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新人指南|投诉删帖|广告合作|地信网APP下载

查看: 2247|回复: 3
收起左侧

[资料] 内蒙古陆家窝铺铅锌多金属矿成矿地质特征及成因初探

[复制链接]

221

主题

62

铜板

11

好友

教授级高工

Rank: 12Rank: 12Rank: 12

积分
1550
发表于 2012-1-14 14: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矿区处于天山-内蒙-兴安华力西地槽区的东部,突泉-林西华力西燕山期铁(锡)、铜、铅、锌、铌三级成矿带(Ⅲ6)之黄岗铁、锡、铜、铅、锌五级成矿带上(V1-46)。该成矿带构造岩浆活动强烈,成矿条件良好,在该带上已经发现了大量矿床(点),其中大型矿床有黄岗铁锡矿床、白音诺尔铅锌银多金属矿床等。矿区位于黄岗梁矿区北东延长线上,矿床(点)地质特征与黄岗梁铁锡矿床类型相同,因此在区内开展找矿工作具有有利的条件。

一、矿区地质背景

(一)成矿区带

(二)地层和岩石

区内出露的地层为侏罗系中统新民组(J3x);侏罗系上统满克头额博组(J3m)、白音高老组(J3b)。主要岩性有凝灰质(角)砾岩和砂岩、凝灰质页岩、长石砂岩、复成分砾岩及中酸性凝灰岩、沉凝灰岩、安山岩、熔结凝灰岩、石英斑岩(次火山岩)。区内岩石属火山沉积为主的浅变质沉积岩系,具不同程度的绿泥石化、绿帘石化和轻微碳酸岩化,主要为区域变质作用。在某些特定区域还有小范围的动力变质、接触交代变质、气-液蚀变作用,并形成相应的变质岩。角岩(化)是区内铜锡多金属矿化的主要赋矿岩石,硅化与成矿关系密切,局部见锌铁帽转石。

(三)侵入岩

区内侵入岩仅零星出露,主要为燕山期小岩脉。主要有:角闪石英正长岩脉、(含斑)石英斑岩脉、花岗(斑)岩脉和石英脉。角闪石英正长岩脉地表很少出露,与锡多金属矿化关系密切;(含斑)石英斑岩脉呈不规则脉状或小岩脉状出露于矿区大部分,其中见金属矿物和中~细粒石英充填,与铜多金属矿化关系密切;花岗(斑)岩脉地表仅出露于F5断裂西侧,另在矿区北西经钻孔揭露见有隐伏花岗斑岩脉,其中常见金属矿物(黄铜矿、闪锌矿、锡石、铜兰);石英脉在矿区南部有少量分布,多具褐铁矿化。

(四)构造

矿区属黄岗梁复式背斜的南东翼,褶皱构造不发育,为一南东倾向的单斜构造。区内断裂构造发育,北(北)东向、近南北向断裂规模较大,走向长度大于2000m,大多延伸至矿区以外或被第四系覆盖。主要断裂特征叙述如下。

1、F1。为一脆性兼压扭性断裂带,岩石破碎,岩性为蚀变凝灰角砾岩,宽20m,走向约50°,倾角65°~70°,现控制地表延伸350m,南西侧为第四系覆盖,北东侧延出普查区。该断裂带矿化蚀变不均匀,发育碳酸盐化、弱硅化等。该带以锡矿化为主,伴有铅锌矿化。

2、F2。为一脆性兼压扭性断裂带,宽50~80m,走向约20°,倾角50°~70°,区内延伸大于400m。沿断层带硅化较强,石英呈团块状或细脉状充填,局部断面较平滑,可见擦痕;发育透闪石化、阳起石化、绢云母化,绿帘石化、绿泥石化、孔雀石化、萤石矿化等。断裂带锡、铜、铅、锌、银多金属矿化发育。

