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着悠久的农耕文明,从封建社会起就是小农经济主导的社会体系,因而国人对土地的感情尤其热烈和执着。 土壤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关系美丽中国建设,保护好土壤环境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内容。
土壤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由于长期大剂量的使用化肥农药和工业废水乱排乱放等原因,我国土壤环境总体状况堪忧,部分地区污染较为严重,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之一。
长三角地区:至少10%的土壤基本丧失生产力。据调查南京郊区有30%的土地遭受到污染,浙江省17.97%的土壤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普遍存在镉、汞、铅、砷等重金属污染。 华南地区:部分城市有50%的 耕地遭受镉、砷、汞等有毒重金属和石油类有机物污染有近40%的农田菜地土壤重金属污染超标其中10%属严重超标,华南地区主要存在铜、砷、锌、镍、铅、镉、汞等重金属污染。 东北地区:存在着严重的Pb,Hg,Cd,As,Cr污染,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的污水灌区、旧工业区及城市郊区。 西部地区:主要污染物是重金属汞、镉、砷、铜、铅、铬、锌、镍等,其中云南,四川,甘肃白银市、内蒙古河套地区污染较严重。 云南地区:单个元素超标率在30%以上的达到37个县。
土壤分布规律
东部-青色:东临大海,又是很多江河的入海口,因此土壤长期处于淹水状态之下,其中的氧化铁(Fe2O3)被还原成氧化亚铁(FeO)而呈灰绿色,是为青土。 南部-红色:南方闷热潮湿而多雨,大量易溶于水的土壤矿物质,受雨水冲刷而流失,最终剩下氧化铁和氧化铝(Al2O3),因而呈现红色。 中部-黄色:黄土则主要分布于我国的黄土高原,黄土的有机质含量不高但其颗粒细腻适宜耕作,其所在的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西部-白色:西部气候干旱,土壤以盐土和碱土为主,这类土壤中富含碳酸钙、石膏等白色物质,加上可溶性盐在土壤表层聚集,所以变成了白色。 北部-黑色:东北地区气候湿润而寒冷,黑色腐殖质在土壤表层大量积累而降解缓慢,长年累月黑色不断加深,因此称作黑土。
土壤类型数据
土壤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自然资源,它是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我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复杂多样,在自然环境条件的综合作用下,我国土壤类型呈现出明显的水平地带分布和垂直地带分布的特点。早在1995年全国土壤普查办公室就编制并出版了《1:100万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图》。 全国土壤类型数据采用了传统的“土壤发生分类”系统,基本制图单元为亚类,共分出12土纲,61个土类,227个亚类。 图|长江经济带土壤类型分布图
图|兰西城市群土壤类型分布图
图|珠江-西江经济带土壤类型分布图
土壤类型分布数据不仅对研究各种土壤类型发生、发育、分类、分布状况及规律和区域想特征、理化性状与生产性能,以及与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的关系有重要参考价值。而且在对土壤资源进行评价、编制评价等级图、制定合理的开发利用改良实施方案等也有重要意义。
土壤污染防治
土壤问题都是大问题,也是我们不能避开的问题。长期的过度使用土地使得这片养育了我们的土壤日渐衰老,千疮百孔。所幸人们及早的反应了过来,开始对土壤污染进行治理。 为切实加强土壤污染防治,逐步改善土壤环境质量,国务院于2016年印发了《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期到2030年,全国土壤环境质量稳中向好,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全面管控。到本世纪中叶,土壤环境质量全面改善,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