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土资源网 (2011年9月9日 12:59) 0 q& I, f3 W ]# x
2 P- H7 K k/ t: e/ q- `: X' q: u% [; U( c$ O" h0 w1 b3 C4 ^
张 晏 丁全利 张鹤林" l( K5 _+ P$ r: C9 S
1 o" I$ J2 p7 L! F5 ?
M& t3 h! m6 P4 g7 N7 ~( H
在实施工业强省战略中,“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贵州找到了新的“土地源”。开掘这一源泉的重要工具,就是山地整治。2 `& @0 @; S6 T' ?( P# W; n
l$ ~8 `4 Y4 f' }3 _5 _, b ——题记* C9 C/ G4 W) h+ i* q. B7 n
+ r' p; R0 A! ]0 E 在绵延起伏的沟壑间开辟“工业梯田”6 t% |6 V8 j; ], g
3 A0 s9 R h! g8 i2 w 沐着骄阳,记者先后走访了贵州省岑巩县长冲湾工业聚集区、贵州大龙经济开发区北部工业区和铜仁大兴科技工业区。
" x. G. F- p! z! D3 A/ I8 @- W9 {. u
谁说贵州“地无三尺平”?在这些欣欣向荣的工业园区内,记者看到,在绵延起伏的丘陵、沟壑间,一片片新生的、开阔的“小平原”正在向外延伸。推土机、挖掘机在向茅草丛生的荒坡、山谷挺进,而削平了的荒山和填平了的谷地,已变成了错落有致的“工业梯田”,承接着一个个工业厂房和水、电、交通基建设施。
) [, k/ _$ t% {) M! g8 N% T x
铜仁大兴科技工业区内,昔日满目的纵横沟谷,已变身为今天集中连片的平坦场地。“10个月,我们推掉了55个山头,填平了72条沟谷,一共整理出4800亩山地,一次性整体场平,道路、管网、基建一应俱全,企业入驻就可建厂房。”铜仁地区国土资源局副局长腾明勇自豪地告诉记者,这里打响了贵州省山地整治的第一枪,今年4月全省创新土地利用工作的现场会就是在这里召开的。
' m6 h9 m; ^; q8 J3 I; `% R5 [. m3 o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一场创新土地利用方式的“向山要地”行动在贵州省悄然兴起——通过实施山地整治,拓展建设用地空间,本着“科学规划、集中开发、规范利用、节约集约”的原则,贵州省决定在具备“三少一无”(耕地少、林地少、房屋拆迁少,无基本农田)、用地需求量大的地区率先实施“工业梯田”工程试点。工程实行政府投资与社会融资相结合,政府主导,部门协同配合,统一规划,分期实施,滚动开发,确保整治一片、供应一片、见效一片。. s7 U9 m! b) J5 Y {; m
4 F3 `7 i3 V4 {. ^
零打碎敲的“点式开山”,贵州省早已有之;而成规模的“片区式开山”,则方兴未艾。贵州省国土资源厅负责人介绍说,据初步统计,今年以来,贵州省仅通过打造“工业梯田”,开展荒滩、荒塘、荒坡、荒沟综合整治,就已开发未利用地3万余亩。
; D& s9 {0 c2 K9 S- b5 B
0 n# ^( c" Q1 e9 l. u2 P 山地整治最先显现也是最直接的成果,就是优化了建设用地结构,保护了耕地资源。仅铜仁地区的三个试点工业区,自去年2月以来,就开辟“工业梯田”近1500公顷。其中,耕地仅占15.53%,比过去耕地占用比率下降五成以上,平地仅占4.19%,比过去下降三成以上。在耕地资源十分匮乏、未利用地资源相对富裕的贵州省,这种创新的土地利用方式,有如“芝麻开门”的密钥,打开了贵州省未利用土地资源的宝库。
: A! H r# r* c$ N* E
3 B9 F c. N% }$ L- x) E: R, P) s 其实,“向山要地”,贵州省得到的不仅仅是土地……4 y0 Q8 T: n! ?( @3 J; q
- h i" r% n8 B7 ~3 G “一举多得”的战略工程
6 e" e" g1 H; X8 Y( ]0 h. n& l3 x4 w7 i% i' e& F+ a
一方面,贵州省耕地资源匮乏。全省耕地资源仅6849.38万亩,占土地面积的25.9%。其中,优质耕地少,大于25度的陡坡耕地和小于25度的石漠化耕地及不宜耕耕地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32.55%,且耕地后备资源严重匮乏,保护耕地的任务十分艰巨。另一方面,贵州省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势头强劲,用地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剧。而全省未利用地多达3310.23万亩,占土地面积的12.5%。其中,荒山荒坡就有3049.94万亩,占未利用地的92.14%,开发利用空间很大。
0 s' [6 j8 { _8 i' l7 w
