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中国国土资源报(2011年9月2日) 9 n( S% W' \1 `
编者按:有这样一群人,当我们闲庭信步时,他们正在山野间驰骋;当我们坐在办公桌前时,他们却在跋山涉水,劈波斩浪;当我们品味着丰盛的餐食时,他们却啃着干粮;当我们享受天伦之乐时,他们正在没有星星的夜晚静静守望;当我们陪伴在父母子女身旁时,他们正读着迟到的信件默默感伤;他们踏遍名山大川,攀缘悬崖峭壁;舍弃城市的繁华与喧嚣,远离亲人温暖的怀抱;忍受着寒冷与饥饿,坚守着清贫与孤独……无论身处什么样的环境,他们始终默默坚守,把自己的青春与热血全部献给了祖国的地质事业。他们就是可敬又可爱的地质队员!浙江第七地质大队就是地质大军中的一个典型代表。
; ~; o+ o# p: _' u0 ]+ G 2011年9月1日,国土资源部、中共浙江省委授予浙江省第七地质大队荣誉称号命名大会暨先进事迹报告会在浙江召开。情景报告会主题——《坚守精神高地 实现找矿突破——我把青春献给你》,道出了全国地质队员的心声。让我们撷取报告会发言片段,听一听他们的故事。
8 o/ ]5 T2 `' I# z- ]7 F3 C 找矿的人生是灿烂的
: p5 A1 A: k" W6 p2 k+ @ □ 浙江省第七地质大队队长 陈启强 B- S ?$ s+ y- y
我是地质二代,父亲是七队的老地质队员,我1978年参加地质工作,对地质工作有亲身的经历和感受。
7 g \2 \4 N* s7 }6 V 地质队员常年扎根深山,基本无法照顾家庭,甚至连老婆生孩子也无法陪在身边。原队长沈庭槐的老婆生孩子时,七八名职工用门板抬着从矿区冒雨走了10多里山路赶到医院,才保住了母女的性命,而他自己却因工作需要一直坚持在岗位上。地质工作人员分散,流动性大,时间短的3~5天就要搬一次家,随队职工子女有的要换4~5所学校才能读完小学。年轻地质队员最痛苦的是野外生活的寂寞。为了找矿,有的职工把一生都献给了地质事业。年轻共产党员金军在老硐调查时不幸牺牲,年仅22岁。
( h6 m$ k8 V) l, A1 z6 i+ e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本世纪初,国家对地质勘查的投入逐步减少甚至没有项目,我们一下子被推向社会。这段时期,地质人真的很苦。为了生存,许多地质职工纷纷转行下海,摆地摊,养水獭狸,蹬三轮车……而队里为维持生计,开过小型萤石矿,办过皮包公司。
$ I" x, r `0 V5 G4 U4 g 尽管很艰苦,尽管很困难,但为国找矿的精神一直没有变。我们依然坚信,经济发展离不开矿产资源,因此,大队一直保留了20人左右的专业地质找矿队伍。实践证明这种坚守是正确的。这20多人如今成为队里的技术骨干力量。54年来,我们也取得了辉煌的找矿成绩——在丽水地区探明57种矿产,查明了13个大型矿床、20多个中型矿床,潜在经济价值超800亿元。6 v+ H; r" v$ _
2006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地质工作迎来了又一个春天。为此,我们推出新的举措:, Z+ n I9 A b# r9 H1 D8 Z$ P
一是及时调整发展战略,坚持地质立队,加强地质找矿。
% M+ b. n* X- v& \: o) z 二是大力弘扬“三光荣”精神,并赋予新的内涵,树立起“为矿而生,为矿而喜,为矿而忧”的历史使命;积极倡导“为国家找出大矿,这样的人生是灿烂的,也是幸福的”。
. s' M& {) T/ }, \ 三是高度重视人才建设。为调动青年的工作积极性,我们开展了“百人团队”建设活动。分批分期大胆选拔100个表现突出的人才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在工资、奖金、住房和福利方面给予倾斜,在政治上培养,组织上发展,业务上支持,为其充分展示才华提供舞台。
! Z+ l* r% j' c 四是关注民生,打造和谐。把收入分配向野外一线职工倾斜;退休人员工资偏低,队上就拿出自有资金补助。6 w" z% _# e+ f+ B3 d
建队50多年来,我们得到过很多荣誉。作为一个地质队长,我现在有四个最大的心愿,一是在任期内找到一到两个大矿;二是努力发展经济,让职工过上好日子。三是想在杭州造一栋办公大楼,使七队在杭州有一个立身之地。四是打造一支和谐稳定、积极向上的地勘团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