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霞地貌景观在山水诗中的表现 葛云健 张忍顺 于蓉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中国江苏 南京 210097) 摘要:本文在简述山水诗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丹霞地貌催生和滋养了山水诗,丹霞地貌景观各个特征都在山水诗中有很好体现。大量的诗歌不仅描写了丹霞别致的色彩,且将丹霞地貌独具特色的绝壁、一线天、天生桥以及峰都描写的十分形象生动。这些山水诗为丹霞地貌景观增添了不朽的文学魅力和人文情怀。
关键词:丹霞地貌;山水诗;景观
引 言
“若乃山林皋壤,实文思之奥府,略说则阙,详说则繁。然屈平所以能洞监风骚之情者,抑亦江山之助乎!”(刘勰《文心雕龙•物色篇》)大自然的青山绿水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激发人的灵感,在自然中可以体验到生命的韵律。山和水具有德行,孔子曾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论语•雍也》)丹霞地貌区大多丹山碧水,山与水的结合是如此和谐,“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媚”(郭熙),两者交相辉映闪烁着高贵的道德光彩,吸引君子贤哲前来游历。
1 山水诗的发展
“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庄子•知北游》)对于世人而言自然永远都是一个忘却烦恼,获得快乐的地方。中国人天生具有对自然的亲近,殷商时就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哲学观,追求在自然中放飞心灵。《诗经》已经出现了对自然的描写,但大多限于一树一石,其作用也是为了比德。汉魏时期文学作品更多的关注自然,一般认为最早的山水诗是曹操的《观沧海》,虽然这时浓重的玄学味道仍然掩盖了自然的气息,但中国文学中第一次出现了“丹霞”一词,“丹霞夹明月,华星出云间”(曹丕《芙蓉池作诗》),这里的“丹霞”指得仅仅是天上绚烂的彩霞。随着谢灵运为文坛带来了开创性的山水文学后,经过六朝崇尚自然的文人们的努力,山水诗真正的发展起来了。南朝的江淹第一次把丹霞地貌“丹山碧水”的特色升华为文艺作品,写下了我国最早歌咏丹霞山水的华词丽章。至唐代,由于崇尚游历的世风,文人们流连在山水之间,丹霞地貌区也留下了越来越多文人的脚印,东南的浙闽,西南的蜀地以及西北的西域地区的丹霞地貌都进入文学作品。中国诗的高峰中同样闪烁着丹霞地貌耀眼的光辉。宋时由于书画艺术的发展,社会大众对自然美的追求,使得山水诗又有了长足的发展。儒家的积极进取、道家的虚幻出世、禅宗的空灵机智都融入自然山水中,流淌在文人笔端。自然景观是激发文人感悟人生的基础,而丹霞地貌就以其独树一帜的形象深深的打动着宋代文人的心。到明清两代,更加崇尚自然清新的文风,真实淳朴的感情,山水文学仍然是一种抒发胸臆的手段。随着游历范围的扩展,山水诗作的数量大大的超过了前朝,更多的自然美景在山水诗中展现着自己的光彩。
2 山水诗产生的基础——丹霞地貌
典型的丹霞地貌山块离散,群峰成林;赤壁丹崖上色彩斑斓,洞穴累累;高峡幽谷,清净深邃,地貌造型丰富,变化万千,加上河水溪流,山水结合,美不胜收。
