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新县笔架山林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文本&说明书(评审稿)
清新县笔架山林场
二00九年十一月
目 录
前 言 1
1 土地资源及利用状况 2
1.1 土地利用现状 2
1.2土地利用特点 2
1.3土地利用存在问题及其对策 2
2 规划目标 3
2.1 规划目标 3
2.2 具体目标 3
2.2.1 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目标 3
2.2.2 建设用地规模控制目标 3
2.3 土地利用原则、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 4
3 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 5
3.1 原则 5
3.2 调整方案 5
4 土地用途分区 9
4.1 基本农田保护区 9
4.2 一般农地区 9
4.3 林业用地区 10
4.5 村镇建设用地区 10
4.6 独立建设用地区 10
4.7 风景旅游用地区 11
4.8 自然和人文景观保护区 11
5 耕地和优质农用地保护 12
5.1 耕地保护 12
5.1.1 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利用各种渠道补充耕地 12
5.1.2 改善耕地生产条件,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12
5.2 确定合理的基本农田结构和布局 12
5.3 管护措施 12
5.3.1 经济补偿 12
5.3.2 政策引导 13
5.3.3 公众参与 13
5.3.4 监控监督 13
6 土地利用空间管制 14
6.1 允许建设区 14
6.2 禁止建设区 14
6.3 限制建设区 14
7 重点项目用地 15
7.1 旅游项目用地 15
7.2 房地产项目 15
8 土地生态建设 16
8.1 目标 16
8.2 生态用地规划 16
8.2 保障措施 17
9 规划实施对策与措施 19
9.1 加强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 19
9.2 建立激励约束机制,促进土地集约利用 19
9.3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力度 19
9.4 加强土地用途管制 19
9.5 推进规划管理信息化建设 19
9.6 建立与完善公众参与制度,强化公众监督职能 20
9.7 提高相关法律意识,切实加强土地规划执法监察 20
附 表 21
附表1 笔架山林场土地利用主要调控指标表 22
附表2 笔架山林场基本农田结构分解表 23
附表3 笔架山林场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表 24
附表4 笔架山林场建设用地控制指标表 25
附表5 笔架山林场重点建设项目用地规划表 26
附表6 笔架山林场土地用途分区面积统计表 27
附表7 笔架山林场规划期间各类用地平衡表 28
说 明 书 29
1 上一轮规划实施评价 30
1.1 上轮规划主要指标实施情况 30
1.2 上轮规划取得成效分析 30
1.3 上轮规划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2 规划修编的必要性 32
2.1 经济转型期对土地合理利用的要求 32
2.2 科学发展观对土地合理利用的要求 32
2.3 经济社会发展对土地利用规划修编的需求 32
3 编制规划的工作过程 33
3.1 准备阶段 33
3.2 资料收集、实地调研与数据分析阶段 33
3.3 综合协调平衡和编制规划方案阶段 33
3.4 成果验收与上报审批阶段 33
4 规划指标思想和原则 34
4.1 指导思想 34
4.2 规划原则 34
5 规划基础资料与数据来源说明 35
6 土地利用现状 37
6.1农用地 37
6.2 建设用地 37
6.3 未利用地 37
7 规划期间土地供需状况 38
8 规划目标确定的依据 38
8.1 社会经济指标的确定 38
8.1.1 人口指标 38
8.1.2 城镇化水平 39
8.1.3 地区生产总值 40
8.2 建设用地规模 40
9 基本农田保护区调整说明 42
10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分区的说明 43
11 规划衔接情况 44
11.1 与上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说明 44
11.2 与相关规划的衔接情况 44
12 规划实施措施制定的依据 46
12.1 法规条例依据 46
12.2 相关规划和资料依据 46
12.3 理论依据 47
13 规划方案的可行性评价 48
13.1 规划基础数据可靠,规划依据充分 48
13.2 规划重点突出,用地布局较为合理 48
13.3 规划控制指标合理可行 48
14 规划方案的环境影响评价 49
14.1 技术路线 49
14.2 影响识别 50
14.3 规划实施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50
15 规划成果 51
15.1 文字成果 51
15.2 表格成果 51
15.3 图件成果 51
15.4 数据库成果 51
前 言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要求以及当地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保护等在空间和时间上所作的总体安排和布局,是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重要依据,是土地参与宏观调控和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的一项基本手段。
为了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切实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统筹安排各业用地,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保障社会经济又快又好发展,促进社会、经济、生态三者可持续发展,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9] 51号)以及《清远市清新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进行编制。
本次规划修编之际,笔架山林场正面临着经济发展的新形势,需协调各种用地矛盾,保障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因此,本次规划修编的任务是:在用地指标约束的前提下,优先保障重点建设项目的用地需求,落实县级规划划定的城乡用地规模边界和扩展边界,把县级规划中提出的各类用地指标分解到村委会,落实到地块。
本规划以2005年为规划基础年,规划期限为2006-2020年,其中近期规划目标年为2010年,远期规划目标年为2020年。
本次规划范围为笔架山林场所辖全部土地,面积为96.53平方公里,辖七个工区,分别是三坑滩村、坑尾村、坑口村、根竹园村、车头村、中山村以及田边村。
1 土地资源及利用状况
