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附图目录 1.××××××××矿区铜矿地形地质图 1:10000 2.××××××××矿区排山矿段铜矿地形地质图 1:5000 3.××××××××矿区向塘矿段铜矿地形地质图 1:5000 4.××矿区排山矿段铜矿1线地质剖面图 1:1000 5.××矿区排山矿段铜矿2线地质剖面图 1:1000 6.××矿区向塘矿段1线地质剖面图 1:1000 7.××矿区排山矿段1,2矿体资源储量估算垂直纵投影图 1:1000 8.××矿区向塘矿段2矿体资源储量估算平面图 1:500 9.排山矿段ZK1钻孔柱状图 1:200 10. 向塘矿段ZK1钻孔柱状图 1:200 11. 排山矿段TC7探槽素描图 1:100 12. 排山矿段TC10探槽素描图 1:100 13. 向塘矿段TC101探槽素描图 1:100 附表一册(见正文后) 其他目录 1.地质勘查资质证 2.××矿区铜矿采矿许可证
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目的任务×××××铜矿建于2005年,采用地下开采方式,开采××镇联城村鸣鹿塘-----排山地段铜矿资源。建矿以来,主要开采矿区南部向塘矿段的1矿体,累计采出铜矿石量约1万余吨。目前,区内尚有向塘矿段2矿体和狗坡冲矿体,以及排山矿段1,2矿体未开采,铜矿资源储量日趋扩大,尚有大型规模发展空间,值得进一步开发利用。2005年10月29日××国土资源局依法颁发了该矿×××德丰矿业有限公司××铜矿采矿许可证(证号:4304000510004),有效期暂定为3年。储量增大后将继续开采换发新证。 为发展地方经济,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矿产资源,我院受采矿权人×××德丰矿有限公司的委托,对×××××铺镇鸣鹿塘---排山地段以及狗坡冲地段铜钴矿等资源开展地质勘查,编制资源普查报告的工作。其目的任务是:充分收集整理、综合分析以往地质资料,开展地表地质工作,初步查明区内地层,构造及岩性特征,大致查明区内铜矿赋存部位,控矿因素,矿体形态,产状、规模及其矿石质量,了解矿床开采技术条件,估算区内铜矿和钴矿等伴生矿资源储量,提交《××××××××矿区铜钴矿资源储量报告》,为矿山占用资源储量登记和矿政管理提供依据。 第二节 位置交通与自然地理矿区位于×××城东12.5km,属×××××铺镇管辖,本次勘查区分为南部,联城向塘和北部排山(崩塘皂、大罗冲)两矿段。地理坐标:×××。区内有公路与322国道相接通往××、××。××为交通枢纽,有京广、湘桂铁路,京珠、衡昆高速公路,107、322国道交汇于此,交通较为方便(图1-1)。 本区位于国家级风景区××××南麓60多公里处,同时位于××盆地西缘,地形起伏不大,切割深度小,为低缓丘陵地区。海拔最高标高184.6m,最低标高118.9m,相对高差一般30—40m。 该地区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雨量充沛,根据×××气象站资料多年统计,历年日最大降水量174mm,年最大降水量1989.7mm,年最小降水量992mm,历年平均降水量1363mm。全年降水量集中在4—6月,降水量占全年50%左右。9月至次年1月为枯水季节,年蒸发量1275.1---1811.9mm,多年平均值1490mm,湿润系数0.915,年相对湿度57---90%,多年平均值79.5%,年平均气温17.5度,极端最高气温达到41.5度,极端最低气温达到-8.9度。区内无地表水系,仅于农田分布区有间歇性水流溪沟分布,雨季有水流通,旱季流量甚微或干涸。 第三节 以往地质工作 本区地质工作程度甚低。1958年原×××地质队曾对排山地段进行过踏勘,发现区内有老窿分布,并发现区内铜矿(化)体,随后×××工业局在此进行过边探边采工作,并施工了部分硐探工程,由于早期开采条件的局限,于1959年3月下马。 1958年,×××冶金×××队先后对向塘,鸟江等地进行踏勘,并对向塘地段开展铜矿普查工作,完成1:5000地质填图3km2,投入钻探890.38/11孔,施工硐探104.80m,采集各类样品60件,对区内铜矿的分布、形态、产状、规模及矿石质量等有了一定了解和控制,为本次工作提供了基础资料。 1959年5月—9月,×××冶金×××队对排山一带开展铜矿地表预查工作,对区内进行了1:5000地质草测和老窿调查,对矿(化)体进行采样,概略圈定了矿化带的分布,对区内矿(化)体的形态、产状及矿石质量进行了概略了解。 1967—1970年,××冶金235队对排山矿段开展地质普查,施工钻探3452m/11孔,硐探589m,对区内地层,构造、矿化等特征已大致查明,并于1970年10月提交了《××××××排山铺铜矿普查评价报告》,保守计算的C1+C2开采及铜金属储量817吨,预测估计铜金属资源量1万吨左右,但该报告未经主管部门评审备案,估算的资源储量未上省储量平衡表。 