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新人指南|投诉删帖|广告合作|地信网APP下载

楼主: 后勤部长
收起左侧

[其他] [大量书籍].常见中药

[复制链接]

7656

主题

1180

铜板

2299

好友

技术员

为地信喝彩!

积分
106237
QQ
 楼主| 发表于 2011-1-29 15:18 | 显示全部楼层

紫 苏

紫 苏《别录》

 
来源 为唇形科植物紫苏Perilla frutescens(L.) Britt.的叶或带嫩枝。

1.bmp
紫苏
 
性状 叶片多皱缩卷曲、破碎,边缘具圆锯齿。两面紫色或上表面绿色,下表面紫色,疏生灰白色毛,下表面有多数凹点状的腺鳞。叶柄长2~7cm,紫色或紫绿色。嫩枝直径2~5mm,紫绿色,断面中部有髓。气清香,味微辛。
 
植物形态 一年生草本,高60~90cm,上部有白色柔毛。叶对生,叶片卵圆形或圆形,长3~9.5cm,宽2~8cm,先端渐尖或尾尖,基部近圆形,边缘有粗锯齿,两面呈紫红色,淡红色,有腺点。轮伞花序2花,组成偏向一侧的假总状花序;苞片卵形,顶端急尖或呈尾状;花萼钟状,外有柔毛及腺点;花冠紫红色或淡红色,花冠筒内有环毛,2唇形,上唇微凹,下唇3裂; 雄蕊4。小坚果近球形,黄褐色,有网纹。花期7~8月,果期9~10月。
全国有栽培。

采制 夏季枝叶茂盛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        2.bmp 苏叶
 
 
 
苏梗 方柱形,四棱钝圆,直径0.5-1.5cm,表面紫棕色或暗紫色,节稍膨大,有对生叶痕或枝痕,体轻,质硬,难折断,断面列片状。

 
3.bmp
苏梗
 
性味归经  辛,温。归肺、脾经。
 
功效  发汗解表,行气宽中。
 
应用
1.用于风寒感冒,咳嗽痰多。本品发汗解表,宣肺止咳,常与羌活、防风等同用,如羌苏达表汤。若兼气喘咳嗽,每与前胡、杏仁等药同用,如杏苏散;若兼气滞胸闷者,常配伍香附、 陈皮等药,如香苏散。
2.用于脾胃气滞,胸闷呕吐。本品为醒脾宽中,行气止呕良药,兼有理气安胎之功。如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气机不畅,胸闷呕吐,寒热头痛者,每与藿香、陈皮、半夏等配伍,如藿香正气散;若胎气上逆,胸闷呕吐,胎动不安者,常取砂仁、陈皮等理气安胎药同用。用治七 情郁结,痰凝气滞的梅核气证,常与半夏、厚朴同用。
此外,又可用于鱼蟹中毒,腹痛吐泻。可单用本品煎汤服,或配伍生姜、陈皮、藿香等药同用。
 
用法用量  煎服,3~10g,不宜久煎。
 
化学成份  本品含挥发油,油中主要为紫苏醛(l-perillaldehyde)、紫苏醇(I-perilla-alcohol)、柠檬烯、芳樟醇、薄荷脑、丁香烯,并含香薷酮(elshottziaketone)、紫苏酮、丁香酚等。
药理 苏叶煎剂有缓和的解热作用, 有促进消化液分泌,增进胃肠蠕动的作用,能减少支气管分泌,缓解支气管痉挛。本品水煎剂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葡萄球菌均有抑制作用。
 
附药  紫苏梗
为紫苏的茎。性味辛、甘,微温。归肺、脾、胃经。功能宽胸利膈,顺气安胎。适用于胸 腹气滞、痞闷作胀及胎动不安、胸胁胀痛等症。  
地质啷http://weibo.com/943569550

7656

主题

1180

铜板

2299

好友

技术员

为地信喝彩!