7 F- q/ I& j( j 只有通过开发山地,向山要地,念好“山字经”,同时大力开展土地整治,做好增减挂钩,才能实现“双保”共赢、城乡共荣。”在今年4月全省创新土地利用现场会上,副省长辛维光的一席话,道出了贵州省向山要地的初衷。
3 v) C6 J4 ]3 m3 y" O+ H
. h, T, ]& C& b$ b “土地越缺,寻找土地的动力越强。实践中,我们发现,要破解两难困局,只有在山字上做文章,先把工业推上山,在80%的山地中找到10%来装载工业、助推城镇,贵州省的建设用地矛盾才会得到有效缓解。”朱立军厅长说,向山要地,是贵州省工业化城镇化的必然选择,是资源省情逼出来的。: h1 ^6 b- P" ?7 W+ A* j
j/ \. t/ s* {- H- ^. Y; y+ ]1 O
贵州人在向山要地的探索中尝到了“一举多得”的甜头。3 _9 G* P. i7 g. Z _% G2 E
i6 O4 @' K3 j. f. t 山地整治,减少了建设对耕地和平地的占用,优化了建设用地结构。2010年贵州省在用地指标总量远远不足的情况下,却白白浪费了3万亩未利用地指标。“向山要地,可以拓展用地指标的新空间,也可以破解这种结构性的老大难问题。”省厅利用处处长杜华智说。据他介绍,铜仁地区大龙北部工业区,开出598.2公顷“工业梯田”,其中耕地仅占14.7%,平地仅占5.1%,分别比过去占用率下降六成和四成。 $ J2 s1 Y8 }4 n7 P
% J3 k7 [# I2 p! w* q9 T/ `* L0 t/ d% j 山地整治,缓解了用地指标不足的困局。贵州省近两年经济保持强劲发展势头,用地需求呈井喷趋势,而每年国家下达的年度新增建设用地指标,远不能满足建设用地需求。朱立军说,2011年,全省预测需求用地数120万亩,省政府给国土厅下的硬任务是40万亩,即便完成,也与预测需求量有近70万亩的差距。刚性需求与硬性约束,二者矛盾如何破解?把工厂搬上山,有效地缓解了这一困局!“截至目前,全省还没有一个重点工业项目因为落不了地而耽误。”杜华智说。
! }9 f8 A( B; [ K! m' x
" C. @, a+ V3 M' H/ Q+ y 打造“工业梯田”,工程量大,投资巨大,成本核算是否经济?对此,实践者向记者算了一笔精细账。从铜仁地区几个试点工程看,经过优化设计方案完成梯化或平整的费用可控制在每亩5万元左右。灯塔项目区规划用地374.94公顷,征地补偿各项成本费用仅为28260万元,平均每亩5.02万元,加上平整费用一亩成本在10万来元。而若占用同等规模的平地和耕地,将耗用征地各项成本约每亩9.55万元,加上2万元场地平整费用,每亩成本在11.55万元。两相比较,“工业梯田”的成本要低1万多元。而另一方面,通过山地整治,政府统一开发招商平台,形成“开发一片、供应一片、见效一片、滚动发展”,客商落户率和工业项目落地率均大幅提高,有利于尽快形成生产力。
1 h- @) ~4 b, {8 h9 f- [/ _9 H% a& g8 q/ m1 L' S; \
而从行政成本看,山地整治项目用地多为荒山和坡地,农民长远生计不受影响,群众较容易接受,基本消除了征地矛盾,各级党政为征地拆迁所花的成本大大减少。“向山要地是政府的经济之选。”采访中一位地方官员说。5 r7 X& }) Q8 i9 e
' p3 Q! v1 ^% w
向山要地,不仅是建设用地的简单增加,而且是传统用地观念和粗放土地利用方式的重大变革。引人瞩目的是,伴随着工业梯田工程的实施,一系列强化土地合理节约利用的政策措施相继推陈出新。全省工业园区以产业政策为引导,优先安排技术含量高、环境污染小、资源消耗少、产品附加值大的项目。另一方面,以固定资产投资强度为指标,控制用地规模,鼓励企业加大土地利用强度,建造多层标准厂房,提高单位土地面积投入产出效益,提高工业用地系数和容积率标准,节约集约用地尉然成风。
9 O) \6 A! A2 M% H: r. U* o! g6 p
在贵阳小河工业区,记者看到中煤盘江重工、险峰机床厂技改和数控机床升级扩能项目,以及中航工业贵阳电机等一批优、强企业的大项目正在加紧建设;凯沃重工等一批民营企业正在快速形成生产能力;10万平方米的标准厂房已拔地而起。当地工作人员介绍说,小孟工业园区亩均投资强度达到了320万元,成为贵州省目前亩均投资强度最高的工业园区。6 E, Z; a9 |6 {. L5 M7 o7 |- h
; H3 V7 `3 C. N a1 g 开山造地,百年大计,须从长计议
2 W2 f0 i1 G# S7 |6 v% t$ G7 ^# F. e" s
向山要地,被历史地推上了贵州省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舞台。然而,对于这项事业,起初并非一片和谐之音。& A. A2 P# G4 E. y* c( L& b2 j) s
2 T6 v3 _9 Q3 i" `+ c; s 向山要地,与生态保护是否矛盾?质疑声主要集中在这一点。早些年,贵州人说:“保住青山绿水也是政绩。”今天,记者在贵州省听到的则是:“生态不是保出来的,是建出来的。不发展,什么都保护不了……”
" U( D/ |: @* |3 ~- b0 K
: a9 D( I( ?7 I' x8 Q% g' Q 向山要地,与生态保护并不矛盾!采访对象一致地斩钉截铁,底气何来?
