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氯化法又称为液氯化法。氯是一种强氧化剂,能与大多数元素反应。对金来说,氯既是氧化剂又是配合剂。金在饱和有Cl2的酸性氯化物溶液中被氧化,形成三价金的配合物阴离子,其化学反应为:
2Au+3Cl2+2HCl→2HAuCl4
2Au+3Cl2+2NaCl→2NaAuCl4
这一反应在溶液中氯浓度明显提高和pH值低的条件下,能够快速进行。水氯化法的特点是便宜、浸出速度快、不存在金粒表面的钝化问题,并且从浸出液中回收金相对容易。
在19世纪末,水氯化法曾被个别矿山用于从矿石中提金。后来由于氰化法的发展,此法停止使用。这是因为氯很活泼,它能与大数硫化矿物发生反应,氯的消耗量大,选择性差,再加上存在有Cl2的强烈气味与腐蚀性的问题。但到20世纪80年代后,由于水氯化法对难处理的微细粒碳质金矿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因而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并获得了相应的发展。所用的氯化浸出剂,包括的氯气、氯酸盐和次氯酸盐,还有HCl-NaCl和FeCl3等体系。
针对广东河台硫化物金精矿(Au50g/t,Ag25g/t,S20.59%,Cu3.19%)的非氰化法提金,采用水氯化浸出-树脂在浆提金的工艺流程,处理该硫化物金精矿经氧化焙烧后的焙砂,研究了氯气用量、添加氯盐、浸出时间和树脂在浆等因素的影响,进行了公斤级扩大试验。结果表明,当所用焙砂含硫0.46%,氯气通入量为21g/t时,氯气消耗量约为35g/t,金的浸出率可达97.9%,浸渣含金降到1.3g/t以下。在矿浆中加入哌啶型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进行在浆吸附,可以加快金的浸出速度;载金树脂用筛分法从矿浆中分离出来,可省去繁杂的固液分离过滤洗涤工序;为减少树脂的磨损,延长树脂的使用寿命,可在浸出后期加入树脂吸附已浸出的AuCl4-;筛分出的载金树脂,用3%的硫脲溶液进行金解吸,再用电积法得出金产品。
次氯酸盐是一种强氧化剂,它在氯化钠与FeCl3中可用于浸金,总反应可表示为:
3ClO-+2Au+5Cl-+6H+→2AuCl4-+3H2O
采用次氯酸钠溶液浸出贵州紫木凼金矿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该矿属于超微细型含碳质难处理金矿(含Au3.9~4.1g/t,S1.16%,C0.1%~0.6%),金的粒度小于0.01μm,原矿直接氰化浸出时金浸出率低于30%,而用3%有效氯浓度的次氯酸钠溶液在常温下两段浸出的金浸出率可达85%。在碱性条件下用次氯酸钠溶液浸出金时,通常是用碳酸钠调节pH值为8~13。也可在酸性条件下用次氯酸钙溶液浸出金,但必须添加适量的氯化配合剂,如氯化钠。
用HCl-NaCl体系处理含硫低的氧化型金矿效果较好。例如,新疆伊犁河地区小阿西金矿属于地表氧化型含银高的金矿石(含Au13.4g/t,Ag452.4g/t,Fe4.95%,S0.147%,Cu0.11%),在HCl-NaCl体系有氧化剂存在时,于温度80~90℃、浸出时间6h、液固比10∶1的条件下,能够同时浸出金和银,金的浸出率96%,银的浸出率大于99%,银的浸出率大于99%。
用FeCl3体系浸出金也属于水氯化法浸出的一种。Fe3+不能直接将Au氧化成Au3+,但在有氯离子存在的条件下,保持足够浓度的Fe3+和Cl-(加入HCl或NaCl),在常温(25℃)和pH=1.0时,就会有如下的浸出反应:
Au+3Fe3++4Cl-→AuCl4-+3Fe2+
例如,使用酸性FeCl3溶液浸出湖南龙山砷锑金矿渣的焙砂,金的浸出率可达98%~99%,比氰化法的浸出率高4%~6%,浸渣含金由3~5g/t降到0.75~1.5g/t。
电氯化法浸出金是水氯化法的进一步发展,它是利用电解氯化钠溶液产生的氯来直接浸出矿石中金的一种方法。按电解浸出装置不同,又可分为有隔膜电解槽的电氯化浸出和无隔膜电解槽的电氯化浸出两种。电氯化法所用的试剂是价廉的氯化钠,但需消耗电能,电解槽浸出装置相对比较复杂,而且受金矿的性质及赋存状态的影响较大。电氯化法较适合于处理金呈游离态而无氯吸附物的石英脉金矿、铁帽型含金氧化矿以及含硫化物少的金矿,而对含硫化物高的金矿、含碳酸盐脉石多的金矿以及含砷、锑高和含硒、碲与含有碳质物的金矿则不适宜于电氯化法。此法已进行半工业试验,但尚未在工业上应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