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发现大批矿产地 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资源保障
6 P0 F, G( u; O' o1 U, A3 L$ ]——地质调查工作向十八大献礼系列报道之三
. V# q3 N* Y2 y! }# }0 t; B作者:刘扬正来源:中国地质调查局门户网站发布时间:2012-10-16, T! K9 V8 a1 r# w; W1 l! e$ U
矿产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物质基础。与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不相适应的是,我国的铁、铜、铬、钾盐、石油、天然气等大宗矿产资源却严重短缺,大量依赖进口,对外依存度高达50%—80%。党的十六大以来,广大地质工作者在高山峡谷间、大漠戈壁里打开了一座座惊人的聚宝盆,全国新增重要矿产资源储量之和几乎占到新中国成立50年总和的一半,基本扭转了我国在资源消费迅猛增长情况下保有资源储量消耗大于增长的被动局面, 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资源保障。1 `$ K/ ~2 Q) {; Q4 n/ {
0 K0 U7 Q% H) M' A
- O* E* v8 P4 b2 m. n
固体矿产调查获得重大突破
9 A& j6 O$ z1 E) q7 @) c- E' i2 D# K* f
1 N9 @( E) K: x: m
新查明矿产地九百余处。十年地质大调查,累计新发现矿产地900余处。其中,特大型矿产地8处,大型144处,中型284处;铁锰等黑色金属矿产地70处,铜铅锌等有色金属370多处,金银贵金属250处;处于西部10省(区)的矿产地503个,中东部地区404个,新疆、云南、湖南、西藏、四川等地新发现矿产地名列全国前茅。新发现矿(化)点1100多处,圈定化探异常2.6万个,圈定高精度磁测异常2400多个。全国主要固体矿种查明资源储量均有不同程度大幅增长。# F9 ^3 l" O3 p% e& O7 \5 S
0 v7 W- r- f$ u& W' ?. w5 s- {( Q
紧缺矿种找矿取得重大突破。铁矿是我国大宗紧缺矿产,通过地质大调查,发现并评价了辽宁大台沟、安徽泥河、西藏尼雄、新疆阿吾拉勒等一批大型铁矿床,新增铁矿资源量40亿吨。对东天山、庐枞、祁曼塔格等6个示范区的预测评价求获铁矿远景资源量953.88亿吨。相继发现了西藏驱龙—甲玛、多龙、云南普朗、羊拉、新疆土屋—延东等多个大型—超大型铜矿床,新增铜资源量3851万吨,有望形成一批千万吨级国家级铜矿资源勘查开发基地,改观我国铜矿对外依存过高的紧缺局面。在山西、河南、桂西南、黔北等地新增铝土矿资源量4.5亿吨,为传统的铝土矿资源基地提供了新的资源保障。在新疆库车地区、罗布泊地区深部、鄂尔多斯盆地、柴达木盆西部、藏北地区、四川、云南等地,钾盐预测资源量至少是目前已查明资源储量的2—3倍。新疆罗布泊亿吨级钾盐资源基地已迅速转化为产能,大幅提高了我国钾盐自给率, 改变了我国对世界钾盐市场的高度依赖。# _5 g4 ?. O0 Y q9 \
N" r4 T; M# e6 }8 ~0 P9 f: |- r
优势矿产地位进一步加强。铅锌矿勘查找矿突破,新增铅锌资源量8355万吨、锰矿石17599万吨,铅锌资源保障程度显著提高。钨锡矿调查评价取得长足进展,新发现并评价了一批大型以上钨锡矿产地,新增钨矿资源量106万吨、锡矿资源量264万吨,进一步巩固了我国钨锡矿产资源在世界的优势地位。. L6 q/ g; I+ W0 S7 E
# n( Y# q9 l. a) g3 k H; c 贵金属调查评价形成新亮点。新增金矿资源量1830吨、银矿资源量85165吨,显著提高了我国贵金属资源的保障程度。4 ]2 ~# S8 u! x4 P! t5 t
2 l8 ?9 ]- i* u! _) d' I$ J! J5 h% q8 B1 X1 A: s" n# f: {
十大新的矿产资源基地崭露雏形。在矿产勘查中充分发挥公益性地质调查的基础性先行性作用,“四两拨千斤”的杠杆效应,引导和拉动了地勘基金、社会资金后续商业性矿产勘查跟进,加快了全国矿产资源勘查进程,基本形成藏中千万吨级铜矿资源基地、新疆阿吾拉勒十亿吨级铁资源基地、新疆罗布泊亿吨级钾盐资源基地、西藏念青唐古拉山和新疆乌拉根千万吨级的铅锌资源基地、青海大场百吨级金矿资源基地。以滇西北、新疆东天山、祁漫塔格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有色金属资源基地也已经呈现。
, L- ?4 y% F+ Y% c( t9 o/ {
