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1.全面研究前人资料中的中、小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资料;2.详细研究工作区和邻区各种矿产普查、勘查资料;3.分析矿区物化探异常成果和矿区航片及遥感解释资料 | | |
| | 1.详读设计,明确填图工作任务及要求;2.选择相同或稍大比例尺的地形底图;3.分析、研究矿区已有的工作程度和研究程度,掌握矿区填图工作中尚待研究解决的重要问题;4.根据设计任务要求,制定填图工作细则 | 根据矿区成矿地质特征有针对性地编制火山岩构造及侵入体岩相划分草图 | |
| 见《实测地质剖面编制操作标准》和《地质资料综合整理规范》 | | | |
| | 1.一般地质界线,以穿越路线和定点观察控制;控矿构造、矿化蚀变带、含矿层位、岩体接触界线等均用追索法圈定;2.地质观测点、线密度,一般地质体以查清其形态、产状、分布为准,原则上在测图比例尺图面上宽≥1mm的地质体,均应观测圈定于图上;重要标志层、矿化蚀变带在图面上宽虽不足1mm,还应夸大表示;3.各种地质体界线、产状、相互关系的圈定和确认,必须有3~5个以上的实测点资料,包括大比例尺素描图或照片和薄片鉴定资料;5.重要构造产状、性质的圈定和确认须3~5个以上的观测控制描述资料,包括素描或照相资料; | 对一般地质体不应过分强调点线密度;切忌无实测资料的推断界线、推断构造性质和推断相互关系 | |
| | 1.开展日常资料整理检查、整饰、完善野外记录和校对原始图件;2.整理分析路线剖面图、素描图、地质图和野外图件的着墨及对各种地质现象的综合研究;3.编制实际材料图并逐步完善;4.阶段性综合整理,校对各项原始资料;5.检查填图工作方法与手段使用的合理性及效果,原始资料是否完备;6.编制阶段性填图工作小结和专题 | 各种图件、表格要采取逐步完善,对矿体和其他地质体的形态产状要充分利用地表及地下工程从三维空间进行研究 |
| | 1.对各种填图工作精度和研究程度不足的问题,进行野外补充观测记录;2.采集各种测试研究样品,包括各种与成矿有关的样品;3.矿体、矿化(带)蚀变带化学分析采样 | |
| | 1.填图工作结束后,首先编绘实际材料图、实测地质剖面图;2.在原始资料检查验收的基础上编绘矿区地形地质图;3.整理各种观测手薄、卡片、记录、表格、素描图册和照片等;4.各种样品测试报告成果登记及各种测试数据的统计计算 | 根据矿区地质特征还应编绘矿区构造图、矿区岩浆岩分布图、沉积岩相图等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