3、F5。为一北北东向脆性兼压扭性断裂带。由三条断裂组成,延伸大于2800m,走向10°~20°,倾向北西,倾角50°~70°。断层带发育绿帘石化、透闪石化、阳起石化、硅化、绿泥石化等。南西端矿化较强,主要有铜、铅、锌、银多金属矿化。

4、F7。为一北北东向压扭性断裂带。由二条断裂组成,延伸1000余米,走向20°~30°,倾向南东,倾角44°~81°。沿断层带发育绿帘石化、透闪石化、阳起石化、硅化、绿泥石化等。该带铜、铅、锌矿化可见。

5、地球物理特征

激电工作在区内共采集电性标本115块,经光片观察,引起极化率增大的主要原因是其含有细粒磁黄铁矿,证实了1∶5万区域地质调查时所发现的激电异常确实存在,但激电异常仅与沉凝灰岩中细粒黄铁矿有关,并不是后期构造蚀变形成的金属硫化物增多引起。

6、地球化学特征

1∶20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在工作区范围内圈出陆家窝铺Cu、Pb、Zn、Sn组合异常一个,呈椭圆形,面积为1.8km2。测区通过地表1∶1万地质测量,在该异常内发现了多个矿化点。通过地表探槽揭露,证实该异常为矿致异常,并圈出铅锌矿体各一条,铅含量0.01%~0.9%,锌含量0.01%~1.39%,银含量1.2~17.8g/,t锡含量0.06%。

(1)岩石地球化学测量

在地表岩石露头、地表探槽和钻孔内采取岩石光谱样共359个,分析元素11项。从元素聚类分析结果看,成矿元素可分为两大类:Zn、Mn、Sn和Au、As、Sb、Mo、Cu、Pb、Ag、W,前者在马场矿化带中表现较强;后者可分为两个亚类,其中在白音锆矿化带中,Cu、Pb、Ag元素矿化与As元素关系密切。

(2)地球化学土壤剖面测量

P97C线土壤剖面异常明显,其宽度在300m以上。其中Ag、Pb、Zn、Cu异常元素分布于剖面中部偏南,强度较高且跨度大,连续稳定,最高含量Cu61.7×10-6、Pb98.3×10-6、Zn117.3×10-6、Ag1.825×10-9;Sn、Cu、Pb、As异常元素分布于剖面中部偏北,强度较高,Sn异常跨度大,最高含量Cu45.2×10-6、Pb84.8×10-6、Sn20×10-6、As130.3×10-6。与Ⅱ矿化带内矿(化)体分布特征套合好,表明93B线地表出露矿体向西延伸的可能性较大。经钻孔ZK97C01对剖面中部偏南的Ag、Pb、Zn、Cu异常范围进行验证,控制了8条铜、锌、锡多金属矿体,取得了较好的找矿效果。因此推断剖面中部偏北的Sn、Cu、Pb、As异常范围成矿的可能性极大。P292线土壤剖面异常明显,最高含量Cu158.2×10-6、Pb118.9×10-6、Zn185.6×10-6、Ag1.898×10-9、Sn20.1×10-6。与Ⅲ-1矿(化)体分布特征套合好,表明土壤异常的存在对矿化体位置的指示作用较好。

二、矿床地质

(一)矿体特征

矿区大致划分为四个矿化带,20余条矿(化)体,按低品位矿石共圈定出工业矿体16个,其中Ⅱ矿化带14个,Ⅲ矿化带1个,Ⅳ矿化带1个。其中Ⅱ矿化带是区内主要的矿化富集地段,受F2断裂及派生的次级构造带控制。Ⅱ矿化带长大于600m,带宽100~200m,北东端延伸至工作区以外,南西端被第四系覆盖。该带走向北北东,倾向南东,局部倾向北西,倾角57°~74°。带内圈出14条铜锡多金属矿体,其中地表出露矿体3条,隐伏矿体11条。

