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有书签,高清晰,可复制并粘贴到WORD文档,作论文、写文章的不要吝啬了
内 容 提 要
经典地质力学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教授创立的大地构造学说, 而板块构造说则是当今最盛行的大
地构造学说。本书对这两个大地构造学说的理论体系、基本观点、研究侧重点和研究方法进行了系统的对比
性研究, 既从其历史渊源和现实意义的角度做了考察, 又对其未来之发展做了前瞻, 从科学发展史的角度探
讨和阐述了这两个学说的同源、殊途而同归、相互补充、相互包容和互相融合的历史发展轨迹和未来发展
趋势。
全书内容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 即地质力学与板块构造学之系统比较、构造体系与板块构造的相互关系
之研究和建造与改造对立统一的研究。
书中对由作者建立的两个新的构造体系即似新华夏式伸展盆海系和新生代NW 向压扭构造体系( 新河西
系) 的建立依据做了系统的论证。
本书是作者多年科学研究成果的结晶, 书中包含了作者多年来运用地质力学与板块构造学相结合的研究
方法研究区域构造之成果, 融合了作者多年来已发表的学术论文。
本书可供从事大地构造学、区域构造学教学、科学研究的综合性大学地球科学系, 地质院校教师、本科
生、研究生和从事大地构造科学研究、区域地质调查、矿产普查勘探的地质科学研究机构、生产单位的人员
参考使用。
地质力学与板块构造学
比较· 联系· 前瞻
丘元禧编著
· 北京 ·
内容 提 要
经典地质力学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教授创立的大地构造学说, 而板块构造说则是当今最盛行的大
地构造学说。本书对这两个大地构造学说的理论体系、基本观点、研究侧重点和研究方法进行了系统的对比
性研究, 既从其历史渊源和现实意义的角度做了考察, 又对其未来之发展做了前瞻, 从科学发展史的角度探
讨和阐述了这两个学说的同源、殊途而同归、相互补充、相互包容和互相融合的历史发展轨迹和未来发展
趋势。
全书内容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 即地质力学与板块构造学之系统比较、构造体系与板块构造的相互关系
之研究和建造与改造对立统一的研究。
书中对由作者建立的两个新的构造体系即似新华夏式伸展盆海系和新生代NW 向压扭构造体系( 新河西
系) 的建立依据做了系统的论证。
本书是作者多年科学研究成果的结晶, 书中包含了作者多年来运用地质力学与板块构造学相结合的研究
方法研究区域构造之成果, 融合了作者多年来已发表的学术论文。
本书可供从事大地构造学、区域构造学教学、科学研究的综合性大学地球科学系, 地质院校教师、本科
生、研究生和从事大地构造科学研究、区域地质调查、矿产普查勘探的地质科学研究机构、生产单位的人员
参考使用。
图书在版编目( CIP) 数据
地质力学与板块构造学: 比较·联系·前瞻/ 丘元禧
编著. —北京: 地质出版社, 2006. 3
ISBN 7-116-04721-2
Ⅰ. 地⋯ Ⅱ. 丘⋯ Ⅲ. 地质力学- 对比研究- 大
地构造学Ⅳ. P5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 数据核字( 2005) 第161158 号
责任编辑: 陈磊 刘凤仁
责任校对: 王素荣
出版发行: 地质出版社
社址邮编: 北京海淀区学院路31 号, 100083
电话 : ( 010 ) 82324508 ( 邮购部) ; ( 010) 82324565( 编辑室)
网址 : http: / / www. gph. com. cn
电子邮箱: zbs@ gph. com. cn
传真 : ( 010 ) 82310759
印刷 : 北京印刷学院实习工厂
开本 : 787 mm× 1092 mm 􊚁􊚚
印张 : 10
字数 : 250 千字
印数 : 1 —1000 册
版次 : 2006 年3 月北京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定价 : 26. 00 元
ISBN 7-116 - 04721 - 2 / P·2645
( 凡购买地质出版社的图书, 如有缺页、倒页、脱页者, 本社出版处负责调换)
前言
地质力学这一学科术语的含义, 在李四光身后, 已有很大发展, 乃至有新概念地质力
学的提出, 广义的地质力学包括地质静力学和地质动力学[ 1 ] 。本书所讨论的地质力学是