笔架山林场位于清新县南部,距县城3公里,东邻清城区,南与太和镇、清城区交界;西北龙颈镇,北靠禾云镇。属丘陵山区,是一个山多田少的地方。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0.6-21.6℃,一月平均气温11.5-12℃,七月平均气温28.4-28.8℃,年降雨量2200-2600毫米。
笔架山林场是笔架山林场人民政府所在地,本场总面积96.53平方公里,下辖辖七个工区(七个村委会)。本场2005年总人口3510人,场内经济以旅游业为主,农业方面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积极发展水产、蔬菜、畜牧、家禽等产业。
1.1 土地利用现状
根据2005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2005年全场土地总面积9653公顷,其中农用地9464公顷,建设用地95公顷,未利用地94公顷。
1.2土地利用特点
笔架山林场土地利用以林地为主,建设用地占的比例很小。土地利用方式较单一。
1.3土地利用存在问题及其对策
土地利用结构不均,林地占地比例大。农村居民点布局分散。此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的经济收益往往低于第二、三产业的经济收益,出现了弃耕从工、从商的现象,导致一些耕地丢荒,造成农用地资源的浪费。
针对这个问题,应根据土地供需实际情况,合理制定土地分类和用途分区规划,优化土地利用结构,重视土地利用监管和教育工作,适度扩大土地利用的广度和深度,控制和引导笔架山林场的土地利用,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
2 规划目标
2.1 规划目标
土地利用总体目标为:
加强土地宏观调控和土地利用空间管制及用途管制,合理调整和不断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益,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土地保障。
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合理调整农用地结构,保障笔架山林场的粮食生产能力。
严格按照空间管制的要求,严禁在场内的禁止建设区内进行一切的与保护生态环境相违背的建设项目。
通过规划控制和经济机制的引导,保障土地的有效供给,提高“解难题,保发展”的能力,保障重点建设项目用地;提高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形成。
开展国土资源综合整治,促进空间管制和土地用途分区,对土地利用的指导作用。
2.2 具体目标
2.2.1 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目标
笔架山林场2005年末耕地面积136公顷,占全场土地总面积的 1.41%。
规划到2010年笔架山林场耕地保有量面积为105公顷,到规划期末2020年耕地保有量面积不低于103公顷。
规划期间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为101公顷。
2.2.2 建设用地规模控制目标
建设用地总规模:2005年,建设用地总面积为95公顷,2010年的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105公顷以内,2020年控制在163公顷以内。
城乡建设用地规模:2005年,笔架山林场城乡建设用地总面积为55公顷,至2010年城乡建设用地控制在49公顷以内,2020年控制在75公顷以内。
城镇工矿用地规模:2005年笔架山林场城镇工矿用地面积为6公顷,规划至2010年全场城镇工矿用地面积不超过32公顷,2020年不超过57公顷。
2.3 土地利用原则、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
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重点保障产业建设用地,适当控制村镇用地,加强土地生态建设与保护;积极推进城乡建设用地整理,建立城乡统筹发展、社区安全便利、环境友好健康、资源集约高效的土地利用体系,保障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3 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
3.1 原则
(1)严格控制非农建设用地规模,在充分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基础上实事求是预测各业用地需求;
(2)以供给引导需求,统筹安排各业用地;
(3)盘活存量土地,优化配置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
(4)注重土地管理,努力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3.2 调整方案
《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市县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指导意见的意见》(国土资厅发[2009]51号)将土地利用现状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三大类和十一个二级地类类型,根据笔架山林场土地利用现状及规划目标,对土地利用现状结构作出调整,详见表3-1。
表3-1 一级类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表 单位:公顷
地类
项 目 农用地 建设用地 未利用地 总面积
基期
(2005年) 面积 9464 95 94 9653
比重(%) 98.04% 0.98% 0.98% 100%
2010年 面积 9454 105 94 9653
比重(%) 97.94% 1.09% 0.98% 100%
2020年 面积 9397 163 93 9653
比重(%) 97.35% 1.69% 0.96% 100%
2006~2010年 面积增减 -10 10 -1 0
2011~2020年 面积增减 -57 58 -1 0
2006~2020年 面积增减 -67 68 -1 0
(1)农用地
2005年笔架山林场农用地为946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98.04%;到2010年调整为945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97.94%,比基期年减少9公顷;到2020年调整为939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97.35%,比基期年减少了67公顷。
其中:
2005年耕地面积为136.21公顷,至2010年将减少15公顷;至2020年将减少30公顷。
2005年园地面积19公顷,规划期内园地面积保持不变。
2005年林地面积9280公顷,2010年调整为9257公顷,比2005年减少了23公顷;2020年调整为9233公顷,比2005年减少了47公顷。
2005年其他农用地面积28公顷,2010年为57公顷, 2020年调整为38公顷,比2005年增加了10公顷。
表3-2 农用地结构调整表 单位:公顷
指标 年份 耕地 园地 林地 其它农
用地 合计
面积
2005 136 19 9280 28 9464
2010 121 19 9257 57 9454