5 V* Q0 t* Z+ K, | 五大传统老基地焕发青春。通过开发已有地质资料,利用先进技术设备,在我国东部部分重点成矿区带和老矿山外围开展“攻深找盲”、“探底摸边”矿产调查和勘查示范工作,取得系列重大找矿突破,北方老钢铁基地、长江中下游铁铜基地、南岭钨锡资源基地、秦岭铅锌银资源基地、武夷铅锌银资源基地等一批传统矿产基地资源基础进一步巩固,老矿山再度焕发青春。
! }' h4 G. Q/ A% Z" U
2 Z" o/ s3 y# S; [0 e: e0 \ 二十五种重要矿产资源潜力基本摸清。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已经完成25个主要矿种资源潜力评价,显示我国待查明矿产资源量巨大。潜在矿产资源主要分布于老矿山深部及其外围与西部地区,总体资源查明率平均为36%。铁、铜、铅锌、铝土矿、金、钾盐、钨、锑等预测资源量至少是已查明资源储量的2~3倍,其中铁矿预测资源量2000亿吨,铝土矿100多亿吨;锰、镍、锡、钼、磷等预测资源量是查明资源储量的1倍以上。3 D: ^* {8 ~! N2 X/ n( ~
/ e t& J9 U4 |* t( d9 ]2 `% Z 重要成矿区带成矿条件认识不断深化。2005年,随着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工作的不断深入,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工作由开始的13个成矿区带调整为16个重点成矿区带。2009年,在全面总结矿产资源调查评价阶段性成果基础上,又新增3个重点成矿带,从而将全国重点成矿区带扩充到19个。2012年,第20个重点成矿区带——武当-桐柏-大别成矿带初步确立,找矿方向的认识不断深化,找矿方向逐步明朗,为全面优化部署“十二五”矿产勘查工作提供了基础。& R2 w6 k( A8 ^; X/ |4 r% ^ Q$ d
5 R! V: J+ @* `8 h/ |( s( w a
能源矿产成果丰硕
. k R$ D9 a* R! q% t8 B y! W% T
天然气水合物首获突破。天然气水合物(又称“可燃冰”)作为一种低碳、清洁的潜在可替代能源,引起各国高度重视。2007年5月,我国在南海首次获得天然气水合物实物样品,成为继美、日、印之后第四个在海底钻获天然气水合物样品的国家。据估算,仅南海远景资源量就高达649亿吨油当量(相当于943.8亿吨标准煤), 为我国陆域油气资源总量的一半,为全海域油气资源的1.1倍。2008年10月,在海拔4200米的青海省祁连山冻土区,我国陆域第一口天然气水合物钻探试验孔成功钻获天然气水合物样品,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在中低纬度高原冻土区钻获天然气水合物的国家,也是继加拿大、美国之后第三个在陆域冻土带钻获天然气水合物的国家。这一重大发现,对寻找我国陆域新型替代能源、促进能源结构调整优化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1 S. X7 u$ \' ?' `" j n8 O
1 f( T; x9 b; Z% y( K( s0 ]4 C
东疆等地新增煤炭资源量超千亿吨。在青藏高原、新疆、云南、四川、宁夏等地区共探获煤炭资源量1300亿吨。其中,在东疆沙尔湖区钻孔见到累计厚达210米、单层最厚达151米的煤层;在淖毛湖、库木塔格-沙尔湖、大南湖-野马泉、伊拉湖-艾丁湖、三塘湖等5个预查区圈定出15个可供进一步普查的富煤区,面积4650平方千米,探获煤炭资源量1117亿吨。在东疆共探获1284亿吨煤炭资源,为我国实施“西煤东运”战略提供了重要资源保障。+ k3 |! H# k! f7 Q2 }
9 D& f" o6 i+ r! {7 g: Z0 n
海域新区圈定38个含油气盆地。通过开展南海北部陆坡深水区、南黄海盆地北部和东海陆架盆地西部等海域新区油气资源调查评价,圈定出海域38个重要含油气沉积盆地,预测渤海、北部湾、珠江口等重点海域盆地油气远景资源量达404亿吨油当量(相当于587•5亿吨标准煤),是陆地油气远景资源量的42%;首次揭示南海北部深水陆坡区具有良好油气资源前景,拓宽了我国海域油气勘探思路和勘探领域。" ~5 }$ q& ]8 x
% V; ~" S/ t6 q f8 I& ~& B! f 四个万吨级铀矿资源基地被发现。在准噶尔、海拉尔、松辽等盆地新发现了一批成矿地段;新疆伊犁、吐哈和内蒙古鄂尔多斯、二连盆地铀矿调查评价工作取得重大成果,有望建成4个万吨级铀矿资源基地,大大改变我国铀矿资源区域分布格局。$ E6 ~# u* N$ x5 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