1、Ⅱ-1矿体

赋存于Ⅱ#矿化带南东部,沿走向地表出露长约240m,往北东方向尖灭,往南西方向隐伏于第四系之下。控制斜长50~100m,见矿厚度1.0~2.37m,平均真厚度1.15m,矿体倾向125°~130°,倾角59°~63°;形态呈脉状,基本无后期构造破坏。见矿品位Cu(0.30~0.46)×10-2,共、伴生Ag(35.4~73.8)×10-6、Zn(0.52~1.26)×10-2;矿体平均品位分别为:Cu0.40×10-2、Ag51.60×10-6、Zn0.77×10-2。

2、Ⅱ-2矿体

赋存于Ⅱ-1矿体下盘,地表在93B线出露为矿化体,铜含量0.12×10-2,伴生银含量27.92×10-6,地表往下均可达到边界品位。控制斜长100~140m;见矿厚度2.17~6.40m,平均真厚度1.48~3.23m。矿体倾向115°~130°,倾角50°~78°;形态呈脉状,基本无后期构造破坏。见矿品位Cu(0.22~0.62)×10-2、Sn(0.13~0.37)×10-2、Zn(0.53~2.15)×10-2,伴生Ag(16.17~27.92)×10-6、Pb0.42×10-2;矿体平均品位Cu0.62×10-2、Sn0.201×10-2、Zn1.42×10-2。

3、Ⅱ-3矿体

赋存于Ⅱ-2矿体下盘,沿走向地表出露长约120m,往北东方向尖灭,往南西方向隐伏于第四系之下。控制斜长120~300m,见矿厚度1.36~4.30m,平均真厚度0.84~2.18m。矿体倾向115°~130°,地表局部为280°~284°,有反倾现象,倾角50°~83°;形态呈脉状,基本无后期构造破坏。见矿品位Cu(0.22~0.34)×10-2、Sn(0.218~0.36)×10-2,伴生Ag(11.34~15.27)×10-6、Zn(0.16~0.71)×10-2;矿体平均品位Cu0.28×10-2、Sn0.29×10-2、Zn0.71×10-2。

4、Ⅱ-4矿体

赋存于Ⅱ-3矿体下盘,为一隐伏盲矿体,控制斜长达200~400m,见矿厚度0.50~1.20m,平均真厚度0.41~0.58m。矿体倾向115°~130°,倾角50°~65°;形态呈薄脉状,基本无后期构造破坏。见矿品位Cu(0.06~0.26)×10-2、Sn(0.132~0.68)×10-2、Zn(0.96~1.10)×10-2,伴生Ag(8.20~23.26)×10-6;矿体平均品位Cu0.26×10-2、Sn0.30×10-2、Zn1.02×10-2。总体上矿体沿走向及倾向品位、厚度变化较大,矿化类型极不稳定,以锡、锌为主。

(二)矿石特征

1、矿石类型

按矿石的氧化程度可分为氧化矿石、混合型矿石和原生矿石。测区氧化深度在30~50m,故氧化矿石多分布在50m以上,常见孔雀石、兰铜矿和褐铁矿等:在次生富集带为混合型矿石,其下部是原生矿石,以出现黄铁矿、黄铜矿、砷黝铜矿、锡石、闪锌矿、方铅矿、辉银矿、磁黄铁矿等为特征。根据矿石的结构构造划分,矿石类型有角砾状矿石、浸染-细脉浸染状矿石、网脉状矿石及少量团块状矿石等。主要工业类型有锡矿石、铜矿石、锌矿石、锡铜锌多金属矿石、铜锌银多金属矿石及铜铅锌锡多金属矿石。

2、矿石的结构构造

(1)矿石结构。根据金属矿物之间的关系及结晶程度,可分为半自形-他形粒状结构、填隙结构、乳浊状结构、固溶体分离结构、共结边结构、胶环状结构、溶蚀交代结构、充填交代及交代残余结构等。

