支持,用户可以直接将SQL语句送给ODBC。一个基于ODBC 的应用程序对数据库的操作不依赖任何DBMS,不直接与DBMS 打交道,所有的数据库操作由对应的DBMS的ODBC驱动程序完成。也就是说,不论是FoxPro、Access , MYSQL还是Oracle数据库,均可用ODBC API进行访问。
可以划分成局域网、城域网和广域网。
常用的网络传输媒介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有线的:一类是无线的。
有线传输媒介主要有双绞线、同轴电缆和光纤;无线媒介有微波、无线电、激光和红外线等。
网络拓扑是指网络上各个节点相互间的连接形式。基本的拓扑结构有三种:总线型、星型和环型。实际网络的拓扑结构可能是由这些基本拓扑混合构成的。
数据库,是按一定的格式存放数据的仓库,数据库是一个结构化的数据集合。
数据库系统是指在计算机系统中引入数据库后的系统,一般由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及其开发工具〕、应用系统、数据库管理员和用户构成。应当指出的是,数据库的建立、使用和维护等工作只靠一个DBMS远远不够,还要有专门的人员来完成,这些人被称为数据库管理员(Database Administrator,简称DBA)。
SQL语言是一个综合的、功能极强、简单易学的语言。SQL语言包含数据查询(Data Query)、数据操纵(Data Manipulation)、数据定义(Data Definition)和数据控制(Data Control)功能。
SQL的数据定义功能包括定义表、定义视图和定义索引。
视图是基于基本表的虚表,索引是依附于基本表的,
CREATE TABLE, ALTER TABLE DROP TABLE
INSERT UPDATE
解释下面语句的含义:UPDATE 职工表SET 工资=工资*2.0 WHERE 部门编号='A8'
AND 工资<=(SELECT AVG(工资)FROM 职工表);
遥感(Remote Sensing),广义上泛指从远处探测、感知物体或事物的技术。即不直接接触物体,从远处通过仪器(传感器)探测和接收来自目标的信息(如电场、磁场、电磁波、地震波等),经过信息的传输及处理分析,识别物体的属性及其分布等特征的技术。遥感具有“千里眼、顺风耳”的特征。
常见的传感器有:航空摄影机(航摄仪)、全景摄影机、多光谱摄影机、RBV(Return Bean Vidicon)反束光道摄像机、MSS(Multispectral Scanner System)多光谱扫描系统、TM(ThemeticMapper)专题制图仪器、ETM(Enhance Themetic Mapper)增强型专题制图仪器、ETM+(Enhance ThemeticMapperPlus)增强型专题制图仪器、HRV(High Resolution Visible range instruments)扫描仪、合成孔径侧视雷达(Side-Looking Airborne Radar,SLAR)等。MSS有四个波段,MSS图像覆盖范围是185km×185km,空间分辨率是79m×57m,优点是费用少,缺点是有时一个探测器会留下空白或者相同的信号难以区别,从而形成条带或者斑纹。TM有7个波段。
遥感的特点 1、感测范围大,具有综合、宏观的特点。2、信息量大,具有手段多,技术先进的特点。3、获取信息快,更新周期短,具有动态监测特点。
遥感的分类 1、按遥感平台的高度大体上可分为航天遥感、航空遥感和地面遥感。2、按所利用的电磁波的光谱段可分为可见光/反射红外遥感,热红外遥感、微波遥感。3、按研究对象分类可分为资源遥感与环境遥感两大类。4、按应用空间尺度分类可分为全球遥感、区域遥感和城市遥感。5、根据遥感资料的记录方式和传感器工作方式,又可作下列分类。