指李四光生前所创立的以研究地质构造和地壳运动为主要对象的地质力学, 亦可谓经典的
地质力学。
20 世纪40 年代, 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在总结他和他的学生们几十年运用地质学
与力学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国区域构造进行研究的实践与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地质力
学。在他的指导下, 一大批中国的地质力学工作者早在解放前就对阐明中国区域地质构造
特征方面做出了贡献。新中国成立以后, 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地质力学有了很大的
发展, 对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众所周知, 根据时任地质部部长李四光
提出的在我国东部新华夏系沉降带蕴藏有丰富的油气资源的科学论断, 我国油气资源勘探
工作作了战略东移的部署, 从而找到了大庆、胜利等一系列油气田; 同样, 也是根据李四
光关于南岭纬向构造带燕山期花岗岩带是铀矿成矿带的科学论断, 并在他的亲自部署和指
导下, 在南岭地区找到了一系列花岗岩型铀矿床。20 世纪70 年代李四光发表了《地质力
学概论》, 对地质力学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科学的总结与概括。中国广大地质工作者运用
地质力学的理论与方法在许多重要的国民经济领域包括工程与水文地质、地震地质、地热
勘测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取得很大成绩。这一段历史时期堪称是地质力学上升和辉煌的
时期。遗憾的是, 正当地学革命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之际, 我国却处在文化大革命之中, 与
外界几乎完全隔绝, 地质力学未能汲取当代地质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加上文化大革命时
期左的路线的干扰, 地质力学在发展道路上遭遇过挫折。但广大的地质力学工作者无论在
理论战线上还是在实践领域里仍然坚持工作, 使地质力学继续向前发展和继续为我国的国
民经济做出自己的贡献。李四光是我国地质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是杰出的科学家, 是我国
爱国知识分子的一面光辉旗帜, 作为中国地质事业的继承人和后辈, 我们始终对他怀着崇
高的敬意。
20 世纪80 年代改革开放之初, 经由尹赞勋、李春昱、郭令智、朱夏等地质界前辈介
绍, 板块构造学理论得以在我国迅速传播。板块构造学理论一经引入, 我国学者以极大的
热情学习和运用, 这是科学的进步和学习外国先进科学理论的要求, 无可非议; 但与此同
时, 经典的地质力学理论观点却开始受到冷落。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不同, 随
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旧科学内容很快为新时代的科学技术内容所更替是一个普遍规
律, 作为自然科学工作者不应抱残守缺, 而应与时俱进, 勇于创新科学思想。板块构造说
代表人类认识地球岩石圈构造的新阶段, 因而它取代以前的构造学说是历史的必然。但同
时我们还应该看到, 地质学是区域性实践性很强的科学, 中国地质学什么时候都离不开中
国的区域地质实际, 我国地质前辈所写下的反映中国区域地质实际的科学论著和提出的科
1
学学说对于我国晚辈的地质工作者仍然有传承的意义, 何况李四光及其地质力学对地球地
壳运动整体论、系统论的科学思维和对与构造地质学有关的若干领域( 如地热、地震、
构造相变等) 尚有创新、开拓和前瞻性思考, 至今对我们仍有指导和实践的意义, 遗憾
的是, 年轻一代的中国地质工作者们已经不太了解他们的先辈在中国区域地质研究中的建
树了。最近有一位同行建议我不要再用像“ 追踪张” 这一类地质构造术语, 因为年轻的
读者看不懂。这个意见本身没有错( 以致在本书中不得不加大对地质力学基本内容的介
绍, 以便青年读者能看懂这本书) , 我感慨的是李四光等老一辈地质学家创造了一些非常
反映事物本质的地质术语, 这些地质术语不仅科学而且非常民族化, 为什么传承不下去?