2020 107 19 9233 38 9397
面积
增减 2006~2010 -15 0 -23 29 -10
2011~2020 -15 0 -23 -19 -57
2006~2020 -29 0 -47 10 -67
占农用地比例(%) 2005 1.44% 0.20% 98.06% 0.30% 100%
2010 1.28% 0.20% 97.91% 0.60% 100%
2020 1.13% 0.20% 98.26% 0.41% 100%
占总面积比例(%) 2005 1.41% 0.20% 96.14% 0.29% 98.04%
2010 1.26% 0.20% 95.90% 0.59% 97.94%
2020 1.10% 0.20% 95.66% 0.40% 97.35%
(2)建设用地
2005年建设用地9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为0.98%;2010年调整为105公顷,比2005年增加1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为1.09%;2020年调整为163公顷,比2005年增加6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为1.69%。
其中:
2005年城乡建设用地55公顷,2010年调整为49公顷,比2005年减少6公顷;2020年调整为75公顷,比2005年增加20公顷。
2005年交通水利用地40公顷,2010年调整为39公顷,比2005年减少1公顷;2020年调整为46公顷,比2005年增加6公顷。
2005年其他建设用地0公顷,2010年调整为17公顷,比2005年增加17公顷,2020年调整为42公顷,比2005年增加42公顷。
表3-3 建设用地结构调整表 单位:公顷
指标 年份 城乡建设用地 交通水利用地 其他建设用地 合计
面积 2005 55 40 0 95
2010 49 39 17 105
2020 75 46 42 163
面积增减 2006~2010 -6 -1 17 10
2011~2020 26 7 25 58
2006~2020 20 6 42 68
占建设用地比例(%) 2005 57.76% 42.24% 0.00% 100%
2010 46.67% 37.40% 15.94% 100%
2020 45.80% 28.51% 25.70% 100%
占总面积比例(%) 2005 0.57% 0.42% 0.00% 0.98%
2010 0.51% 0.41% 0.17% 1.09%
2020 0.77% 0.48% 0.43% 1.69%
(3)未利用地
2005年笔架山林场未利用地9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98%;2010年调整为9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98%,比2005年减少1公顷;2020年调整为9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96%,比2005年减少1公顷。
4 土地用途分区
4.1 基本农田保护区
基本农田保护区是指主要对耕地及其他优质农用地进行特殊保护和管理规划的土地用途区。主要分布在本场的河谷、山谷,总面积117公顷,占本场总面积的1.21%。本区土地使用管制规则如下:
(1)区内土地主要用作基本农田和直接为基本农田服务的农田道路、水利、农田防护林及其他农业设施;区内的一般耕地,应按照基本农田管制政策进行管护。
(2)区内现有非农建设用地和其他零星农用地应当整理、复垦或调整为基本农田,规划期间确实不能复垦或调整的,可保留现状用途,但不得扩大面积;
(3)禁止占用区内土地进行非农建设,禁止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内建房、建窑、建坟、挖砂、采矿、取土、堆放固体废弃物或者进行其他破坏基本农田的活动;禁止占用基本农田发展林果业和挖塘养鱼。
4.2 一般农地区
一般农地区是指为农业生产发展需要划定的土地用途区。包括:现有成片的果园、桑园、茶园、橡胶园等种植园用地;畜禽和水产养殖用地;城镇绿化隔离带用地;规划期间通过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等活动增加的集中连片成片耕地和园地;为农业生产和生态建设服务的农田防护林、农村道路、农田水利等其他农业设施,以及农田之间的零星土地。除已列入基本农田,林业用地、牧业用地、城镇村、独立建设等土地用途区内的耕地外,其余耕地原则上均应划入一般农地区。一般农业区的总面积10公顷,占本场总面积的0.10%。使用管制规则:
(1)区内土地主要为耕地、园地、畜禽水产养殖地和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农村道路、农田水利、农田防护林及其他农业设施用地;
(2)区内现有非农建设用地和其他零星农用地应当优先整理、复垦或调整为耕地、园地,规划期间确实不能整理、复垦或调整的,可保留现状用途,但不得扩大面积;
(3)禁止占用区内土地进行非农建设,不得破坏、污染和荒芜区内土地。
4.3 林业用地区
林业用地区是指是指为林业发展需要划定的土地用途区。主要分布在 本场的丘陵山区,总面积3502公顷,占本场总面积的36.30%。本区土地使用管制规则如下:
(1)区内土地主要用于林业生产,以及直接为林业生产和生态建设服务的营林设施;
(2)区内现有非农建设用地应当按其适宜性调整为林地或其他类型的营林设施用地,规划期间确实不能调整的,可保留现状用途,但不得扩大面积;
(3)区内零星耕地因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需要可转为林地;
(4)禁止占用区内有土地进行非农建设,不得占用区内土地进行毁林开垦、采石、挖沙、取土等活动。
4.5 村镇建设用地区
村镇建设用地区是指为农村居民点(村庄和集镇)发展需要划定的土地用途区。本区面积17公顷,占本场总面积的0.18%。
本区土地使用管制规则如下:
(1)区内土地主要用于村镇建设,须符合经批准的村庄和集镇建设规划;
(2)区内城镇建设应优先利用现有低效建设用地、闲置地和废弃地;
(3)区内农用地在批准改变用途之前,应当按原用途使用,不得荒芜。
4.6 独立建设用地区
独立建设用地区是指为独立于城镇村之外的采矿地以及其他独立建设用地发展需要划定的土地用途区。本区面积57公顷,占全场总面积的0.60%。本区土地使用管制规则如下:
(1)区内土地主要用于采矿业以及不宜在居民点内配置的工业用地;
(2)区内土地使用应符合经批准的工矿建设规划;
(3)区内因生产建设挖损、塌陷、压占的土地应及时复垦;
(4)区内建设应优先利用现有低效建设用地、闲置地和废弃地;
(5)区内农用地在批准改变用途之前,应当按原用途使用,不得荒芜。
4.7 风景旅游用地区
风景旅游用地区是指具有一定游览条件和旅游设施,为人们进行观赏、休憩、娱乐、文化等活动需要划定的土地用途区。本区面积42公顷,占全场总面积的0.43%。本区土地使用管制规则如下:
(1)区内土地主要用于旅游、休憩及相关文化活动;
(2)区内土地利用应当符合风景旅游区规划;
(3)区内影响景观保护和游览的土地用途,应在规划期间调整为适宜的用途;
(4)在不破坏景观资源的前提下,允许区内土地进行农业生产活动和适度的旅游设施建设;
(5)严禁占用区内土地进行破坏景观、污染环境的生产建设活动。
4.8 自然和人文景观保护区
自然和人文景观保护区是指为对自然、人文景观进行特殊保护和管理划定的土地用途区。本场是广东省的省级森林公园、省级自然保护区,该区面积5835公顷,占全场土地总面积的60.45%,位于中山村和林场驻地。
本区土地使用管制规则如下:
(1)区内土地主要用于保护具有特殊价值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2)区内土地使用应符合经批准的保护区规划;
(3)区内影响景观保护的土地用途,应在规划期间调整为适宜的用途;
(4)不得占用保护区核心区的土地进行新的生产建设活动,原有的各种生产、开发活动应逐步退出。
(5)严禁占用区内土地进行破坏景观、污染环境的开发建设活动。
5 耕地和优质农用地保护
5.1 耕地保护
5.1.1 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利用各种渠道补充耕地
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建立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依法保护好基本农田。规划期内,将实施严格的非农建设占用耕地政策,各重大项目选址尽量少占耕地甚至不占耕地,保证规划期末笔架山林场的耕地保有量不少于105公顷,2010年的耕地保有量不少于103公顷。
整个规划期内,本场耕地数量保持动态平衡、质量不降低。
5.1.2 改善耕地生产条件,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规划期内从根本上改善耕地的生产条件,确保全场耕地稳产。综合治理,改造中低产田,解决秋冬农田用水;种地养地,科学施肥,培肥地力;营造良好生态环境。
5.2 确定合理的基本农田结构和布局
规划期内,全场基本农田面积为101公顷,所有的基本农田地块均为现状耕地。基本农田主要分布本场的河谷、山谷地带。
5.3 管护措施
5.3.1 经济补偿
采取有效的经济激励措施,改变种植业比较效益较低的弱势地位,充分调动农民保护耕地的积极性。一是应当建立耕地保护奖励基金,根据耕地开发和保有量、粮食播种面积、农业生产贡献率和基本农田保有量,按照一定的奖励标准,奖励给对耕地保护做出突出贡献的政府和农民;二是应当完善区域性耕地保护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将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与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和耕地保护制度挂钩,使工业开发和农业生产能均等的享受财政奖励,使保护耕地同样得到经济实惠。
5.3.2 政策引导
从土地出让金、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和耕地开垦费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建立耕地保护基金,专项用于耕地质量和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重点是加大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建设力度,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不断提高粮食单产、品质和生产效益,积极推进农业集约化、产业化经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进一步加大土地治理力度,建设环境友好的耕地生态系统。
5.3.3 公众参与
依托网络、广播、电视和报纸等媒体,加大对耕地保护法律法规、耕地保护形势、耕地资源忧患意识、耕地保护成效、耕地保护典型经验和先进事迹的宣传力度。通过宣传教育,使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将资源消耗、生态成本纳入政绩评定体系之中,增强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保护耕地的观念,在全社会树立起保护耕地的意识,营造人人关心、人人参与的保护耕地的良好氛围。
5.3.4 监控监督
应加快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应用,对耕地和基本农田的数量、质量和利用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对涉及非法占用耕地的违法责任单位或责任人进行严厉处罚,使其违法成本远超出现行征(占)地相关税费及补偿安置费用的总和,使耕地红线真正成为一条高压线。
6 土地利用空间管制
6.1 允许建设区
允许建设区是指城乡建设用地规模边界所包含的范围,是现状和规划期内新增城镇、工矿、村庄建设用地规划选址的区域。本场允许建设区的面积为163公顷,占全场总面积的1.62%。
管制规则:
(1)区内土地主导用途为村镇或工矿建设发展空间。
(2)区内新增城乡建设用地受规划指标和年度计划指标约束,应统筹增量与存量用地,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3)允许建设区边界(规模边界)的调整,须报规划审批机关同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审查批准。
6.2 禁止建设区
规划期内笔架山林场的禁止建设区主要指笔架山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总面积为5865公顷,占全场总面积的60.81%。
管制规则:区内土地的主导用途为生态与环境保护空间,严格禁止与主导功能不相符的各项建设。
6.3 限制建设区
笔架山林场的限制建设区是指笔架山林场允许建设区和禁止建设区以外的区域,主要包括规划期间拟改造为农用地的建设用地、现状的一般耕地、园地、林地、未利用地等。限制建设区的面积为3624公顷,占全场总面积的37.57%。限制建设区内要以保护为主,限制建设开发活动。
管制规则:
1、区内土地主导用途为农业生产空间,是开展基本农田建设和农业发展,也是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的主要区域。
2、区内限制城、镇、村建设,严格控制线型基础设施和独立建设项目用地。
7 重点项目用地
7.1 旅游项目用地
笔架山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业发展前景乐观,规划期内将积极加大旅游产业的发展,打造旅游精品工程,风景名胜设施用地的面积将有较大增加。主要的旅游项目包括古龙峡生态旅游区、佰合谷旅游度假区和富泓旅游度假区,三个项目的总用地面积为29.33公顷,所有项目建设均不占耕地。
7.2 房地产项目
为配合旅游项目开发,推进城镇化发展进程,规划期内本场将建设与旅游项目配套的房地产项目,主要包括佰合谷房地产项目和富泓房地产项目,共占地27.33公顷,所有项目建设均不占耕地。
8 土地生态建设
8.1 目标
土地生态建设总目标是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国土综合整治,促进可持续发展,参与全球生态环境保护。各区域土地生态建设规划必须服从全区的总体利益,并建立在对区域有关生态和经济方面众多因素进行综合生态经济评价的基础上,通过各区域间的相互协作,对生态建设工程进行合理布局,实现总体利益的最大化和长远化。
笔架山林场林业资源十分丰富,随着建设用地需求的不断加大,笔架山林场的林地面积将逐渐下降,由2005年的9280公顷下降到2020年的9233公顷,与此同时,工矿用地和风景名胜设施用地等建设用地面积比重在上升,土壤环境、水环境和景观空间关系将受到一定的影响。在规划中,将加强自然保护区和生态公益林的建设和生态源区的保护,确保区域自然生态系统结构完整、过程有序、功能高效以及生态系统连通,确保实现区域发展与生态空间安全体系的协调,以形成保证笔架山林场生态空间安全格局的生态网架。
