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喜马拉雅期(古近纪—第四纪)
喜马拉雅期岩浆活动的特点完全打破了自加里东期以来形成的构造岩浆格局:侵入岩以中性-酸性侵入岩为主,超基性-基性及碱性侵入岩,仅在藏、滇、青地区有所发育。火山岩主要为陆相基性火山岩,在东北和华南的琼北、雷州半岛及台湾等地最发育,并可划分为早期(古近纪)、中期(新近纪)、晚期(第四纪)三期。
火山岩
火山岩以中国东部大陆最为发育,西藏、新疆、台湾、海南等地也有分布。除台湾、海南、西藏为海相火山喷发外,其他地区均为陆相火山喷发。
侵入岩
1 超基性-基性岩
超基性—基性岩出露极少。江西苗圃等地有中新世辉长岩、辉绿岩。沿浙江江山-绍兴断裂带分布有橄榄辉绿岩和似金伯利岩及玻基橄辉岩伴生。山西怀仁西部山区和五台山见有与始新世玄武岩同期的玄武质潜火山岩脉分布。
2 中性-酸性岩
喜马拉雅期中性-酸性岩岩浆侵入活动主要发育在青海、川、滇、藏地区,其他地区少量显示(图3-7)。
3 碱性岩
喜马拉雅期碱性岩极少,青海地区见有混生于中性—酸性岩中的碱性岩,吉林桦甸市永胜见有一处含霓辉石、霞石的正长岩岩株,出露面积18 km2,为古近纪渐新世产物。新疆该期碱性岩有3处,其中有产于喀什市北托云碱性玄武岩中的碱性辉长岩,呈岩流、岩席、岩板状;有位于塔什库尔干县西南的碱性正长岩体,属古近系始新世产物。青海唐古拉北坡有霓辉石霞石金云母斑岩、含黑云母霞石白榴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