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新人指南|投诉删帖|广告合作|地信网APP下载

查看: 1718|回复: 1
收起左侧

[最新资讯] 稀土凯旋 钕铁硼的“超真金”时代来临

  [复制链接]

2786

主题

4万

铜板

269

好友

版主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积分
33467

宣传勋章灌水勋章贡献勋章斑竹勋章活跃勋章

发表于 2011-10-19 18: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自今年初到现在,新兴产业界大有“开谈不说稀土狂,怎奈发展也感伤”之境。
: P2 q) ~6 ?0 L& |4 k
( Y& X) G- v# a  B5 q  n$ X4 Y! {  虽然自7月下旬以来,稀土价格开始回调,目前平均下降超过10%,但杯水车薪,仍在高位震荡,以至下游企业生存陷入艰难。: b( T$ ~. X6 n+ o; X* f% D( O, P
, J4 D9 j6 n" I/ |* p8 e7 R* K* G
  而受稀土涨价影响的下游企业多属战略性新兴产业。比如高效电机、变频空调、核磁共振、节能照明、节能电梯、风电制造、新能源汽车等等,众多企业效益普遍大幅下滑,有些企业甚至濒临破产。
9 n+ L, h! a: z# g3 N
- y: w5 g0 {( a% t& _8 C4 m  目前,坊间游走的信息和相关专家所期望的,此次国家稀土宏观调控的预期是仅有五分之一的稀土行业企业留存,可谓是语出惊人。
+ j! q! }6 a& T
: P& N; ]1 A( `( M  但是事实究竟怎样,新兴产业企业竟作何打算,那些观望以致寻找替代技术?或是回归传统技术路径的新兴企业是否将在此次被扫地出门?4 D; ~* A- {8 y

: T8 f$ z% w  q' X( P) }% S  恐怕,事情还真不如所想的如此简单。! `3 N1 C2 E/ Z; x- z2 a9 N# u
2 G! n) ?8 K5 f; P
  稀土凯旋 新兴产业隐忍变局
# F3 _5 b; E% `, n" j
3 k  m  |5 x+ F  策划/本刊编辑部 统筹/章勇 执行/李海毅 特约撰稿人/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 陈志3 i  ^2 m" `% Y. k' r1 i
1 B) B/ G6 p" B9 l8 S/ D5 k! o
  相关信息显示,有关2012国考申论热点已然浮出水面,那便是稀土资源开发。可谓是“稀土热”大有深入人心之势。8 G# T( e% B. x

( T1 A0 [9 j* @( K7 e  9月22日《华尔街日报(博客,微博)》报导称,国际稀土价格在经历两年快速上涨后,最近几周出现回落迹象。其中,用于制造炼油催化剂的镧元素价格已从今年第二季度的每公斤135.02美元跌至9月19日的92美元,用于制造玻璃的铈元素也从二季度的每公斤138.29美元跌至92美元。
' ~$ Q, E% C+ b$ o! V+ m
! C  e6 D2 X" ?& I7 @, I* R  《华尔街日报》分析认为,稀土价格回落的主要原因包括:一是稀土需求出现下降迹象。很多公司都开始采取行动以减少稀土的使用,如玻璃制造商对铈进行回收利用。稀土需求的压力得到一定减缓。二是中国在稀土出口限制方面可能面临法律挑战。
$ k3 V0 L% N/ A( e6 Q# p: {% i+ t  n6 M3 C' Y
  虽然不足以全然成为我们考察事实的根据,但个中真意已很明显。文中所说的我国将面临法律挑战是在言说着国内调控稀土产能的举措,而此举妨害了西方国家的所谓利益。其真够得上挑战,也是不得不为之的做法,因此为国家战略。
5 W5 g+ C0 j8 m5 t" p3 ~" j
# R) b# q' f+ Q" \  无论万语千言,产业企业之真才是谁也无法逃避的现实——
, ?0 }  z  R, G5 O1 Y0 v8 b8 L; L
2 x$ i0 v* N' x& i" B  稀土磁材江湖式微?+ N* G: t3 @; e/ b
; R1 r6 H% T1 a
  ——勾勒稀土磁材及新兴企业生存样态4 k* }7 ?( I( K9 I3 N- R
  u' P. H  B- g
  文/本刊记者 章勇 李海毅
9 M8 f# C7 g& z6 x" `) \* X
* M* \/ O; R% Z  一个国家或家庭使用钕铁硼永磁的多少将标志着现代化的水平; W% I4 k8 b7 L$ m! [1 ^
6 S' k2 K3 F! W- B, v4 H4 `% ~
  “围绕分离提纯-化合物及金属-高端功能材料-应用全产业链,突破高性能稀土永磁、催化、储氢和发光等材料的制备、应用和产业化关键技术;提高高丰度稀土在化工助剂、轻金属合金、钢铁等材料中的应用水平,促进稀土材料的平衡利用。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标准制定,培育稀土材料领域的创新型企业。”是国家科技部曾明确回应“十二五”大力支持稀土应用发展,并在国家“十二五”科技规划中提出的。
" r+ W% {9 O) S; L% }* R3 Y. {' }# V
3 D- D6 x$ h% p/ E# |  在我们当前探讨稀土“龙头”——原材料价格长驱直入时,其实真正与产业企业对接的磁材产业企业才是真正的“猪肚”,而“凤尾”则是具象新兴产品样态的潜力企业。“猪肚”所要承受的是来自“龙头”的任何奇思妙想,且还需招架得住,并顺利地转嫁出去,让“凤尾”企业受益或腾飞。' v' U# V4 W+ {7 _& L  J

' D3 N/ G  W' l$ x$ w. p  钕铁硼:“超真金”时代来临
/ ]4 d  z. x* }, [& v4 y3 w: p& T- C  I5 j3 G6 i
  有说法称道,将来一个国家或家庭使用钕铁硼永磁的多少将标志着现代化的水平,可谓一语中的。其真正意味上阐述了并不为人所熟知的钕铁硼的价值。
7 O5 \' V  g" y0 p9 B- V
# W- E# Z5 a* M5 J  钕铁硼就其具体应用而言,主要表现在:计算机和微电脑的音圈电机(VCM)与软盘驱动器、汽车、BP机与手机、核磁共振成象、电动车辆、VCD与DVD主轴驱动、复印机、传真机、电动工具、空调机、冰箱、洗衣机、机床数控系统、电梯驱动及各类新型节能电机;选矿机、除铁设备,各类磁水器、磁化器;高性能微波管,鱼雷电推进,陀螺、激光制导,Alpha磁谱议等尖端装置;磁传动,磁吸盘,磁起重装置等。
6 W2 L7 E, `: f! y1 x' J, U; J; ^! [8 U7 m  L! y* v/ i
  可以说,钕铁硼永磁材料的应用已逐步渗透到各个领域。而我们一直都被蒙在鼓里。
8 X9 K: R- b; l6 R4 H& A4 z5 q1 c  F0 G+ ~. ~* n+ d$ S5 c4 Y
  就目前火热的新兴产业而言,作为稀土资源永磁性能的具体应用,钕铁硼材料是发展高新技术重要的中间材料,其广泛应用于电子信息、电动汽车、核磁共振、风力发电等领域。作为目前诸多具象产业样态的源泉,稀土永磁的出现是永磁材料领域中的一个巨大进步,尤其是NdFeB稀土永磁材料的高性能使得高新技术产业中的磁器件高效化,小型化,轻型化成为可能。5 a" m' O  X0 B: Y4 [+ b