8.2 生态用地规划
基础性生态用地是指在合理利用条件下能够直接或间接改良区域生态环境、改善区域人地关系(如改良气候、提高土地质量、减少水土流失、增强蓄调水能力等)的用地类型,包括林地、水面、未利用地的一部分等。规划期间,笔架山林场将进一步加大对天然林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和基本农田建设的重视,保护具有生态功能的耕地、园地、林地、水域和滩涂等生态地类,严格控制对天然林和湿地等的开发利用,稳定场域内生态用地的规模与结构比例,并统筹生态用地布局,切实加强基础性生态用地保护。
在土地利用结构方面,笔架山林场确保基础性生态用地规模得到稳定发展,用地结构进一步优化。规划到2020年,笔架山林场农用地面积达9397公顷,占全场总面积的97.35%,比2005年减少67公顷;耕地面积为107公顷,占全场土地总面积的1.10%;园地面积为19公顷,占全场总土地面积0.20%;林地面积为9233公顷,占全场土地总面积的95.66%;其他农用地为38公顷,占全场总面积0.40%。建设用地163公顷,占全场土地总面积的1.69%。未利用地93公顷,占全场土地总面积的0.96%。农用地数量稳定,结构合理,实现了生态用地的动态平衡。
土地用途分区方面,基本农田保护区面积为117公顷,占全场总面积的1.21%;林业用地区面积为3502公顷,占全场总面积的36.30%;自然和人文景观保护区面积为5835公顷,占全场总面积60.49%。耕地、基本农田、自然保护区和林业区等生态用地保护情况良好,且与建设用地布局协调。
8.2 保障措施
为做好预防和减少规划实施中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笔架山林场将综合采取合理的政策、管理和技术等措施,协调生态环境和人口、经济、社会间的协调发展。
(1)加强基础性生态用地保护。
要协调生态环境,重点是保证一定量的生态型用地(包括林地、水面及未利用地的一部分等),严格管理基本农田保护区和自然生态保护区,谨慎开发未利用地,提高土地质量,大力发展特色产业。
笔架山林场林地生态资源尤为丰富,应大力支持天然林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和基本农田建设等重大工程,做好防护林环保措施,必要时可通过封山育林等措施来修复和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加强绿化建设,为生物提供更多的生存空间,构建景观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的宜居环境。
(2)加大土地生态环境治理力度。
在建设用地利用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应注重绿化建设,保护绿地。在招商引资时应避免带来污染的产业;加强对低效建设用地的整理,提高土地生态系统自我恢复能力。同时,要监管好风景名胜设施用地利用,尽量减少旅游用地开发以及旅游观光过程中旅客对生态环境的污染破坏;严格实行“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污染,谁治理”,以防为主,防治结合。
(3)加强土地利用空间管制,因地制宜改善生态环境。
对于允许建社区,要提升产业结构层次和竞争力;实行更严格的污染物排放和环保标准;实行更严格的建设用地增量控制。
至于限制或禁止建设区,要重点增强对其用于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补偿的财政转移支付能力,支持其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缓解人与自然关系紧张的状况;引导限制建设区发展特色产业,限制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产业扩张,坚持保护优先,确保生态功能的恢复和保育;禁止建设区要依法严格保护,严禁改变生态用地用途。
(4)加强环保意识宣传,鼓励公众参与到生态保护工程中。
保护生态环境是一项全民工程,因此应当加强公众环保意识。可以通过媒体公益广告、告示牌、宣传册子、会议学习、学校教育等方式,以情动人、以理服人。鼓励公众参与到生态保护工程中,从点滴做起,相互监督,积极举报生态破坏和污染行为,共同创建美好家园。
9 规划实施对策与措施
9.1 加强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
围绕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目标,加强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力度,把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目标列入考核指标体系和责任体系。继续签订责任状,实行目标考核,稳定耕地面积,确保耕地总量不低于上级下达的耕地保有量任务;严格保护基本农田,禁止建设项目占用基本农田,把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保护责任,逐地块落实到乡、村、组具体负责人,确保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
9.2 建立激励约束机制,促进土地集约利用
鼓励优先开发利用空闲、废弃、闲置和低效利用的土地;鼓励利用未利用地,鼓励利用地上和地下空间;积极探索改革农民建房节约集约用地的新办法,通过旧村改造、集中连片建房、节地挖潜等有效途径切实解决“空心村”、一户多宅等土地浪费问题;统筹城乡用地,积极实施农村居民点减少与城镇建设用地增加相挂钩政策,推动农村居民点整理。
9.3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力度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力度,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严格限制破坏生态环境的开发利用活动,保障区域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9.4 加强土地用途管制
实行严格的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以土地利用分区为基础,规定各用途区的主导、鼓励、控制和禁止用途,作为土地用途管制的依据。农用地转用受规划约束和指导,必须符合规划确定的用途方向。
9.5 推进规划管理信息化建设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及其实施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处理的信息量大、数据关联复杂,从基本图件的制作、各类数据的提取、资料的使用与归档到日常的管理等工作都相当繁琐。没有现代技术体系的支持,该项工作的开展就存在困难。运用各种先进的技术手段,建立健全土地利用规划管理系统,落实各项监督措施,提高规划管理水平,使规划落到实处。通过土地利用规划管理系统的建设,为政府职能部门、社会公众、土地需求方或使用方、新闻媒体等在内的各方建立起一个高效的监督、监管、沟通和参与的平台;使土地管理部门能够实时跟踪、掌控各区域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适时进行管理和调控,从根本上改进土地利用监管的水平,提高管理效率。