遥感数字图像有以下三种数据格式: 1、BSQ(Band Sequential Format)格式按波段顺序记录图像数据,该格式最适于对单个波段中任何部分的二维空间存取。 2、BIP(Band Interleaved by Pixel)格式按像元顺序记录图像数据,即首先存储第一个像元的所有的波段数据,接着是第二个像元的所有波段数据,直到最后一个像元为止。这种格式为图像数据波谱维的存取提供最佳性能,也便于进行图像波谱分析。 3、BIL(Band Interleaved by Line)格式按波段分行记录图像数据,该格式存储的图像先存储第一个波段的第一行、接着是第二个波段的第一行……,最后波段的第一行;再记录各波段的第二行;每个波段随后的行按照类似的方式交叉存取。这种格式提供了空间和波谱处理之间一种折中方式。
通常把通过大气而较少被反射、吸收或散射的透射率较高的电磁辐射波段称为大气窗口。因此,遥感传感器选择的探测波段应包含在大气窗口之内。
当电磁辐射能量入射到地物表面上,将会出现三种过程:一部分入射能量被地物反射;一部分入射能量被地物吸收,成为地物本身内能或部分再发射出来,一部分入射能量被地物透射。
遥感图像精几何校正,就是利用控制点改正原始图像的几何变形,产生一幅符合某种地图投影或图件表达要求的新图像。它利用若干个控制点数据确立一个模拟图像几何畸变的数学模型,以此来建立原畸变图像(待校正图像)空间与标准图像 (或称参考图像,如地图等)空间的某种对应关系,即所谓映射变换函数或校正变换函数。再依据这种变换函数把待校正图像空间中的全部像元变换到标准空间中去,从而实现图像的精儿何校正,在我国校正标准空间为高斯-克吕格投影空间。实现上述两个空间的转换通常采用两种方法:即直接变换法与重采样法。
控制点数量应当超过校正函数多项式系数的个数,一般是(n+1)×(n+2)/2,这里n是多项式系数个数。
专业的遥感图像处理软件有:mapgis-RSP、ERDAS IMAGINE、ERMAPPER、PCI、ENVI等。
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利用训练场地来获取先验的类别知识,监督分类根据训练场提供的样本选择特征参数,建立判别函数,对待分类点进行分类。
非监督分类不需要更多的先验知识,它根据地物的光谱统计特性进行分类。
非监督分类又称边学习边分类法。非监督分类主要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其常用为法如下:
(1)分级集群法(Hierarchical Clustering)(2)动态聚类法
监督分类又称训练场地法或先学习后分类法。监督分类中常用的具体分类方法包括:
1、最小距离分类法 包括最小距离判别法和最近邻域分类法。最小距离分类法原理简单,分类精度不高,但计算速度快,适合在快速浏览分类概况中使用。
2、多级切割分类法 多级分割法要求分割面总是与各特征轴正交,需要先进行主成分分析或采用其他方法对各轴进行相互独立的正交变换,然后进行多级分割。
3、特征曲线窗口法 4、最大似然比分类法
测绘学按照研究范围研究对象及采用技术手段的不同,分为以下几个分支学科:大地测量学、摄影测量学、地图学、工程测量学、海洋测绘学。
白纸测图的实质是图解法测图。在测图过程中,数字的精度由于刺点、绘图、图纸伸缩变形能够因素的影响会大大降低,而且工序多、劳动强度大、质量管理难。 地形测量向自动化和数字化方向发展,数字化测图技术应运而生
广义的数字测图包括:利用全站仪或其他测量仪器进行野外数字化测图;利用手扶数字化仪或扫描数字化仪对纸质地形图的数字化;利用航摄、遥感相片进行数字化测图等技术。
在地面数字测图中,测定碎部点坐标的基本方法主要有极坐标法、方向交会法、量距法、方向距离交会法、直角坐标法等。