是不是我们在提倡与国际接轨、学习国外先进科学技术理论的同时, 也应该提醒国人不要
妄目菲薄, 要保留和发扬我国优秀的民族科学遗产? 特别像地质学这样实践性、区域性很
强的科学, 我们更应该让年轻一代传承中国地质学的优秀遗产, 在这方面, 我们这一代
人, 尤其是在大学地质系执教的地质教育工作者有义不容辞的职责, 这是作者写这本书的
一个主要动因。
我想起了20 世纪90 年代初期, 我在无锡聆听了朱夏先生在其有生之年最后一次学术
报告“ 活动论构造历史观”[ 2 ] 的发言。他说: “ 在李四光诞生一百周年的大会上, 上海地
质学会叫我讲话。我说, 当年板块来的时候, 地质力学似乎与其不能相容, 现在板块上升
了, 有些人不理睬地质力学了。现在看来这是不对的, 地质力学与板块相比有五点是共同
的: ①地质力学无疑是活动论, 重视相对水平运动; ②改造与建造的关系, 提出改造是在
建造基础上的改造, 建造是改造背景上的建造; ③地质力学提出压、张、扭, 这种东西有
序、有级别, 彼此互换; ④都讲的是中生代以来的情况; ⑤ 提出旋转型“ 歹字型”、“ 多
字型”, 李先生讲得清清楚楚, 太平洋相对欧亚大陆剪切, 剪切以后再对冲”。既然如朱
夏所说两者有如此多的共同点, 为什么一个扶摇直上, 推崇备至; 一个却被打入冷宫? 无
论是受到推崇还是受到冷落, 都有其应该追究的原因, 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应该予以总
结, 这对科学的发展都是重要的, 如果我们这样做了, 我们就变自在为自觉。文化大革命
前后的人为社会因素对于一种学说来说, 只是一种暂时的外因; 对于一个学说的未来, 决
定这个学说的命运归根结底是这个学说是否代表着科学的真理, 是否对社会发展有益。翻
开一部科学史, 各种学说的兴衰此起彼伏, 屡见不鲜。这里有几种不同的情况: 一是一些
所谓的学说并没有包含多少科学真理, 虽曾时髦一阵, 但却经不起客观事实的检验, 因而
很快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另一种情况是学说本身包含部分相对真理, 虽然不够完善, 但经
过补充修正后仍然屹立于科学舞台之上, 或者被更为先进的科学理论所包容和代替, 后者
如大地构造学中之槽台说为板块构造学说所包容和代替; 还有一种情况是该学说本身一开
始基本上就是正确的, 但由于历史条件, 当时暂时无法证明其正确性而遭到冷落或者被误
认为是异端邪说, 但随着科学的进步终于证明其正确性而被确认为科学真理, 哥白尼的日
心说和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就是这方面的最好例证。那么, 地质力学究竟属于哪一种情
况? 这也是本书想要弄清楚的另一个重要问题。
在科学史上还有一种现象就是学术思潮或学术潮流, 这种学术思潮往往带有时代的特
点。在某一个科学发展阶段, 往往某种学术思潮占有统治地位。例如19 世纪中末叶由于
传统地质学首先是在地层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人们首先是从地层建造中去寻找地质构
造和地壳运动的历史记录, 因而垂直运动备受关注, 从垂直方向去研究地壳的运动和变迁
2
成为那一时代主要的思维方式, 这也就是为什么那一个时期固定论占统治地位的客观原
因。但是随着人们对地质构造现象的深入研究, 诸如大规模逆冲推覆构造的发现, 地质学
家们开始发现地壳不仅有垂直运动, 而且有水平运动, 不仅有水平运动, 而且有大规模的
水平运动, 大到大陆开裂和漂移, 于是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如果我们翻开20 世纪
最初20 年的地质文献, 可以说大陆漂移说成为那一时期的学术潮流和学说时尚, 但曾几
何时, 大陆漂移说又因动力机制一时无法解决而几乎在科学舞台上被人们遗忘了几十年,
直到海底扩张被证实才重新复活。由此可见, 看一个学说正确不正确并不能以某一个时期
有多少人拥护来衡量, 而在于它是否拥有科学真理, 它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是否真正代
表科学发展的前进方向。真理有时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的, 某些拥有真知灼见、掌握科学