9.6 建立与完善公众参与制度,强化公众监督职能
建立规划公众参与制度。让公众真正成为规划的主体,政府主要发挥引导和协调功能,为规划提供信息和资料,以此作为政府和公众沟通的渠道,提供他们发表意见的途径和空间。让政府理解公众的意图,做到公开、公平和公正,务求政府与公众之间相互沟通。公众参与主要起着弥补政府、规划专家考虑不周的作用,使得规划方案更完善。
继续推行和完善规划公示制度。采用电视、报纸和正式的公告等方式进行公示,便于各利益人了解规划背景、发展方向与区域布局等。
建立规划管理公开制度。将规划的内容、规划的政策和有关要求,以及工作制度和办事程序、规划审批和审查用地的结构等向公众公开,同时,要建立专门的途径接受与处理公众的反馈意见,并将这些意见及时传递到决策者手中,实现公众对规划实施的监督。
9.7 提高相关法律意识,切实加强土地规划执法监察
进一步加大国土资源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积极利用网站、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等媒体宣传法律法规;重点抓好国土资源法律知识培训、典型案例的警示教育、“6•25”土地日宣传等工作,切实提高全民的国土资源法律意识。
切实加强土地执法监察。通过扎实开展动态巡查,进一步加大国土资源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建立违法违规早发现、早报告、早制止的工作机制,及时发现和制止土地违法行为。认真落实新修订的《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处分办法》,加大问责力度。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实施执法监察队伍建设,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的执法监察,保障规划的依法实施。
附 表
附表1 笔架山林场土地利用主要调控指标表
单位:公顷
指标 基期年 2010年 2020年 指标属性
总量
指标 耕地保有量 136 103 103 约束性
基本农田面积 113 101 101 约束性
建设用地总规模 95 105 163 预期性
城乡建设用地规模 55 49 75 约束性
城镇工矿用地规模 6 32 57 预期性
交通、水利及其他用地规模 40 56 88 预期性
增量
指标 建设占用耕地规模 / 0 / 约束性
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义务量 / 0 / 约束性
附表2 笔架山林场基本农田结构分解表
单位:公顷
所在村 地类 耕地
车头村 2
根竹园村 2
坑口村 28
坑尾村 19
三坑滩村 9
田边村 22
中山村 18
国营笔架山林场 1
总计 101
附表3 笔架山林场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表
单位:公顷
地 类 基期年 近期年 规划目标年 规划期间面积增减
面积 比重(%) 面积 比重(%) 面积 比重(%)
土地总面积 9653 100.00% 9653 100.00% 9653 100.00% 0
农用地 合计 9464 98.04% 9454 97.94% 9397 97.35% -67
耕地 136 1.41% 121 1.26% 107 1.10% -29
园地 19 0.20% 19 0.20% 19 0.20% 0
林地 9280 96.14% 9257 95.90% 9233 95.66% -47
其他农用地 28 0.29% 57 0.59% 38 0.40% 10
建设用地 城乡建设用地 合计 55 0.57% 49 0.51% 75 0.77% 20
城镇用地 0 0.00% 0 0.00% 0 0.00% 0
农村居民点 49 0.51% 17 0.18% 17 0.18% -32
采矿用地 1 0.01% 2 0.02% 4 0.04% 3
其他独立建设用地 5 0.05% 30 0.31% 53 0.55% 48
交通水利用地 40 0.42% 39 0.41% 42 0.48% 6
其他建设用地 合计 0 0.00% 17 0.17% 42 0.43% 42
风景名胜
设施用地 0 0.00% 17 0.17% 42 0.43% 42
特殊用地 0 0.00% 0 0.00% 0 0.00% 0
建设用地合计 95 0.98% 105 1.09% 163 1.69% 68
未利用地 94 0.98% 94 0.97% 93 0.96% -1
附表4 笔架山林场建设用地控制指标表
单位:公顷
项 目 2006年-2010年 2011年-2020年 规划期间
合计 耕地 非耕地 合计 耕地 非耕地 合计 耕地 非耕地
一、城乡建设用地 0 0 0 51 40 11 51 40 11
1、城镇 0 0 0 0 0 0 0 0 0
2、农村居民点 0 0 0 0 0 0 0 0 0
3、其他独立建设用地 0 0 0 51 40 11 51 40 11
二、交通水利用地 0 0 0 6 3 3 6 3 3
三、其他建设用地 0 0 0 42 28 14 42 28 14
总计 0 0 0 99 71 28 99 71 28
平均每年占地 0 0 0 10 7 3 7 5 2
附表5 笔架山林场重点建设项目用地规划表
单位:公顷
项目名称 建设性质 建设年限 项目新增用地面积 所在
村(镇)
合计 占耕地 占非耕地
1、交通
公路基层站场建设 新建 2006-2020
农村公路建设 新建
2、旅游项目
古龙峡生态旅游区 新建 2011-2020 3.33 0.00 3.33 三坑滩村
佰合谷旅游度假区 新建 2011-2020 22.00 0.00 22.00 笔架山林场场部、三坑滩工区
富泓旅游度假区 新建 2011-2020 4.00 0.00 4.00 坑口村
3、房地产项目
佰合谷房地产 新建 2011-2020 24.67 0.00 24.67 笔架山林场场部、三坑滩工区
富泓房地产 新建 2011-2020 2.66 0.00 2.66 坑口村
4、农田水利项目
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改建 2006-2020
农田水利基本
建设议案项目 新建 2006-2020
补充耕地项目 新建 2006-2020
5、社会事业项目
乡镇垃圾中转站 新建 2006-2020
清新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新建 2006-2020
有线电视网络 新建 2006-2020
小计 56.66
0.00
56.66
附表6 笔架山林场土地用途分区面积统计表
单位:公顷
类型
单位 基本农田
保护区 一般农地区 林业用地区 村镇建设
用地区 独立建设
用地区 风景旅游
用地区 自然和人文景观保护区 其他用地
面积 % 面积 % 面积 % 面积 % 面积 % 面积 % 面积 % 面积 %
车头村 2 0.02% 0 0.00% 0 0.00% 2 0.02% 0 0.00% 0 0.00% 342 3.54% 0 0.00%
根竹园村 3 0.03% 0 0.00% 0 0.00% 1 0.01% 0 0.00% 0 0.00% 272 2.82% 0 0.00%
坑口村 34 0.35% 0 0.00% 748 7.75% 1 0.01% 16 0.17% 4 0.04% 395 4.09% 6 0.06%
坑尾村 22 0.23% 0 0.00% 699 7.24% 0 0.00% 12 0.12% 0 0.00% 445 4.61% 6 0.06%
