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质大调查水工环成果集成汇报交流会召开 | 【2010-03-22 来源:地调局水环部 作者:姜义】 | |
地质大调查水工环成果集成汇报交流会3月8日-12日在宜昌召开,会议由局水环部主办,武汉地调中心承办,系统总结了1999年地质大调查实施以来水文地质工环工作的成果与经验,加强业务能力建设,促进中青年骨干人才尽快成长,全面推进水工环地质工作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来自监测院、水环所、水环中心、岩溶所、力学所、工艺所、航遥中心,天津、沈阳、南京、武汉、成都和西安六大区地调中心,以及上海地调院、长安大学等15个单位的业务主管领导、计划项目负责人及业务骨干共170人参加了会议。受汪民副部长委托,地调局党组成员李广涌同志到会讲话。部环境司陶庆法副司长出席了会议并发表讲话。会议以计划项目为核心,系统梳理、总结集成了水工环十大成果业务能力建设情况。通过200多块展板,图集、专著、论文、影像等多种形进行了汇报展出。会议还专门为青年技术骨干提供了科学支撑交流平台,由每单位通过公开选拔推荐2名青年业务技术骨干进行地质大调查学术交流评比。此次会议是地质大调查实施11年以来的全面展示,体现在如下四方面:
一、瞄准国家需求,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历时10年首次完成全国1600多个山地丘陵县(市)的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开展地灾高发区详细调查,查明地质灾害16万余处,涉及国土面积650万平方公里,为全国地质灾害减灾防灾提供了重要依据。在三峡工程库区、汶川地震灾区等地质灾害严重区及时开展遥感和地面调查与防治区划,为国家重大地质灾害的减灾作出了贡献。查明了长三角、华北平原、汾渭盆地的地面沉降分布和发育规律,建成了立体监测网络。通过监测仪器研发推广和示范区建设,推动了全国地质灾害群专结合的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完成新一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开展北方11个主要盆地和平原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涉及200多万平方公里,为国家产业布局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提供了地下水资源依据。通过部省合作完成了鄂尔多斯盆地上百处大型地下水水源地勘查,保障了国家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开展了西南岩溶石山地区地下水资源与石漠化调查,查明了石漠化状况和变化趋势,评价了岩溶地下水资源潜力,为国家石漠化防治和脱贫解困提供了依据。启动了全国首轮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完成东部经济区44万平方公里的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涉及东部10个省(市),为国家地下水污染防治提供了依据。在红层地区、北方干旱缺水山区、地方病高发区为1200多万人提供了洁净的地下水。
开展重大工程建设区域工程地质调查,完成了青藏铁路滇藏铁路、南水北调西线等活动断裂调查与地壳稳定性调查评价,为国家重大工程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开展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海峡西岸、北部湾等沿海经济区及海岸带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建立首都圈地区地应力实时监测网,主动提供服务,取得良好效果。开展全国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为矿山地质环境的恢复治理提供了基础资料。加强全国地下水动态调查和生态地质环境变化研究,编制《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地质响应与对策报告》,为政府决策提供了依据。
二、专业与区域性互补的公益性队伍已初步建成
通过地质大调查计划项目整体推进,依托重大项目,专业性和区域性互补的公益性水工环地质调查队伍已经初具规模,队伍能力显著增强。监测院以地质灾害和地下水监测为特色,通过省级地质环境监测,形成了覆盖全国的地质环境监测网络,并培养了敢打善拼的“地质灾害应急快速反应部队”;水环地调中心发挥技术研发与推广优势,成为我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严重缺水地区找水的骨干队伍;航遥中心发挥空中优势,在地质环境调查、监测和地质灾害应急评价中屡建奇功;水环所以区域地下水调查研究为依托,建立了以北方平原盆地为核心的水文地质平台,并在水污染、城市地质调查和地热调查中起到引领作用;力学所以区域稳定性调查和地质灾害机理研究核心,在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和地震地质灾害预警与风险评价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岩溶所依托联合国教科文岩溶中心、服务西南岩溶石山地区石漠化治理和地下河开发成效显著,工艺所研发了系列先进技术工艺,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了技术支撑。大区中心的水工环地质调查队伍从无到有,不断壮大。西安地调中心依托鄂尔多斯地下水项目,建立了具有一定规模、人才结构合理、能承担重大项目的水工环队伍。天津地调中心、南京地调中心依托环渤海湾、长三角、淮海流域等项目,建立了一支密切结合国家经济区和海岸带建设的地质调查研究队伍。武汉地调中心、成都地调中心依托三峡库区、西部山区地质灾害调查项目,培养了一支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专业队伍。沈阳地调中心在东北平原盆地地下水资源和生态地质环境调查方面取得了可喜成果。
总体上,形成了以环境监测院、水环所、力学所、岩溶所、水环中心和航遥中心六大专业特色院所为专业引领,六大区中心水工地调环队伍为区域支撑,项目联系省级地质环境总站、地调院等地方水工环队伍和高等院校,这样一种产学研相结合、专业优势突出和地域特色显著的全国水工环公益性队伍架构。
三、科技创新能力与国际合作与交流水平进一步提升
地质大调查实施以来,水工环地质在理论创新和新技术方法研发与推广应用方面成果斐然。碳循环与岩溶系统动力学的研究、大型盆地地下水循环与开发利用、地质灾害形成机理及防治等领域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关注。
先后成功主办了第34届国际水文地质大会,参与主办了国际滑坡大会国际性大会,以及亚州地质灾害早期预警、地方病高发区水文地质与供水安全、全国城市发展与地质环境等学术会议。与美国、加拿大、日本、挪威、荷兰、德国等数十个国际知名机构合作,培养了国际合作人才,提高我国在国际水工环地学领域的地位,多位专家学者在国际学术机构中担任了重要职务。50多项水工环地质调查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省部级科技成果奖。
四、青年科技骨干快速成长,成为水工环地质工作主体力量
地质大调查实施以来,一大批青年专家已迅速成长。目前,水工环地质大调查中,70%项目负责人都在40岁以下。此次会议专门设立了青年地质学家科技论坛,近30名青年专家进行了地质大调查科技成果学术交流,通过专家评选,六位同志获得优胜奖:
第一名:孙萍(地质力学所,题目:汶川地震触发高速远程滑坡机理研究)。
第二名:邓亚虹(长安大学,题目:汾渭盆地地裂缝分布规律及成因探讨)
第三名:唐亚明(西安地调中心,题目:延安宝塔区滑坡风险评价)
第四名:蒋凡(水环中心,题目:分布式滑坡裂缝位移实时监测技术研究)
第五名:殷志强(环境监测院,题目:深海氧同位素第3阶段以来黄河上游巨型滑坡形成机理研究)
第六名:葛大庆(航遥中心,题目:灾害性地表形变INSAR监测技术研究与工程实践)
附:六位优胜者学术简历(孙萍 邓亚虹 唐亚明 蒋凡 殷志强 葛大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