积分
106237
QQ
 楼主| 发表于 2011-1-29 15:19 | 显示全部楼层

苏 子

苏  子《别录》    
来源 为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紫苏的果实。
 
1.bmp
紫苏子
 
紫苏子:呈卵圆形或类球形,直径约1.5mm,表面灰棕色或灰褐色,有微隆起的暗紫色网纹,基部稍尖,有灰白色点状果梗痕,果皮薄而脆,易压碎。种子黄白色,种皮膜质,子叶2,类白色,有油性,压碎后有香气,味微辛。
炒苏子:形如紫苏子,外表灰褐色,有细裂口,焦香气。
 
苏子霜为灰白色粗粉末,气微香。
性味归经 辛,温。归肺经。
 
功效应用
1,止咳平喘:主治痰阻气机,咳嗽痰多,气逆作喘。
2,润肠通便:适于肠燥便秘。
 
用量用法 5-10g
 
地质啷http://weibo.com/943569550

7656

主题

1180

铜板

2299

好友

技术员

为地信喝彩!

积分
106237
QQ
 楼主| 发表于 2011-1-29 15:20 | 显示全部楼层

生 姜

生  姜《本经》  
 
来源 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姜的根茎。
 
1.bmp
 
2.bmp
生姜及饮片
 
形态 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e.多年生草本,根茎肉质,分歧多节,淡黄色,具有芳香辛辣味。叶二列,叶片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无柄,叶舌膜质。花葶单独自根茎抽出。穗状花序,外有层层包围的淡绿色苞片,花被片黄绿色,唇瓣有紫色条纹及淡黄色斑点。除东北外,我国大部分地区有栽培。药用部位为根茎。冬季采挖,鲜用,晒干或低温干燥为干姜。
 药材 扁平块状,具指状分枝,长3-7cm,厚1-2cm。表面灰黄色或淡灰棕色,粗糙,有纵皱纹及明显的环节。分枝顶端有茎痕或芽。气香,味辛辣。

饮片 药材趁鲜切片为生姜片,不规则片状,厚2-4mm,切面黄白色或灰白色,内皮层环文明显,纤管束及油点散在,有纤维性,多汁,生姜块或片,包草纸煨至半熟为煨姜,边缘稍内卷,切面黄色,边缘偶见焦斑。
 
性味归经 辛,微温。归肺,脾经。
 
功效应用
1,发汗解表:适于风寒感冒的轻证。
2,温肺止咳:可治风寒客肺,咳嗽痰多。
3,温中止呕:主治胃寒呕吐,适当配伍,可用于多种呕吐。
 
用量用法 3-10g。生姜汁3-10滴,冲服。
 
使用注意 本品能伤阴助火,故阴虚火旺及热盛之证忌用。
地质啷http://weibo.com/943569550

7656

主题

1180

铜板

2299

好友

技术员

为地信喝彩!

积分
106237
QQ
 楼主| 发表于 2011-1-29 15:21 | 显示全部楼层

香 薷

香  薷《名医别录》
 
 
来源  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海洲香薷Elsholtzia splendens Nakai ex F.Maekawa.干燥的地上部分。
 
1.bmp
海洲香薷
 
2.bmp
香薷/香薷段(底部)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30-50cm。茎黄紫色,四棱形,被短柔毛,叶对生,卵状三角形或披针形,基部楔形,下部边缘具疏锯齿;两面被短柔毛,下面密布腺点,凹陷,穗状花序,顶生,苞片广卵形,边缘有睫毛,萼钟形,外被白色短硬毛,5齿裂近相等,花冠玫瑰红色,外密被长柔毛,上唇直立,下唇中列片最大,圆形;雄蕊4,二强,小坚果长圆形,黑棕色,花期9月,果期10月。
主产于江西,河北,河南,安徽等地。
 
采制  夏秋季采收,果实成熟后割取全草,晒干、切段生用。
 
药材  长30-50cm,基部紫红色,上部黄绿色或淡黄色,全体密被白色柔毛,茎方柱形,直径1-2cm,节明显,节间长4-7cm。质脆,易折断,叶多皱缩或脱落,叶片展平后可见背面凹下的腺点,茎顶有果穗,宿萼钟状,淡紫红色或灰绿色,先端5裂,密被茸毛,小坚果4,近圆球形,具网纹,气浓清香,味凉,微辛。

香薷段  长约5cm的段,茎方形,节明显,叶对生,还可见顶生花穗,茎切面方形,中央有白色的髓。
 
性味归经 辛,微温。归肺,脾、胃经。
 
功效 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
 
应用
1.用于阴暑证。本品辛温发散,入肺经能发汗解表而散寒,其气芳香, 入于脾胃又化湿祛暑而和中,故香薷善治夏月乘凉饮冷,外感风寒,内 伤暑湿,恶寒发热、头痛无汗、呕吐腹泻的阴暑证,常配伍厚朴、扁豆 同用,如香薷饮。
2.用于水肿脚气。本品辛散温通,善于发越阳气,入肺启上源,以利 水消肿。用于小便不利及脚气水肿者,可单用或配伍健脾利水的白术同 用,如薷术丸。
 
