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念 找矿:在一定的地区内,综合运用地质科学的基础知识与理论,使用必要的技术方法,结合群众报矿提供的线索,以发现和评价各种矿产的各项工作。 找矿方法:是为了寻找矿产所采用的工作方法和技术措施的总称。 二、找矿方法的分类 按工作方法的原理可分为地质方法、地球化学方法、地球物理方法三大类,各大类又可细分多类。 1、地质方法:可分为: (1)地质填图找矿法:可分大、中、小比例尺地质填图。 (2)砾石找矿法:可分河流碎屑法、冰川漂砾法。 (3)重砂找矿法。 2、地球化学找矿法,大致可分为以下七种: (1)岩石地球化学测量法; (2)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法; (3)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法; (4)水化学测量法; (5)生物地球化学测量法; (6)同位素地球化学测量法; (7)气体测量法。 3、地球物理找矿法,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种: (1)磁法; (2)电法: A、直流电法:分电阻率法、充电法、自然电场法、直流激发极化法等。 B、交流电法:分交流激发极化法、电磁法、大地电磁场法、无线电波透视法、微波法等。 (3)地震法; (4)重力法; (5)放射性物理法。 根据工作空间可分为:地面物探、航空物探、海洋物探、钻井物探、坑道物探等。 三、地质填图找矿法的应用及要求 地质填图的比例尺较多,公司各片区开展的主要是≥1/1万比例尺的地质填图,所以仅提出对1/1万—1/1000地质填图的要求。 1、目的任务 1/1万—1/1000地质填图,主要用于矿产预查—矿床勘探阶段。其目的是通过对地质体(包括矿体或矿化体)以及构造的研究,达到了解或查明工作区(或矿床)的地质构造特征,阐明成矿地质条件,为预查—勘探阶段的评价矿床提供基础资料。 2、工作依据 (1)1/1万—1/5000地质填图的依据 A、在1/20万—1/5万地质调查、物化探测量的基础上,通过成矿地质条件的研究,选择出有进一步找矿意义和评价意义的地段开展工作。 B、在已知矿床的外围或矿床之间,根据地质构造和成矿规律,预测有利成矿的地段开展工作。 (2)1/2000—1/1000地质填图的依据 A、在1/1万地质填图的基础上,或经普查选定应转入详查的范围内进行填图。 B、在已有详查—勘探区段外围,根据成矿规律或勘结果证实,应进行详查或勘探的地段内开展填图工作。 C、在预查或普查的基础上,以已知矿体或矿化带为中心,圈定成矿地段进行填图。 3、比例尺的选择 地质填图比例尺的选择,应根据地质工作阶段的不同、矿产种类的不同、矿床规模大小、矿体厚薄以及地质构造复杂程度等因素而定。 一般在矿产预查至普查工作阶段,进行1/1万—1/5000精度的地质填图(目前多数是草测)。而有时因矿体的厚度小,或矿区(点)的范围小,尤其是对某些特非或稀有矿种,填图比例尺也常大于1/1万或1/5000。 在矿床详查—勘探阶段,一般情况下常采用1/2000比例尺的地质填图;对于煤矿或其它规模大、矿体稳定的沉积矿床,常采用1/5000比例尺的地质填图;而对地质情况复杂、矿体宽度小于1m、矿体形态不稳定、或某些特非、稀有矿床,则应采用1/1000甚至更大比例尺。 4、精度要求 (1)对地形底图的要求 在预查、普查阶段,可用草测地形图或已有较小比例尺的地形图放大并经实地修改后使用;在详查阶段,要有简测或精测地形图;勘探阶段必须用精测地形图。 2、对地质研究程度与表现程度的要求 (1)填图单位的划分 A、1/1万—1/5000地质填图:地层单位要求划分到组、段或亚段,岩浆岩要求划分到期、次和相。 B、1/2000—1/1000地质填图:地层单位要求划分到段、亚段或带,必要时按岩性分层;岩浆岩要求详细划分相带。 (2)地质观察点、线密度及地质体的表现程度(见下表) 5、填图前的准备工作 (1)资料收集与综合整理 全面收集工作区内的所有资料,在充分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加以整理,初步拟定地层柱状和填图单位,提出存在的一些问题,以作为野外踏勘及开展填图工作时参考利用。 (2)野外踏勘 了解区内地层分布、层序和总体产状;矿体(层)分布及矿化范围;主要岩石类型及填图标志层;构造及岩浆岩的一般特征;地形情况及基岩出露情况;岩石风化、植被、掩盖程度及施工条件等。据此,确定实测地质剖面的位置,初步布置观察路线,概算进行地质填图时所需施工的槽、井探和旧坑清理与调查的工作量。