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yuerhome 于 2011-3-20 10:10 编辑  
 
 
塑性指数  
   
   
塑性是表征粘性土物理性能一个重要特征,一般用塑性指数来表示。过去的研究表明,粘性土的许多力学特性和变形参数均与塑性指数有密切的关系。  
   
可塑性是粘性土区别于砂土的重要特征。可塑性的大小用土处在塑性状态的含水量变化范围来衡量,从液限到塑限含水量的变化范围愈大,土的可塑性愈好。这个范围称为塑性指数Ip。   
   
塑性指数习惯上用不带%的数值表示。塑性指数是粘土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物理指标之一,它综合地反映了粘土的物质组成,广泛应用于土的分类和评价。  
   
由于塑性指数在一定程度上综合反映了影响粘性土特征的各种重要因素。塑性指数愈大,表明土的颗粒愈细,比表面积愈大,土的粘粒或亲水矿物(如蒙脱石)含量愈高,土处在可塑状态的含水量变化范围就愈大。也就是说塑性指数能综合地反映土的矿物成分和颗粒大小的影响。因此,在工程上常按塑性指数对粘性土进行分类。因此,能通过液限和塑性指数来区分软土吗?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因为这二者决定了粘性土分类标准的塑性指数。经验方法不好讲,粘性土的问题很复杂,还是实验室测定准确些。找本工程岩土学或者土力学翻翻就明白了,这部分内容不需要太多的基础知识,比较容易理解的。  
   
   
液限  
   
定义:黏质土流动状态与可塑状态间的界限含水率。  
   
所属学科:水利科技(一级学科);岩石力学、土力学、岩土工程(二级学科);土力学(水利)(三级学科)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英文:water limit 定义:土从流动状态转变为可塑状态的界限含水率称为液限,用wL(L为下标,下同)表示。   
   
2007年以前我国一直采用瓦氏76克平衡锥来测定土的液限,其试验过程是:采集具有代表性的天然含水率或风干土样,将其过0,5mm的筛,然后取土样200克,调成均匀的浓糊状,分层装入盛土杯,用力压密,使空气逸出,刮成与杯边齐平,将76克重圆锥体轻放在试样表面的中心,使其在自重作用下徐徐沉入试样,若圆锥体经5秒种恰好沉入10mm深度,这时杯内土样的含水量就是液限wL值。为了避免放锥时的人为晃动影响,可采用电磁放锥的方法。 搓滚法测塑限 土从可塑状态转变为半固体状态的界限含水率称为塑限,用wP(P为下标,下同)表示,用搓滚法测定。即将土先调匀成硬塑状态,然后在毛玻璃板上再用手掌慢慢搓滚成细条,用力均匀,当土条搓成直径正好为3mm时产生横向裂缝并开始断裂,此时土条的含水率就是塑限wp值。  
   
   
孔隙比  
   
定义1:土体中空隙体积与固体颗粒体积之比值。  
   
定义2:土壤中孔隙容积和固相土粒容积的比值。   
   
孔隙比(voidratio)是指材料中孔隙体积与材料中颗粒体积之比,是反应材料密实程度的重要物理性质指标。一般用e代表,e越大材料越疏松,反之,越密实。   
   
以岩石为例,其孔隙比计算公式为:  
   
e = Vp /Vc  
   
式中,Vp为岩石中的孔隙体积;Vc为岩石中固相骨架的体积。  此外,形容材料孔隙比例的还有其孔隙度的概念,孔隙度用n表示,指的是孔隙占材料总体积的比例。  
   
计算公式为: n = Vp / V  
   
式中,V为岩石的总体积。  
   
   
含水率  
   
土体中水的质量与土颗粒质量之比,以百分率表示。    
   
规定条件下测得的纺织材料中水的量,以试样的烘前质量与烘干质量的差数对烘前质量的百分率:(湿重-干重)/湿重×100   
   
   
比重  
   
一物质的密度与取作标准的某一物质(例如在其最大密度的温度4°C时的纯水)密度之比(两者的密度都是在空气中称重而取得的)   
   
物体的重量与其体积的比值。有些国家是把比重规定为干燥物体完全密实(没有孔隙)的重量和同体积的纯水在4℃时的重量之比。例如金子的比重是19.3,水银的比重是13.55。   
   
℃时纯H2O下的密度(999.972 kg/m3)的比值。气体的比重是指该气体的密度与标准状况下空气密度的比值。液体或固体的比重说明了它们在另一种流体中是下沉还是漂浮。比重是无量纲量,即比重是无单位的值,一般情形下随温度、压力而变。比重简写为s.g.   
   
