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俄国防部“天军”新闻发言人阿列克谢.佐洛图欣中校宣布,莫斯科时间当日3时51分,“质子-M”运载火箭从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起飞,将3颗“格洛纳斯-M” (GLONASS-M)全球导航系统卫星成功送入轨道。至此,俄罗斯“格洛纳斯”系统的卫星总数已达到21颗,距正式推广似乎为时不远。另据俄罗斯联邦航天署网站介绍,俄计划今年发射9颗“格洛纳斯”全球导航系统的卫星。预计到今年年底,“格洛纳斯”系统在轨卫星的总数将达到24颗,即除了每个轨道面上平均分布7颗工作卫星外,各轨道面上再增加1颗在轨备用卫星,其信号范围将从覆盖俄罗斯全境扩大到覆盖全球。此举可使“格洛纳斯”卫星导航系统判读地面精度比以往提高30-40%,导航信号的精度也随之提高近2倍。届时,“格洛纳斯”系统与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GPS)之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格洛纳斯”系统的发展历程:历经波折
全球通讯、航天、探矿、救援以及国防安全等诸多方面,都离不开卫星导航系统。上世纪80年代,该领域一直是由美国全球定位系统垄断。为了维护自己的战略利益,苏联也不甘示弱,开始积极研发本国的卫星导航系统。“格洛纳斯”项目启动于上世纪70年代,主要用于军事领域。但是,苏联解体后,由于国家财政困难,“格洛纳斯”的研制工作一直进展缓慢。
格洛纳斯”是由俄罗斯单独研发部署的卫星导航系统,该系统至少需要18颗卫星为俄全境提供卫星定位及导航服务,如要提供全球服务,则需要24颗卫星在轨工作。“格洛纳斯”系统完成全部卫星的部署后,其卫星导航范围可覆盖整个地球表面和近地空间,实现全球定位导航,定位精度将达到1.5米之内。1.5米的定位精度意味着俄军的精确制导打击能力,将进入一个可怕的“点穴”时代。更形象地说,就是空军战机可以在几十公里甚至更远的距离上对地面一辆高速行驶的汽车进行精确定位,并发射导弹将其摧毁;海军舰艇可在水下几百米的深度发射战略核武器,利用“格洛纳斯”系统的定位坐标,精准打击对手的战略要点,战略核武器的精度“圆概率偏差”(CEP)一般在350-500米左右。
目前,俄“格洛纳斯”卫星导航系统拥有21颗工作卫星,分布在3个轨道平面上,同时还有3颗备份卫星。每颗卫星都在1.91万公里高的轨道上运行,周期为11小时15分。但是,“格洛纳斯”系统一直处于降效运行状态,现只有8颗卫星能够正常工作,其精度要比美国全球定位系统低。近年来,俄罗斯积极着手对“格洛纳斯”进行技术改造。为了提高系统完全工作阶段的效率和精度性能、增强系统工作的完善性,俄罗斯已经开始了“格洛纳斯”系统的现代化计划。主要内容包括:改善“格洛纳斯”与其它无线电系统的兼容性;改进卫星子系统;改进地面控制系统;配置养分子系统。
格洛纳斯”系统卫星满编为24颗,根据2009年初俄罗斯官方公布的计划,俄应在2009年实现24颗卫星覆盖全球的梦想。但原计划2009年9月发射的3颗卫星因发现有未识别的“故障”,不得不取消发射;另外3颗计划在2009年12月发射的卫星,也因检出故障被送回维修。这些技术故障使得“格洛纳斯”卫星系统满编的日期一拖再拖。直到如今第21颗卫星被送上轨道,才使人们真正看到整编“格洛纳斯”开展全球导航的曙光。据俄媒体此前披露,俄今年将分3次发射共计9颗“格洛纳斯”导航系统卫星。如果一切顺利的话,今年年底前“格洛纳斯”系统在轨卫星总数将达到24颗,其信号将覆盖全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