三坑滩村 11 0.11% 9 0.09% 921 9.54% 8 0.08% 20 0.21% 12 0.12% 468 4.85% 32 0.33%
田边村 25 0.26% 0 0.00% 269 2.79% 0 0.00% 2 0.02% 0 0.00% 141 1.46% 2 0.02%
中山村 20 0.21% 0 0.00% 57 0.59% 4 0.04% 0 0.00% 0 0.00% 777 8.05% 22 0.23%
国营笔架山林场 1 0.01% 0 0.00% 808 8.37% 1 0.01% 8 0.08% 26 0.27% 2994 31.02% 3 0.03%
合计 117 10 3502 17 58 42 5835 72
附表7 笔架山林场规划期间各类用地平衡表
单位:公顷
地类 规划基期面积 规划期间调整至其他地类 期内减少 期内增加 净增减 规划目标年面积
农用地 建设用地 未利用地
小计 耕地 园地 林地 其他农用地 小计 建制镇 农村居民点 采矿用地 其他独立建设用地 交通水利用地 其他建设用地
土地总面积 9653 9464 9464 19 9280 28 95 49 49 1 5 40 0 94 9653
农用地 小计 9464 18716 9434 19 9231 32 74 0 0 3 37 3 30 1 18791 18725 -67 9397
耕地 136 9391 9384 0 0 6 72 0 0 3 37 3 28 1 9464 9434 -30 107
园地 19 19 0 19 0 0 0 0 0 0 0 0 0 0 19 19 0 19
林地 9280 9280 50 0 9231 0 0 0 0 0 0 0 0 0 9280 9233 -47 9233
其他农用地 28 26 0 0 0 26 2 0 0 0 0 0 2 0 28 38 10 38
建设用地 小计 95 9 0 0 3 6 134 49 17 1 16 43 8 1 144 212 68 163
建制镇 0 0 0 0 0 0 49 49 0 0 0 0 0 0 49 49 0 0
农村居民点 49 9 0 0 3 6 39 0 17 0 11 3 8 1 49 17 -32 17
采矿用地 1 0 0 0 0 0 1 0 0 1 0 0 0 0 1 4 3 4
其他独立建设用地 5 0 0 0 0 0 5 0 0 0 5 0 0 0 5 53 48 53
交通水利用地 40 0 0 0 0 0 40 0 0 0 0 40 0 0 40 46 6 46
其他建设用地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42 42 42
未利用地 94 0 0 0 0 0 4 0 0 0 0 0 4 91 94 93 -1 93
期内增加 18725 9434 19 9233 38 212 49 17 4 53 46 42 93
说 明 书
1 上一轮规划实施评价
1.1 上轮规划主要指标实施情况
上一轮规划《笔架山林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确定笔架山林场2010年的耕地保有量为111公顷,规划实施以来,笔架山林场2005年耕地面积为136公顷,耕地现状数比上一轮划定的耕地保有量多 25公顷,说明下达的耕地保有量指标得到了很好地完成。
上轮规划(1997-2010年)划定的基本农田指标为103公顷,基本农田得到有效保护,上级下达任务得到了很好地完成。
上一轮规划确定笔架山林场新增建设用地控制在12公顷,其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增加3公顷,交通用地增加8公顷,水利用地增加1公顷。
至2005年,笔架山林场建设用地总面积为94.87公顷,且各种建设用地均没有突破上轮规划中的下达指标。
1.2 上轮规划取得成效分析
(1)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上轮规划实施以来笔架山林场社会经济在旅游产业的带动下进一步发展,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调整,适应了建设发展要求,有力地促进了笔架山林场社会经济的发展。
(2)耕地实现占补平衡。
上一轮规划的实施过程中,始终坚持“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把耕地保护放在土地利用与管理的首位。设立耕地开垦专项资金,开展土地开发复垦整理,实行建设占用耕地“占一补一”政策和鼓励农民自行开发未利用地等方针政策彻底改变了耕地只占不补的被动局面。
(3)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得到切实加强。
上轮规划的实施,把国家关于土地利用的政策方针和管理的基本原则落实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具体方案中,解决了长期以来在管理实践中土地利用的基本国策难以具体落实的突出问题,做到了政策方针明确,阶段目标清晰,规划依据具体,管制规则有力。对土地用途的管制方向以规划方案的规定为标准,对土地用途的变化管理以管制规则为依据,不仅解决了土地利用管理依据的问题,并且确立了土地规划在土地利用控制中的强势地位,使土地利用管理的力度大大加强。现在,国土部门才能真正的以规划为依据,以用途管制为手段,加强土地利用管理这一土地管理的核心地位。
1.3 上轮规划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规划目标单一,与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利用的要求不相适应。
上轮规划编制以耕地保护为核心,遵循以有限供给制约建设用地需求的原则,对耕地保护强调较多,对正常建设用地需求考虑不充分,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土地生产条件改善重视不够,与社会经济发展所要求的提供全面的土地保障有一定的距离,导致了规划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制约了规划作用的充分发挥。
(2)与经济社会发展等规划的衔接程度不够。
按国家规定,上一轮规划注重了与相关规划的协调与衔接,尤其是依照法律规定对城镇建设用地规模进行了严格审核,落实了城镇建设用地范围。但由于土地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镇规划等相关规划分属不同体系,行业政策与管理方式难以协调和衔接,规划之间统筹协调的机制尚未形成,各相关规划更多体现为部门规划,土地规划对各业的统筹能力偏弱,导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各相关规划的协调与衔接力度不够。
2 规划修编的必要性
2.1 经济转型期对土地合理利用的要求
本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资源环境约束加大的矛盾凸现期。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土地供需矛盾将日益尖锐,迫切需要转变现有的经济增长方式,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生态规律,将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融入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之中,走又好又快、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道路。据此,如何通过更为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引导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和循环经济产业体系的形成,是当前以及今后发展中亟需解决的难题。