密度是有量纲的量,比重是无量纲的量。  
   
a)物质干燥完全密实的重量和4℃时同体积纯水的重量的比值,叫做该物质的比重。  
   
b)一种事物在整体中所占的分量:我国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逐年增长。  
   
补充:中国在有些书籍中,把单位体积内所含物质的重量也译成比重。它大体也能指示物体在水中的沉或浮,现在通称它为单位体积重量,可用符号ω表示。ω和s.g.有所不同。ω和密度ρ之间的关系为ω=ρg,式中g为该地的重力加速度。g 随地区和高度不同而变化,所以ω也随着变化。  
   
地质上:地质上矿物的重量与4℃时相同体积的水的重量比,称为矿物的比重。矿物的化学成分中若含有原子量大的元素或者矿物的内部结构中原子或离子堆积比较紧密则比重较大;反之比重较小。大多数矿物比重介于2.5-4之间;一些重金属矿物常在5-8之间;极少数矿物(如铂族矿物)可达到23.   
   
   
塑限  
   
定义:黏质土可塑状态与半固体状态间的界限含水率。  
   
塑限是指土由可塑状态过渡到半固体状态时的界限含水率(Wp)。塑性界限Wp=(Gp/Gs)X 100%,Gp是由塑态变为半固态时所含水分的质量;Gs为绝对干燥的粘土质量。可用搓条法直接测定,或用液、塑限联合测定法获得。  
   
   
压缩系数  
   
压缩系数(compressioncoefficient)   
   
描述当压强变化时,体积如何变化的力学响应函数.   
   
体积压缩系数:单位压力变化时引起的液体单位体积的变化量,单位为平方米每牛,其倒数为体积模量,单位为帕,其旨在反映液体抵抗压缩能力的大小,其值与压力和温度有关。  
   
   
压缩模量  
   
压缩模量 定义:土试样在压缩试验条件下,竖向应力与竖向应变之比。  
   
   
物体在受单向或单轴压缩时应力与应变的比值。实验上可由应力-应变曲线起压缩模量模型始段的斜率确定。径向同性材料的压缩模量值常与其杨氏模量值近似相等。  
   
   
土的压缩模量指在侧限条件下土的垂直向应力与应变之比,是通过室内试验得到的,是判断土的压缩性和计算地基压缩变形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土无侧限抗压强度   
   
释文:土无侧限抗压强度简称无侧限强度(qu)。是指土在无侧限条件下,抵抗轴向压力的极限强度。其值等于土破坏时的垂直极限压力,一般用无侧限压力仪来测定。对饱水软粘土,内摩擦角ψ≈0,可据其间接测出不排水抗剪强度S0=qu/2。  
   
   
无侧限抗压强度  
   
定义:遵循技术程序,使试样在无侧限条件下,施加轴向压力直至试样破坏,确定土体抗剪强度的技术操作。  
   
   
侧限  
   
在一般工程中,常用不允许产生侧向变形(侧限条件)的侧限压缩试验来测定土的压缩性指标,虽然不符合土的实际情况,但在压缩性土层厚度比荷载面宽度小很多的情况下,有其实用价值。  
   
侧限压缩试验的主要装置,称为压缩仪,或称固结仪,用金属环刀切取保持天然结构的原状土样,置入—刚性护环内,其上、下面都有透水石以便于土,t1水的排出。试验时,通过加压板向试样施加压力,由于护环所限,土样在压力作用下只可能产生竖向压缩,而无侧向变形,故称侧限压缩试验。土样进行逐级加压固结,以便测定各级压力作用下土样压缩至稳定时孔隙比的变化,据此绘制压缩曲线。  
   
   
无侧限抗压强度  
   
无侧限抗压强度是指试块在实验中不对试块的侧边加以限制,是一种理论试验值。而对于地基中的岩石来说,实际上是有侧限的抗压强度。  
   
   
原位测试    
   
原位测试:在岩土层原来所处的位置,基本保持的天然结构,天然含水量以及天然应力状态下,测定岩土的工程力学性质指标。    
   
原位测试的优点:可以测定难于取得不扰动样的有关工程力学性质;可避免取样过程中应力释放的影响;影响范围大,代表性强。  原位测试的缺点:各种原位测试有其适用条件;有些理论往往建立在统计经验的关系上等。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在原始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整理、统计、归纳、分析、评价,提出工程建议,形成系统的为工程建设服务的勘察技术文件。  
   