发展方向的科学家开始往往是少数派。对于科学家的这种命运, 真正的科学家应该有一种
辩证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 即实事求是的态度: 一方面要看到科学家们限于当时的历史
条件, 其学说往往有需要完善的部分而敢于加以补充修正; 另一方面要敢于坚持和发扬其
符合真理的部分。
我个人在20 世纪70 年代开始学习地质力学。李四光学术思想中的整体论、系统论、
活动论以及学以致用与辩证发展的自然科学观、求实创新和理论与实践统一的科学方法
论[ 3 ] , 对我的科学研究实践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原来意义上的地质力学理论受到冷落难
免使我陷入沉闷, 但也促使我思考其低落的原因和未来的发展前途。它的未来将会是科学
史上的那一种情况? 朱夏[ 2 ] 关于板块构造与地质力学的共同点的论述启迪了我进一步去
研究这两个学说在理论上的渊源、形成和发展过程, 从而发现它们之间不仅有共同点, 而
且也有相异处, 这种相异不仅表现在研究对象上( 虽然两者都是研究地质构造, 但板块
构造学侧重于构造块体的研究, 地质力学侧重于构造共生组合及其成生联系的研究) , 而
且也表现在研究思路上的不同, 这种差异性处理好了可以互补, 处理不好就相互排斥。遗
憾的是, 在过去的岁月里它们曾经未能成为互补, 相反地, 如朱夏所指出的却成为互不相
容的东西, 这无疑对于科学家们更全面地认识真理、对科学的发展是有害的。值得庆幸的
是, 已经有科学家走上把它们融合的道路, 例如马宗晋[ 4 ] 把全球构造系统划分为大洋中
脊系统、环太平洋俯冲系统和大陆构造系就体现了把板块构造和构造体系结合起来的思
路。本书作者也注意到这种互补性, 尽管两种学说在理论上都存在其地球动力学机制尚未
解决的问题, 但板块构造和构造体系都是客观存在的构造实体, 形成动力机制虽然尚未解
决, 并不妨碍我们对这两个构造实体及其相互关系和成生组合规律的研究。自20 世纪90
年代以来, 我开始用地质力学与板块构造理论相结合的观点和方法研究中国大陆的中、新
生代区域构造, 先后在《地质力学学报》上发表了近十篇学术论文。文章发表以后得到
一些同行的认可和鼓励, 建议在前述论文的基础上能进一步有所深化, 于是有了这本册
子。本书所阐述的内容可归纳为: 前言, 问题的提出; 第一篇地质力学与板块构造学在理
论渊源、形成过程和各自特点的比较( 包括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 ; 第二篇板块构造
与构造体系( 构造型式) 在地壳运动和地质历史过程中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研究
( 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 , 第三篇古构造研究( 第七章、第八章) , 第四篇是作为它们
的物质记录———建造与改造的对立统一的研究( 第九章) ; 最后是前瞻地质力学与板块构
造学未来的发展前景和它们之间在未来可能的融合( 结束语) 。由于要对这两个学说进行
比较, 本书在地质科学术语方面, 尽量保持经典地质力学和经典板块构造学原作者的原
3
意, 在阐述问题时尽可能采用该学说已使用的术语。至于根据新发现的地质事实需要对原
有某些概念作出某些补充修正, 也会在文中予以说明。就本书作者的主观愿望而言, 是想
通过本书的写作和出版能与地质同行切磋研究在引进和学习国外先进理论时如何能扬其长
避其短, 有所为、有所不为; 对我国地质先辈们根据中国的区域地质实践和对地质科学的
创新所创立的地质理论( 不仅是地质力学, 也包括黄汲清先生的多旋回说、陈国达先生
的地洼说、张文佑先生的断块说、张伯声先生的波动镶嵌说等, 本书只是以地质力学为
例) , 如何传承创新、发扬光大, 为我国民族科学在国际科学舞台上争得一席之地, 为我
国年轻一代的地质工作者学习老一辈中国地质学家的优秀传统和科学业绩创造更有利的条
件。但限于作者的科学历史知识和理论素养, 恐难于达到预期目的。不当之处, 尚祈同行
们, 特别是地质力学工作者和板块构造工作者的批评指正。
鸣谢: 本书在酝酿成书过程中得到地质同行好友刘昭蜀研究员、夏法教授、杨树康研