7 e4 {" T; W7 h) x: I  “钕铁硼是具有高矫顽力和高磁能积的高性能的稀土材料,而且近年来对该材料的不断完善,提高了使用温度和降低了材料的成本。”
9 p. z6 g) g% |1 N& M7 W! ^4 F/ F% t6 l/ \
  据相关资料显示,将钕铁硼稀土永磁材料应用于各种电机的开发上可以明显的减轻电机的质量,减小电机的外型尺寸,又可以获得高效的节能效果和提高电机的性能。同时,再结合电力电子新技术,使得稀土永磁材料在电机中的应用可实现产品机电一体化,各种用途的新型稀土永磁电机由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然而稀土永磁电机是钕铁硼磁体最大的应用领域,约占磁体总量的70%,计算机硬盘配套的音圈电机(VCM)占40%-50%,所以计算机产业是永磁电机的最大用户。7 r) `* U; X. n+ p5 Q2 Q

" O  f. ~+ h4 u! ?7 c) j+ u  然而,此次稀土的大翻身,直接导致钕铁硼材料进入昂贵的“超真金”时代,这或许应算是提前,也或许是理应如此,实属价值回归。可是大多数企业并没有准备好,特别是处于国家视之为战略储备并急于培育与发展的新兴产业样态的企业群落。5 a2 c1 ?4 r4 b2 P
5 M% Z  G$ [! ]& Y; V
  稀土受控,钕铁硼价格传导急遽蔓延
! N  X' a8 z& W& N) M: J! t) j- W# z% W1 p
  作为空调压缩机主要原料的钕铁硼,据上海有色网数据显示,其主要原料氧化镨年初价格约23万元/吨,现在报价83万-85万/吨,另一材料金属钕年初报价32万/吨,当期报价高达140万-145万/吨。, x) X: E! m6 p' p1 u4 R* e

+ c2 m9 T) L5 C% S& a: ?, u  受原材料稀土飙升价格传导,变频空调压缩机价格高涨,预计变频空调2012冷年“涨”字当头便是必然了。据奥维咨询数据显示,2010冷冻年度,终端市场空调销售均价为2815元/台,到2011冷冻年度均价为3278元/台,同比每台平均增加463元,零售均价同比增长16.4%。
- ~, B, k) s1 o7 P# t; O) e& x
% s, Z5 t7 W/ C- ]( Q  据了解,稀土的涨价使变频压缩机的成本上涨30%以上,此前稀土在变频压缩机总成本中的占比不超过10%,而现在已提升至20%,而且还在不断上升。  {8 d# A$ B: ]# [
- |# S/ w6 b$ I6 O+ Y2 c
  格兰仕空调部门相关人士向《中国科技财富》记者表示,钕铁硼价格上涨主要影响变频空调压缩机的成本,虽然利润空间受挤压,但是格兰仕暂时不会考虑顺势涨价来保证利润,主要还是从降低其他原材料成本,包括从管理方式上做文章,来挽回利润空间。不过这还要看这一轮钕铁硼涨价的情况,如果价格长期走高的话,企业这里可能会有变化。: B; l" K$ c& m7 y& P. i+ F
8 E, D5 j8 j5 r+ r" R0 S, b0 l  _
  在涨价问题上,业内企业步调一致。据了解,包括格力、海尔在内的国产变频空调现已悄然提价。据相关报道显示,外资品牌中,大金提价约10%,三菱电机也明确表示,将对今年11月发售的家用空调新品提价5%-15%。% x" A% C  \  e/ h  Q9 s9 d

  i: z  \( l* ^) }+ c( K0 [4 l  在电动汽车领域,江淮汽车一名孙姓的试制工程师向《中国科技财富》记者表示,目前其下游东阳、宁波一带的稀土永磁电机材料供应商花高价也无从买到稀土,以前囤积的稀土量早已逼近仓底。如此,导致目前稀土永磁电机的整体成本上扬30%~50%。8 F+ @- i# Z3 F% V: B4 p% W* W3 q
" n/ C7 M/ u. v0 r2 l9 e- K$ \
  力帆汽车研究院新能源所所长隋毅则向记者表示,因为目前业内电动汽车用稀土永磁的还不普遍,大多数仅仅停留在概念车上。真正产业化仍需时间。再有在稀土价格传导的永磁材料价格高涨会让某些汽车企业选择传统的电动驱动路径,只是体积和重量不及稀土永磁。8 m' m3 ]' v6 ?7 u" s

+ W0 L/ m7 T1 ~3 Q8 G1 `  东软医疗总裁郑全录在接受本刊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现在受钕铁硼涨价,影响非常大。包括东软医疗在内,可以说国内所有的生产企业,低场磁共振都卖不出去了,不仅国内困难,国际上也不乐观。市场不景气,东软方面现在可能停掉低场磁共振,转移到超导磁共振上”。" P/ A( {$ e$ j1 b/ z

' Y+ F& @( x$ r' e  据郑全录介绍,超导磁共振的技术更为先进,而价格也更为高昂,一台售价大概在100万美元以上,本身价格比较昂贵,且技术流派与受钕铁硼影响较大的低场磁共振完全不同。超导磁共振技术长期为国际医疗巨头垄断,2009年8月,东软医疗在国内率先研制成功1.5T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填补了国内在这一领域的空白,目前国内鲜有单位掌握该技术。低场磁共振市场颓色,大量没有条件做技术选择的企业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低场磁共振此前最大的优势就是价格相对便宜,可以胜任80%超导磁共振的功能。这对国内许多条件不太好的非三甲医院来说更加适合他们的需求定位,现在受上游钕铁硼涨价影响,导致低场磁共振价格顺势上涨,失去了其较好的性价比。某种程度上讲,也影响了公民的医疗条件和费用。6 v9 j8 K$ F: d3 l; _3 i9 G4 U
4 ^" l' Y$ z/ H3 h! @5 ]
  磁材加工企业凸现两级分化
. d; u: z7 T* \; G5 w4 u
: N9 ^* _/ `  `  作为东阳市支柱型产业的磁性材料产业,磁业的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15%,占中国的37%,被誉为“世界磁都”。近日,据东阳市政府网站数据显示,2011年第二季度基地总收入达到了28.14亿元,同比增长99.42%;第二季度基地内工业总产值为29.43亿元,同比增加了15.39亿元,增幅达109.66%,形势喜人。/ X" ?+ \4 `. R
6 a/ h1 `1 V9 Q/ X. H: `& f  B/ E
  但是就目前来讲,就局部信息而言,相关数据已然成为相关部门在进行宏观统筹取平均、求总和数据的牺牲品。; p& J: x: ^0 e: V; a8 `
0 ^2 c2 P# {- H/ U; \( H
  东阳磁材企业东阳市元众进出口有限公司陈新星就对《中国科技财富》记者表示,稀土涨价对东阳的影响挺大的,现在很多规模较小的企业都停止生产了,在观望上游稀土的行情。价格猛涨导致现在东阳的企业两极分化,早先在低价位时期有大量库存的企业现在由于上游涨价抬升钕铁硼价格,生意很好,但是中小型企业就很辛苦,库存比较少,很多没有库存,对于要不要补库还很犹豫,7、8月份稀土价格最高,现在下降了一些,一些小企业因为有下游订单,冒风险进货,但是传言价格还要涨,所以也不坚决。主要都在观望。”5 L* ?' ], b: V2 F% A0 C3 M0 j3 p& u

. E! _$ a$ l, o! N: j% W4 P  在电话连线东阳市格力特磁业有限公司时,该公司彭先生则表示,“现在不方便,以后再说”。而具有同样处境的还有东阳市中元磁业有限公司钟建芹则表示,现在没什么好说的,行情很复杂。* S, K& ^9 j, z+ @! f7 K2 f