沙嘴  
   
定义1:一端连接陆地,另一端延伸入开扩海域中的形体窄小的舌状沙、砾堆积地貌,由沿岸泥沙流输移、堆积而成,大部分已经高出海面。  
   
定义2:一端连接陆地,另一端伸入海中的狭长堤坝状堆积地形。   
   
河口  
   
定义1:河流进入海洋、湖泊和水库的地段及支流汇入干流处。 所属学科:地理学(一级学科);海洋地理学(二级学科)  
   
定义2:河流注入受水体(海、湖、水库、干流)的出口。所属学科:海洋科技(一级学科);海洋科学(二级学科);海洋地质学、海洋地球物理学、海洋地理学和河口海岸学(三级学科)  
   
定义3:河流终段与受水体相结合的地段。 所属学科:水产学(一级学科);水产基础科学(二级学科)  
   
定义4:河流汇入海洋、湖泊或其他河流的河段。 所属学科:水利科技(一级学科);水文、水资源(二级学科);陆地水文学(水利)(三级学科)  
   
沉积韵律    
   
所谓沉积韵律,是指按颗粒从大到小、比重从大到小的顺序先后分层沉积而成岩层的规律,在地层剖面上,表现在从老到新的顺序上,岩层依粒度从粗到细,依次为粗砂岩——中砂岩——细砂岩——粉砂岩——泥岩。沉积韵律是地质人员辨别地层是否倒转的定律,又是辨别海进沉积还是海退沉积的法宝。海进和海退的沉积韵律,表现在地层剖面上海进海退沉积韵律是海进海退沉积学说的说法,海进沉积韵律柱状图可见于湖相、河相、火山碎屑沉积相等的沉积岩中。例如粉砂岩、泥岩与泥灰岩的互层,韵律层厚度薄的几厘米、几米,韵律层系厚达几百米。规模较大的“沉积韵律”常构成“沉积旋回”,但这时所强调的是沉积作用和过程的重复。大多数沉积韵律与地壳运动、海平面与气候以及沉积物变化引起沉积环境的周期性变化有关。  
   
暗浜    
   
暗浜是不良地质情况的一种。就是,原来这个地方是河道,有淤泥沉积,后来被土填没了,但是沉积的淤泥仍在,这种情况不利于施工,尤其对基础建设存在隐性危害,一般的处理方法有:水泥压密注浆加固、清淤换土和适当加长(或加粗)工程桩  
   
   
   
