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毅
2 y* Y8 n: ^6 b3 u$ O% m3 T6 U( k( U+ }4 _% O0 D
有报道称,内蒙古自治区日前宣布将进一步提高煤炭产业准入门槛,推动煤炭企业整合重组。专家指出,准入门槛的提高将进一步压缩民营煤企的生存空间;集中度的提高,也将增加矿区移民的难度,进而减缓煤炭重组的进度。
L6 g* Z. ~0 x1 f# e1 i S% j$ V. n! J% J8 n$ |. t7 G# n
准入门槛突然大幅提高 V1 h) E$ B. c; E& \0 z7 S3 j
. F5 f, a/ K* Q1 X7 T: j
按照内蒙古新制定的矿业开发准入标准,今后褐煤开发井工矿的年开采规模不得低于300万吨,露天煤矿的年开采规模不得低于500万吨;其他煤种的井工矿年开采规模不得低于120万吨,矿井的煤炭资源平均回采率不得低于70%。
$ h$ _7 g" ?+ f: s
( K9 m/ j# ^ Z% k, d 另据了解,为了提高矿产资源开发集中度,内蒙古还将加大对现有矿山的整合重组力度。内蒙古力争在2012年底前,使年生产规模在45万吨以下的煤矿全部退出市场。煤炭企业兼并重组将由自治区统一部署,到2013年底全自治区的地方煤炭生产企业数量要控制在80户至100户。
0 F" G2 C( n! } v) P. E9 q( c# B) d9 H# ?5 |8 @
而内蒙古在今年3月下发的《内蒙古自治区煤炭企业兼并重组工作方案》(下称《方案》)中提出,从2011年到2013年底,通过兼并重组,全自治区煤炭企业将从现有的353家减少到80至100家;并规定,2013年底,生产规模在120万吨以下的煤炭生产企业将全部退出市场。相较之下,准入门槛大幅提高。
* l& r. t3 d% a6 D
( h H# Z! |( u5 _5 A1 K1 M 民企生存空间再被压缩) S; h' u6 U, I! c3 Z
( e+ c1 Y3 q8 `6 J
内蒙古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于光军在接受《第一财经(微博)日报》采访时表示,由于内蒙古之前确定的年产量120万吨的门槛过低,导致目前煤矿开发权的竞争异常激烈,因此自治区再次提高门槛,以减少入围企业数量。“这就是家有梧桐树、不愁金凤凰。”于光军说。
! [) H6 w) R8 ~1 F2 A
7 Q K- |5 }+ ^: w/ e' [7 U 与此同时,由于目前煤炭市场仍处在很热的状态,因此自治区各地也有可能在自治区标准统一上调的基础上再次上调本地重组标准。这意味着企业在鄂尔多斯、锡盟等地面临的实际门槛甚至还将高于调整后的300万~500万吨/年。
8 ] N) k+ V! L$ t x7 Y; Z
* o: z4 D! B- j; y 于光军坦言,从目前的形势看,重组门槛越是提高,民营煤企的优势就越小。“与最初制定的120万吨标准相比,如今的300万吨、500万吨标准,内蒙古的伊泰等大型民企承担起来会吃力不少,更不说众多小企业,”于光军说,“这无疑将民营企业的生存空间大大压缩。”- Q9 H6 o9 a1 m7 |$ M
( C6 i$ e0 [- Y# f1 ^* {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煤炭经济研究中心教授邢雷告诉本报,新标准要求矿井的煤炭资源平均回采率不得低于70%。但早期的煤矿均用属炮采,即使用炸药开采,回采率仅在30%左右;而目前只有大型煤企使用的综采设备可达到70%的回采率。
) i A* e& c3 w4 N. ~6 f
5 Y: U* Y. Y# R" ] 邢雷称,内蒙古绝大部分大型民营煤企都在蒙西地区,而蒙东地区较少。此次上调准入门槛后,蒙东地区的民营煤企或将大量消失。
$ L1 v* K1 ^" i4 |& k: H& N
! b9 V+ S D( \, l 矿区移民难度增加
7 q5 h1 i9 w9 G2 a/ U" I) ^; ^0 O
0 F1 m. t. o% T/ Q9 m 于光军同时指出,门槛上调、集中度的加强也导致了矿区移民难、规模增大等一系列问题。据介绍,伴随着内蒙古风起云涌的煤炭资源重组,当地的矿区移民工作也陆续展开,但由于补贴标准各异,进展并不顺利。而集中度的加强无疑使更多的牧民从矿区迁出。
- x$ b( i9 L: A7 Z5 x! D; q% I; n! `; M; ]" y
于光军告诉本报,大型央企、国企给的移民补贴标准很高,而当地民企就无法拿出这么多资金。而各大央企、国企的补贴标准也五花八门,没有统一。以搬迁补贴费为例,不同矿区的补贴费为3万元到5万元不等,差别较大。但当地牧民无疑会以最高标准要求补贴,由此使矿区移民更加复杂,也减缓了煤炭重组的进度。
?* t; l# f. q7 j3 h5 {# K* 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