用法用量 煎服,3-10g。利水退肿须浓煎。
 
使用注意  本品辛温发汗之力较强,表虚有汗及阳暑证当忌用。
   
古代药经                   
《别录》:“主霍乱腹痛,吐下,散水肿。”
《滇南本草》:“发汗,温胃,和中。”
《本草纲目》:“世医治暑病,以香薷饮为首药。然暑日乘凉饮冷,致阳气为阴邪所遏,遂病头痛、发热恶寒、烦躁口渴、或吐或泻、或霍乱者,宜用此药,以发越阳气,散水和脾。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药,如冬月 之用麻黄,气虚者尤不宜多服。”
 
药理  本品含挥发油,主要成分为香薷二醇、甾醇、酚性物质、黄酮甙等。 挥发油有发汗解热作用,能刺激消化腺分泌及胃肠蠕动。此外,有利尿 作用。
地质啷http://weibo.com/943569550

7656

主题

1180

铜板

2299

好友

技术员

为地信喝彩!

积分
106237
QQ
 楼主| 发表于 2011-1-29 15:22 | 显示全部楼层

荆 芥

荆  芥《本经》

 
别名 假苏、四棱杆蒿、香荆芥。

来源 为唇形科植物荆芥Schizonepeta tenuifolia Briq.的地上部分。
 
1.bmp
荆芥
 
 
药材 花穗为荆芥穗,长2-9cm,直径约7mm,淡棕色或黄绿色,炒炭后呈黑褐色,称芥穗炭,香气减弱,味涩,药材切横断称荆芥咀,长约1cm,切面纤维状,黄白色,中间有海绵状白心。
 
植物形态 一年生草本,高30~100cm,有香气。茎方形,被短柔毛,基部略带紫色,上部多分枝。叶对生,3~5羽状深裂,裂片条形或披针形,长1.5~2cm,宽1.5~4mm,两面被柔毛,下面具腺点;近无柄。轮伞花序多花,集成顶生长2~13cm间断的假穗状花序;萼狭钟形,被毛,萼齿三角状披针形;花冠青紫色,2唇形,长超过花萼,下唇中裂片先端微凹,基部爪状变狭;雄蕊4,二强。小坚果矩圆状三棱形,有小点。花果期6~9月。
全国大部分地区有栽培。主产河北、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湖南。

采制 夏、秋季花开到顶、穗绿时采割,除去杂质,晒干。     
2.bmp
荆芥/饮片/荆芥穗
 
性味归经 辛,微温。归肺、肝经。    
 
功效 发表散风,透疹消疮,炒炭止血。   
        
应用
1.用于外感表证。本品辛散气香,长于发表散风,且微温不烈,药性和缓,表寒表热皆可用之。用治风寒感冒,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者,常与防风、羌活、独活等药同用,如荆防败毒散;治疗风热感冒,头痛目赤,每与辛凉解表药银花、 连翘、薄荷等药配伍,如银翘散。
2.用于麻疹不透、风疹瘙痒。本品轻扬透散,祛风止痒,宣散疹毒。用治表邪外束,小儿麻疹不透,常与蝉蜕、薄荷、紫草等药同用,如透疹汤; 配伍苦参、防风、赤芍等同用,又治风疹瘙痒,或湿疹痒痛,如消风散。 3.用于疮疡初起兼有表证。本品散风解表,兼有消疮之功,故可用于疮疡初起,偏于风寒者,常配伍羌活、川芎、独活等药同用,如败毒散;偏于风热者,每与银花、连翘、柴胡等药配伍,如银翘败毒散。   4.用于吐衄下血。本品炒炭长于理血止血,可用于多种出血症,治血热妄行,吐血、衄血,常配伍生地黄,白茅根、侧柏叶等凉血止血药;治便血、痔血,每与地榆、槐花、黄芩炭等同用;治妇女崩漏下血,可配棕榈炭、血余炭、莲房炭等固崩止血药。
 