以上几次局部勘探普查工作为本次扩大范围详勘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四节 矿山开发概况 ××铜矿建立于2005年,依据区内铜矿体赋存状态,采用地下开采方式,开采联城向塘---排山地段铜矿,形成的简易开拓系统,开采向塘矿段1矿体,自建矿以来累计采出铜矿石量约2万余吨,原矿经选矿成铜精矿,产品销往××水口山,江西和湖北大冶等地,市场需求形势看好。 2005年采矿权人经挂牌出让取得了×××××矿区铜矿采矿权,2005年10月××国土资源局依法办理采矿权登记,采矿许可证(证号:4304000510004)有效期暂定为3年,准采区范围见表1-1。为了查清矿山铜矿的保有资源储量,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为矿政管理提供依据,本次以此范围编制资源储量报告。 第五节 本次地质工作 根据“×××零星矿产资源勘查工作要求”,结合本次工作目的任务,在充分利用前人资料的基础上,对区内进行了1:5000地质修测、槽探施工和老窿调查,并对区内现有采坑矿体厚度品位资料进行全面收集,综合分析整理,共完成工作量如下: 1. 收集整理以往地质资料 3份 2. 1:5000地质修测 2.50km2 3. 槽探 137.4m3 4. 老窿调查 8处 5. 1:5000水工环保地质调查 2.5km2 通过上述工作,大致查明了区内地层,构造及岩性特征,初步查明了矿(化)体的地表分布,赋存部位、形态、产状,矿石质量及矿床远景,并对矿区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条件进行了概略了解,共获得(333+334)铜矿新增资源量:矿石量约为5000万吨左右,铜金属量约为25万吨至50万吨左右。 第二章 区域地质本区位于××盆地西缘,长平---双牌深大断裂带南东侧。区内地层除零星出露上古生界泥盆一二迭系外,主要为白垩系---下第三系分布。构造以北东向压扭性断裂为格架,褶皱不发育,沿断裂带有鸡笼街二长花岗岩侵入。区内矿产以铜矿为主,局部地区伴生有开采价值的钴、金、银等,其次有重晶石等矿产分布。 第一节 地层区域内地层出露不全,主要有泥盆---二迭系海相---海陆交互相碳酸盐----碎屑岩系、白垩系---下第三系内陆湖泊相红色碎屑岩系分布。现由老至新简述如下: 一、 泥盆系中统 1、 跳马涧组(D2t): 灰白色、浅灰色、紫红色中厚---厚层状石英砂岩。含铁泥质石英砂岩、粉砂岩、夹泥质粉砂岩、粉砂质页岩。本组厚81.9—248m。与下伏前泥盆系呈不整合接触。 2、 棋梓桥组(D2q): 灰色、浅灰色中厚层状灰岩夹白云质灰岩、白云岩。本组厚151.3m。与下伏跳马涧组呈整合接触。 二、 石炭系下统 1、 测水组(C1c) 浅灰色、灰色、灰白色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泥岩、页岩、炭质页岩、含煤线或夹劣质煤层。本组厚80—100m。与下伏地层呈断层接触。 2、 梓门桥组(C1z) 浅灰色、灰白色,中厚---厚层状白云质灰岩,白云岩夹灰岩。本组厚150---200m。与下伏测水组呈整合接触。 三、 白垩系上统 1、 戴家坪组(K2d) 下部以紫红色、棕红色厚---巨厚层状长石石英砂岩、含硕砂岩,夹泥岩及粉砂质泥岩;上部以棕红色、紫红色泥岩、泥质粉砂岩、砂质泥岩及泥质砂岩为主,夹长石石英砂岩及砂硕岩。其中灰白色长石石英砂岩中含铜矿化,局部形成铜矿体。本组厚1912m。与下伏神皇山组呈整合接触。 2、 东塘组(K2dn) 中下部为灰白色、粉红色厚层状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砂质泥岩为主;上部为灰色、暗红色。中—厚层状泥质粉砂岩、粉砂泥岩、泥岩。在浅色层中含铜矿(化)体,为本区含矿层。本组厚1070m。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第二节 构造 区域内褶皱不发育,为一单斜构造,短列构造主要为一组北东向扭性断裂,属于北东向长坪—双牌深大断裂带的组成部分。断裂走向北东40—50度,倾向北西,倾角35—45度。,沿断裂带见有硅化角硕岩、碎裂岩分布。且具有长期多次活动特征,并伴有岩浆侵入,沿断裂带有铜、钴、金、银及重晶石等矿产分布。 第三节 岩浆岩 区域内出露的岩体为鸡笼街岩体,分布于矿区北西部,呈似残留体分布于白垩系红色砂岩中,出露面积11平方km,呈岩株产出。侵入于泥盆系至上二迭系,被白垩系红层覆盖。岩体内有细粒花岗岩、花岗闪长斑岩、花岗斑岩、石英斑岩、黄斑岩等脉岩分布。岩体外接触带及其傍侧铜矿化发育普遍,局部形成工业矿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