8 X; t- y  K+ Y  东阳中英利磁材销售总经理石看英则直言不讳地向记者透露了其心声:上游涨价肯定会有影响,现在下游客户明显减少了。
+ t1 N- p3 ^1 h* d) V7 }6 s2 E& n  {1 ?
  而东阳市海通实业公司赵海锋向记者坦诚,海通情况目前还行,上游稀土涨价影响钕铁硼生产,钕铁硼企业又对下游企业造成影响。现在都有矛盾,很多下游企业比如机电企业,要么就不用钕铁硼了,用其他的方式替代,替代不了的,又没办法的就只有停产。有的企业手里有订单,硬着头皮进货生产,不少企业受到影响,也就停了。现在说价格下降,也还是很高,不少企业都在观望。; y0 K. D( M/ S: a0 N5 H, }8 h8 H2 b- P
' i5 i3 W! ?4 O2 v0 B. O
  长时间观望将击溃稀土永磁产业信心& B/ o  L# |  _# s
; O4 v- r% _4 o; t; F
  “稀土材料该用的还得用,现在我们还在做,只是可能量上会受到些影响。”中科三环高级副总裁胡伯平在接受《中国科技财富》记者采访时表示。5 A) j! L" H& |
* x0 E5 J* k" G7 L
  “在稀土永磁民用产品上,若材料成本方面过高,它会考虑市场需求,如果稀土原材料价格太贵,市场价格太贵,消费者承受能力会受到削弱,购买起来就会差一些。目前一些企业寻找替代品,因为材料替代不了,所以在替代品上开始下功夫。”
' H- i- i0 {; l
6 t, t' H8 j5 @  据胡伯平介绍,比如变频空调,可以用稀土永磁,也可以不用。它可以用传统材料,只是效率低一点,体积大一点,重量沉一些。还得看用在什么地方,如果说用在空调挂机上,外面重点就重点,问题倒不是主要的。3 e( l. j! Y2 m. K. F

1 d) p, u) p; E; J1 |  “但是电动汽车驱动就不行了,本身汽车重量就得轻量化,计算机硬盘也不行,你不可能退回到以前那种庞大而笨重的技术路径上去。所以就需求来讲,有的是刚性的,有的是弹性的。还比如风力发电机,它本来就是两种不同的发电机,一种是稀土永磁直驱的,一种是传统的双馈。稀土永磁肯定有它很多优点,但是因为价格高出很多,那可能会受到影响。企业肯定会考虑到回到以前的传统双馈电机去。”( U# Y! K) W; t. K% l

$ Q& J' X- t3 D( r- }) i5 j2 V; U  “作为稀土加工企业的中科三环,主要生产稀土永磁、贮氢、稀土发光材料,上游涨价的话,我们肯定会把价格里高出的部分传递到下游去。下游能不能接受就不是我们所能把控得了的事情了。目前是国家宏观层面调控,从整个产业链来考虑,我们一直呼吁加强稀土治理整顿,保护资源并高效利用,如今价格回归,这些都是对的。但关键是说是否促进整个产业链健康全面地发展。别整顿完了,到时候没人用稀土了,那肯定不是我们的初衷。”
# F5 R) h7 E4 x" [
- F& G6 r  V" V5 g1 b# |7 G0 i: B+ x6 n  据胡伯平介绍,此轮涨价还没有影响到中科三环,目前来讲是算是受益者。“稀土涨了,我们跟着涨。今年上半年和去年同期比,我们的销售额和利润都增长50%。所以下游还有很多是刚性的需求,比如硬盘、汽车电机,当然其中肯定还存在一种承受行为,因为产业技术一种设计变成另一种设计,需要时间。目前大多企业肯定是观望,但如果说这种承受变成了长时间、长跨度的情况,便超出了其对稀土材料价格高涨承受的期限,企业可能会最终失去对稀土的信心,不会再选择稀土材料。但是很多市场的反应可能得等到明年才知晓。当然,新兴产业企业他们也知道,目前这种非理性的涨价不会持续很长时间,所以继续保持观望状态。”1 U  p# K: C3 Z$ J
" m) x# o/ I$ U2 |; K# L9 @4 V
  谈到中科三环目前在国内的客户,胡伯平例举了诸如金风科技、湘潭电机,还包括计算机硬盘的驱动器,消费电子类像索尼、松下公司等等。, ?  L& _/ y$ |" x1 m, E  D
& A6 G2 o1 z- e6 z; ~; L- U
  谈及稀土永磁电机在电动汽车领域的发展,胡伯平表示,国内新能源汽车都没用上。9 _+ W" c9 x0 M3 Z& Z3 y
) i1 e4 h) q" @* L! D5 y7 x' C
  “像比亚迪开发那么多年,它没用上。不过像奔驰最新款的400h里面的稀土永磁电机材料就是由中科三环供应的。但是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公司只是停留在稀土永磁电机的开发上,并没有真正产业化生产。目前这些汽车公司永磁电机生产主要有两条路径,第一条就是做基础开发,从材料到应用都是自己一手做,这个时间肯定会很长,现在很少或基本没有企业实现完成;另一方面就是他们从零配件供应商那购买。像跨国公司,他们就是全球采购。我们供的也是他们的供应商,比如说现在电动汽车已经大量使用的电动助力转向器,原来是液压的,油压的助力转向,现在像国内很多企业也用了,但不是他们自己开发的,而是选择直接从零配件供应商购买的模式。”
0 S4 ~6 n5 G# u0 E0 t) r8 ]) `+ _' D; h% X7 _
  “作为高端的产品,有进出口权的还好一点,但是一些低端的应用,可能因为涨价就不用了。最近电动自行车也受到一定影响,做电动自行车材料的厂家产量就下降很多,电动自行车涨几百就不行了。”/ z* t. z- k# f$ H

% \+ o+ v! x# a) @  胡伯平表示,稀土永磁材料只有5家能够跨国出口,他们必须拥有日立金属专利许可的。申请国外专利并不等于获得了出口权。目前一些企业打着获得国际专利的旗号,而实际只是在扩大自身宣传。
7 w9 u% E: C" h8 R  c! D+ X# b& n7 Z! A) \. A: u
  就国际钕铁硼材料技术的研究,胡伯平说:“没有什么特别的。大的研究已经在20年前就已经完成了,近20年主要是在做改进、改良的研究。因为我们和发达国家在工业基础上的差距比较大,这几年我们的装备逐渐在提高,国产装备已很接近国外水平,这主要是企业主导在做。大型的稀土永磁设备目前在东北、南京、无锡一带,现在已经基本实现国产化。记得我们20年前都靠引进,现在已经基本实现自产了。”! v* F5 }6 A0 ?$ z/ X
* j& r) S+ z* [% f
  一直以来可口可乐配方都为人津津乐道,其被视为绝密的配方至今被严守了长达120年。但是稀土,却少有人津津乐道。) w9 H$ }5 b" W# j/ s5 B& y/ T# j9 h
  K& k0 g9 F6 h8 A) g# q. s
  据了解,长期以来,日本掌握全球稀土提炼,烧结的绝大多数的专利,每个稀土加工企业要支付日本大量有关稀土配方和技术的专利费。这已成为业内不争的事实,只是没人愿意去诉说着其中的隐忧。
9 I& A9 w8 Z8 I* \# I1 @8 z/ q7 f% k& I0 X- f5 y1 f
  国内一些知名的大公司,诸如中科三环,产品几乎全部用于出口,所以必须购买国外磁粉专利,专利覆盖问题显得尤为突出。据了解,目前围绕稀土永磁的专利壁垒主要指的是第三代稀土永磁钕铁硼,其专利被日本和欧美企业所持有,使得我国的钕铁硼生产企业进入欧美和日本市场一直受到很大的限制。+ o) {' S6 R! T

8 A' `6 l4 c. x+ g  但是近年来美日等国在稀土配方领域的专利逐渐到期,这无疑为当前我们予以整合的稀土产业发展以契机。
" b, Q8 g# s, \% Z2 i6 G" b
1 _9 k' Q1 P' r& P  配方到期,) T1 C2 @$ }4 g% l3 P+ V& E$ I

0 Y9 T; }+ `8 ~( S& r  稀土永磁工艺酣战在即
" x9 m5 B1 ~: R1 i6 f
5 R" f3 U9 }3 m' {7 Z: P  文/本刊记者 章勇
$ i4 \, w6 H! z+ R8 h9 _# H# w, \/ S9 L, G
  你方唱罢我登台,是用来言说闹剧的。) O* Y; G/ r3 ?/ E

