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进步,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也突飞猛进。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工业文明进行理性反思的产物,是对当代日趋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的实践反思和理论应答,是寻求解决工业文明困境所进行的一种文明建设活动。生态文明作为全新的理念,成为中国发展进入新阶段的迫切需要,生态文明思想也融入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在新时代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尤其是自然资源部的成立,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新职责的明确,土地整治顺应这一时代背景,也须向国土空间综合整治与生态保护修复转型,实现外延拓展和内涵提升。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在满足基本物质需求的同时对于环境的要求在不断提升。自从十八大提出美丽中国的概念之后,各个地区都在不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这已经成为了关系我国社会以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来说,土地资源是其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对于生态具有非常大的价值。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土地资源利用过程中发生了较多的问题,所以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增强自然资源的政治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方式,这对于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改善人们生活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国土空间综合整治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以及关系
1.1国土空间综合整治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
第一,国土综合整治。所谓的国土空间综合整治主要就是指通过综合性措施来对设定区域的自然资源实施开发利用以及治理保护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来确保自然资源能够得到可持续性的利用。第二,生态文明建设。虽然现阶段各方对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理解存在着差异,但是总的来说生态文明建设更多是指人类在经过了原始社会、农业社会以及工业文明发展之后,对于自然以及人类自身的发展关系有了全新的认识,随之进入到了生态文明建设时期。另外,从发展的角度来看,生态文明建设更是新时期发展理念的体现,就是通过全新的角度来看待自然和人类发展之间的关系,确保可持续发展。
1.2国土空间综合整治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国土空间综合整治主要就是对人类和土地的关系进行协调,就是要按照客观性需求(包括经济发展情况、人口增长情况)以及技术水平提升可能性和实际资源情况,对于人类和土地关系实施统筹性安排。在实施国土空间综合整治过程中,发达国家已经考虑到了其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并且将其当作了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方式。但是对于我国来说,国土空间综合整治起步相对较晚,目前还处于初期阶段。随着我国对于生态文明建设重视程度的提升以及将其作为国家战略的实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国土空间综合整治也进入到了全新的发展阶段,也具有了更加深层次的内涵,已经成为了生态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措施和手段。从国家战略角度来看,积极推进国土空间综合整治已经成为了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
2生态文明理念下的国土空间综合整治与生态保护修复优化措施
2.1投融资机制更具多样性和创新性
土地整治资金以财政资金投入为主,社会投入、金融投入为辅。财政资金通过一般公共预算安排,专项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和灾毁耕地复垦等土地整治,主要来源于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土地出让金、耕地开垦费、土地复垦费和增减挂钩收益。而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保护修复将结合中央预算安排下的重点生态保护修复治理资金,探索多元融合的投资机制,多渠道筹集生态环保资金,鼓励政府与政策银行设立生态基金、发行绿色债券,激发利益相关者与义务人的内生动力,引导群众无偿投工投劳,形成整治修复投融资新机制。
2.2以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打造美丽生态国土
生态系统保护针对轻微受损的自然生态系统,主要通过封山育林、育沙育草、补水保湿封育自然生态系统发挥自身生态恢复力。生态系统修复针对区域流域范围内严重受损、退化、崩溃的生态系统,包括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海域、滩涂等自然资源系统。生态系统修复可概括为成层递进的5个部分:一是地貌重塑,包括地面沉降、塌陷的防治和整治,坡耕地宜耕条件的改善,侵蚀沟渠治理以及水源涵养区域的江湖连通,生态脆弱地区的石漠化治理和侵蚀海岸海岛岸线的整治;二是土壤重构,针对污染土地,盐渍化、沙化土地等生态脆弱性土地以及沿海地区滩涂围垦区土壤的整治;三是植被重建,通过生物技术种植绿色林草在城市化地区拓展绿地面积,在重要生态功能区种植防护林防止风沙侵蚀,在海岸带海岛地区修复退化红树林等植被生态系统;四是景观重现,改善或重构景观,打造“美丽乡村、绿色城市、绿色矿山、蓝色海湾”的景观格局;五是生物多样性重组,改善生态系统地貌、土质、植被、景观,打造适应生物生存繁衍的栖息地,使区域生物多样性提升。