(2)矿石构造。主要有细粒浸染状构造、细脉、网脉状构造、角砾状构造、斑杂状构造、条带状构造、块状、团块状构造等,以浸染状,细脉状构造最常见。

3、矿石矿物生成顺序及共生组合特征

(1)矿物生成顺序。根据矿物镜下鉴定结果,矿物生成顺序大致如下:黄铁矿→钛铁矿、磁铁矿、毒砂、白铁矿→锡石→闪锌矿1、黄铜矿1→闪锌矿2、黄铜矿2→方铅矿→菱铁矿、菱锌矿、铅钒→铜兰→褐铁矿→孔雀石。

(2)矿物共生组合特征。区内矿体由于多期成矿作用叠加,矿石内金属矿物共生组合较明显,主要矿物组合为:①黄铁矿-磁黄铁矿-黄铜矿-锡石-闪锌矿-方铅矿-钛铁矿;②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锡石-方铅矿;③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锡石-方铅矿-磁铁矿;④黄(褐)铁矿-黄铜矿-孔雀石-铜兰-闪锌矿;⑤锡石-方铅矿-磁铁矿;⑥黄铜矿-闪锌矿-方铅矿-黄铁矿-毒砂-白铁矿-钛铁矿。

三、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一)成矿物质来源

满克头鄂博组(J3m)为一套以火山碎屑岩为主的沉积岩,新民组(J2x)为一套弱变形-变质的中基性、中酸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及河湖相碎屑沉积岩,地层中Cu、Pb、Zn、Sn、Ag含量远高于区域背景值。在构造蚀变带和矿化带上,主成矿元素Cu、Sn及相关元素Cu、Sn、Ag、Pb、Zn均呈现较高的异常,其两侧围岩呈相对“凹陷”区,元素的这种分布特征说明成矿过程中地层提供了重要的成矿物质。区内花岗斑岩、石英斑岩的接触带上,Ag、Pb、Zn、Cu、Sn等元素含量值多高于区域背景,说明其对该矿床的形成提供了部分物质来源。

(二)矿液的运移及成矿

中生代以来,区内岩浆活动频繁,由于受燕山期岩浆活动的影响,在岩浆顶托和侧向挤压力作用下,区域上形成了形迹突出的北东向构造带,控制了侏罗纪的岩相建造及燕山早期岩浆岩的展布;燕山晚期构造岩浆活动产生了一系列北东向断裂群,并派生出次级控、容矿张扭性断裂构造带。在岩浆活动后期,大量含矿热液,沿北东向断裂运移,同时带出围岩中的高背景Cu、Pb、Zn、Sn、Ag等主成矿元素,使成矿热液浓度进一步提高。随着成矿热液向低压区运移,成矿物质最终在北北东向次级断裂带中发生交代、充填,形成角岩化、绿泥石化、硅化为主的矿化蚀变带,并在有利于成矿物质沉淀部位富集形成矿体。区内矿(化)体尽管围岩性质有所不同,但均赋存于北北东向断裂破碎带中,说明该组断裂是区内重要的控、容矿构造。含矿热液充填胶结断层角砾形成角砾状矿石;交代围岩形成浸染状矿石;交代充填岩石或构造裂隙形成(网)脉状矿石,局部富集形成块状、团块状矿石。

四、结语

从区内矿物共生组合及围岩蚀变特点判断,矿床属受构造控制的热液交代蚀变多金属矿床。矿区处于突泉-林西华力西燕山期铁(锡)、铜、铅、锌、铌Ш6级成矿带上,成矿条件良好,如果在区内加大地质、物化探及钻探工作,资源储量将有新的增加。总之,矿区具有较好的找矿潜力。


7711

主题

31万

铜板

892

好友

超级版主

地信网论坛贵宾

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

积分
128764

宣传勋章优秀斑主灌水勋章活跃勋章贡献勋章童话节勋章

QQ
发表于 2012-7-15 22:4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学习了,支持,谢谢分享
该会员没有填写今日想说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万

铜板

18

好友

钻石会员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积分
8501
发表于 2018-5-12 16:14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好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

主题

6万

铜板

18

好友

传奇会员

YK

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

积分
38106

灌水勋章

发表于 2018-12-4 13:46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在线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