初始地籍测量的内容包括:地籍平面控制测量、地籍细部测量
我们一般将用常规测角、测距手段建立的控制网称为地面控制网。应用GPS 卫星定位技术建立的控制网称为GPS 控制网(简称GPS网)。
地籍细部测量方法有解析法、图解勘丈法两种。
地籍控制测量坐标系统尽量采用国家统一坐标系统。地籍控制测量坐标系最好选国家统一的3°带平面直角坐标系,使城镇地籍控制网成为国家网的组成部分,使地籍测量能充分利用国家控制点的成果。在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地籍控制网可用地方坐标系或任意坐标系。用任意坐标系时,起算数据应在较大比例尺的地形图或土地利用现状图上图解获取。
首级平面控制网应优先以 GPS 网形式布设,采用 GPS 接收机测定控制点的坐标。特殊情况下,也可以用导线网、边角网、三角网等地面控制网布设方法,采用全站仪等测定控制点的坐标。 加密控制网可以采用GPS 网或导线网的形式布设。
一般说来,地籍平面控制点的密度每2 km不少于 10 点。
为满足地籍细部测量和日常地籍管理的需要,在基本控制(首级网和加密控制网)点的基础上,加密的直接供测图及测量界址点使用的控制网称为地籍图根控制网。
地籍图测量方法分模拟法和数字法两种。数字法测绘地籍图是从野外数据采集及数据组织到绘制地籍图都由计算机等电子设备辅助完成。模拟法测绘地籍图基本靠手工完成。不论采用何种方法测绘地籍图都应充分利用宗地草图数据、权属调查勘丈数据及解析界址点坐标数据。
地籍图的分幅与地形图的分幅相似,分幅地籍图的幅面采用50cm×50cm 或50cm×40cm。地籍图的分幅编号方法与地形图的分幅编号方法相似。地籍图分幅编号应以小比例尺图件为基础,逐级编定较大比例尺的地籍图图幅号。当测区已有相应比例尺地形图时,地籍图的分幅与编号方法可沿用地形图的分幅与编号,并于编号后加注图幅内较大单位名称或以著名地理名称命名的图名。
地籍图是专题图,内容主要有:地籍要素、数学要素及地物要素。 图幅规格为 40cm × 50cm 的矩形图幅或 50cm × 50cm 的正方形图幅。基本地籍图分幅编号按图廓西南角坐标 ( 整 10m ) 数编码,X 坐标在前, Y 坐标在后,中间短线连接,当勘丈区已有相应比例尺地形图时,基本地籍图的分幅与编号方法亦可沿用地形图的分幅与编号。不论采用何种方法勘丈,其点位中误差不得大于图上± 0.5mm ;邻近地物点间距中误差不得大于图上± 0.4mm。
宗地图绘制方法有蒙绘法、缩放绘制法、复制法、计算机输出法。
面积量算方法一般分为解析法和图解法两种
地图一般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性:1、特定的数学法则 2、特定的符号系统 3、制图综合的方法
地图的构成要素 构成地图的基本内容,叫做地图要素。它包括数学要素、地理要素和整饰要素(亦称辅助要素),所以又通称地图“三要素”。
地形图:我国把1∶1万、1∶2.5万、1∶5万、1∶10万、1∶25万、1∶50万、1∶100万七种比例尺的地形图规定为国家基本地形图,它们在内容、式样和规格上是一致的。这种地形图有严密的大地控制基础,采用统一投影、统一分幅编号,根据国家颁布的测绘规范和图式测制。
地理图:地理图是比例尺小于1:100万的地图。没有一定的系列,通常是根据用途需要而定,最常见的比例尺有:1:200万、1:250万、1:400万、1:500万、1:1000万等。由于比例尺较小,包括的地区大,所以只能以高度概括的形式表示最主要的要素和区域的重要特征,其详细性和精确性都不如地形图。
地图比例尺的定义:地图上某一长度与实地相应长度之比。