1 W% B6 \/ i1 |/ ~1 ?+ X% Z2 B7 _. f6 d4 m" N3 Q" ?( f
对全省土地利用了如指掌的杜华智向记者算帐:贵州17万平方公里,林地、耕地、牧草地还有未利用地,几块加起来占到90%,而全省已经建成的建设用地,只占百分之三点零几,按照下一轮的总规,到2020年,国家只批准贵州建设用地增加到百分之四点零几,面积18万公顷,山地整治都是在新增的这一个百分点范围内,比例小到可怜,根本谈不上破坏。“不是到处乱挖,再说也没有这么多钱啊。”杜处笑言。
% H* T, s0 ~1 G1 T
- E5 I) O6 Z- C( X 事实上,贵州人向山要地的底气更多地源自科学规划。* t/ F2 f& N7 m/ O& r# G1 k' ?
- n p7 t: R$ _1 B# S8 w. Q( t; D$ l
开山造地,是百年大计,贵州省厅明确了推进山地整治的四大基本原则。首要的一条就是科学规划、分期实施。要求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产业园区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规划,做好山地整治规划和项目选址工作。向山要地,还要坚持“可用建设用地面积最大化、投资成本最小化、环境可控”的规划设计理念。另一条重要的原则是因地制宜、保护耕地。山地整治必须坚持在“三少一无”的地方实施。对相对高差较小的山地,进行削峰填谷,集中连片整治;对相对高差较大的山地,进行阶梯式开发,打造“工业梯田”,开展荒滩、荒塘、荒坡、荒沟综合整治。4 c9 J! G9 w4 U) i" q: d, F& ^
# {2 f* Z t0 A 在岑巩县长冲湾工业聚集区,记者看到了依山就势、梯级开发、合理布局的“工业梯田”格局。据岑巩县国土资源局局长杨荣坤介绍,在工业聚集区“梯田化”的“坡改梯”过程中,当地始终坚持“保护优先、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原则,努力使工业坡地整理“梯田化”成为绿色开发的示范工程。他们将坡度大、相对较高的山体永久保留,使其成为园区风景。同时合理确定用地标高,削峰填谷,挖填平衡,避免土石方长途外运,减少环境污染,严格实行环境准入制度,坚持做到有效防止生态破坏和水土流失等地质灾害发生,使园区整理与生态建设和谐统一。1 k3 c9 b/ w1 n8 [3 G# w- e- z
7 a, `* V1 r, y' s% N+ | 立足科学发展,发扬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的精神,探索出一条成功的“向山要地”的新路子,有效保障贵州省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用地需求,切实保护坝区优质耕地资源。这是贵州省国土资源厅系统上下的共同心愿。“当前,推进山地整治工作的重大问题是制定配套政策,研究、探索利益驱动机制。”杜华智处长介绍,贵州省厅正积极探索农村集体土地征、转分离试点,为解决山地整治的投入,省里决定加大土地出让收入等财政资金的倾斜力度,对列入山地整治试点的项目,其上缴的省级新增建设使用费全额返还,专项用于山地整治。此外,还鼓励银行贷款、企业参与等方式多渠道筹集资金。, u1 [! n" I: L0 B. m
; i, W+ A) h. ?5 I/ F
“相关指导意见,省政府正在审改中,不久即将出炉。我们也在等着国土部的配套政策呢。”朱立军厅长笑言。& A" @' ~" H& O- d# a8 c
5 y# `$ r; d6 Y" g% |1 W% H4 H9 p( M % J6 U, z. L9 {; c# H" w
. ]6 K0 A0 k: V
0 ^% I2 V6 T5 H, K6 |2 E4 Y#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