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坚持创造奇迹
江苏句容第一地热深井发现始末
作者:陈 娟 来源:国土资源报发布时间:2013-04-08
根据近期的规划,句容将打造名副其实的温泉湿地公园。这得益于2012年终孔的句容第一地热深井,终孔深2475米,井口水温达到55摄氏度,日出水量500余方。想象一下,在赤山之巅,泡着温泉,看白鹭掠过,赤山湖就在脚下,谁能不陶醉?而这处地热的发现过程,可谓三落三起,绝处逢生。
“句容自古以来都是地下贫水区,更何况地热?”当江苏省地质勘查技术院副院长陈进宝组织专家讨论镇江句容市地质特征时,一些老专家这样断言。但这并没有阻止陈进宝寻找地热的决心。
2009年,在大家都对南通如东小洋口地热物探资料绝望时,是陈进宝的坚持,才获得了井口水温76摄氏度、单井日涌水量超过3000吨,迄今江苏地区温度最高、综合成果最好的地热深井。他相信,奇迹会再一次降临。
陈进宝决定去句容赤山地区实地考察一番。赤山,顾名思义,就是红色的山。“这都是白垩纪红层,不可能有水。”随行的人在观察了地质特征后判断说。陈进宝却说:“赤山顶上有个火山口,曾经有过火山活动,应该有热源。有火山就有构造,构造既是通道又是储层。白垩纪红层是不透水层,也是很好的盖层。具备了源、通、储、盖四个条件,应该有地热。”
在陈进宝的带领下,江苏省地质勘查技术院展开了物探工作,在对区域水文地质及地球物理资料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选择可能与地热有关的构造发育地段,前后三次进行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剖面工作,在发现的异常地段进行了微动测深工作。研究发现,在赤山西侧有一北北东走向、宽500米、埋深在1800~2800米的低阻带,推断可能是储水构造。赤山地区在“源、通、储、盖”四个方面基本具备了形成地下热水的地热地质条件,即大地热流较高,为本区的地下热源,两条断裂及其附近发育的裂隙为本区的热源通道和储水构造,保温盖层为区内遍布的白垩系沉积地层,热储类型为裂隙型带状热储。
地热井选址结束,甲方还要委托其他单位进行钻井施工等。陈进宝将选址调查、钻井施工等工作一揽子承担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从前期勘查到成功出水,不让甲方操一点心,最终递交一口满意的地热井。”陈进宝说。
几个月的辛苦,就盼着抽水这一刻的到来。钻至1690多米出现了漏浆现象,且量很大,专家判断每小时至少有10立方米以上的水。然而用500多米的潜水泵抽水,只有每小时2~3立方米的水量。此时,专家又否认了之前的认识,但是陈进宝坚持自己的判断。专家组讨论决定启用压风机,然而传统洗井方法周期长,耗费大,陈进宝否定了压风机,开创性地采用油田的深水泵和采油树抽水、排污。
结果令人振奋,一开始便有每小时15~16立方米的水喷涌而出。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等待。陈进宝每隔一个小时便询问一次出水量,只要能够保持48个小时,就算成功了。33个小时过去,水量保持每小时12~16立方米。胜利在望,却突然跳闸了,重新开机后水量直线下降至6立方米。
这时,多种声音传来。有说这个地区是漏斗式构造的,有说水量补给不够的,都在否定句容有地热。陈进宝焦急万分,辗转难眠。夜里睡不着,便思索着水量变少的原因。既然开始有那么多水排出,就有相应的水量补充,不可能出现真空状态。这说明并不是没有水了,而是通道被堵住了。敞开式抽水会不会把泥沙快速带起来,导致瓶颈处堵塞?第二天一早,陈进宝赶紧到工地验证,采取反向加压法疏通管道,水量明显增大,但还不理想。短时间加压行不通,陈进宝又自创了脉动排沙法,由低压到高压,以0.5兆帕作为一个台阶,逐步加压洗井,分选排沙。如此循环往复,泥沙都被排除,黑水涌出,压力从7.8兆帕陡降为6兆帕,一个大的通道终于打通。
然而水量仍不理想。年成地热井20余口的某单位总工及老专家第三次对句容地热井判了死刑,并书面回复:“继续无益。”很多人都劝陈进宝:“见好就收吧,别折腾啦!”他斩钉截铁地说:“不行,我要对甲方负责,不能就这么放弃。”
最后一个月,陈进宝感受着巨大的压力。抽水试验继续着,眼看水位就要下降到第一个含水层以下。一般动水位超过出水层,水量就会大减。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放弃上面的含水层,继续往下抽。因为各个含水层的压力不同,上面的含水层出水,下面的含水层反而不能大量出水。当水位降到1100多米时,水量猛然大增,成功了!陈进宝的坚持与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
这处地热锶、氟含量达到医疗热矿水命名标准,锶含量达11.76毫克/升,氟含量为2.70毫克/升,溴、锂、偏硼酸含量也达到矿水浓度,属于优质医疗热矿水,对促进人体生长、防止心血管病、冠心病、动脉硬化及甲状腺肿起到促进和预防作用,具有很高的医疗保健价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