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中国国土资源报(2011年11月21日)
f$ I2 D1 J) W% Q+ z0 E; D, v( _$ s; i 昆明果然不负春城盛名,11月依然绿意盎然。在这个北国已然大地冰封的时节,214名钻探高手从祖国的四面八方云集此地,个个摩拳擦掌,要在地勘行业顶级赛事——第一届全国地勘钻探职业技能大赛固体钻探的决赛场上大显身手。
3 l) q# f" y- y+ e1 ]% J" z0 I& o; U 与长沙赛区的工程钻探和水文钻探两个工种相比,云南赛区的固体钻探工种比赛参赛人数最多,除了上海市,各省(区、市)都选送了本省最优秀的钻探能手,人数比另外两个工种比赛的总人数还要多。这并不难理解,毕竟,固体钻探才是地质找矿的主体工种。这种现象,很是切合了大赛的主题——提高地勘钻探技能,促进地质找矿突破。
6 k6 ]1 K: A# x- s 采访中,记者发现,参赛选手的年纪多在40岁左右,正是年富力强、最能创一番事业的时候。这些选手中,很多人从最普通、最底层的钻工做起,当了机长、做了项目经理。比如记者在现场采访到的山东省地矿局地质三队的王鲁朝和湖南有色217队的周顺湘,都是项目经理。而山东地质三队的刘作达,在省内已是赫赫有名,他的钻机正在施工一个4000米的深钻,这在国内固体矿产钻探领域还是第一次。
% J9 P. r! N# J4 r 谁说少年不能出英雄?在赛场外,记者巧遇了两名年轻选手,来自湖南有色的梁辉春和刘强。两人是师兄弟,都毕业于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梁辉春24岁,毕业两年,刘强只有22岁,今年7月刚毕业。参赛前,两人都在深山里当一线“最底层”的钻工,可他们一点也不觉得委屈,文质彬彬的小梁说,不在一线工作,以后技术工作不可能干好。他们相信,比赛可以鼓励年轻人加入钻探行业。“断层太厉害,我们总队像我这样的年轻人只有两三个,再就是40岁往上的。”小梁说,“我们班40多个人,最后搞钻探的只有10多个。”对于比赛,他们主要是抱着学习的心态来的,“比赛内容倒不是很难,训练几个月就差不多了。”
+ B" t% X8 h) l( g1 L T" s7 |0 D 年轻人觉得比赛难度不大,老师傅们更是多少感到有些遗憾,仅靠钻具组装、钻机操作、泥浆测试三个环节,怎能展现出真本事?从事钻探已经32年的周顺湘师傅说:“钻探中遇到的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况太多了!复杂地层、事故处理、事故预防,这些都不能在比赛中得以体现。”# G7 d0 I- m+ e; Z
但大赛监督仲裁组成员、长沙赛区裁判长王平告诉记者,这些问题都涵盖在了理论考试中。看到记者惊讶的表情,王平解释说:“这次理论考试可不是简单的背背书本就可以的。考试题型以判断和选择为主,以钻探实践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为题,让选手们选择或者判断正确的处理方式。所以,有真本事的老师傅可以答得很好。”! h/ H: v$ d' M
“何况,钻机操作难度也不低啊。”王平说。的确,要在6分钟内,从检查设备、选择钻头、启动设备开始,钻透10块瓷砖,并且要尽量使瓷砖内心和外缘都保持完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记者在现场看了很久,能够做到瓷砖内心、外缘都完整的,实在是凤毛麟角。- N2 ]' a+ y4 A# e! U0 y4 `
紧张,可能是导致这种情况发生的重要因素。19日下午,2号机台,来自山东冶金的李常杰第一个上场了。钻机启动,水花如喷泉般绽放。几分钟后,10块圆圆的瓷砖内心摆在了钻台上,这样好的成绩赢得人们的赞叹。可李常杰并不开心,他有些沮丧地说,瓷砖外缘应该是全碎了。一检查,果然如此。“还是有些紧张,后面没记好尺度。”他说。裁判们也颇为他感到遗憾,“小伙子不错,最后少打一下就好了”,他们鼓励道。6 E" g- ?: b9 J$ B# U