标准贯入试验  
定义:在土层钻孔中,利用重63.5kg的锤击贯入器,根据每贯入30cm所需锤击数来判断土的性质,估算土层强度的一种动力触探试验。  
标准贯入试验(standard penetration test,SPT)是动力触探的一种,是在现场测定砂或粘性土的地基承载力的一种方法。这一方法已被列入中国国家《工业与民用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中。  
设备  
标准贯入试验的设备主要由标准贯入器、触探杆和穿心锤三部分组成。触探杆一般用直径为42毫米的钻杆,穿心锤重63.5千克。  
标准贯入试验  
标准贯入试验多与钻探相配合使用,操作要点是:    
①钻具钻至试验土层标高以上约15厘米处,以避下层土受扰动。   ②贯入前,应检查触探杆的接头,不得松脱。贯入时,穿心锤落距为76厘米,使其自由下落,将贯入器直打入土层中15厘米。以后每打入土层30厘米的锤击数,即为实测锤击数N。     
③提出贯入器,取出贯入器中的土样进行鉴别描述。    
④若需继续进行下一深度的贯入试验时,即重复上述操作步骤进行试验。    
⑤当钻杆长度大于3米时,锤击数应按下式进行钻杆长度修正:N63.5=αN,式中N63.5为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α为触探杆长度校正系数,如触探杆长分别为≤3、≤6、≤9、≤12、≤15、≤18、≤21米时,则α相应分别为1、0.92、0.86、0.81、0.77、0.73、0.70。  
测定  
根据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测定各类砂的地基承载力(公斤/平方厘米),一般为:   
n 
当击数大于30时,密实的砾砂、粗砂、中砂(孔隙比均小于0.60)为4公斤/平方厘米;    
n 
当击数小于或等于30而大于15时,中密的砾砂、粗砂、中砂(孔隙比均大于0.60而小于0.75)为3公斤/平方厘米,细砂、粉砂(孔隙比均大于0.70而小于0.85)为1.5—2公斤/平方厘米;   
n 
当击数小于或等于15而大于或等于10时,稍密的砾砂、粗砂、中砂(孔隙比均大于0.75而小于0.85)为2,细砂、粉砂(孔隙比均大于0.85而小于0.95)为1—1.5。对于老粘土和一般粘性土的容许承载力,当锤击数分别为3、5、7、9、11、13、15、17、19、21、23时,则其相应的容许承载力分别为1.2、1.6、2.0、2.4、2.8、3.2、3.6、4.2、5.0、5.8、6.6公斤/平方厘米。  
动力触探  
利用一定的落锤能量,将一定尺寸、一定形状的探头打入土中,根据打入的难易程度(贯入度)来测定土的性质的一种现场测试方法。根据锤重、落距、探头或贯入器的不同,可将动力触探分为轻型、中型、重(1)型(即标准贯入试验)和重(2)型。各型动力触探的技术指标参考数据如下表:  
类型 锤重(Kg) 落距(cm) 探头或贯入器 贯入指标 触探杆外径(mm)   
轻型 10 50 
圆锥头,锥角60°,锥底直径4.0mm,锥底面积12.6cm2 
贯入30cm的锤击数N10 
25   
中型 28 80 
圆锥头,锥角60°,锥底直径6.18mm,锥底面积30cm2 
贯入10cm的锤击数N2833.5   
重(1)型 63.5 76 
管式贯入器,外径5.1cm,内径3.5cm,刃口角度19°47′,长度70cm 
贯入30cm的锤击数N63.542   
重(2)型 63.5 76 
圆锥头,锥角60°,锥底直径7.4mm,锥底面积43cm2 
贯入10cm的锤击数N63.542   
注:重(1)型动力触探即标准贯入试验。  
轻型和中型动力触探,适用于一般粘性土;标准贯入试验除适用一般粘性土外,还可适用于粉土、砂土,包括粉砂、细砂和中砂。对于粗砂、砾砂,以及圆砾、卵石等碎石土类,则应采用重(2)型动力触探。堤防工程常采用标准贯入试验。  
地基承载力试验  
轻型触探是以贯入30cm的击数为准,但是如果击到15cm超过60下停击后,出具报告时是否要换算为30cm的锤击数呢,在重型触探里面有,但轻型又没写。但如果不换算,则15cm的数据当然不能和30cm的数据汇总了!  
查了几个标准都写是不严密,漏洞很多,反正让人看的不明白。  
比如:测试层的问题大家就争的很多,是在设计标高以上30cm开始贯入,贯入到30cm合格,然后再开挖施工呢。还是挖到设计标高后再贯入30cm,合格后直接施工呢?这可是个重要的问题,标准没写清楚,但方法差远了,两种方法都有人用,谁也不服谁!  