4 n/ m6 e' e7 e7 V3 x! }! A  可是在稀土永磁材料的世界里,似乎从来就是独角戏,一人独舞或者说少数人孤舞,即使再闹腾,那也是会渐行渐弱,渐行渐熄。% ^/ N8 T, T3 F# h. T1 i

& m. b& C2 D/ r- y' R2 \( i  目前,我国已有数百家稀土相关企业,形成稀土开采、选矿、分离、冶炼、材料、器件等完整的产业链。我国提供了世界稀土需求的90%以上,稀土永磁材料70%、稀土抛光粉50%、稀土发光材料69%和稀土贮氢材料44%。虽然我国现已经成为全球钕铁硼生产大国,但还需要购买专利技术。7 g' `1 v% C8 i5 G* Q7 v
; x' ~3 @# k4 f5 x
  据相关数据显示,目前国内企业中,只有五家公司拥有住友特殊金属公司的烧结钕铁硼磁体许可,而且这一专利许可的费用高达几百万美元。* i) r* A9 e, E3 x' p& Y, i

, J# B/ |8 ]* n3 L  但是似乎幸运的是,大家所热议的正是目前国际上大多数磁性材料专利都已经到期(美国市场上的专利将于2014年全部到期),国内磁性材料受限越来越少的话题。待到磁性材料专利全部到期,中国磁性材料就可以不受专利屏蔽自由进入国际市场,进一步扩大市场占有率。
& s& Y, \% K2 |% H( y3 e& E7 R2 y3 q
  可是,当一直以来国内呈现羞赧状的竞争格局非常态被打破,那一时间将引发新的革命。
5 J6 c, L" P' v. R7 P3 E
8 ^+ V" I. T; p* m  金属电子信息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张深根教授在接受《中国科技财富》记者采访时表示:下一阶段比拼的可是稀土永磁的新工艺。
; l8 S$ E+ c4 O9 ^2 U% ?
" K7 }4 Q  N* ~9 ^8 G6 W  悉数国内稀土永磁产业真实% b: Z: `# ]4 a' l8 w
( g! D- g# h6 O. U& i0 e: F) U. K
  据张深根教授向记者展示的其所撰写的相关材料显示,我国早在1968年便成立第一代1:5型钐钴永磁体研究小组,次年研发出磁能积(BH)max=21.3MGOe的64%Co-Sm磁体,但比西方国家晚了5年。至1976年开始研究第二代2:17型钐钴永磁体,于1978年研制出磁能积(BH)max=30.3MGOe的2:17型磁体,比西方国家晚了3年。2 h$ S2 L5 M! @

# |8 \/ A8 W) t  A) D  据悉,1981年,杨应昌院士开发ThMn12型系列稀土合金或世界公认。1983年,稍后日本、美国数月开始第三代2:14:1型钕铁硼永磁体,其核心专利均被日本、美国申请。1989年钢铁研究总院李卫教授研发出(BH)max=49.6MGOe钕铁硼磁体并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90年,王震西院士建立国内钕铁硼生产线可谓是功绩巨大的,而且成功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创办了中科三环。于1993年,中科三环、北京京磁和银纳金科于2000年、宁波韵声于2001年分别购买了日本住友特金钕铁硼专利。
4 @3 s. O$ Z: O" B0 u6 X" a4 K, M8 S8 E* h, l: F9 `
  据了解,1998年-2004年,时在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工作的张深根教授本人及其团队代表徐静、杨红川、袁永强等人等在“双盲”条件下独立研发快冷厚带(Strip Casting)技术和设备,申请并获中国发明专利(钕铁硼合金快冷厚带及其制造方法,专利号ZL01141410.3、合金快冷厚带设备和采用该设备的制造方法及其产品,专利号ZL02104122.9、贮氢合金及其快冷厚带制备工艺,专利号ZL02153166.8),期间得到太原盛开源公司帮助研发钕铁硼快冷厚带氢破碎工艺,申请并获中国发明专利(NdFeB快冷厚带的低温氢破碎工艺,专利号ZL02157925.3),为烧结钕铁硼SC+HD生产工艺奠定了基础。2002年我国钕铁硼年产量达到8000吨,成为第一大生产国。
5 N' U% g& A  E8 ], u; r1 `9 L  u+ p5 u( ^8 T# R
  但是,当张教授说道自己和团队研发的关于独立研发快冷厚带(Strip Casting)技术和设备一事时,有着这样的插曲:目前他正在等待北京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庭有关其科技成果侵权的判决结果。+ \! b' o& c0 v" t7 w% C, _