究员、梁致荣教授、林树榆教授的支持与切磋。成文以后, 马文璞教授、覃慕陶教授、孙
岩教授审阅了全稿, 提出了许多宝贵的修改意见, 对全书质量水平的提高有很大帮助。本
书基础性论文的发表得到地质力学学报编辑部和崔盛芹教授、邓乃恭研究员的支持与帮
助, 马宗晋院士为本书写序, 周蒂研究员为本书改写英文摘要。作者在此一并表示热忱的
谢意。
4
序
人类对地球的认识, 有史以来, 一直是多视角、多地域、多目标的, 因而不免有这样
或那样的局限性、强化各自的观点论。就先人对地球构造运动认识来说, “ 固定论” 和
“ 活动论” 主导地位之争, 升降运动与水平运动的主次之争; 地球膨胀与收缩之争; 全球
大陆南向运动与北向运动之争; 构造运动的动力学要素主导地位之争等等。随着人类对资
源、灾害、环境的需求而推进的地学研究和伴随地球基础科学对大气、海洋和固体地球的
认识和技术探测的深化, 时而争出另一侧面的发展, 反反复复, 曲曲折折。地学的灿烂辉
煌, 就是在这种争辩之中前进的, 但是相对认识的深化和逼近于“ 正确” 和“ 精准” 的
地学目标, 还有相当长的争辩过程。然而, 一个时代的地学人总会要站在他所推崇或创新
的立脚点, 哪怕他的科学生涯中立脚点有所固定或前进。
我的地学构造观是“ 兼容并蓄” 的, 如果说地球表壳的运动是以水平运动为主, 那
么地幔的热运动、重力均衡运动就是以垂向运动为主控, 这是固态地球兼而有之, 必然的
运动全过程。大气和海洋的运动全过程或许也是如此。
丘元禧先生编著的“ 地质力学与板块构造学” 从比较、联系与前瞻的角度, 加以分
析, 其宗旨即在于并联魏格纳的科学视角与李四光的科学视角, 而以地质力学的全球构造
解析, 如全球的纬向和经向构造的力学背景; 全球独有的巨大“ 康藏- 印度尼西亚” 歹
字形构造弧的成因; 由亚欧大陆东向与美洲大陆西向的运动差探索与地球自转的动力学联
系等, 扩展板块构造学的内涵, 这是极其有益于现今全球地壳运动构造学发展的优势集
成。前瞻这一大胆集成的走势, 丘先生提出了由地核至行星地球整体各圈层的理论与应用
的分支发展, 实际上这就是当今广义地球系统科学的目标, 可以预计, 这无疑就是地球与
人类相互作用的宏大科学领域, 希望能引起地学人摆脱把地球系统科学偏置于环境研究的
局限性, 而在整体地球各圈层跨越性相互作用的基础上, 开创地球整体系统科学宽广的分
支研究和集其大成。
马宗晋
( 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5 年10 月于北京
Ⅰ
目录
前言 ⋯⋯⋯⋯⋯⋯⋯⋯⋯⋯⋯⋯⋯⋯⋯⋯⋯⋯⋯⋯⋯⋯⋯⋯⋯⋯⋯⋯⋯⋯⋯⋯⋯ ( 1)
第一篇地质力学与板块构造学之比较⋯⋯⋯⋯⋯⋯⋯⋯⋯⋯⋯⋯⋯⋯⋯⋯⋯⋯⋯ ( 5)
第一章地质力学理论的历史渊源、形成的科学背景和发展过程⋯⋯⋯⋯ ( 5)
第二章板块构造学理论的历史渊源、形成的科学背景和发展过程⋯⋯⋯ ( 13)
第三章地质力学和板块构造学理论与研究方法之比较⋯⋯⋯⋯⋯⋯⋯⋯ ( 20)
第二篇板块构造与构造体系( 构造型式) 的相互关系⋯⋯⋯⋯⋯⋯⋯⋯⋯⋯⋯⋯ ( 26)
第四章星球级构造体系对板块构造的控制⋯⋯⋯⋯⋯⋯⋯⋯⋯⋯⋯⋯⋯ ( 26)
第五章板块间的相互作用产生区域性构造体系⋯⋯⋯⋯⋯⋯⋯⋯⋯⋯⋯ ( 42)
第六章板块构造与构造型式的相互关系⋯⋯⋯⋯⋯⋯⋯⋯⋯⋯⋯⋯⋯⋯ ( 62)
第三篇古构造研究⋯⋯⋯⋯⋯⋯⋯⋯⋯⋯⋯⋯⋯⋯⋯⋯⋯⋯⋯⋯⋯⋯⋯⋯⋯⋯⋯ ( 72)
第七章关于古板块的研究⋯⋯⋯⋯⋯⋯⋯⋯⋯⋯⋯⋯⋯⋯⋯⋯⋯⋯⋯⋯ ( 72)
第八章古构造形迹和古构造型式的研究⋯⋯⋯⋯⋯⋯⋯⋯⋯⋯⋯⋯⋯⋯ ( 90)
第四篇地质构造与建造、改造的关系⋯⋯⋯⋯⋯⋯⋯⋯⋯⋯⋯⋯⋯⋯⋯⋯⋯⋯ ( 115)
第九章地质构造是建造与改造的统一⋯⋯⋯⋯⋯⋯⋯⋯⋯⋯⋯⋯⋯⋯ ( 115)
结束语———前瞻⋯⋯⋯⋯⋯⋯⋯⋯⋯⋯⋯⋯⋯⋯⋯⋯⋯⋯⋯⋯⋯⋯⋯⋯⋯⋯⋯⋯ ( 135)
参考文献及内部参考资料⋯⋯⋯⋯⋯⋯⋯⋯⋯⋯⋯⋯⋯⋯⋯⋯⋯⋯⋯⋯⋯⋯⋯⋯ ( 144)
Ⅲ
Contents
Pr efa ce ⋯⋯⋯⋯⋯⋯⋯⋯⋯⋯⋯⋯⋯⋯⋯⋯⋯⋯⋯⋯⋯⋯⋯⋯⋯⋯⋯⋯⋯⋯⋯⋯⋯ ( 1)
Section Ⅰ Comparison of geomechanics and plate tectonics ⋯⋯⋯⋯⋯⋯⋯⋯⋯⋯⋯⋯ ( 5)
Chapter 1 Scientific background and evolution history of geomechanics ⋯⋯⋯⋯ ( 5)