再如:假如贯入30cm不合格,是继续直接击下去直到合格为止,还是挖开这30cm,再重新贯入30cm,然后不合格再挖开这30cm,再贯入,如此类推,直到合格为止呢?我认为是用后者才对,不然用前者的方法再软的土击的深了对贯入杆壁都有阻力,只要贯入的深了,锤数累加,然后又用上面的贯入30cm的公式来计算,肯定会合格的。这是我见过很多工地在用的方法,比如说,30cm击55下合格,结果击到30cm只有40下,那监理就让他们继续击,结果击到46cm时刚好55下,于是监理就说再挖多16cm就合格了(其实如果在这里重新测30cm还是不合格)!  
以上就是工地现场出现的各种争议,都是因为标准的混乱引起的,我只能提出我的意见,但没办法说服不同意见的人,我也不敢肯定我的说法就一定对。希望常做此试验的高手给予指点,也希望交通部尽快出公路系统的桥涵检测专用规范!  
动弹性模量  
用动力法即根据弹性波在岩体中的传播速度测得的弹性模量。  
弹性模量  
定义:材料在弹性变形阶段内,正应力和对应的正应变的比值。  
剪切量  
材料力学上的一个量 用G表示吧。剪切应力=剪切应变×剪切模量。  
卓越周期  
随机震动过程中出现概率最多的周期。常用以描述地震震动或场地特征。  
卓越周期是老早以前的提法,原意指的是引起建筑场地振动最显著的某条或某类地震波的一个谐波分量的周期,该周期与场地覆土厚度及土的剪切波速有关。对同一个场地而言,不同类型的地震波会得出不同的卓越周期,因此概念上存在矛盾。现在地震工程界已彻底摒弃这种提法;  
1.卓越周期的定义  
地震发生时,由震源发出的地震波传至地表岩土体,迫使其振动,由于表层岩土体对不同周期的地震波有选择放大作用,某种岩土体总是以某种周期的波选择放大得尤为明显而突出,使地震记录图上的这种波记录得多而好。这种周期即为该岩土体的特征周期,也叫做卓越周期。由多层土组成的厚度很大的沉积层,当深部传来的剪切波通过它向地面传播时就会发生多次反射,由于波的叠加而增强,使长周期的波尤为卓越。卓越周期的实质是波的共振,即当地震波的振动周期与地表岩土体的自振周期相同时,由于共振作用而使地表振动加强。巨厚冲积层上低加速度的远震,可以使自振周期较长的高层建筑物遭受破坏的主要原因就是共振。  
2. 几种周期及相关概念  
自振周期T:结构按某一振型完成一次自由振动所需的时间,是结构本身的动力特性,与结构的高度H、宽度B有关。  
基本周期T1:是指结构按基本振型完成一次自由振动所需的时间。  
基本振型:单质点体系在谐波的作用下的振型称为基本振型:任一地震波都可以分解为若干谐波的叠加,多质点体系按振型分解法计算地震作用时,可以简化为具有基本振型的等效单质点体系进行分析。而对建筑结构而言,有时又称为主振型,一般是指每个主轴方向以平动为主的第一振型。  
高阶振型:相对于低阶振型而言。一般来说,低阶振型对结构振动的影响要大于高阶振型的影响。对一般较规则的建筑物,选择的振型个数可以取其地震作用计算时的质点数(大多数情况下为楼层数),若质点数较多时,根据计算结果可以只取前几个振型(即低阶振型)进行叠加。  
特征周期Tg:即建筑场地自身的周期,是建筑物场地的地震动参数,在地震影响系数曲线中,水平段与下降段交点的横坐标,反映了地震震级,震源机制(包括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地震本身方面的影响,同时也反映了场地的特性;如软弱土层的厚度,类型等场地类别等。  
在抗震设计规范中,设计特征周期Tg与场地类别有关:场地类别越高(场地越软),Tg越大;地震震级越大、震中距离越远,Tg越大。Tg越大,地震影响系数α的平台越宽,对于高层建筑或大跨度结构,基本周期较大,计算的地震作用越大。  
图 
地震影响系数曲线   
场地卓越周期Ts:地震波在某场地土中传播时,由于不同性质界面多次反射的结果,某一周期的地震波强度得到增强,而其余周期的地震波则被削弱。这一被加强的地震波的周期称为该场地土的卓越周期。场地卓越周期只反映场地的固有特征,不等同于设计特征周期。  
其由场地的覆盖土层厚度和土层剪切波速计算求的。  
场地脉动周期Tm:应用微震对场地的脉动、又称为“常时微动”进行观测所得到的振动周期。测试应在环境十分安静的情况下进行,场地的震动类似人体的脉搏,所以称为“脉动”。场地脉动周期反映了微震动情况下场地的动力特征,与强地震作用下场地的动力特性既有关联,又不完全相同。  
3.几种周期的计算方法   
3.1特征周期的计算  
特征周期值Tg是根据设计地震分组及场地类别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表 5.1.4-2查取值。  
3.2场地卓越周期的计算  