2.3准确与全面认识水利在解决水生态环境问题方面发挥基础支撑的巨大能力
中华民族有着善治水的优良传统,面对当前河川之危、水源之危的重大问题,水利应该坚定在水生态环境问题解决方面发挥核心基础支撑作用的信心。从河湖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来看,水利工程所调控的水文过程及河湖地貌过程等物理过程,既是影响水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决定性过程,也是退化生态系统修复的先导过程,是解决河湖生态环境问题的物理基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将水生态系统的需求妥善纳入到水利工程的建设与水资源的管理中,则水利工程既是保障防洪与供水安全的基础设施,也是维护与修复河湖生态功能的重要手段,可以在维持河湖健康美丽方面发挥基础支撑作用。从与水有关的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来看,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想,与水有关的生态系统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水是其中的一个基础要素。在国土空间保护规划体系中,河流及湖库在流域及区域安全和谐的生态环境保护格局中发挥主骨架的作用,对其他类型的生态系统起到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因此,解决水生态环境问题,做好水文章是前提,维持河湖健康是关键。在开展项目建设的同时,可开展典型区域生态保护修复研究,积极申报部相关科研课题,为部制定全国生态保护与修复相关标准、政策提供参考。同时,在项目的前期及实施中,可利用卫星遥感影响等先进的科技手段开展工作,提升工作的精度、广度。 结语 空间结构调整和资源高效利用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空间结构调整成为资源高效利用的重要形式,资源高效利用成为空间结构优化调整的重要效果。整治修复制度体系建设是空间结构调整、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系统修复的基础和保障。以空间结构调整和生态系统修复提升国土空间的适宜性和美丽度,以资源高效利用提升国土空间承载力,拓宽国土空间功能及容量。在整治修复制度体系建设的保障和支撑下,三部分内容相互补充,相互联结,从而优化国土空间功能、提升国土空间质量、打造美丽生态国土。 来源:科学与技术 作者:龙红伟 关键词:生态文明理念;国土空间综合整治;生态保护修复 各企事业单位: 当前,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已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全面推进国土综合整治,加快修复国土功能,提高国土开发利用质量和效益,已成为统筹推进现代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的关键要点。 在同一空间上,乡村耕地碎片化、空间布局无序化、土地资源利用低效化、生态质量退化等多维度问题并存,单一要素、单一手段的土地整治模式已经难以完全解决综合问题。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进行全域规划、整体设计、综合治理、多措并举,用综合性整治手段进行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成为各相关单位亟待解决的问题。鉴于此,中科地信(北京)遥感信息技术研究院特举办“乡村振兴下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综合业务培训”直播会议。现通知如下: 一、参会对象: (一)政府相关管理部门,自然资源(农林业、水利)、生态环境、发展改革、城乡规划、海洋管理、矿山管理的技术编制单位骨干、大专院校专业老师及土地整治、修复相关从业人员等。 (二)各级自然资源厅局部门分管领导,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处(科、股)、耕地保护监督处(科、股)、村镇规划处(科、股)、生态修复处(科、股)建设用地管理处、地环处(科、股)及相关事业单位的负责人及技术骨干;从事乡村规划、耕地占补平衡、土地整治、生态修复、基本农田划定等工作的相关专业机构技术骨干及负责人。 二、会议安排: 2020年07月18日—07月19日(2天共12小时在线直播)
三、会议收益: 了解乡村振兴下村庄规划的编制背景和需求;掌握乡村空间规划与综合治理新模式;了解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村规划的关系,实施办法与成效; 明晰耕地保护下土壤与农田土壤污染修复技术方法; 掌握耕地保护方法与创新技术路径; 掌握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下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理论方法及最新技术。
四、课程大纲:
五、主讲专家: 来自知名院校、行业领域内权威专家,参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相关项目的实战大咖,拥有丰富的项目技术经验,具有资深的技术底蕴和专业背景。 六、教学模式:技巧讲解 + 案例演示 + 疑难解答 + 达标测评。 七、学习费用: 3980元/单位(含3个学习名额的报名费、平台服务费及税费)。若参会单位人数超过3位,从第4人起,一律按照680元/人的收费标准,缴纳增加人数的费用。
* 注:本次直播培训的内容,适合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层和技术人员分别听授,建议以单位报名的形式参与学习,此方式相当于按照1300元/人的标准支付培训费用;个人单独学习,需按照3980元/人的标准缴纳培训费用。 证书申报: 课程学习考核通过后,可申报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颁发工业和信息化人才能力提升证书《生态修复项目管理工程师(高级)》,详情需咨询工作人员。 八、增值服务:
(一) 购买SVIP年卡的企业会员,可免费获赠三个学习名额。 (三)参会学员培训后每人可获得300元代金券一张,用于后续课程使用(仅限线下课程学习)。 (四)参会企业提供企业及产品信息,可在中科地信自媒体平台宣传推广。 九、报名联系 联系人:史老师 电话:13241850614(同微信) 监督电话:010-69380833 收到参会回执后,我们将发放报到通知,告知具体报到安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