7 D/ R' t6 I3 [  ^  张教授在向记者展示的起诉书中写道:请求确认原告是2009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项目“稀土功能材料用高品质金属及合金快冷厚带产业化技术及装备”职务技术成果主要完成人并在该成果上署名;请求二被告依法向北京市及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书面提交原告作为2009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项目“稀土功能材料用高品质金属及合金快冷厚带产业化技术及装备”第一完成人的申请,补发原告奖励证书;请求二被告补发2009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项目“稀土功能材料用高品质金属及合金快冷厚带产业化技术及装备”成果奖金一万六千元;请求二被告支付精神损害赔偿一万元;判决被告支付本案的诉讼费。
: D( }  K4 b$ K2 v- R
; R, U* u" T/ K  在问及张教授并非为了赔偿而打此次官司的原因时,张教授表示,“其实我个人并不愿意主动打这场官司,但多位院士、同行、之前的同事、团队都认为没有尊重该项目实质性贡献者,有悖于科研诚信和创新性国家建设。”在谈话中,张教授显示了维权的信心和决心。0 R  f2 E* _/ v6 V7 v7 H, f7 H  j
6 B" P. k( N% Y) Q! {( g
  延续上述话题,张教授向记者介绍了2003年的国内钕铁硼的产业化情况。那一年,北京三吉利引进国内第一台500公斤SC炉并投产,开创了我国钕铁硼合金铸片专业化生产先河。同年,安泰科技购买了日本住友特金钕铁硼专利。
6 \2 y, x. x8 H* G' _. \. u, S* V; ^7 J3 \
  到了2004年沈阳中北和日本真空合资生产SC炉,太原开源推出500公斤HD炉,我国大规模采用SC+HD工艺生产烧结钕铁硼。2007年我国烧结钕铁硼产量47900吨,2010年估算达到80000吨(毛坯)。+ y1 m$ S( L: Y4 L
: F* D' K  \4 ]! u$ o6 B  n/ t
  据张教授介绍,同烧结钕铁硼产业相比,虽然粘结钕铁硼产业规模小很多,但一直保持着较好的发展势头。两种不同的工艺技术的应用领域却大有不同,烧结钕铁硼主要应用在大功率电机,比如风机、核磁等大型设备;而粘接钕铁硼主要用于体型稍小的电动汽车、手机等小电机应用的场所。
- J! {" y" g4 x8 t- a
9 r& d  b/ s) j& U! B6 |1 X  据了解,目前我国烧结钕铁硼生产企业共有百余家,主要分布在沪甬地区、京津地区和山西地区,年产能力大于3000t的企业大于6家,年产能力达到1000~3000t的企业大于11家,年产能力达到500~1000t的企业大于21家。我国烧结钐钴磁体生产企业十余家,主要分布在浙江、四川等地,年产500~600t。
' q7 E/ t1 t3 k( p# M8 @( W, D9 I: l' c) d3 R3 q$ }
  粘结磁体以各向同性粘结钕铁硼磁体为主,占据总量的95%以上。日本粘结生产企业主要有日本大同(各向同性钕铁硼)和爱知制钢(各向异性粘结钕铁硼),其余的粘结钕铁硼生产企业均在我国。目前我国粘结钕铁硼生产企业共有三十余家,代表性企业有上海爱普生、成都银河、宁波韵升、海美格(安泰科技)、英洛华、天越、江门粉末冶金厂、上海龙磁等。
1 }9 W" ~  a' [6 k( M8 f! j, Q6 y6 W: S4 m6 y
  据了解,1997-2007年,全球粘结钕铁硼产量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0%,我国的粘结钕铁硼产量快速增长,平均年增长率超过32%。2007年全球NdFeB粘结磁体产量5080吨,中国产量3000吨。2008年的粘结钕铁硼产量仍然增长了3%左右,全球粘结钕铁硼产量为5200t,中国粘结钕铁硼产量为3100t,占全球产量的60%。2009年我国粘结NdFeB产量4500吨。目前市场上产品95%以上为各向同性NdFeB粘结磁体,原料磁粉是由全球唯一专利磁粉供应商Magnequench的天津和泰国工厂供应。
4 Z( M* P0 X  B) \0 _$ a1 v; t3 {$ g1 i- L4 I& O% \, p5 i1 @
  一枝独秀难言技术隐忧
6 s, _  I9 o3 ?3 o  @7 ~- z( W$ ^* S0 ~2 E7 |5 C
  “我国稀土永磁行业在世界范围可谓一枝独秀。”
+ a7 l' U$ z% |, P6 y; F: q; J0 y3 U3 L
  就钕铁硼的国际背景而言,美国的钕铁硼产业已经没落,欧洲仅存德国真空(VAC)一家烧结钕铁硼企业,日本主要有3家钕铁硼生产企业(日立金属、TDK和信越化工),全球其余的烧结稀土永磁(包括钕铁硼磁体和钐钴磁体)生产企业全部集中在中国。
/ T( E7 j' Q( C  A1 O& D. R
- ?$ }. }; i8 e- `1 b) O& B. s: D8 M  近年来,电子产品向轻、薄、短、小等微型化、形状复杂化方向迅速发展,开发高性能粘结磁体势在必行。因各向异性NdFeB粘结磁体的磁性能是各向同性粘结磁体的2~4倍,磁体用量大大减少,不仅可满足电子产品微型化需求,而且节约了宝贵的稀土资源,提高产品的性能和竞争力。
! A6 a- Y: ]' h
7 e! T9 f+ [3 |" I% m2 ?, h3 g1 F  张教授介绍道,自1989年,日本三菱公司的Takeshita等报道HDDR工艺以来,人们围绕HDDR工艺、各向异性起因及各向异性机理等方面研究作了不懈的努力,并成功制备了高矫顽力各向异性NdFeB磁粉,这无疑大大提高了此种工艺在应用上的优势,使之成为目前唯一有效的可以直接获得各向异性粘结NdFeB磁粉的工艺,引起许多研究者的兴趣。有关各向异性粘结磁体的研究已进行了十几年,人们也期盼着它能尽快走入市场以满足微电机小型化和高效化的需求。近年来以日本爱知制钢为代表的先锋企业把HDDR法制取NdFeB工艺路线推向产业化,并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能力。
9 Z' d% ~) I$ Z4 p9 I. |
% ^; Q! N2 @8 Q! N  Z* j  张教授向记者坦言,随着各向异性稀土永磁磁粉推向市场,用户也被激活了,表现在越来越多的微电机生产厂家提出了对这类材料的迫切需求。然而,现实却是这类材料的发展速度并不快,主要问题有两方面:一是国内各向异性NdFeB磁粉产业化技术还没有突破,爱知制钢HDDR生产各向异性NdFeB磁粉的技术封锁;另一方面,各向异性NdFeB粘结磁体的成形产业化关键技术没有突破。
2 J- O: E8 O2 z, r8 t6 L( [1 U0 T; E. ]; T) i" x
  就目前国内稀土磁性材料专利情况,张教授介绍,我国所掌握的具有含金量是值得期待的,而目前可能的方向就是配方专利失效后的技术路径和工艺改良方面。日本住友金属掌握着上游原创性技术的垄断优势,属于重大专利。而国内在配方专利上已经下延到重大工艺技术方向,诸如前文所提到的“钕铁硼合金快冷厚带及其制造方法”之类的算是重大方向的专利技术。未来在先进工艺领域的竞争才是主要的。
7 u( Y7 a' _: ^1 I" n3 d+ @  c; N; m/ ]8 \: I; W: p' z
  谈到未来的稀土永磁产品的附加值问题,张教授表示,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就是企业确保自己产品的一致性、稳定性确保高品质;另一方面体现在生产材料的质量上,体现材料的应用水平。
' X; W' a3 ]# h+ q6 p- S6 g- p) b7 M  m7 @6 N
  立足北京,开拓稀土永磁产学研新格局+ Y( _) q* D9 X
# u8 @  l) J& _% G( h5 K3 m+ Z
  作为长期立身北京的一线专家,张教授可谓目睹着并亲身参与着北京稀土永磁产业的发展。$ t# W+ h+ }: l5 v- n

, B  r7 T9 F- o, j  ?3 j: T5 N  据了解,北京稀土永磁产业逐步从中低端发展到中高端,产品已进入音圈电机、核磁共振、汽车助力转向等高档磁体主要应用领域。
$ p, v# n+ M! [( g. W# t. \0 k: r0 J- j1 P0 {
  北京地区现已形成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航天航空大学等高校和国家磁学实验室、钢铁研究总院、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及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等院所为研究主体,以中科三环、钢铁研究总院、安泰科技、银纳金科和北京京磁等为生产基地的研究、中试、生产一体化的新格局。在国内拥有钕铁硼产品销售专利许可权的5家磁体企业中,4家为北京企业,分别为中科三环、安泰科技、银纳金科和北京京磁。北京已成为我国稀土永磁的研发中心和高档钕铁硼的生产基地,钕铁硼销售额占全国30%左右。5 k+ n4 U- x/ ?# F/ z

% F0 d  }' X: `. D  张教授说:“长期以来,国家和地方政府对稀土永磁材料给予了大力支持。在国家自然基金项目、973项目、863项目、“攻关”项目等的大力支持下,在高校、研究所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不仅我国的稀土永磁钕铁硼磁体产量居全球之最,而且磁体性能和品质逐年提高,与西方发达国家水平越来越近。比如,通常我们用最大磁能积和内禀矫顽力之和来衡量高性能磁体,我国少量的高档烧结钕铁硼磁体指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BH)max(MGOe)+Hcj(kOe)≈70。”
! j7 z$ H" p8 D; N
, s7 d$ a& \$ w) h  据张教授介绍,近年来,在市委和市政府战略布局指导下,北京市汽车产业,特别是新能源汽车得到迅猛发展。目前电机永磁环采用拼装单轴取向瓦形钕铁硼磁体的磁环,这种磁环不仅制造成本高,而且漏磁严重、动平衡差和磁极间过渡区大,进而影响电机效率。新能源汽车用驱动电机要求电机的工作效率高、性能稳定、体积小、重量轻、节能(节能15%以上)、数控性好(转速精度万分之一转)、噪声低等。0 o4 J, F5 o* ]/ t) m  E# _% ]
: x! Y- R8 i/ P- p( W/ u) u
  而北京科技大学为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HDDR各向异性NdFeB磁粉制备技术、辐向磁场注射成形和辐向磁场温压成形等技术进行成果产业化实施,以新能源汽车应用为龙头,联合北京三吉利新材料有限公司、大洋电机新动力科技有限公司和北京汽车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等进行产学研用结合,进行磁粉、磁体、电机设计和制造等产业链各环节紧密联系起来,设计、制造并装车考核试用北汽集团急需20kW、30kW、60kW、110kW和130kW新能源动力汽车用驱动永磁电机,为北京市汽车产业进入国内“第一梯队”和新能源汽车领先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L/ N$ L% I' H. A
$ w$ ^$ {9 L; a  在采访最后,谈到目前国家正强力整合的稀土产业,谈到江浙一带企业分化的格局,张教授观点鲜明,“两级分化对稀土产业的规范是有好处的,这里面肯定有些企业很痛苦,我也和业内很多企业打过交道,很多老板显得很头疼。但是如果能做好,通过此次稀土高价风波淘汰一批竞争力低的企业,重新整合行业内的希望就显得很关键,日本的稀土企业就几家。”8 q2 [' {6 g7 i! }( ^( G

