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中国地质调查局网站(2011年10月21日)# F/ `+ r- Z8 \- G' u5 \
——发现喀腊达坂大型铅锌矿床的另一半 + f0 F5 ~' K7 t' q0 Y' Q; u& D* @1 B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阿尔金项目组充分发挥矿田构造控矿研究优势,在继2007年发现铁矿、2009-2010在喀腊大湾铁矿和喀腊达坂铅锌矿矿田构造研究与勘查取得重大进展后,2011年野外工作中发现喀腊达坂大型铅锌矿床的另一半,取得了阿尔金山地区地质找矿新突破。" u* F8 E0 Z( v% }6 U' h2 C8 X$ W
阿尔金喀腊达坂铅锌矿床是阿尔金山东段地区(红柳沟-拉配泉一带)近年发现并勘查的唯一大型矿床,初步研究认为属于火山岩型块状硫化物型(VMS)。其成矿作用与岛弧火山喷发作用关系密切,矿化带与矿体受火山岩特殊层位和岩性控制,该矿床以铅锌为主,共生铜金,目前勘查结果显示其铅锌铜储量已经达到大型规模。但是,对该矿床的研究,特别是矿田构造与矿床的关系研究非常薄弱,火山沉积成矿作用后的褶皱变形(向斜形成)及层间剪切变形带对含矿层的改造以及对矿体进一步富集的作用、成矿后斜向断裂的运动学特点及其对矿带矿体的断错位移量等研究薄弱,直接影响该矿床周边地区的同类矿床找矿新突破。这就是项目研究的主要科学问题之一(图1)。" Z+ I+ f% h/ O2 B4 \. b% q
喀腊达坂铅锌矿床矿化带呈近东西向延伸,其东端被北北西向后期断裂活动断错,断裂的东侧矿化带的确切位置没有查明。因此项目组将“成矿后斜向断裂的运动学特点和位移量的确定”作为2011年度的最重要研究任务之一,以“查明北北西向断裂东侧矿化带的确切位置”作为主要研究目标(图1)。
6 A% U8 }$ `6 |; ? y0 z: D5 p 在室内资料综合研究基础上,结合遥感影象分析,项目组通过地表追索、标志层对比、探槽揭露,特别是对断裂旁侧小构造的观测分析、断层破碎带内断层泥的叶理及其与主断裂关系等研究,确定断裂走向北北西(约340°)、倾向北东,并准确地确定了该断裂具有右行正断的运动学特征,该断裂的右行走滑位移约1.2公里(其中主断裂位移约1.0公里,其西侧3条次级断裂合计位移约0.2公里)(照片1、2)。! E) C1 a U9 e9 H6 p0 c# C, {7 o
野外调查与研究显示,在北北西向断裂东侧,喀腊达坂铅锌矿床的矿化带继续向东延伸。矿化带出露位置自北纬39°03'36"、东经91°50'08"到北纬39°03'04"、东经91°51'23",地表延伸长度约1.85公里,再往东被渐新统-中新统(E3-N1)红层不整合覆盖,主要岩性及其分层、蚀变特点均与喀腊达坂铅锌矿完全一样。矿体在地表绝大多数已风化为褐铁矿和黄钾铁矾,仅在北西向冲沟的沟底见到原生和微风化矿体,可见原生闪锌矿,断续出露长度达145米,宽2~3 米,赋矿岩石为晶屑凝灰岩,目估品位约2%。找矿前景良好(照片3、4)。
" a6 f$ D7 ?2 C: U6 M 喀腊达坂大型铅锌矿床北北西向断裂东侧矿化带的发现,不仅回答了项目研究的重要科学问题,而且有力地配合研究区内正在实施的矿产勘查项目,为其进一步找矿工作及工程部署提供依据。; {+ c$ g. D$ @
该项目研究获“阿尔金成矿带多元信息成矿预测与找矿示范”(新疆305项目)和“阿尔金喀腊大湾地区铁多金属矿构造控矿研究与找矿预测”(地质矿产调查评价专项项目)联合立项资助。/ W: m2 s8 I: J! w1 ]" h o6 v' g
3 v5 g( \; I$ g& ]9 S' }& e) X% C![](http://www.cgs.gov.cn/DataRepository/201110/20111021152044864.jpg) 6 [0 i0 h) |$ k, Y! H( \2 n1 J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