第二个上场的云南南方公司的谭国斌,成绩好得出奇,只有一块瓷砖外缘碎了。可在最后一块瓷砖取出来前,所有人都捏着一把汗——烧钻的可能性极大,如果那样,成绩就作废了!好在有惊无险。# D5 g R8 t3 I; \! A
也难怪选手们紧张。几十年了,这还是第一次参加全国性的大赛,就算平时技术再高超,面对各种复杂情况时再从容,此时背负着单位、亲人的希望,面对着严肃的裁判,面对着不熟悉甚至陌生的设备,有多少人能够做到从容不迫呢?/ x v3 V4 \1 [
在泥浆测试现场,台上摆满了各色实验仪器,天平、失水仪、粘度计、盛有不同试剂的量杯,这样的氛围,怎么看都和人们印象中钻工粗犷的气质格格不入。操作中,需要不断用秒表定时计算泥浆配比,可从西藏来的税宗文师傅不会用秒表,眼看着他越来越紧张,到最后,倒泥浆时手都颤了。旁边的裁判一脸严肃,却不声不响地把调好的秒表递了过去。后来记者才了解到,税师傅这样的情况可不是个别现象。特别是在泥浆测试现场,几乎所有的参赛选手都紧张不已。万事开头难,也许,在第二届、第三届大赛中,选手们就不会如此紧张了吧。) c1 o, j/ O$ {5 @2 A
高手就是高手,尽管紧张,在钻机操作这一环节,“双十”(10块瓷砖的内心和外缘都保持完整)成绩的惊艳亮相,让赛场上不时传来欢呼声。王平说:“从长沙赛区的比赛情况我们就发现,只要平时坚持训练,肯定能取得好成绩。经过这半年的培训、选拔,所有参赛选手的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记者在采访中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选手单位相对集中。比如,在山东省的8名选手中,有3名来自地质三队,2名来自地质四队。而记者在钻台上遇到的两名河北选手,都来自河北四队。这几个地质队都具备很强的地质找矿能力,而拥有如此多的钻探能手,恐怕也是实力超群的重要原因吧。0 ]$ g# d9 C7 y
这次大赛由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承办,赛场上,到处活跃着年轻学子的身影。对于学校能够承办如此大的赛事,同学们毫不掩饰自豪与兴奋。一名宝玉石鉴定专业的学生骄傲地说:“特有面子!”而被抽调到赛场上工作的钻探专业学生们,感受更加深刻。在2号钻台,大二学生崔闯正在仔细地帮助选手一块块擦净瓷砖。“太苦了!”他说,“钻机都是我们拆卸的。”“要是真到野外钻探,可会更苦啊。”记者提醒他。他沉默了一下,小声说,我还是想干这个工作的。说到参加比赛的收获,他开心了起来,“和这些顶尖选手在一起,能够学到很多啊。比如装瓷砖就很有讲究。”他指给记者看,“四周留多大的空隙,完全凭经验和技术,稍不合适,在打钻时就容易造成瓷砖碎裂。”
& l" I! `. f0 h! _ 对这些“90后”学生们来说,艰苦是个陌生的词,大赛让他们远远地看到了“艰苦”的影子,也让他们领略了钻工的风采,意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感受到这个行业的前景是光明的。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比赛的举行对于学生们的成长来说,都是一件好事。
; N4 b# N$ N! h2 c' r! Y; ? 春城暖意浓。绿色的钻塔,鲜艳的工装,为这个城市描画了几笔别样的风景。第一届全国地勘钻探职业技能大赛酣战未已,选手们的精彩表现令人叫绝,相信还有更多惊喜在等待着我们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