传统的的概念仅适合于在大比例尺地图上使用。因此,完整、精确和具有普遍意义的比例尺定义应该是:地图上沿某方向的微分线段和地面上相应微分线段水平长度之比。
地图比例尺是一个比值,比例尺越大,图而精度越高;比例尺越小,图而精度越小,但概括性越强。当图幅大小相同时,比例尺越大,包括的地面范围越小;比例尺越小,包括的地面范围越大。在同一区域或同类的地图上,内容要素表示的详略程度和图形符号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地图比例尺。
我国基本比例尺地形图有1:5 千、1:1 万、1:2.5万、1:5 万、1:10 万、1:25 万、1:50 万和1:100万八种。
这种在球面与平面之间建立点与点之间对应函数关系的数学方法,称为地图投影。
我国现行地图中,常采用的投影方式有:高斯克吕格投影、墨卡托投影、兰伯特投影。省区图多采用墨卡托投影,1:100万的地形图多采用兰伯特投影,1:1万至1:50万的地形图多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
高斯-克吕格投影概念 高斯-克吕格投影是由高斯于19世纪20年代拟定,后经克吕格补充而形成的一种地图投影方式,它是一种等角横切椭圆柱投影,简称高斯投影。
投影带的划分 为了保证地图的精度要求,控制投影的变形不致过大,高斯-克吕格投影采用分带投影的方法控制地图的变形。我国常采用6°分带法和3°分带法。我国规定1:1 万、1:2.5 万、1:5 万、1:10 万、1:25 万、1:50万比例尺地形图,均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1:2.5万至1:50万的地形图,采用经差6°分带方案,全球共分为60个投影带;我国位于东经72°到136°间,共含11个投影带,即13至23之间;大于或等于1:1万地图采用经差3°分带法。
在高斯-克吕格投影分带上,规定以中央经线为X轴,赤道为Y轴,两轴的交点为坐标原点。
X 坐标值在赤道以北为正,以南为负;Y 坐标值在中央经线以东为正,以西为负。我国在北半球,X坐标皆为正值。Y坐标在中央经线以西为负值,运用起来很不方便。为了避免Y坐标出现负值,将各带的坐标纵轴西移500公里,即将所有Y值都加500公里。
1954年北京坐标系是原点在苏联普尔科沃。该坐标系采用克拉索夫斯基椭球作为参考椭球,高程系统采用正常高,以1956年黄海平均海水面为基准
1980年国家大地坐标系是我国1978 年4月召开的“全国天文大地网平差会议”上决定建立我国新的坐标系。采用1975 年第十届国际大地测量即地球物理联合会(IUGG/LAG)推荐的新椭球体参数,以陕西省西安市泾阳县永乐镇某点为国家大地坐标原点
高程:地面点到大地水准面的垂直高度,称为高程,也叫绝对高程。地面点到任意水准面的垂直高度,称为相对高程,
我国的高程基准原来采用“1956 年黄海高程系”,由于黄海平均海水面发生了微小的变化,因此启用了新的高程系,即“1985 年国家高程基准”。
数据输入方式主要有:数字化仪输入、扫描矢量化输入、GPS输入等。
计算机地图制图系统由四个部分构成。计算机硬件系统、软件系统、地图数据、应用人员与组织机构
硬件为计算机地图制图各种装置的总称,主要由计算机,数据、图形、图象的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 各部分构成:
1.计算机硬件控制器、运算器、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五部分。
2.数字地图输入设备:键盘、鼠标、磁盘(优盘、光盘、移动硬盘等)、扫描仪数字化仪等。
3.地图输出设备:数据显示输出、纸质输出设备:打印机、绘图仪、处理控制设备。
普通地图按比例尺和内容详细程度不同,分为地形图和地理图两种类型。