& L0 g' S5 K! b7 |2 b  “但同时,这会逼迫相关企业实施技术革新,寻找新的技术路径,激发新的创新热情。但是话又说回来,毕竟什么东西都不能一刀切,很多企业不可能说变就变,我们得给人转型的时间和机会,狂风骤雨式的行为必将遭致众多企业的反对,而此将重伤他们积极置身产业发展,无论是投身稀土永磁哪个环节的积极性。”
6 R, l9 A+ k* b- A! V
9 r0 I0 G* m+ s5 {- [+ {  中国稀土产业的战略觉醒6 i9 H6 @- G/ A! a- P$ G

) {; G- x. e+ D3 h( E* T9 V  陈 志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经济学博
' v7 U$ O8 f5 ?9 N% B$ `7 m* m' x" d& @6 P
  我国的工业化道路非常特殊,特点之一就是总体技术路线实际上走的是发达国家根据自身资源禀赋与偏好、利用方式形成的路径,最核心的是以石油为基础的产业技术体系,而我国的能源结构却是以煤为主。令人感到尴尬的是,我国是名副其实的稀土大国,却也没逃脱这一命运,资源垄断并没有让我们主导产业的技术路线发展方向,成为产业生态系统的核心。因此,在多年稀土当“土”卖之后,中国的稀土资源战略逐渐调整,采取的种种措施使得中国的稀土上游厂商“1年赚的钱比过去10年的总和都多”。这其实是新的战略调整下,产业形态特别是价值链重构的一种必然。: T( ?- z2 p- H& T7 H
2 L! g/ k5 {  G/ Y% W% Z
  越来越重要的稀土
3 Y0 z) y+ r* P# C( H; |0 J! n" B4 G% _  `" x6 Q
  微量的稀土就能极大改变金属及非金属材料的性能,所以稀土在科技领域和国防建设方面应用广泛。在传统产业中,稀土作为发光材料、磁性材料、抛光粉、催化剂用于电视机、计算机、半导体芯片、光学镜头等领域。在新兴产业发展中,风力发电、新能源汽车、高端医疗装备、磁悬浮列车等需要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半导体照明、高性能信息显示和光电器件需要高端稀土发光材料,燃料电池发展需要稀土新型储氢材料,清洁燃油、环保装备更是需要高性能稀土催化材料。从这个意义上说,稀土作为这些新兴产业关键技术路线不可替代的投入,重要性越来越明显。
+ i  T1 J/ u8 \; }$ {& T  V! c0 c3 k/ R) I
  正是由于稀土的重要性,再加上全世界范围内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电动汽车、低碳技术等成为结构调整的共同方向,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保证稀土的供给,并积极部署相应的基础和应用研究。美国是一个典型国家,它在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中期一直是稀土产业的领导者。1982年,美国、澳大利亚、印度和巴西占据了世界产量的95%,美国氟碳铈矿的供应超过全世界供应总量的50%。但是由于中国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加速生产稀土原材料,导致美国不断收缩本土稀土矿的生产。美国本土2001年以后已经完全没有生产稀土,但一直保持稀土产品主要进口国和消费国的地位,每年进口的稀土基本都在15000吨以上。同时相关产业纷纷进行转移,直接消费稀土,例如美国的汽车产业、通信企业等纷纷将生产转移至中国。在中国不断压缩供应的新形势下,美国一直通过各种渠道给中国施压,同时着手恢复自己的稀土生产。虽然生产在美国一度消失,但美国一直都保持着稀土技术的全球领先。美国在催化、储氢等方面拥有很多原创专利,处于领先地位。在军工方面尤其突出,美国在稀土巨磁电阻材料、稀土超磁致伸缩材料等方面实力极强。; t5 ^$ h- m6 J3 y, g% J- C
7 Z3 B) m  T9 d/ t! L/ [
  在稀土领域另一个技术领先的国家是日本,它是彻头彻尾的资源贫乏国。但是日本几乎在稀土应用的每个领域都拥有原创性技术专利。尤其是稀土磁性材料,无论从研究人员数量还是取得的成果,都是世界第一。同时,日本在稀土功能材料及应用方面积极在华申请发明专利,已经成为在华申请和获取专利最大的国家。1998~2002年,日本在华申请专利429项,主要集中在永磁材料及应用、精密陶瓷、储氢材料与电池、稀土催化剂。日本的稀土战略更是显得处心积虑,很早就在中国精心选择了一批稳定的战略原料供应商。产业转移则是另外一种手段,日本在中国设立一些功能产品或下游产品合资企业,如在钕铁硼永磁材料方面,日本精工-爱普生将其生产线全部移至中国,三德和昭和等也在中国生产。中国公司往往沦为资源的提供者和生产者,还失去了创新的主动性。以钕铁硼永磁材料为例,其生产工序有熔炼、制粉、成型、烧结、后加工、表面处理六道生产工序,一些日本公司在中国包头的工厂往往加工到第二道工序就出口到日本继续深加工。同时,日本更多的是将消耗稀土的电子产品或元器件公司移师中国。为获得日趋紧俏的稀土矿,日本也开始寻找新的供应源,发展稀土节约技术和替代材料技术,并积极回收稀土元素。, a6 }. G$ }3 \7 Q4 l