用法用量 煎服,3~10g,不宜久煎。发表透疹消疮宜生 用;止血宜炒用。   
  古代药经 
《本经》:“主寒热,鼠瘘,瘰疬生疮,下瘀血,除湿痹。”
《本草纲目》:‘散风热,清头目,利咽喉,消疮肿,治项强、目中黑花及生疮阴、吐血、衄血、下血、血痢、崩中、痔漏。”   
 
化学成份  本品含挥发油,油中主要为d-薄荷酮(d-menthone)、dl-薄荷酮、1-胡薄荷酮(I-pulegone)、d-柠檬烯、荆芥甙A、B(schizonepetoside A,B)。
药理 荆芥水煎剂可增强皮肤血液循环,增加汗腺分泌,有微弱解热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喉杆菌有较强的抑作用,对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绿脓杆菌和人型结核杆菌均有一定抑制作用。荆芥炭有止血作用,荆芥甲醇及醋酸乙酯提取物均有一定的镇痛和抗炎作用,后者较强。
地质啷http://weibo.com/943569550

7656

主题

1180

铜板

2299

好友

技术员

为地信喝彩!

积分
106237
QQ
 楼主| 发表于 2011-1-29 15: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防 风

防  风《本经》
 
 
 
别名  关防风、东防风。

来源  为伞形科植物防风Saposhnikovia divaricata(Turcz.)Schischk.的根。

1.bmp
防风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茎单生,二歧分枝。基生叶2~3回羽状分裂,最终裂片披针形,叶柄长2~6.5cm;顶生叶简化,具扩展叶鞘。复伞形花序;无总苞片,少有1片;伞幅5~9;小总苞片4~5;花梗4~9;花黄色。双悬果矩圆状宽卵形,扁平,侧棱具翅。花期8~9月,果期9~10月。

生于草原、干燥山坡。主产黑龙江、吉林、内蒙、河北。

采制  春、秋季采挖,除去细根,晒干。
2.bmp
防风及饮片
 
药材  根圆柱形或长圆锥形,长15~30cm,直径0.5~2cm。表面灰棕色,有纵槽,并有横向皮孔及点状根痕。根头部密集环节,上有棕竭色毛状残存叶基。体轻质松,断面不平坦,皮部深棕色,有裂隙、木部浅黄色。气特异,味微甘。
饮片  厚片,直径0.5-2cm,厚2-4mm,外皮灰棕色,粗糙,横切面有裂隙,皮部浅棕色,散布黄棕色油点;木质部浅黄色,形成层环棕色。
性味  归经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

功效  发表散风,胜湿止痛,止痉、止泻。

应用
1.用于感冒头痛,风疹瘙痒。本品辛温发散,气味俱升,以辛为用,功善疗风,既散肌表风邪,又除经络留湿,止痛功良,微温不燥。既治风寒表证,头痛身痛、恶风寒者,常配以荆芥、羌活、独活等药同用,如荆防败毒散;又治外感风湿,头痛如裹、身重肢痛者,每与羌活、藁本等药同用,如羌活胜湿汤;还可用治风热表证,发热恶风、咽痛微咳者,常配伍薄荷、蝉蜕、连翘等辛凉解表药同用。若治风疹瘙痒,多配伍苦参、荆芥、当归等散风止痒、活血消瘀药同用,如消风散。
2.用于风湿痹痛。本品祛风散寒,胜湿止痛,适用于风寒湿痹,肢节疼痛、筋脉挛急者,可配伍羌活、桂枝、姜黄等祛风湿药,如蠲痹汤。
3.用于破伤风证。本品能祛风止痉。用治风毒内侵,贯于经络,引动内风,角弓反张的破伤风证,常配伍天麻、天南星、白附子等药同用,如玉真散。
4.此外,用于肝郁侮脾,腹痛泄泻。本品炒用,又能止泻。常配伍陈皮、白芍、白术同用,如痛泻要方。本品炒炭,尚可用治肝郁侮脾的腹痛泄泻及肠风下血。
 
用法用量  煎服,3~10g。

使用注意  阴虚火旺,血虚发痉者慎用。?    ?
 
成分及药理  含挥发油、甘露醇、多糖类及有机酸等。本品有解热、抗炎、镇痛,抗惊厥作用,防风新鲜汁对绿脓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加有一定抗菌作崐用,煎剂对痢疾杆菌、溶血性链球菌等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古代药经
《本经》:“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骨节疼痹”
《本草汇言》:“主诸风周身不遂,骨节酸痛,四肢挛急,痿痹痫痉等症。” 
地质啷http://weibo.com/943569550

7656

主题

1180

铜板

2299

好友

技术员

为地信喝彩!