Chapter 2 Scientific background and evolution history of plate tectonics ⋯⋯⋯ ( 13)
Chapter 3 Comparison of geomechanics and plate tectonics ⋯⋯⋯⋯⋯⋯⋯⋯ ( 20)
Section Ⅱ Connection between plate tectonics and tectonic system ( tectonic
pattern) ⋯⋯⋯⋯⋯⋯⋯⋯⋯⋯⋯⋯⋯⋯⋯⋯⋯⋯⋯⋯⋯⋯⋯⋯⋯⋯⋯ ( 26)
Chapter 4 Plate tectonics controlled by global tectonic system ⋯⋯⋯⋯⋯⋯⋯ ( 26)
Chapter 5 Regional tectonic system generated by interaction of plates ⋯⋯⋯⋯ ( 42)
Chapter 6 Connection between plate tectonics and tectonic pattern ( type) ⋯⋯ ( 62)
Section Ⅲ Studies of paleo-tectonics ⋯⋯⋯⋯⋯⋯⋯⋯⋯⋯⋯⋯⋯⋯⋯⋯⋯⋯⋯⋯ ( 72)
Chapter 7 Studies of paleo-plates ⋯⋯⋯⋯⋯⋯⋯⋯⋯⋯⋯⋯⋯⋯⋯⋯⋯⋯ ( 72)
Chapter 8 Studies of paleo-structural trace and paleo-tectonic pattern ⋯⋯⋯⋯ ( 90)
Section Ⅳ Relation is ship between structure and formation as well as deformation ⋯ ( 115)
Chapter 9 Geological structure is the unity of formation and deformation ⋯⋯ ( 115)
Conclusion———Foresight ⋯⋯⋯⋯⋯⋯⋯⋯⋯⋯⋯⋯⋯⋯⋯⋯⋯⋯⋯⋯⋯⋯⋯⋯ ( 135)
References ⋯⋯⋯⋯⋯⋯⋯⋯⋯⋯⋯⋯⋯⋯⋯⋯⋯⋯⋯⋯⋯⋯⋯⋯⋯⋯⋯⋯⋯⋯⋯ ( 144)
Ⅳ
Geomechan ics and plate tectonics:
Compa r ison , Connect ion , and For esight
Qiu Yu anxi ( Zhongsh an Univer sity, Guangzh ou , 510275 , China )
Abstract
Geomechanics is a tectonic theory founded by famous Chinese geologist J. S. Lee in the 40s
of the twenty century. Plate tectonics is a tectonic theory that is dominating the present geological
community. This book made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logic, viewpoints, arguments, and
methods of these two theories, reviewed their background and history, and predicted their future
development.
Geomechanics inherited from conventional structural geology the concepts of formation and
deformation, but emphasize the association and genetic connection between geological structures,
advocates the concepts of tectonic type ( tectonic pattern) and tectonic system. Plate tectonics