* r6 W; y, M; d3 s' M: C) l/ u  中国的战略和损失
" S! e; s8 O9 B8 p. u
( `, ?: F2 c3 d' a  我国稀土的工业储量为3600万吨稀土氧化物,占世界的36.52%,并拥有世界罕见的吸附型离子矿稀土资源。从储量基础看,目前我国是8900万吨,占世界储量基础的59%以上。2008年,我国供应了世界上将近90%的稀土,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稀土消费国。但是由于一直以来,我国首先要解决产业做大的问题,高度重视前端的应用研究,主要关注于稀土分离和冶炼技术,而忽略了后端的应用研究,特别是中国高端应用环节一直明显欠缺。按照尼欧新材料公司的卡拉扬普洛斯估计,中国自身消费了全球稀土的65%,但这65%中的90%是由在中国设厂的日本、韩国、欧洲和美国公司消化的,剩下的10%中,又有85%用于冶金、机械、石化、玻璃、陶瓷等传统领域,仅有13%左右用在新兴领域。这样总体来看,我国稀土的高端应用仅占我国稀土消费量的0.8%。
" a" a/ L$ B% Y) _) J; x
2 t( i5 a0 ]6 x, u/ S- N4 e3 O- a  另外一个严重的现象就是产业组织结构分散,导致博弈主体众多,力量弱且分散。我国生产稀土企业大都产品同质,都独立对外,买家“货比三家”导致价格一直上不去。中国无法凭借产量上的垄断获取高额利润,一直没有拥有出口产品的定价权,屡次发生出口量增加、收入减少的现象。
* I- c- j  g5 L0 h( c1 ]! w  \
4 M7 |' m0 g9 y  l0 [2 }0 v  同时稀土价格机制一直不合理,资源成本还非常低,环境成本也可以忽略不计。由于国家政策的不稳定和地方利益的驱使,存在大量小规模、设施不完善的企业,稀土的环境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生产过程中会排放氟、硫等有害元素,酸性过高的废水以及放射性物质。一个鲜活的例子是内蒙古包头郊外的一个“尾矿湖”用来存储附近一座稀土矿的有毒稀土元素,以备进一步加工,结果湖里渗出的物质污染了周围的农田。既不能饮用,也不适宜灌溉。
9 {' n+ Y) ?# d9 ]  o/ `- |; q# }% l4 K" F* @  L" k( H
  战略调整下的稀土产业
" ^2 r/ \# g0 G8 W/ E
! c" H2 C; @6 Q  由于稀土资源不断流失,不能掌握高科技、高附加值的稀土深加工产品和应用产品技术,我国稀土战略开始明显调整。首当其冲的是稀土供给的从紧,采取了取消出口退税、征收关税、制定进入标准、执行冶炼分离指令性指标、出口配额等一系列措施,总量控制日趋严格。从各年国土资源部公布的开采总量控制指标和实际产量的对比情况看,由于监督、惩罚措施欠缺等原因,这些政策执行力度一直不够,从2006年到现在实际产量一直大于国土资源部公布的指标,这也导致稀土黑市交易、林地倒卖等现象。近日,工信部、国土部、发改委等六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全国稀土生产秩序专项整治行动的通知》,决定自2011年8月1日至12月31日开展稀土生产秩序专项整治行动,对稀土矿山和冶炼分离企业无计划、超计划生产,收购和销售非法开采的稀土矿产品等违法违规行为依法进行查处。同样是在8月底,环保部公布了《稀土企业环境保护核查工作指南》,涉及所有稀土企业,将分离冶炼企业列入限制发展类别,因此对于此类企业的核查将更加严格。
5 O4 J3 b0 v$ P3 w4 v8 D9 V* t3 r" ?
  供给面的从紧最容易、见效也最快,稀土价格近年特别是2011年上半年上涨飞快。最近在江西省赣州,由于指标用完,三大稀土矿产区停产,让产业链下游本已产能过剩的分离企业陷入困境,不得不大面积停工。特别是一些小规模的稀土分离厂在价格高涨时买了不少原矿,但由于稀土氧化物价格短期内有波动下调的趋势,导致很多稀土分离企业只要生产就会亏损。在这种情况下,私采滥挖不可避免。同时,由于资源的锐减,不少稀土企业开始将目光转向越南、老挝、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地区以及非洲地区,江西赣州最大的民营稀土冶炼分离厂虔东稀土股份有限公司在非洲已经有实质性进展。' W1 i$ h9 s  k5 u0 m$ _

# d' R7 s9 t1 e' O  当然,供给面的从紧也并不能真正改变稀土作为材料产业的基本特点,也就是产业链资源、应用两端驱动的本质,特别是下游高端应用方面的核心技术突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我国一直以来重生产设计轻装备,应用稀土新材料的元器件、终端应用器件的技术也落后于人,这使得稀土新材料的装备、重大产品关键技术、环境友好技术等成为未来特别是“十二五”时期的技术创新战略重点。& c! B8 y2 b* p

" L+ {" k$ k8 C! f  步步趋紧的政策应有所变化7 F3 t0 Z- d" I1 g9 V5 w* r

1 q! a! y5 ?4 E1 D4 o  从前一阶段的博弈结果看,中国损失巨大,同时还被锁定在既有的技术轨道中。我国政府已经充分意识到稀土的重要性,中国毕竟在一定时期内仍能掌握稀土资源。但是政策还是逐步要从单个突破变为整体的跃升,以便形成有利于中国稀土及相关产业发展的制度优势。
3 r2 i$ Q# E0 \( H: q9 S! d6 ^* i5 T" P; g
  第一,将资源适度留在地下应进一步考虑分类管理。对于目前稀土价格的波动和下游产业较痛苦的适应过程,我们应理性看待,毕竟这是产业政策必然带来的后果。我们必须继续严格执行国家管制制度,从开采、冶炼、销售、出口多环节入手,加大《稀土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指令计划、出口配额等已有政策执行力度,尽快制定并完善稀土行业准入条件、技术标准等配套政策,通过这些政策对目前下游产业中很多低附加值企业进行淘汰。
, t5 v* {4 `) x  O
( D$ Y% ^% b9 t/ ]5 m& j- v  政策应加强分类管理。鉴于中国稀土中轻、重稀土的不同价值,对一些中重稀土应该保护性开采,但对储量很大的轻稀土元素,应该根据市场需求来决定供应。同时国家应尽快出台相关战略储备方案,对钇、铥、镨等较为珍稀的中重稀土元素进行储备。毕竟与应用广泛的轻稀土相比,以钇、镝、铽等元素为代表的中重稀土金属是中国独有,更为稀缺,且多应用在国防、科技等尖端工业领域。
. K7 e3 E% ]! N- ^! `
: J* F  V4 ]( v$ m8 {) y8 H  第二,尽快形成产业发展的制度优势。应从产业准入、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布局、产业促进、生态环境等方面构建稳健、系统的产业政策体系。加快产业整合,形成2-3家大型稀土集团,加强定价话语权。鼓励企业利用资源优势,积极向下游拓展。完善稀土资源定价机制。考虑对资源类产品开征“权利金”和“特别收益金”,提高矿产资源税税率和补偿费率,特别是要提高南方离子型稀土矿的相关费率。尽快征收环境税。立稀土资源基金。通过公私合营方式,国家从稀土关税、资源税、出口配额等中进行转移,吸收企业、银行、社会等各方资金,进行稀土高新技术企业的风险投资和稀土产品储备,稳定地方政府收入。
; }5 ?& g, n7 B! K4 d2 q1 w
: l5 S8 U5 c  V' ]1 X& W  第三,立足资源和技术基础,不断推动技术创新。以高端应用为牵引开展系统研发,按照“整体推进、突出重点”的原则,加大对稀土产业技术开发研究资金的支持力度。对涉及到新能源、电动汽车、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端稀土材料技术,绿色化技术,提高资源回采率等关键领域,设立科技专项,以企业为主体,采取工程化组织模式,突破核心专利。同时应把稀土深加工和高端应用技术引进作为中外合作或合资的重要标准,促进相关技术落户我国,加快提升我国稀土产业的创新能力。为增强我国稀土产业的持续创新能力和发展后劲,我们应加强前瞻部署,加大稀土基础研究特别是加大应用基础研究的支持,提升知识和技术储备,改变目前技术创新不平衡的现状。
6 A& b4 {/ H3 J# p0 C! B' B0 \6 j+ e6 M4 z
  稀土永磁大放异彩9 p8 G9 W( ]& a1 x; ]- `7 ?8 W
) v7 Y8 V8 Z8 }$ G2 O0 `0 ?1 L
  赵彦辉 大通证券研究员. u* q& j' u1 W' s8 c' r+ n

4 q. @! y' G( n2 t$ k) k) X  稀土业“国4条”与“国22条”于2011年2月、5月相继出台,是行业今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行业今后发展的指导与方向,也体现了政策较好的连续性、稳定性和针对性。政策目的在稀土价格回归价值、大力发展深加工。其中价格回归价值为短期目标,大力发展深加工为中长期目标。如今,在以总量控制为主要措施之下,稀土价格回归价值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下一步的政策取向是发展深加工。2011年9月7日,国务院印发《“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方案》明确支撑战略新兴产业,稀土永磁直接受益。《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即将出台,稀土永磁业将重点发展基本没有悬念,期待的是各种细节,这也是稀土永磁业政策面上最大的期待。《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下半年也可能将出台,稀土永磁最大下游需求将进一步明确。明显,政策的盛宴将更加青睐于稀土永磁。
8 |$ `, M: s; e- R2 q& l9 O/ I2 {9 l/ j$ t
  政策调控初见成效2 X/ w2 [% Q2 D4 g- m' K
" j$ y8 C& k+ H9 y
  2010年10月10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的出台奠定行业发展政策基础。《决定》中提出了明确的新兴战略产业的发展目标。其中战略新兴产业增加值在GDP中占比被数量化,七大战略新兴产业在国民经济中何为支柱产业与何为先导产业也被明确提出。在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中,大多与稀土有关,稀土因此也成为名副其实的战略性资源,成为发展的重中之重。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中的新材料产业的功能性材料中,大力发展稀土功能材料位于首位,接下来依次为高性能膜材料、特种玻璃、功能陶瓷、半导体照明材料等新型功能材料。足见政策之高度重视。+ H$ C+ l) n+ \: i