根据日本学者对土层剪切波速vs与地脉动测试对比研究,提出对于单一土层的地基,场地卓越周期可由表土层剪切波速计算得出:其计算公式如下:  
T= ∑4hi/vsi,  
式中:  
hi——第i层土的厚度(m);  
vsi第i层土的剪切波速(m/s);  
n ——土层数  
对于多层土的卓越周期根据国外有关规范按下式计算:  
Ts= 32∑(hi(Hi-1+Hi))/vsi  
式中:  
Hi——天然地面至第i层土地面的深度,计算地基卓越周期时,从基础底面算起。  
vsi——第i层实测剪切波速  
Hi-1——建筑物基地至i-1层底面的距离  
hi——第i层的厚度  
显然,表土层愈厚,其剪切波速度愈低(即土层愈松软),则卓越周期愈长。  
3.3场地脉动周期Tm的计算  
是地脉动测试所获得的波群波形,通过傅里叶谱分析,在频谱图中幅值最大的那一根谱线所对应的频率即为所测场地微振动信号的卓越频率,并由此计算出卓越周期即脉动卓越周期。  
地脉动是由随机振源(包括自然因素,如地震、风振、火山活动、海洋波浪等;人为因素,如交通、动力机器、工程施工等)激发并经场地不同性质的岩土层界面多次反射和折射后传播到场地地面的振动川,是地面的一种稳定的非重复性随机波动。同时,地脉动不同的频幅变化和作用历程,会引起岩土体的不同响应。  
地脉动测试场地卓越周期计算公式如下:  
T=1/f  
式中:  
Tm——场地卓越周期(s)  
ƒ——卓越频率(HZ)。  
国内的相关研究表明:地脉动是一种以剪切波为主的体波,剪切波在覆盖层中的传播时间与地脉动卓越周期密切相关,能够较的反应地脉动卓越周期大小,覆盖层厚度,剪切波在覆盖层中的等效剪切波速,剪切波在软土层中的等效剪切波速和软土层的厚度是影响地脉动卓越周期的重要因素,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剪切波在覆盖层中的等效剪切波速。在场地条件条件较好,波速测试较为理想的情况下脉动卓越周期与通过剪切波速数据计算的场地卓越周期基本一致,但在场地条件较差,覆盖层土质不均的及其它因素的影响,脉动卓越周期与通过剪切波速计算的场地卓越周期存在较大差异。一般认为对于重要工程,最好通过地脉动测试来确定场地脉动卓越周期。  
4.场地卓越周期、特征周期对构(建)筑物的影响  
自振周期避开特征周期可以减小地震作用。当结构的自振周期超过设计特征周期时,地震作用就会随其自振周期的增大而减小。当结构的自振周期小于0.1s时,地震作用会随其自振周期的增大而急剧增大。实际的建筑结构的自振周期大都会大于设计特征周期,但一般不大于6.0s。  
自振周期与场地的卓越周期相等或接近时地震时可能发生共振,震害比较严重,反之震害就小,国内外根据震害研究表明,在大地震时,由于土壤发生大变形或液化,土的应力——应变关系为非线性,导致土层剪切波速Vs发生变化。因此,在同一地点,地震时场地的卓越周期将因震级大小、震源机制、震中距离的变化而变化。  
如果仅从数值上比较,场地脉动周期Tm最短,卓越周期Ts其次,特征周期Tg最长  
原位测试  
在岩土层原来所处的位置,基本保持的天然结构,天然含水量以及天然应力状态下,测定岩土的工程力学性质指标。     
原位测试的优点:可以测定难于取得不扰动样的有关工程力学性质;可避免取样过程中应力释放的影响;影响范围大,代表性强。  原位测试的缺点:各种原位测试有其适用条件;有些理论往往建立在统计经验的关系上等。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在原始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整理、统计、归纳、分析、评价,提出工程建议,形成系统的为工程建设服务的勘察技术文件。  
原位测试在工程勘察中很重要。主要有土体原位测试和掩体原位测试。其中:土体原位测试有:载荷试验,静力触探,旁压试验,圆锥动力触探实验和标准贯入实验,十字板剪切实验,抽注水实验。  
这些实验一般都可以得到一下参数: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fk。地基土的变形模量E。基础的沉降量,划分土层剖面,确定沙土孔隙比、相对密度,粉土、粘性土的稠度,估算图的强度、变形,反算地基土不排水抗剪强度。  
岩体原位测试有:波速实验、岩体变形实验,现场直剪实验,岩体应力测试。得到的参数跟上面的基本一样。  
所谓的原位测试就是在实地采用一定的方法进行实验获取数据咯。  
有很多种的,比如标贯,十字板剪,压水、注水,触探等等,还有很多,要根据工程项目的要求选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