丹霞山水呼唤着山水诗的出现,在最早的山水诗中丹霞美景走入了文学作品。晋朝南迁后,东南地区迥异于中原的秀丽景色,滋养了醉心于自然的文人们,也催生了山水诗。剡溪古道上有会稽、四明、天台三山,其中四名山和天台山都是丹霞地貌,谢灵运“旦发清溪阴,瞑投剡中宿。高高入云霓,还期安可知?”他徜徉于这里的山水,写出了最早的山水诗,开一代诗风,唐人认为谢灵运的诗歌和剡中山水有很大的联系,“庶几踪谢客,开山投剡中。”(宋之问《宿云门寺》),“谢客文愈盛”(崔颢《舟行入剡》)。江淹也是在这里的丹山碧水间得到了创作的灵感,文思如泉涌,彷佛得到了生花妙笔,从此浙闽一带的山水就成了文人们心中的圣地,他们纷至沓来,在丹霞山水中留下了丰富的诗篇。如《唐才子传》收载的278位才子中,有174位才子游历过剡中。李白、杜甫、孟浩然等都曾在这里乐而忘返,“欲罢不能忘”(杜甫《壮游》),以致在浙闽之间形成了一条诗歌之路,可以说是这里的丹山碧水滋养了中国的山水诗。
3 山水诗中的丹霞地貌景观特征
“山色无定姿,如烟复如黛。孤峰夕阳后,翠岭秋天外。云起遥蔽亏,江回频向背。不知今远近,到处犹相对”(刘长卿《秋云岭》)。不同季节,不同时间丹霞展现出不同的美景,吸引着人们的眼神,牵动着人们的心灵,一代代的文人墨客留连往返,他们心目中最美的丹霞景观就在他们的笔端流淌。
3.1 灿烂色彩
丹霞地貌最显著的特征就是那“灿若明霞”的红色。构成丹霞地貌的岩石由于氧化程度不同,岩层的颜色呈现出从褐红、紫红、绛红、粉红直到橙色的渐变,在绿色或白色的岩层的夹层中,深浅不同的红色,层层叠叠,这种暖色调的颜色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让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元代大诗人萨都剌有《三衢守马昂夫索题烂柯山石桥》:“洞口龙眠紫气多,登临聊和采芝歌。烂柯仙子何年去,鞭石神人此地过。鸟鹊横桥秋有影,银河垂地水无波。遥知题柱凌云客,天近应闻织女梭。”据《太平御览》引《三齐略纪》:“始皇作石桥,欲过海看日出处,时有神人趋石下海,石去不速,神人辄鞭之,皆流血,至今石悉赤。”诗中的“鞭石神人”不就是说烂柯山石桥的颜色是红色的,而且红的很鲜艳,是像血一样的赤红色?同样是这座石桥,清代文学家朱彝尊在《冬日同鹿明府、钱广文游烂柯山二十韵》中这样比喻:“飞梁忽在望,相视笑且咀。灵境兹最奇,造物亦太黠。疑经百虫焚,或援五丁堰。连蜷虹霓偃,垢腻神鬼刮。倾崖穿一线,断塔盘秃鬝。”“伯益古咸臣也,而世有‘百虫将军’之号。”(清顾炎武《日知录•• 巫咸》)《孟子• 腾文公上》有:“舜使益掌火。益列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百虫焚”说的就是烂柯山的石梁就像经过火焚一样,呈现出赭红色。明代山水大家袁宏道则将齐云山那灿烂美丽的红色比成珊瑚玛瑙,“珊瑚本难珠,似者亦难重。齐云天下岩,深壁连绀洞。山山玛瑙红,高古复飞动。幽崖鬼斧穷,云壑飞仙恸。” (《云岩》)
3.2 丹霞地貌特征
3.2.1 斑斓多彩的赤壁
崆峒山有我国迄今为止发现时代最早的紫红色岩层所形成的丹霞地貌,其北台、东台、南台及凤凰岭等都是顶平、身陡、麓缓的巨大丹霞石墙。明代的许孚远记载他于“秦郊雨乍歇,关山云未收”之际,在东台所见:“瞥见万仞壁,云中影婆娑。青黄色相杳难指,登州海市差可拟,直如混沌气初分,人间图画那有此。”(《游崆峒纪事》)雨后初晴,云雾轻似纱,在山间飘荡,气压高时,它们舒展翻滚,好似云海。笔直的崖壁,由于云烟的笼罩,色彩朦胧,刚刚露脸的太阳,投射下缕缕金光,就像是瑞霭普照的仙境,这样的景致怎么会存在于人间呢,只有海市蜃楼可以与之相比吧。
岑参《入剑门作寄杜杨二郎中时二公并力杜元帅判官》有这样的诗句:“不知造化初,此山谁开坼。双崖倚天立,万仞从地劈。云飞不到顶,鸟去难过壁。”寥寥数句就写出了剑门赤壁拔地而起的气势,就像是被劈开一样,崖壁直直的插到云间,飞鸟也只能望崖心叹,如何才能飞越这接天的赤壁呢?