积分
106237
QQ
 楼主| 发表于 2011-1-29 15:23 | 显示全部楼层

羌 活

羌  活《药性论》
 
 
来源  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羌活或川羌活的根茎。
 
1.bmp
羌活
 
2.bmp
饮片/蚕羌/大头羌/条羌
 
 
羌活  多年生草本,高60-120cm,根茎块状或长圆柱状,茎直立,表面淡紫色,具有纵直条纹。基生叶基茎下部叶具柄,下部具膜质叶鞘;叶为二至三回羽状复叶。小叶长圆状卵形至披针形,边缘缺刻状浅裂至羽状深裂;茎上部也常无柄。复伞形花序,伞幅11-18cm,小花多数,白色,双悬果长圆形,背棱基侧棱有翅,花期6月,果期8-9月。
 
主产于青海,四川,甘肃等省,生长于高山向阳山坡草丛基灌木丛中。
 
采制  春秋采收,干燥,切片生用。
 
药材  略弯曲的根茎,环节紧密似蚕,称“蚕羌”,表面棕褐色,有点状或瘤状根痕,及棕色破碎鳞片,外皮脱落处呈棕黄色,根茎环节疏生似竹节者称“竹节羌”。根茎粗大,称不规则环节状而多分枝者称“大头羌”。类圆柱形根基根茎,称“条羌”,具茎基及叶鞘残基,纵纹,皮孔,气香。味微苦而辛,条羌气微较淡。

羌活饮片  横切面为类圆形及不规则片状,直径0.5-2cm,厚2-4mm。皮部棕黄色,有黄色分泌腔,称“朱砂点”。木质部黄白色,放射状,呈菊花样纹理,髓黄色至黄棕色,纵切片为长条形,皮部及髓为黄棕色,之间为白色条状的木质部。
  性味归经 辛、苗,温。归膀载、肾经。   
 ?
功效 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应用               
1.用于风寒感冒,头痛身疼,本品辛温,气雄而散,发表力强,主散太阳经风邪及寒湿之邪,有散寒祛风、胜湿止痛之功,故善治风寒湿邪袭表,恶寒发热、肌表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痛者,常与防风、细辛、苍术、川芎等药同用,如九味羌活汤;若寒湿偏重,头痛身重者,可配伍独活、藁本、川芎等药,如羌活胜湿汤。 2.用于风寒湿痹,肩臂疼痛。本品辛散祛风、味苦燥湿,性温散寒,能去除风寒湿邪,通利关节而止痛,且作用部位偏上,故善治腰以上风寒湿痹,尤以肩背肢节疼痛者佳,多伍防风、姜黄、当归等药同用,如蠲痹汤。      用法用量 煎服,3~10g。  

使用注意 本品气味浓烈,用量过多,易致呕吐,脾胃虚弱者不宜服。血虚痹痛,阴虚头痛者慎用。
 
古代药经
《用药法象》:“治风寒湿痹,酸痛不仁,诸风掉眩,颈项难伸。”  
《汤液本草》:“羌活气雄,治足太阳风湿相搏,头痛、肢节痛、一身尽痛者,非此不能除。”
 
成份及药理  本品合挥发油、β-谷甾醇、欧芹属素乙、有机酸及生物碱等。
羌活注射液有镇痛及解热作用,并对皮肤真菌、布氏杆菌有抑制作用。羌活水溶部分有抗实验性心律失常作用。挥发油亦有抗炎、镇痛、解热作用,并能对抗脑垂体后叶素引起的心肌缺血和增加心肌服营养性血流量。 
地质啷http://weibo.com/943569550

7656

主题

1180

铜板

2299

好友

技术员

为地信喝彩!

