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q' w2 Z, Y, [2 u 因为疏忽懈怠,谎话连篇,就连最后时刻的“两个彻底”,也纯属骗人,康菲在中国,正陷入一场空前的道义危机。现在的康菲中国,就像那个不断喊“狼来了”的孩子,已经无人相信他的话了,哪怕是真话。+ B- l. ?1 y$ z; O( N |0 N$ p
3 K, b, s, E" H1 q0 h* } 我向来不太认可对一个企业进行过多的道德审判,对一个全球顶级企业更是如此,因为它能走到今天,自有它的过人甚至伟大之处。但康菲今天的所作所为,道德瑕疵如此明显,不仅和它的地位不相称,更和“伟大”沾不上边。将康菲昔日的“伟大”和今天在中国的丑陋表现联系在一起,我们看到了一个大企业文化深处的“精神分裂”,也看到了它的“两面性”。试想一下,如果康菲中国总裁司徒瑞,或者是他的美国上司穆礼怀(康菲的缔造者,他本该在明年“功成身退”了),在美国国会作证时也这样谎话连篇,等待他的将是一个怎样的下场?
! v; m4 ~. q3 i+ z, _ O6 E , e/ }) v+ z9 z. h# M
历史上的康菲,2002年由康纳和与菲利普斯重组而成。实际上,中海油过去的合作对象,是菲利普斯,重组之后,才变成了康菲。作为全美第三大石油企业,第一大炼化企业,在财富500强中排第12位。康菲是中海油的长期合作伙伴,上世纪90年代进入中国海洋油气开采领域。由于它在该领域的技术优势,可以弥补中国企业在这方面的不足,所以它到中国来淘金,是我们欢迎和需要的,客观上,它也确实为中国的海油开采做出了贡献。我们这么评价康菲,表明我们对康菲没有任何成见!
4 z5 J9 Y; A( P
! G! L$ }/ G, s) ?; T$ Q. ^ 但康菲如果不想就此沉沦,它就必须拯救自己。它可以一时失足,但终究要回到人类伦理的轨道上,否则,它该如何向世人交代,又该如何向它的股东交代呢?我想,这一把火应该烧到它的管理层,在康菲内部,该有人为此事负责,不是司徒瑞,就应该是别人。这是惯例,不论是BP,还是大连石化,出了问题后,不都是这样“以谢天下”的吗?康菲总部应该有明确的态度,表明它在价值观上还没有彻底沦陷,也表明康菲中国的所作所为并不代表康菲文化的“精髓”。而国际主流媒体也应该“监督”康菲这样做,就像去年BP墨湾漏油时那样。遗憾的是,这一次国际媒体关心的不是溢油事件本身的是非曲直,而是要看中国政府如何“收场”,颇有点“隔岸观火”的意味。(桂俊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