地图数据可以是纸质地图、电子地图、数字地图数据。电子地图数据的获取主要采用数字化的方法和数据格式的转换。数字化方法有手扶跟踪数字化方法和扫描数字化方法。在编制专题地图时常用的是扫描数字化方法。地图数据分为空间数据和非空间数据两种类型。
我国GIS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即起步(1970-1980)、准备(1980-1985)、发展(1985-1995)、产业化(1996年以后)阶段。
美国环境研究所(ESRI)的ArcGIS(Arc/Info)、MIS公司的MapInfo等都是有名的国外GIS软件。目前,国内最具影响力的GIS 软件主要有中地公司的MapGIS、吉奥公司的GeoStar和超图公司的SuperMAP。
地理信息系统是在计算机软硬件支持下,以采集、存储、管理、检索、分析和描述空间物体的定位分布及与之相关的属性数据,并回答用户问题等为主要任务的计算机系统。
数据编辑主要包括图形编辑和属性编辑。属性编辑主要与数据库管理结合在一起完成,图形主要包括拓扑关系建立、图形编辑、图形整饰、图幅拼接、图形变换、投影变换、误差校正等功能。
GIS的面向用户的应用功能不仅仅表现在它能提供一些静态的查询、检索数据,更有意义的在于用户可以根据需要建立一个应用分析的模式,通过动态的分析,从而为评价、管理和决策服务。根据属性数据(包括组合条件)检索图形、根据图形(定位)检索属性以及图元间相互关系进行检索
缓冲区用以确定围绕某地要素绘出的定宽地区,以满足一定的分析条件。点的缓冲区是个圆饼,线的缓冲区是个条带状,多边形的缓冲区则是个更大的相似多边形。缓冲区分析是GIS中基本的空间分析功能之一,尤其对于建立影响地带是必不可少的。如道路规划中建立缓冲区以确定道路两边若干距离内的土地利用性质。
根据空间数据的特征,可以把空间数据归纳为三类:1)属性数据 2)几何数据 3)关系数据 此外,还有元数据,它是描述数据的数据
栅格结构的显著特点是:属性明显,定位隐含,即数据直接记录属性本身,而所在位置则根据行列号转换为相应的坐标给出。这种结构容易实现,算法简单,且易于扩充、修改,也很直观 栅格单元代码(属性值)的方式的确定
为了保证数据的质量,当一个栅格单元内有多个可选属性值时,决定栅格代码时尽量保持地表的真实性,保证最大的信息容量,按一定方法来确定栅格属性值。
在下图3-2 所示的一块矩形地表区域,内部含有A、B、C 三种地物类型,O 点为中心点,将这个矩形区域近似地表示为栅格结构中的一个栅格单元时,可根据需要,采取如下的方式之一来决定栅格单元的代码。
①中心点法:用处于栅格中心处的地物类型或现象特性决定栅格代码。在下图所示的矩形区域中,中心点O 落在代码为C 的地物范围内,按中心点法的规则,该矩形区域相应的栅格单元代码应为C,中心点法常用于具有连续分布特性的地理要素,如降雨量分布,人口密度图等。②面积占优法:以占矩形区域面积最大的地物类型或现象特性决定栅格单元的代码。在右图所示的例中,显见B类地物所占面积最大,故相应栅格代码定为B。面积占优法常用于分类较细,地物类别斑块较小的情况。③重要性法:根据栅格内不同地物的重要性,选取最重要的地物类型决定相应的栅格单元代码、假设图3-3中A类为最重要的地物类型,即A比B 和C类更为重要,则栅格单元的代码应为A。重要性法常用于具有特殊意义而面积较小的地理要素,特别是点、线状地理要素,如城镇、交通枢钮、交通线、河流水系等,在棚格中代码应尽量表示这些重要地物。④长度占优法:每个栅格单元的值由该栅格中线段最长的实体的属性来确定。
提高了栅格数据精度,就增加了数据量,数据冗余严重。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已发展了一系列栅格数据压缩编码方法,其类型又有信息无损编码和信息有损编码之分。