3.2.2 奇幻神秘的天生桥
云与雾在我国古代神话中总是与神仙结合,神仙必定会腾云驾雾,仙人的车乘称之为云轩或云车,仙人的居处称云庭或云洞,道家认为修行的最高境界就是升天成仙,即飞天。每当乍晴乍雨或是拂晓时分,远远望去,绿树丛中往往吞云吐雾,云雾弥漫,“仙桥危石梁”,“虬蟠雾中见”人们总是不禁联想到神仙世界,“亘壑蹑丹虹,排云弄清影”(唐 羊滔《石桥》)。夜宿烂柯山的时候王士性也觉得天生桥鬼斧神工,连接着人世和天国:“独跨幽崖划鬼工,何来神物蜕崆峒。转疑白日填乌鹊,忽谩青天驾彩虹。飞瀑倒垂双涧合,惊涛怒起万山空。西楼月色终宵在,风雨无端满梵宫。”(《宿石梁》)
3.2.3 摄人心魄的一线天
尽管其他非丹霞类山体也有称为“一线天”的,但最符合“一线天”名实的以丹霞岩裂为最。江郎山的一线天古称“飞云峡”,位于三爿山间,长390米,落差98米,被称为大弄、小弄峡谷。小弄大峡谷长约140余米,两侧山崖高约200米,峡宽仅约6—8米,径道崎岖,天似长线,大弄峡谷狭窄陡峭,仅容一人俯首弯腰侧身而过。攀登在沿石壁凿成的石道上有直上青天的感觉。所以徐渭写道:“蝌蚪自依苔,鲜鳞倏飞雾。”
武夷山九曲溪二曲之南的灵岩,高百余米,岩顶因受东西向断裂构造影响而张开,形成裂隙长178米,最宽处仅1米左右,最窄处仅50公分,底部宽10余米。岩腹有岩洞,洞顶岩石裂开一罅,如利斧劈开,相去不满一尺,长约一百多米,仰头天光一线,宛如跨空碧虹。古人对此现象无法解释,只能将它记在神仙的名下了。“石室阴幽却朗然,仰窥长罅见清元。不知谁把如椽笔,画出光明一字天。”宋代的蔡公亮就在诗中描写了一线天的幽深,狭窄,说它是神仙在天上画出的一字天。
3.2.4 悬空明亮的洞穴
四明山大俞山巅的陡崖上,悬置横陈着一排里小外大,喇叭形,褐红色的丹霞崖洞,于青山绿树间映现出一派赤焰式的火红,崖洞内外,乱石珠缀,煞是峥嵘壮观。“苍崖倚天立,履石如履屋。玲珑开户牖。落落明四目。”(唐•刘长卿)这就是赫赫有名的四窗岩,它有“四明之目”的意思。四明山的峭壁呈褐红色,在崖壁的岩缝中生长出茂密的杂树,红绿相间,犹如天然壁画。秋天山中枫林尽染的时候,极目远眺,万壑红枫,与丹崖交相辉映,交织出浓淡相宜,层层叠叠的红色世界,如火如荼。冬天,漫天飘雪之时,白雪覆盖在丹崖之上,犹如静谧的琉璃世界,雪中出露的丹崖充满灵动,蕴育生机,展现出勃发的激情。难怪李白在此赋诗“四明三千里,朝起赤城霞。日出红光散,光辉照雪崖。”
齐云山岩洞累累,珠帘洞悬于半崖壁之上,上有天池之水,淅淅飘洒,自高排列而下,如挂珍珠之帘于洞前路外。盛夏入坐,体会“坐我珠帘听雨声”的诗意,别有一番幽趣在心头。明代胡天禄在《珠帘》中写道:“珠帘晴亦雨,玉洞夏还秋。天外闻仙乐,云中出蜃楼。”
桃源洞口崖壁高耸陡峭,明陈源湛有诗刻在其壁上述此奇观:“介破巉岩一涧流,探奇乘涨弄扁舟。悬崖高削千寻玉,幽壑寒生六月秋。点岫烟云闲不住,忘机鸥鸟自沉浮。武陵人远桃空在,临眺踌躇意未休。”
3.2.5 横空出世的奇峰
“惟天有设险,剑门天下壮。连天抱西南,石角皆北向。两崖崇墉倚,刻画城郭状。一夫怒临关,百万未可傍。”(杜甫《剑门》) 剑门七十二峰连绵不断,抱着西南一隅,像锐利的石角一样,剑拔弩张,向着北方。
齐云山的五老峰,海拔560米,参差为群,好像五位躬身而北,拱揖参拜的老者。明代的孙如游来此,将其与庐山的五老峰比较,“闻说庐山胜,峰悬五老峰翁。此来等白岳,云际忽相逢。拱立如迎日,逍遥欲御风。却嫌尘俗侣,还倩紫云笼。”(《五老峰》)将五老峰的形态描写的十分形象,突出了其超然的神韵。黄宾虹则在《白岳记游》中这样描写五老峰:“浴日不知寒,餐露亦可饱;青青天外观,万古此中老。”这五位老者历经着自然的风雨,注视着人世的风雨,他们面目依然,但是世界却在悄悄的改变着。
