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Z1 B/ @9 W: B1 g8 G6 m/ { 9月22日,基于北斗与IP卫星技术应用的野外地质调查管理服务与安全保障系统示范观摩与汇报会成功召开。此次会议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海省地质调查院、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青海省西宁市皇源县野外四个现场同时举行。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金发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
1 P6 k/ G" V2 c 会上,李金发副局长对基于北斗与IP卫星技术应用的野外地质调查管理服务与安全保障系统给予了高度评价,指出,在野外地质调查管理服务与安全保障等方面向现代化迈进了一大步,科技进步将推动地质事业的发展。李金发副局长提出三点要求:一是要完善系统,尽快提供使用。二是进一步完善和开发生产指挥管理系统。三是进一步加大地调工作信息化工作力度,在人才和组织上尽力保障,在经费上加大扶持力度。+ ^# D r, m j, X( `0 t
据悉,本系统的目标是建立现代化野外地质工作管理与服务系统。该系统首次实现了对地质调查野外一线人员、野外驻地、地调院院部或野外工作站、大区地调中心、北京中心等多级的野外地质调查管理服务与安全保障服务。本系统在以下几方面的取得了突破:首次构建了先进的技术体系框架;建立了适合地质调查作业的多级静动态北斗组网技术,并研发了野外地质调查实用的北斗通讯定位终端;实现基于多S技术与北斗技术集成的数字地质调查系统平台;初步形成基于IP卫星技术的多点单边会商野外地质调查场景流媒体管理与服务系统框架;实现了基于多S技术、中国地质调查信息网格平台的野外地质调查管理服务与安全保障系统,用户在任何可上网的地方进行野外地质调查管理、服务、生产指挥与安全保障处置。 s2 l8 W. U6 N( j' \
此次部署和应用示范,基本确立北斗系统在无常规通讯手段的艰险地区地质调查工作中的应用模式,促进了基于北斗技术的数字地质调查系统的改进和完善,完成了野外人员无法通讯到随时沟通交流的质变,不但加强了野外驻地对应急事件的处理能力,最大化的保障了地质队员的人身安全,而且大大提高了野外地质调查实时管理与服务的能力,真正迈出了北斗系统在野外地质调查工作中应用的第一步。4 V* h: _' ]7 ~) }: J1 e+ |* o. Z
会议期间,项目组织单位对青海地调院皇源县1:5万区调地质人员,以及参与示范的三个大区地调中心与七个省地调院的技术人员进行了基于北斗技术应用的数字地质调查系统以及北斗设备的系统培训。7 `' n6 h& x& y: r) _9 I
地调局办公室、总工室、基础部、资源评价部主要负责人及相关人员,国土资源部科技司、中国地质科学院、青海省地调院有关领导,参与示范的地调局发展研究中心,地质环境监测院,成都、西安、沈阳地调中心,青海、四川、内蒙、黑龙江等地调院技术人员,以及云南地矿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北京星地恒通有限公司、北京泰利斯达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共30多人参加了本次示范观摩汇报会。
0 s+ u: L: J# Z: c' T" G * z: R8 f) ^& ^& S3 p3 |
李金发副局长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 7 P/ X' A; P6 ]* A8 L% p
/ S8 C* w5 L$ f. J6 A
青海地调院会场 9 j) j0 e% B. ]& ?
/ I0 f/ `8 a t# I g& ~ g地调局会场
- H4 ^7 H% D j) ^+ e) V
% _( O; x7 q6 n$ `西宁市皇源县野外1:5万区域地质填图现场 9 u) `% s! c, X6 J7 N3 L- L
![](http://www.cgs.gov.cn/DataRepository/201109/20110927170146892.jpg)
. u' v' S T* K, C, O 基于IP卫星技术应用的野外现场视频与基于北斗技术应用的野外地质调查地质人员态势集成显示与会商(左上角:地调局会场;右上角:青海地调院会场;左下角:西宁市皇源县野外1:5万区域地质填图现场;右下角:环境监测院会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