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问》云:“帝降夷羿,革孽夏民。”
《墨子·非攻下》云:“昔者三苗大乱,天命殛之。日妖宵出,雨血三朝。龙生于庙,犬哭乎市。夏冰,地坼及泉。五谷变化,民乃大振。高阳乃命禹于玄宫。禹亲把天之瑞令,以征有苗。雷电勃振,有神人面鸟身,奉珪以侍,搤矢有苗之将。苗师大乱。”
《尚书·吕刑》“蚩尤惟始作乱,延及平民…苗民弗用灵,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
《山海经·大荒北经》:“有人有翼,名曰苗民。颛顼生驩兜,驩兜生苗民”。
《尚书》它是中国的第一本书,而它开头的第一篇就提到了苗族。
1.流共工于幽洲,放驩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舜典)
2.庶绩咸熙,分北三苗。(同上)
3.能哲而惠,何忧乎驩兜,何迁乎有苗?(臯陶谟)
4.各迪有功,苗顽弗即工。(益稷)
5.三危既宅,三苗丕叙。(禹贡)
6.蚩尤惟始作乱…延及平民。苗民弗用灵,制以刑…皇帝哀衿庶戮…遏绝苗民,无世在下…皇帝清问下民,鳏寡有辞于苗。(吕刑)
。。。。。。
长沙出土的《楚帛书》之一角有一不人不鬼的形象,其旁注有“夔司夏”。
“夔司夏”用苗语破译就是苗语的“报夏鬼”。
有人用苗语破译甲骨文,发现甲骨卜辞中夹有苗语,如“∩∪若”或“∩∪不若”
就是“下上若”或“下上不若”,就是“伏羲允许”或“伏羲不允许”。
又比如那个《后母戊鼎》。“后”是苗语哭的意思,故“后母戊”即哭母戊,也就是纪念母戊的意思。
《战国策·魏策三》有这样一句话:“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以其西为赵蔽也。”
这句话里的“非能”就是苗语的“不是”。
《顾命》“用敬保元子钊弘济于艰难。柔远能迩,安劝小大邦君”的“能”也如此。
。。。。。。
见《苗汉语的历史比较》
《诗经》、《楚辞》里夹有大量苗语。。。。。。
很多古籍,现在用汉语破译不通,用苗语破译取得了突破。
根据其他分析,有人认为苗族有可能为商朝的遗民。
从甲骨卜辞知道,殷商社会,妇女的地位是比较高的,也没有什么嫡庶之分。妇女可以带兵打仗,也可以指挥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