inherited from conventional tectonic geology the concepts of historical analysis, but emphasize the
division, movement, and interaction of plates. Both believe mobilism and continental drift,
believe that the horizontal movement of the Earth crust is the major force of lithosphere
deformation. Major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theories is in the driving force of crustal
movement, geomechanics suggest the change of Earth􊳰s rotational velocity while plate tectonics
suggest the mantle convection.
As the objects of study, tectonic systems for geomechanics while plates for plate tectonics,
are real entities in the nature and do not change with researchers’believing, we may compare the
two theories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se real entities. From this point of view the author discussed
in the book how the global tectonic systems controlled the tectonic framework of the plates, how
the second-order ( regional) tectonic systems were generated by the movement and interaction of
plates, and what tectonic patterns were formed by various assemblages of continental and / or
oceanic plates.
Formation and deformation are materialized records of crustal movements and studied by both
geomechanics and plate tectonics. Tectonic facies are the patterns of formation and deformation.
This book discussed the concepts of the tectonic facies, the series of tectonic facies, and the
sequence of tectonic facies, and established criteria for their classifications.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a good combination of geomechanics and plate tectonics will lead to
a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geological structures and global tectonics.
The book may serve as a reference book for university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departments of
geology, structural geology, geomechanics and tectonics.
Ⅴ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