积分
106237
QQ
 楼主| 发表于 2011-1-29 15:24 | 显示全部楼层

白 芷

白  芷《本经》
 
别名  香白芷、川白芷。

来源  为伞形科植物杭白芷Angelica dahurica(Fisch.ex Hoffm.)Benth.et Hook.f.var.formosana(Boiss.)Shan et Yuan的根。
 
1.bmp
杭白芷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茎具细纵棱,中空,近花序处密生柔毛。叶互生,下部叶2~3回羽状分裂,终裂片卵形至长卵形,顶端尖锐,基部下延,边缘密生尖锐的重锯齿,仅脉上有毛;叶柄长3~6cm,基部扩大成鞘;上部叶简化成鞘。复伞形花序,总苞0~2片,鞘状;小总苞片多数,披针形;花瓣5,黄绿色,卵状披针形,顶端内曲;雄蕊5;子房下位。双悬果椭圆形或近圆形,扁平,分果具5棱,侧4棱成翅状。花期5~6月,果期7月。

生于湿草甸子、灌木丛、河旁沙土或石砾质土中。主产浙江、四川。
2.bmp
杭白芷
 
采制  夏、秋季间采挖,去杂质,洗净,拌石灰,放置一周后,取出,晒干。
 
性状  根呈圆锥形,长10~20cm,直径2~2.5cm。表面灰棕色,有横向突起的皮孔,顶端有凹陷的茎痕。质硬,断面白色,粉性足,皮部密布棕色油点。气芳香,味辛、微苦。
饮片  椭圆形及圆形切片,直径1.5-2.5cm,厚2-3mm,形成层环,木质部略呈方形,木质部约占断面的1/2。
性味归经 辛,温。归肺、胃经。
 
功效 解表散风,通窍,止痛,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应用  
1.用于外感风寒,头痛,鼻塞。本品辛温,发表散风,芳香通窍,常配伍防风、羌活等药同用,如九味羌活汤。          
2.用于阳明头痛,齿痛,鼻渊,风湿痹痛。本品辛散而燥,尤以 善散阳明经风湿之邪而止头额疼痛见长,且芳香上达,善通鼻窍。治疗 阳明头痛,眉棱骨痛,头风痛等症,属外感风寒者,可单用,即都梁丸; 或与荆芥、防风、川芎等药同用,如川芎茶调散;属于外感风热者, 可配伍薄荷、菊花、蔓荆子等同用。治疗齿痛,属风冷者配伍细辛;属 风火者配伍石膏、黄连。治鼻渊头痛、时流浊涕,每与苍耳子、辛夷、 薄荷等同用,如苍耳子散。风寒湿痹,腰背疼痛,常与羌活、独活、威灵仙同用。
3.带下过多。本品善除阳明经湿邪而燥湿止带。属寒湿带下,可与鹿角霜、 炮姜、白术、山药、龙骨等药同用,如白带丸;属湿热带下,则
需配伍车前子、黄柏等同用。   
4.用于疮痈肿毒。本品能消肿排脓,止痛。治疗痈疽初起,红肿热痛,
每与 银花、当归、穿山甲等药配用,如仙方活命饮;与瓜蒌、贝母、蒲
公英等同用,又治乳痈肿痛。   此外,本品尚可用治皮肤风湿瘙痒及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 煎服,3~10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 阴虚血热者忌服。
 
化学成分  含异欧前胡素(isoimperatorin)、欧前胡素(imperatorin)、佛手柑内酯(bergapten)、珊瑚菜素(phellopterin)、氧化前胡素(oxypeucedanin)等。
 
古代药经
《本经》:“主女人漏下赤白,血闭阴肿,寒热,风头侵目泪出。”
《本草纲目》:“治鼻渊、鼻衄、齿痛、眉棱骨痛、大肠风秘……蛇伤、刀箭金疮。”
         
地质啷http://weibo.com/943569550

7656

主题

1180

铜板

2299

好友

技术员

为地信喝彩!

积分
106237
QQ
 楼主| 发表于 2011-1-29 15:24 | 显示全部楼层

祁 白 芷

祁 白 芷    
来源 为伞形科白芷Angelia dahurca(Fisch.ex Hoffin.)Benth.et Hook.f.的根
 
1.bmp
白芷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1-2m,根圆锥形,直径2-5cm,茎粗壮中空,基部直径5-9cm,紫红色,近花序处有短柔毛。基生叶有长柄,基部叶鞘紫色。叶片二至三回三出式羽状全裂,最终裂片披针形至倒卵形,裂片基部下延使叶轴具翅。茎生叶简化成叶鞘,紫色。顶生或腋生复伞形花序,伞幅18-36,小总苞片14-16,条形,花白色。双悬果椭圆形,分果侧棱成翅状,结合面具有二条油管。花期6-7月,果期7-9月。主产于东北地区及山东,河北等省。多生于河岸,溪边,现在多栽培。药用部位为根,药材白芷与祁白芷均来源于本种,夏秋季叶黄时采收。
2.bmp
祁白芷及饮片
 