将踏勘结果与以往资料进行对照,研究旧资料的可靠程度,并合理地选定地质填图的范围。 (3)编制填图工作计划(略) 6、野外填图方法及要求 (1)实测地质剖面 一般在开展填图工作之前测制地质、地层剖面,以便根据剖面资料划分填图单位、确定填图标志,统一岩石命名。 剖面的长度和数量应视地质条件而定。一般矿区至少有1—2条完整的地质、地层剖面;地质构造复杂或面积较大的矿区要实测2—3条地质、地层剖面。 实测地质剖面的要求: A、剖面的位置选择和布置原则: 剖面应尽可能选择在基岩露头良好的地段。研究地层和含矿地层的剖面,应选择在地层层序较全、构造简单、没有或很少侵入体影响破坏、接触关系和标志层清楚、化石丰富、岩性组合和厚度具有代表性的地段。研究岩体的剖面,则应选择在相带清楚、岩性具有代表性、接触关系明显、原生构造比较发育的主要岩体和含矿岩体地段。研究构造的剖面,则应选择在构造发育、具有代表性或有典型意义的地段。 剖面布置,应基本垂直区内地层走向或构造带(线)走向,剖面线方位与地层或构造带(线)总体走向夹角一般不应小于60度。对岩体剖面则应十字形布置。对沟谷、道路、公路壁剖面应尽可能选择在同侧。 B、剖面比例尺的选择: 应根据剖面的研究目的、精度要求、地质构造的复杂程度而定。如地层剖面,其比例尺常根据地质填图的比例尺而定,一般1/1万地质填图常采用1/5000—1/2000地层剖面;1/5000地质填图常采用1/2000—1/1000地层剖面;1/2000地质填图常采用1/1000—1/500地层剖面;1/1000地质填图常采用1/500—1/200地层剖面。 C、剖面的分层精度: 原则上以相应比例尺图面为1mm的单层(指厚度)就应予以分出,如遇标志层、化石层、矿层、火山岩中的沉积夹层或其它有特殊意义的层位,图面不足1mm时也应分出,图中可放大到1mm表示。 实测地质剖面的测制方法:分直线法和导线法两种。具体测测制方法(略) (2)填图路线地质观察 A、路线的布置原则及要求 观察路线的基本形式有两种,即穿越路线和追索路线。 穿越路线的布置,原则上应垂直于主要岩层走向或构造线走向,按一定的间距横穿整个调查区。 追索路线的布置,则是沿地质体、地质界线或构造线的走向,用于追索一定的地层层位(如化石层、含矿层、标志层等)、接触界线、断层线、矿体等。 两种观察路线各有其优、缺点,故在实际工作中常要求结合使用。一般1/1万比例尺的地质填图常以穿越法为主结合追索法;而1/5000—1/1000比例尺的地质填图则常以线(勘探线)间追索为主,结合路线穿越。 B、地质观察点的布置原则及要求 地质观察点的布置以能有效地控制各种地质界线和地质要素为原则。一般应布置在填图单位的界线、标志层、化石点、岩相或岩性发生明显变化的地点;岩浆岩的接触带和内部相带界线;矿化现象、蚀变带、矿体;褶曲枢纽、断层破碎带;节理、片理、劈理的测量或统计地点;代表性产状要素测量点;坑探工程、取样点;以及其它有意义的地质现象观察部位(如水文点、地貌点)等位置上。 C、地质点的观察程序和记录要求 a、一般工作程序:在地形图上实地标定观察点的位置;观察研究与描述;测量地质体的产状要素及其它构造要素;采集标本和样品;追索与填绘地质界线。 b、地质点的记录要求:每天首页应记录工作目的、工作日期、工作人员及分工,各地质点的记录: ①点号:按顺序统一编号,不得重号,并需在实地显示地质点的位置及编号(红油漆注)。 ②位置:定点标志物的方位、距离,GPS坐标读数。 ③点性:如构造点、界线点、矿(化)点等。 ④露头:性质(人工、天然),基岩出露和掩盖情况。 ⑤岩性描述; ⑥各种产状要素; ⑦地质构造特征; ⑧矿化或矿体特征与目测品位; ⑨围岩蚀变特征; ⑩标本、样品编号及大比例尺素描; 11沿前进方向进行路线观察与描述,并勾绘路线地质平面图或剖面图(信手剖面或素描剖面)。 观察点描述的记录格式要统一,但不同性质的观察点,记录格式、内容应有所侧重,如: D001 点位:位于600m高地200°方向约280m处。GPS测量坐标:X= ,Y= 。 点性:界线点(K2S/J3nb) 露头:天然,良好,基岩出露20×50m2。 描述:点处为沙县组(K2S)与南园组第二段(/J3nb)的界线。点北为沙县组(K2S)地层,岩性为……。点南为南园组第二段(/J3nb)地层,岩性为……。 沙县组(K2S)地层产状为350°∠15°(注测量位置),南园组第二段(/J3nb)地层产状为300°∠20°(注测量位置),沙县组(K2S)地层不整合于南园组第二段(/J3nb)地层之上,接触面特征……,产状……。 矿化、蚀变特征……。 采样:采样方法,样号,样长,采样位置,目估品位,留位置记化验品位。 沿途描述:点处往…°方向前进…m,0—20m为……,20—50m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