江淹曾任建安郡吴兴县(今福建省北部浦城县)县令,他笔下的黄檗山险峻、幽深,让人阅之不得不惊叹大自然的巧夺天工,敬畏其的崇高神秘,“长望竟何极,闽云连越边。南州饶奇怪,赤县多灵仙。金峰各亏日,铜石共临天。阳岫照鸾采,阴溪喷龙泉。残杌千代木,酋卒万古烟。禽鸣丹壁上,猿啸青崖间。秦皇慕隐沦,汉武愿长年。皆负雄豪威,弃剑为名山。况我葵藿志,松术横眼前。所若同远好,临风载悠然。”看,黄檗山峰峰挺拔,直上云霄,大有遮天蔽日之势。阳光的照射下,山峰的红岩呈现出金铜色,尤为显得光芒万丈,修竹佳木,鸟鸣猿啼,即使是秦皇汉武来到此地也会生出归隐之心,更何况是凡夫俗子呢?
江郎山的三爿山自北向南呈“川”字形排列,依次为郎峰(819.1m)、亚峰(737.4m)和灵山(765m),三峰直立如削,就像是广阔大地上的神柱支撑着天宇。辛弃疾描写道“三峰一一青如削,卓立千寻不可千。正直相扶无倚傍,撑持天地与人看。”(《江郎山和韵》)
3.2.6 魅力独具的人工景观
丹霞地貌由于独特的地质地貌条件,便于人们开凿利用,创造出独具魅力的人工景观,如钓鱼城、乐山大佛。举世闻名的乐山大佛,座落于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并流之处的凌云山,通高71米,坐身高59.96米,肩宽28米,是世界上最高的弥勒石刻大佛。陆游初到嘉州就赶来拜谒大佛,大佛的雄伟高大深深的打动了他,于是写下了气势豪放的《谒凌云大像》,“出郭幽寻一笑新,径呼艇子截烟津。不辞疾步登重阁,聊欲今生识伟人。泉镜正涵螺髻绿,浪花不犯宝趺尘。始知神力无穷尽,丈六黄金果小身。”雕凿大佛历时90多年,唐大历十大才子之一的司空曙看到完工后的大佛不禁咏到:“青山古寺绕沧波,石磴盘空鸟道过。百丈金身开翠壁,万龛灯焰隔烟梦。云生客到侵衣湿,花落僧禅覆地多。不与方袍同结社,下归尘世竟如何?”(《凌云寺》)大佛雄伟高大,石磴高峻险峭。繁茂的植被虽然掩盖了丹霞灿烂的红色,但是大佛“百丈金身开翠壁”,周围崖壁出露的红色,在光线的作用下变换着颜色,有如环绕佛身的金光。而大佛温暖的红色,将佛陀慈悲的心怀表现的更加生动,他慈祥、悲悯的眼神注视着往来于凌云栈和青衣江的人们,让人睹之动然,佛的坚忍、宽容感染着每一个大佛的膜拜者。苏辙就在《初发嘉州》中描写了人们初遇大佛时的震惊:“飞舟过山足,佛脚见水浒。舟人尽敛容,竟欲楫其拇。”
3.3 迥然有别的地域差异
在南方,雨水丰富,树木茂盛,郁郁葱葱,茂密的森林掩盖了丹崖的红色,但是只要在层层的绿色中出露一点点崖壁,透露着一丝丝的红色,就是万绿丛中一片红,格外的醒目,静谧中透露出一点灵动;在西北,气候干燥,植被较少,丹霞地貌的线条就格外的明显,刚直挺拔,大有一飞冲天之势。天空湛蓝,万里无云,如同深邃的宝石,明亮的丹霞好似玛瑙,折射出奇幻的光芒。难怪《山海经》描写道“其光熊熊,其气魂魂”。
龙虎山泸溪西之奇岩因其坡陡、顶平,如城似屏,古名仙城岩。唐代顾况有诗写道:“楼台彩翠远分明,闻说仙家在此城。欲上仙城无路上,水边花里有人声。”岩壁上青松碧草交织着丹崖赤岩,宛若织锦,绿水环山,修竹掩映之处便是水边人家。