药材 长圆锥形,长10-25cm,直径1.5-5cm,表面灰黄色至黄棕色,有多数纵皱纹及支根痕。有皮孔样的横向突起,习称“疙瘩丁”。顶端有凹陷的茎痕,质硬,断面灰白色,粉性,气芳香,味辛,微苦。  
饮片 圆形横切片,直径1.5-2.5cm,厚2-3mm,切面类白色或灰白色,形成层环纹棕色,明显,圆形,木质部约占断面的1/3,具放射状纹理。皮部有多数棕色油点,周边灰棕色或黄棕色。
地质啷http://weibo.com/943569550

7656

主题

1180

铜板

2299

好友

技术员

为地信喝彩!

积分
106237
QQ
 楼主| 发表于 2011-1-29 15:25 | 显示全部楼层

藁 本

藁  本《本经》
 
 
别名 热河藁本、香藁本、北藁本。

来源 为伞形科植物辽藁本Ligusticum jeholense Nakai et Kitag. 的根茎和根。
 
1.bmp
辽藁本
 
2.bmp
藁本及饮片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20~80cm。茎常带紫色,中空,表面有纵棱。基生叶花期凋落;茎生叶广三角形,2~3回三出式羽状全裂,边缘有少数缺刻状齿,上面沿脉有乳头状突出。香伞形花序具短柔毛;伞幅6~19;花小,白色。双悬果椭圆形,长3~4mm,宽2mm,侧棱具狭翅,每棱槽常有1油管,合生面有2~4油管。花期7~9月,果期9~10月。

生于山地林缘和林下。主产河北、辽宁。

采制 春季采挖根茎及根,去净泥土,晒干。
 
性状 根茎不规则团块状或略圆柱状,长1.5~6cm,直径0.5~1.5cm。表面灰棕至黑棕色,上端有数个圆形中空的茎基,四周着生多数细根。根弯曲,长约至5cm,直径2~6mm,棕黑色,有疣状突起,栓皮易剥落。质轻,切断面皮部宽,有裂隙,木部较结实。有似芹菜样香气,味辛而微苦。
 
藁本饮片:不规则形横切片,厚2-4mm,表面棕褐色或暗棕色,切面黄白色,纤维状,形成层环明显,土棕色,皮部有棕红色“朱砂点”,木部有裂隙,纤维成丝状束,髓宽大。
  性味归经 辛,温。归膀胱、肝经。 
   
功效 祛风散寒,胜湿止痛。   

应用                             
1.用于风寒感冒,巅顶头痛。本品辛温香燥,性昧俱升,药势雄壮,善达巅顶,以发散太阳经风寒湿邪见长,故用治太阳风寒,循经上犯症见头痛、鼻塞、巅顶痛甚者,常与羌活、苍术、川芎等祛风止痛药同用,如神术散;若外感风寒湿邪,一身尽痛,又每与防风、独活、蔓荆子等同用,以祛风散寒、除湿止痛,如羌活胜湿汤。 2.用于风寒湿痹。本品能除肌肤经络间寒湿之邪而祛风止痛,每与独活、防风、威灵仙、苍术等祛风湿药同用。   此外,寒滞肝脉脘腹疼痛,亦可选用。            
 
用法用量 煎服,3~10g。

使用注意 血虚头痛忌服。   
  古代药经  《珍珠囊》:“治太阳头痛,巅顶痛,大寒犯脑,痛连齿颊。”
《本草正义》:“藁本味辛气温,上行升散专主太阳太阴之风寒湿,而能疏达厥阴郁滞,功用与细辛、川芎、羌活近似。”   
 
药理  本品含挥发油,其中主要成分是3-丁基苯肽,蛇床肽内脂,辽藁本根含挥发油1.5%.藁本中性油有镇静、镇痛、解热及抗炎作用,并能抑制肠和子宫平滑肌,还能明显减慢耗氧速度,延长小鼠存活时间,
增加组织耐缺氧能力,对抗由脑垂体后叶素所致的大量心肌缺血。醇提取物有降压作用,对常见致病性皮肤癣菌有抗菌作用。       
地质啷http://weibo.com/94356955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在线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