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中国现方艺术明珠”之称的莫高窟,历经汉风唐雨,依然能给人带来强烈的心灵震撼。(摄影/李晓明) 中国天气网讯 9月12日下午,由中国气象局组织的“应对气候变化中国行”考察团来到被誉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的敦煌莫高窟。考察团发现,历经千年风雨沧桑的莫高窟,依然能相对完整地呈现在世人面前,得益于敦煌独特的气候条件。 独特气候条件留住敦煌莫高窟 莫高窟是我国及世界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虽然在漫长的岁月中受到大自然的侵袭和人为的破坏,但莫高窟目前仍保存有从十六国后期到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各代洞窟492个、彩塑2415身、壁画45000多平方米、唐宋木结构建筑5座。从开凿第一个洞窟公元366年到现在已经历经了1600多年。 虽然经历了千年风沙的侵蚀,但总体来说,这些塑像和壁画之所以仍能相对完整地保存下来,得益于敦煌独特气候条件。敦煌拥有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夏季气温偏高,冬季气温偏低,夏季历史最高气温到达43℃,极端最低气温达到-30.5℃。据1954年至2009年敦煌国家基准气候站56年的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资料分析显示,敦煌地区的气温变化呈逐年升高趋势,降水量总体也在增加。“虽然降水有所增多,但温度上升、日照增多导致蒸发增大,几十年来的平均年降水量不到40毫米,年蒸发量却达到2600多毫米。这一明显的干旱化趋势有利于敦煌文物的保护。”敦煌市气象局局长巴秀天介绍。 他认为:“敦煌地区总体来说降水少、空气相对湿度较小,开凿于崖壁上的莫高窟洞窟基本可以保持恒湿的状态。因此,洞窟内的壁画可以保持很长的时间。但为了防患于未然,减少自然因素对莫高窟壁画的损害,还是有必要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举措,加强洞内防水措施,避免壁画腐蚀受损。”
敦煌莫高窟壁画惟妙惟肖。(摄影/李晓明) 人为影响因素加剧 莫高窟实行旅游新模式 日益增多的游客进入洞窟对壁画的保护构成了威胁。敦煌文物研究院院长樊锦诗的研究曾发现,每40个游客参观半小时,洞内的二氧化碳值就会升高7.5倍,空气相对湿度上升10%,温度升高4℃。游人数量过多,过多的二氧化碳排放以及过度暴露于光线中,会使许多壁画出现变色剥落现象,人为的损坏远远比自然的侵蚀更可怕。 每年7、8、9月是莫高窟旅游的旺季。目前一年中到敦煌莫高窟旅游的人数可达80万人次。为减少人为因素对莫高窟的影响,从今年8月开始,莫高窟实行旅游新模式——网上预约购票、限制每日客流、缩短实地参观时间。游客在洞窟内停留时间由两小时缩短到75分钟,目的是减少因人体、空气流动及湿度变化对壁画的破坏。莫高窟景区希望通过这样的改善,降低文物受损的程度,实现文物保护与开放利用的双赢。 考察团考察的这个下午,敦煌莫高窟洞里的壁画依旧喘着沉重的粗气,用善意而斑驳的面容打量着成千上万的游人。人们蜂拥而至顶礼膜拜。这是莫高窟的又一天。 来源:中国天气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