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的文字可考的历史约四千年,自殷代(公元前1401年商王庚迁殷,改国号为殷)开始,历代朝庭都设有史官,辑记国家大事,各朝统治者迷信地震是天诫,于是,凡国土之内发生地震,只要感觉到了,史官便当作灾祥大事记载下来。历史上最早的地震载于《竹书纪年》之中,共记载了四次地震,其中最早的两次发生在公元前十七世纪的夏代末期,一次是夏”帝发七年(约公元前1831年),泰山震”。另一次是夏”帝癸(帝癸就是帝发儿子桀)十年(约公元前1809年),五星错行,夜中陨星如雨,地震,伊洛(河南省的伊水和洛水)竭。”《竹书纪年》,据说是晋太康二年,在魏襄王墓中取出的,是用隶书刻于竹简上的编年史,上自黄帝,下迄魏襄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79年),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史,原书早已遗失。
明代以来流行的《竹书纪年》被认为后人补作的伪书,称为今本。后来王国维等搜集各种古书上遗传下来的内容,复元古本成为《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补订》。虽然现在有古本、今本的真伪之争,有人怀疑所记地震未必可信,但书中所载地震已有时间和地点,以古人对地震的神秘迷信,不能是伪造的,必有事实根据,才会保留记载。此外,所谓伪书,是指已不是原作,并非指书中所记是伪事。因此,夏”帝发七年,泰山震”应是我国最早的地震记载。
”烨烨震电,不宁不令。百川沸腾,山冢崪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地光闪闪,地声隆隆,霎时间山崩地裂,河水沸腾,高岸变成了低谷,深沟变成了丘陵。这是《诗经·小雅·十月之交》篇中对周幽王二年(公无前780年)发生在陕西的一次地震的描述。
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许多古籍都留下了有关地震的记载和论述:如《吕氏春秋》、《国语》、《晏子春秋》等书中有关记载并不只是限于著书年代发生地震,而且还记有较远历史时期发生的地震。到秦汉以后,地震记录史不绝书。自《汉书》开始,就把地震作为灾异列入五行志中。
东汉张衡(公元78-139年)首创了世界上第一台地震仪(公元132年)。 东汉永和三年(公元138年),二月初三,安放在洛阳城里的地动仪,突然发出一声清脆的”当啷声”,仪器西侧龙口所含的铜球,落到了面对着龙头的铜蟾蜍口里。根据这一迹象推断在洛阳西面某地发生了一次地震。消息传出,轰动朝廷内外。然而当时的洛阳却安若泰山,大街上车水马龙,人们毫无地动感觉,于是有人便乘机攻击张衡。正在人们议论纷纷的时候,信使骑着驿马赶来京城报告:远离洛阳1400多里的陇西一带(今甘肃兰州、临洮),于初三那天发生了地震,证实了地动仪的测报准确无误。
唐宋以后,方志大盛,对地震的记录,遍及全国,且大多比较详细。许多笔记、小说的诗文集中也常有对地震的描述。
中国最早的地震记录
中国历史上有关地震的记载,最早见于《竹书记年》,书中提到”三十五年帝命夏后征有苗”、”三十五年帝
命夏后征有苗氏来朝”。帝指舜帝,夏后指大禹,大禹征三苗的时间,在帝舜三十五年。
《竹书记年》
《竹书记年》
通鉴外记注引随墨子汲冢纪年云:三苗将亡天雨血夏有冰地坼及泉。
太平御鉴引此云:三苗欲灭时地震坼泉涌。
帝舜时大约在公元前23世纪,距今已有四千多年历史,这是我国有文字可考的最早地震记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