地理信息系统中另一种最常见的图形数据结构为矢量结构,即通过记录坐标的方式尽可能精确地表示点、线、多边形等地理实体。
矢量数据的获取方式通常有: 1) 由外业测量获得,可利用测量仪器自动记录测量成果(常称为电子手薄),然后转到地理数据库中。 2) 由栅格数据转换获得,利用栅格数据矢量化技术,把栅格数据转换为矢量数据。 3) 跟踪数字化,用跟踪数字化的方法,把地图变成离散的矢量数据。
拓扑数据结构 具有拓扑关系的矢量数据结构就是拓扑数据结构,拓扑数据结构是GIS的分析和应用功能所必需的。拓扑数据结构的表示方式没有固定的格式,还没有形成标准,但基本原理是相同的。
栅格结构和矢量结构是模拟地理信息的两种不同的方法。栅格数据结构类型具有“属性明显、位置隐含”的特点,它易于实现,且操作简单,有利于基于栅格的空间信息模型的分析,如在给定区域内计算多边形面积、线密度,栅格结构可以很快算得结果,而采用矢量数据结构则麻烦的多;但栅格数据表达精度不高,数据存储量大,工作效率较低。如要提高一倍的表达精度(栅格单元减小一半),数据量就需增加三倍,同时也增加了数据的冗余。因此,对于基于栅格数据结构的应用来说,需要根据应用项目的自身特点及其精度要求来恰当地平衡栅格数据的表达精度和工作效率两者之间的关系。另外,因为栅格数据格式的简单性(不经过压缩编码),其数据格式容易为大多数程序设计人员和用户所理解,基于栅格数据基础之上的信息共享也较矢量数据容易。最后,遥感影象本身就是以象元为单位的栅格结构,所以,可以直接把遥感影象应用于栅格结构的地理信息系统中,也就是说栅格数据结构比较容易和遥感相结合。
矢量数据结构类型具有“位置明显、属性隐含”的特点,它操作起来比较复杂,许多分析操作(如叠置分析等)用矢量数据结构难于实现;但它的数据表达精度较高,数据存储量小,输出图形美观且工作效率较高。两者的比较见上表。
数据间的逻辑联系主要是指记录与记录之间的联系。记录是表示现实世界中的实体的,实体之间存在着一种或多种联系,这样的联系必然要反映到记录之间的联系上来。数据之间的逻辑联系主要有三种:
1、一对一的联系:简记为1:1。在1:1 的联系中,一个集合中的元素可以标识另一个集合中的元素。例如,地理名称与对应的空间位置之间的关系就是一种一对一的联系.
2、一对多的联系(1:N):现实生活中以一对多的联系较多常见。行政区划就具有一对多的联系,一个省对应有多个市,一个市有多个县,一个县又有多个乡。
3、多对多的联系(M:N):这是现实中最复杂的联系M:N的联系,在数据库中往往不能直接表示出来,而必须经过某种变换,使其分解成两个1:N的联系来处理。地理实体中的多对多联系是很多的,例如土壤类型与种植的作物之间有多对多联系。同一种土壤类型可以种不同的作物,同一种作物又可种植在不同的土壤类型上。
目前,数据库领域采用的数据模型有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和关系模型以及面向对象模型。其中应用最广泛的是关系模型。
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来源非常广泛,大致可以分为,野外实测数据、航天航空遥感、全球定位系统(GPS)、原介质地图数据等。
数字化的方法有两种:数字化仪数字化;扫描数字化。
扫描矢量化输入法是目前地图输入的一种较有效的输入法。扫描矢量化子系统提供的扫描输入法是通过扫描仪直接扫描原图,以栅格形式存贮于图像文件中(如*.TIF 等),然后经过矢量化将栅格数据转换成矢量数据,存入到文件中,再进行编辑、输出。
空间分析:基于空间数据的分析技术,它以地学原理为依托,通过分析算法,从空间数据中获取有关地理对象的空间位置、空间分布、空间形态、空间形成、空间演变等信息。
