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附期刊论文目录:
1、赣西小龙金矿热液活动与成矿作用特征(杨斌,董国臣,曾书明,孔会磊,刘金元,宋云涛,王伟清,《矿床地质》2011.1)
2、西藏冈底斯南带辉长岩及其所反映的壳幔作用信息(董国臣, 莫宣学,赵志丹,朱弟成,宋云涛,王磊 ,《岩石学报》2008.2)
硕士论文标题:赣西余家里金矿地质特征及其成因
论文作者:宋云涛
论文导师:董国臣
论文学位: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论文专业: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论文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论文页数:92
格式:硕士论文KDH、期刊论文pdf,KDH需在中国知网下载CAJViewer阅读器
附件:5
硕士论文摘要:
70年代后期,国内发现了微细浸染型金矿床,主要集中在“滇黔桂”、“川甘陕”两个金三角区。20多年的研究中,涂光炽院士、刘东升等确定了此类型金矿床的金以微细粒方式,主要存在于钙质沉积岩的黄铁矿中。但是由于微细浸染型金矿形成的地质条件(岩浆岩、地层、构造)和成因要素(矿源、热源、水源)之间关系的复杂性,成矿类型及成矿规律的不明确性;加之该类型矿床发现较晚,产出地质背景复杂,其成因和来源等问题仍然存在争议。近年地质勘查工作在赣西萍乡——高安坳陷带内也先后发现了吴村、大石笏、丰顶山等一系列微细浸染型金矿床,使赣西地区成为江西省重要的金矿远景区。该坳陷带为扬子板块与华南板块之间的结合带,为九岭地体和武功地体所夹的一个晚古生代—中生代的坳陷带。沿九岭地体南缘和武功地体北侧发育二个大型推(滑)覆构造,二者在坳陷带内对接,形成构造脆弱带,是赣西地区内主要的区域控矿构造。虽然前人针对此区域部分金矿区进行了研究,但赣西地区具有微细浸染特征金矿的研究工作仍然比较薄弱,许多矿区存在对金矿体地质特征和金矿体成因不明确的现象。本论文选择其中的赣西余家里矿区,对其含矿地层、构造和岩浆岩等特征进行调研,发现其原生矿体主要与矿区的地层、岩性以及构造关系密切,得出该矿区的赋矿层位为三叠系的青龙组,赋矿岩性主要为角砾状碎屑岩、不纯的碳酸盐岩和硅质岩等。借助显微镜微观研究和岩矿石扫描电镜、矿物电子探针和流体包裹体等测试分析,总结出蚀变特征主要有硅化、去碳酸盐化、粘土化、碳化和黄铁矿化等;金的赋存状态主要是微细粒形式(金粒度在0.0005mm左右)赋存在黄铁矿、硅质矿物和碳质矿物中;成矿温度在120~220℃之间等地质特征。从而确定该矿床类型为具有微细浸染矿化特征的卡林型金矿床,并与同一成矿带的其他矿区对比研究。
关键词:微细浸染型金矿 赣西地区 萍乡——高安坳陷带 余家里矿区
硕士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一、绪言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区地理位置
1.3 以往地质工作情况
1.4 关键问题及主要工作方法
1.4.1 关键问题
1.4.2 主要工作方法
1.5 论文工作安排以及主要工作量
1.5.1 主要工作进程
1.5.2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5.3 主要工作进展
二、赣西地区成矿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层
2.1.1 震旦纪地层
2.1.2 寒武纪地层
2.1.3 泥盆纪地层
2.1.4 石炭纪地层
2.1.5 二叠纪地层
2.1.6 三叠纪地层
2.1.7 白垩纪地层
2.1.8 第四纪地层
2.2 区域构造
2.3 区域岩浆岩
2.3.1 侵入岩
2.3.2 脉岩
2.4 地层的含矿性
三、余家里金矿矿区地质特征
3.1 地层特征
3.2 构造特征
3.3 矿化特征
四、余家里金矿床地质特征
4.1 矿床特征
4.2 围岩及矿石特征
4.2.1 围岩特征
4.2.2 矿石特征
4.3 矿物学特征
4.3.1 矿物形态特征
4.3.2 金属矿物
4.3.3 脉石矿物
4.3.4 矿物的生成顺序
4.4 金的矿物学特征
4.4.1 金的形态
4.4.2 金的粒度
4.4.3 金的赋存状态
五、成矿规律研究
5.1 地层与成矿的关系
5.2 岩浆岩与成矿的关系
5.3 构造与成矿的关系
5.4 矿化富集规律
5.5 找矿标志及找矿方向
5.5.1 找矿标志
5.5.2 下一步找矿方向
六、矿床成因
6.1 成矿物质(金)来源
6.2 成矿流体
6.2.1 流体包裹体特征
6.2.2 成矿流体分析
6.3 成矿热源
6.4 成矿时代
6.5 矿床成因探讨
七、结论
7.1 取得的成果和认识
7.2 存在问题及进一步工作建议
7.2.1 存在问题
7.2.2 进一步工作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图版
附录
个人简历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