; E% `- g) C$ F' Z  稀土行业战略性基础产业是行业定位,为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提供支撑,这是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需要,也是稀土行业存在的根本,而这是以稀土关键应用技术研发和产业化为基础的。其中稀土永磁业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再度被强调,优先发展概率较大。自今年上半年至今包钢稀土、宁波韵升、中科三环期间最大涨幅分别为 38.60%、32.55%、16.70%,期间涨幅分别为 3.93%、24.39%、1.08%,而同期行业指数与沪深300的涨幅分别为-16.64%,-17.07%。其中包钢稀土的上涨主要发生在上半年,宁波韵升与中科三环上涨主要发生在下半年,行业走势符合预期。这是因为行业分享政策盛宴,稀土价格回归价值,稀土永磁龙头公司成本成功转移,均取得较为理想业绩。对稀土永磁业,我们强调“不要被成本上涨这块浮云遮住望眼”。# l" A3 C) X* H  l- D

& W1 s$ W6 Q* l* W" ?$ f  成本上涨对钕铁硼业来讲有有利的一面,一是国内小厂商迫于压力而关闭,行业集中度得到提高,高端厂商受益于仍在增长的需求,订单增长。二是国外钕铁硼成本上涨更高,对国内需求增加,高端厂商也受益。: c: L$ i! C) J* D5 m6 D; J

1 f) t) P4 u& Y4 ~. v+ l  稀土产业确立深加工方向' j/ H$ ]$ \; h; z: \# i/ N
  t1 O6 C% F3 z. }
  稀土价格回归价值已取得阶段性成果,行业的发展的重心也由稀土价值回归逐渐向大力发展深加工这一终极目的转移。政策盛宴将更加青睐于稀土永磁产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中心环节。《国务院关于促进稀土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即“国22条”)于5月19日出台, “国22条”之终极目的为“加快转变稀土行业发展方式,促进行业健康持续发展”。其在产业链上可以具体化为保护资源、大力发展深加工。在行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以发展原则中,大力发展深加工是终极目的被突出出来。原则要求注意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整个稀土行业的政策先以控制资源总量为主,中长期来看,保护资源的目的在于行业的集约化发展,一方面是稀土价格与价值的统一,另一方面是高附加值的深加工业蓬勃发展。
# _1 r, L3 q3 j6 A! h
) f1 v2 l% L2 }  9月6日工信部部长苗圩指出,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将坚持五个原则。(如上表)不难看出,是对原有相关政策原则的一个总结,其中 “加快发展科技含量高、产业基础好、市场潜力大的关键新材料”及“走低碳环保、节能高效、循环安全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完全适用于稀土永磁,而稀土永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是业内首屈一指的。这符合我们对稀土永磁业进一步发展的预期,政策的稳定性与连续性较为明显。
9 ]0 G5 i- j6 e) q+ Z2 B. n  y" J- m+ L, {3 ?8 S8 e
  截至2010年底,我国新材料产业规模达到了6500亿元,与2005年相比年均增长20%。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发展思路中,关键新材料的自给率给予了量化的规定,使得其市场空间更加明确化。在发展思路中要求到2015年,突破一批国家建设亟需、引领未来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关键新材料的自给率提高到70%。接下来随着《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和《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 年)》的相继出台,对于稀土深加工的发展方向将更为明确。' t% t) \* x2 W$ p& [. ]

: ?( q. J) M3 x6 s: d5 k+ E  龙头企业获益深远
- c7 z3 l2 ^" A, o/ u& k' N0 K/ U" M& s. @
  目前国内主要稀土永磁龙头企业有包钢稀土、宁波韵升、中科三环等,产业政策调整对于大型龙头企业意义深远。7 m) c* k( ]3 M/ Q0 Y
) r. _8 g6 G# ^4 V" F4 b( j# o' r
  上半年稀土价格大幅上涨,金属钕价格同比上涨250%,这导致宁波韵升成本上升73.1%,高于收入增速,公司毛利率因此同比下降5.71个百分点。公司主营钕铁硼和电机两项业务,这两大主营业务占比同比没有发生较为明显的变化,尤其是毛利占比基本上没有变化。钕铁硼业务增速虽然高于电机业务36.3个百分点,但利润增速电机业业务却高于钕铁硼业务47.8个百分点。在成本上涨这一过程中,如何有效的将成本转嫁,并进一步拓展下游市场空间值得思考,目前宁波韵升普通电机业务结构在升级,下游最大的永磁电机需求产业——新能源汽车用电机未来空间无限。公司的一体化优势,使宁波韵升有望成为最早的新能源汽车受益者。/ Y3 h# a+ n8 [& R7 z, o
, `1 w( R+ }0 x8 ~& j3 d
  中科三环业绩的大幅增长主要来自于钕铁硼价格大幅上调,使得成本得到转嫁,同时,公司的产品结构也进一步向高端钕铁硼调整,这使得公司的综合毛利率较去年同期仅下降1.94个百分点,而第二季度单季度毛利率较第一季度提升了4.51个百分点,达到了历史平均水平以上。另外,公司的费用控制能力也是上半年的一个亮点,在业绩幅增长的背景之下,公司的期间费用率下降了5.31个百分点。1 z/ t9 I+ k6 l1 h# F! r

, K/ w" R% z7 j- _  由于公司技术实力突出,按单生产等待市场需求,稀土价格上涨反使得公司的产品结构被动得到提升,如今公司的中高端钕铁硼占比已经达到90%以上。公司的主营业务突出的优势十分明显,且地位稳定。上半年主营中收入构成与毛利构成中钕铁硼业务占比分别为98.83%、99.53%,同比小幅增加了1.17和0.03个百分点。中科三环现有产能为12000吨钕铁硼,定向增发后,产量可达18000吨,生产规模大幅扩大50%,且全部为新能源汽车、节能家电、风机等高端钕铁硼,这使得公司的产品结构得到大幅改善。项目建设期为三年,但公司视市场情况可能以自有资金先行建设,这使得新产品的投产速度可能加快。
1 a& U) L. S2 G& Q/ J/ C
0 V- d- d5 M6 M9 L  h  稀土价格国内差价较大,这可以导致国内公司出口增加,而且成本上涨导致国内小公司的关闭对行业龙头有利,这会使得国内高端钕铁硼生产商定单较原来有增加,上半年国内龙头企业的业绩也说明了这点。我们认为这种情况将会延续下去,作为行业龙头,将较为深度受益于因稀土价格上涨而造成的中国钕铁硼业的相对成本优势。+ K6 Q' |7 W1 Y3 X
& W- i/ r0 t/ R
  稀土永磁产业的风险对于不同的企业,所受到的影响来源是不同的,主要在于可能的国家的支持政策推进缓慢或执行力度低于预期,经济结构调整推进步伐低于预期,新增下游需求启动时间低于预期。或是稀土继续大幅上涨继续带来成本压力,成本转嫁能力不及预期,下游消费永磁市场诸如新能源汽车量产速度低于预期等。3 e! W- a: A" b- H$ \

% G+ |" g- I0 s) W+ w来源:中国经营报
革命尚未成功,我们还须签到! ...

1145

主题

10万

铜板

2

好友

传奇会员

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

积分
21816

灌水勋章活跃勋章冰雪节勋章

QQ
发表于 2013-11-13 09:12 | 显示全部楼层
进来看看了

评分

参与人数 1铜板 +1 收起 理由
admin + 1 亲,你好快哦~~~

查看全部评分

加强科技支撑和引领  实现地质找矿新突破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在线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