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一般包括三大方面:空间分析、网络分析、DTM分析。
矢量数据的缓冲区分析 缓冲区分析是研究根据数据库的点、线、面实体,自动建立其周围一定宽度范围内的缓冲区多边形实体。例如,城市的噪音污染源所影响的一定空间范围、交通线两侧所划定的绿化带,即可分别描述为点的缓冲区与线的缓冲带。而多边形面域的缓冲带有正缓冲区与负缓冲区之分。这里举例说明如何利用建立缓冲区、拓扑叠加和特征提取,计算一条道路拓宽改建过程中的拆迁指标。具体分析步骤如下:
1)明确分析的目的和标准 本例的目的是计算由于道路拓宽而需拆迁的建筑物的建筑面积和房产价值,道路拓宽改建的标准是:l 道路从原有的20m拓宽至60m;l 拓宽道路应尽量保持直线;l 部分位于拆迁区内的10层以上的建筑不拆除。2)准备进行分析的数据 本例需要涉及两类信息,一类是现状道路图;另一类为分析区域内建筑物分布图及相关信息。3)进行空间操作 首先选择拟拓宽的道路,根据拓宽半径,建立道路的缓冲区。然后将此缓冲区与建筑物层数据进行拓扑叠加分析,产生一幅新图,此图包括所有部分或全部位于拓宽区内的建筑物信息。4)进行统计分析 首先对全部或部分位于拆迁区内的建筑物进行选择,凡部分落入拆迁区且楼层高于10 层以上的建筑物,将其从选择组中去掉,并对道路的拓宽边界进行局部调整。然后对所有需拆迁的建筑物进行拆迁指标计算。5)将分析结果以地图和表格的形式打印输出。
静态求最佳路径:由用户确定网线权值关系后,即给定每条弧段的属性,当需求最佳路径时,读出路径的相关属性,求最佳路径。
最短路径:确定起点、终点和所要经过的中间点、中间连线,不考虑网线和转角的阻碍强度,求最短路径。
DEM和DTM主要用于描述地面起伏状况,可以用于提取各种地形参数,如坡度、坡向、粗糙度等,并进行通视分析、流域结构生成等应用分析。因此,DEM在各个领域中被广泛使用。DEM可以有多种表达方法,包括网格、等高线、三角网等。
DEM 通常用地表规则网格单元构成的高程矩阵表示,广义的DEM 还包括等高线、三角网等所有表达地面高程的数字表示。
简答题
1.地图投影与GIS的关系? 2.遥感技术在3S中的作用有哪些 3.我国GIS平台厂家有哪些,其产品品牌是? 4.GIS元数据的基本概念与作用? 5.GIS在电子政府建设中的应用? 6.常见的国内外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有哪些? 7.简述目前国内外常用的GIS平台软件有哪些,分别是由哪些公司研发? 8.什么是计算机病毒,计算机病毒有哪些特点? 9.GIS平台与CAD的关系与区别? 10. 地理信息系统的组成与基本功能是什么?
11.拓扑关系有什么作用?怎样生成拓扑关系? 12.什么是地图投影,地图投影的意义?
13. RS在国土资源调查中的作用用? 14. 我国当前常用的地图投影方式有那些?
综合题目
1.计算机制图的特点及数字制图的一般流程? 2.假如你是一名 GIS相关专业的学生,请问你如何向你的家人或者朋友介绍你的专业,让他们明白GIS是什么,GIS能做什么, GIS的前景如何? 3.如果你是一名国产 GIS 商业平台企业的市场人员,在某一次招标活动中,你应该怎样说服招标单位使用国产平台;如果你是一名国外 GIS 商业平台企业的市场人员,你又应该怎样说服招标单位使用国外平台? 4.叙述一种有代表性的GIS商业化软件的基本情况和主要功能? 5.阐述3S的结合使用,可用案例说明? 6.说明GIS技术在我国的应用现状,并针对某一行业或领域深入阐述GIS的作用? 7.结合某一GIS平台软件,叙述数字制图的基本流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