“九曲清流绕武夷,棹歌首唱自朱熹。幽兰生谷香生径,方竹满山绿满溪,六六三三疑道语,崖崖壑壑兑仙资。凌波轻筏觞飞羽,不会题诗也会题。”(朱熹《九曲棹歌》)南方的丹霞就如这诗句一样总是水灵灵、轻盈盈的。而宋时白玉蟾笔下的武夷山奇峰怪石千姿百态,流水潺潺灵气逼人,更像是一个绿色的水晶世界,“山涌千层青翡翠,溪遥万顷碧琉璃。游人来此醉归去,几个亲曾到武夷。”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在万里冰封,千里雪飘的塞外,皑皑白雪将丹霞地貌的红色衬托的更加热烈如火。岑参写了《火山云歌送别》:“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平明乍逐胡风起断,薄暮浑随塞雨回。缭绕斜谷铁关树,氛氲半掩交河戍。迢迢征路火山东,山上孤云随马去。”他以红色为基调,强调火焰山的热,突出其炽热而奔放的红色,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赤色丹崖,如火似霞,崖壁陡峭,刚直挺拔,在浩瀚苍茫的大漠上就更显得奇伟雄壮,它们强烈的震撼着岑参的心灵,让人感到激情彭湃,而此时的岑参胸膛中又何曾不是跳动着一颗渴望成功的心?
3.4 超然尘世的宗教光彩
丹霞地貌的色彩华丽多姿,既符合道家相信的天国是金壁辉煌的观点,也切合了佛家认为的红色是典雅庄重的颜色很适合表现佛陀居所的想法,加之其平顶利于修建庙宇道观,所以丹霞无处不泛动宗教的光彩。
唐末五代诗人唐求描写的青城山:“数里缘山不厌难,为寻真诀问黄冠。苔铺翠点仙桥滑,松织香梢古道寒。 昼傍绿畦薅嫩玉,夜开红灶燃新丹。钟声已断泉声在,风动瑶花月满坛。”(《范贤观》)幽静的林中石道上点缀着滑腻的地衣,山道旁的古松上垂挂着的苔藓微微的晃动,一切都是这么的宁静,只有泉水在低吟浅唱,与之相和的是似有似无的钟声,那是道观的钟声,是来自天上的声音。“我亦从来薄世缘,偶然采药到西川。慵追万里骑鲸客,且伴千年化鹤仙。”(陆游《待青城道士不至》)也许正是因为这样的环境,让道家显得更仙风道骨,更接近神仙世界,也更令凡人向往。
4 有感而发的人生感叹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刘勰《文心雕龙•神思》)当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时候,必然会才情四溢,领悟到人生的真谛。
“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李白《赤壁歌送别》)赤壁大战的硝烟已经散去,但是当杜牧站在赤壁的时候,他心中涌现的是对那段历史的深深追忆,“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大浪淘沙,洗去了历史华丽的外衣,留下的只是最朴实的回忆。“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赤壁依然挺立,注视着人间的分分合合,但早已是物是人非。
唐代孟郊的《烂柯山石桥》:“仙界一日内,人间千载穷。双棋未遍局,万物皆为空。樵客返旧路,斧柯烂从风。唯余石桥在,犹自凌丹虹。”王质遇仙的故事成为尘烟中的往事,面对石桥,时间好像停滞了一样,可是世上早就沧海桑田,时间的永恒和人生的短暂,在此强烈的震撼着诗人的心灵。
5 结语
丹霞地区的文学是现代人和丹霞文化,丹霞山水亲近的纽带,它具有不朽的生命力, “天地间有精灵气焉”,“气,凝为性,发为志,散为文”(白居易《故京兆元少尹文集序》)丹霞地貌的独特气质和人心灵结合,引起共鸣,才产生了如此美妙的诗篇,而这些传唱千古的诗歌又为丹霞山水增添了人文的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