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标题:西秦岭中川地区构造岩浆活动与微细浸染型金矿床成矿作用研究
论文作者:程彧
论文导师:孙勇
论文学位: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1
论文专业:构造地质学
论文单位:西北大学
论文页数:69页
格式:pdf
附件:1
摘要:
西秦岭中川地区位于扬子板块向华北板块俯冲形成的前陆盆地南缘,深断裂带礼县—洮坪断裂带及其分支断裂礼县—罗坝断裂带所夹的区域内。该地区自晚古生代至新生代,经历了三期大的构造变形。早期(晚加里东~早海西期)该地区发生构造置换作用并形成区域性S1面理,中期(晚海西期)的区域褶皱作用和东西向走滑剪切作用形成了中川地区的基本构造骨架,而晚期(印支-燕山期)逆冲推覆、脆性剪切和造山后伸展作用形成了一系列东西向脆性断裂和紧闭褶皱。该地区经历了四期六次岩浆入侵,其中以沿深断裂礼县—洮坪断裂上侵的印支-燕山期同碰撞壳源S型花岗岩岩浆活动规模最大。硫同位素、碳氧同位素、氢氧同位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及流体包裹体特征显示,中川地区金矿床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晚古生代浊积岩建造,成矿流体以大气降水为主,早期有部分岩浆水和变质水参与成矿。矿化体主要赋存于Ⅳ级褶皱核部或近核部的EW~NWW向脆性断裂中。中川地区褶皱构造和多级断裂-节理(裂隙)网络体系共同构成了成矿元素萃取场、运输通道和矿床堆积场等成矿空间。中川地区金矿床中金主要以独立矿物形式赋存于矿物颗粒或裂隙之间,以显微金主要,少量次显微金。与金共生的矿物为以低温毒砂及含锑矿物为主的中低温矿物组合系列和以硫化物、复硫矿物及复硫盐矿物为主的中高温矿物系列。中川地区微细浸染型金矿床成矿作用经历了成矿素初始富集期和构造叠加热液改造成矿期。早期韧性变形导致了成矿元素金元素不同岩相之间的有限转移;中期区域褶皱和走滑剪切作用构造叠加热液弱改造阶段形成了大面积金异常;晚期逆冲推覆构造叠加热液强改造阶段为金矿床的主成矿阶段,该阶段形成了大型工业矿床。印支~燕山花岗岩岩浆活动主要以改变成矿地质环境而有利于工业矿体的形成。温度的升高有利于金元素的迁移,而热接触变质作用促使变质带内含矿建造金丰度值显著增高,花岗岩上侵所形成的岩浆侵位构造则有利于成矿流体的萃取、运移和沉淀。中川地区微细浸染型金矿为中低温浅成热液型金矿床,其与美国卡林型金矿床、黔桂滇微细浸染型金矿床及秦岭卡林型金矿床均有一定的可比性,但是由于该矿床的与岩浆活动关系的亲密性和缺乏典型的低温矿物组合等特征,因此,该金矿床应属于广义上的卡林型金矿床(似卡林型金矿床)。
关键词: 西秦岭 中川地区 构造-岩浆活动 微细浸染型金矿 成矿作用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前言
一、前陆盆地式样及演化史
1.1前陆盆地演化阶段沉积特征
1.2前陆盆地构造式样及发展过程
二、中川地区构造活动分析
2.1中川地区现今构造格局
2.2构造变形分析
2.2.1早期固态塑性变形
2.2.2中期区域褶皱及东西向走滑变形
2.2.3晚期逆冲推覆、剪切机制下的复杂变形
三、中川地区岩浆活动特征
3.1中川岩体岩石学、地球化学特征
3.2印支-燕山期花岗岩成因分析
四、中川地区成矿要素分析
4.1成矿物质来源
4.1.1赋矿地层地球化学特征
4.1.2同位素特征
4.1.3稀土元素
4.2成矿流体
4.2.1成矿流体来源
4.2.2成矿流体成分及物理化学条件
4.3成矿时空分析
4.3.1成矿空间
4.3.2成矿时代
五、成矿作用综述
5.1成矿作用过程
5.2流体迁移动力及金的沉淀
5.3岩浆活动对金成矿作用的贡献
5.4矿床类型划分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图版说明
图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