2.2 科学发展观对土地合理利用的要求
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科学发展观对土地利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必须转变土地粗放利用方式,严格保护耕地等战略资源,统筹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用地,统筹城乡和区域土地利用,实现社会、经济、生态之间以及区域之间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2.3 经济社会发展对土地利用规划修编的需求
上轮规划实施以来,笔架山林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及生态效益,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用地保障,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新一轮规划期内,笔架山林场社会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上轮规划确定的指标已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的需求,迫切需要在新的形势下进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从而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之间以及区域之间的统筹协调发展。
3 编制规划的工作过程
《笔架山林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的修编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十七条“各级人民政府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规定和国家国土资源部、广东省国土资源厅开展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有关文件,在《广东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清远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清新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等的指导下进行的。
笔架山林场规划修编工作大体上可以分为准备阶段、资料收集和整理阶段、综合协调和编制规划方案阶段、成果验收与上报审批阶段。
3.1 准备阶段
成立规划修编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确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工作范围,明确工作的目的及意义,制定工作与技术方案;召开相关负责人会议,部署规划修编工作;召集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学习培训,制定收集资料的目录,规划资料初步收集等。
3.2 资料收集、实地调研与数据分析阶段
收集规划修编所需资料;召开规划修编座谈会;实地调研;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汇编及数据分析等相关工作。
3.3 综合协调平衡和编制规划方案阶段
结合县级规划确定的笔架山林场各项指标和本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编制规划草案,进行多方论证,广泛征求意见,综合协调各业用地需求,形成规划送审方案。
3.4 成果验收与上报审批阶段
召开评审会,聘请专家,由广东省国土资源厅对规划数据库进行验收,数据库通过验收后,由清远市国土资源局对镇级土地利用规划成果进行评审和验收;最后按法律规定上报清远市人民政府批准。
4 规划指标思想和原则
4.1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和区域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为统领,以“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为出发点,以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为前提,以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为主线,以用地控制指标为约束,以节约集约用地、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为手段,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切实转变粗放的用地方式,既要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用地支撑和服务,又要认真贯彻落实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促进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4.2 规划原则
(1)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
(2)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3)优化用地结构和布局,统筹安排各业、各区域用地,落实规划的各项约束性指标。
(4)强化土地利用空间管制,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5)与相关部门规划充分协调衔接。
(6)公众参与和政府决策相结合。
5 规划基础资料与数据来源说明
(1)人口和经济数据说明
采用清新县统计局提供经济数据,人口的统计口径以清新县公安局提供的常住人口数据为准。
(2)土地基础数据说明
本次规划修编,主要以两套土地调查数据作为修编的基础参考数据。一套为2005年清新县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这套数据是以清新县1992年第一次土地利用详查获得的数据为基础,经过历年变更得到全县2005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再分解至笔架山林场。另一套是2005年清新县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数据。这套数据是以清新县2004年开展的全县范围土地利用更新调查获得的数据为基础,经过土地利用变更得到全县2005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再分解至笔架山林场。
本次规划修编中土地利用规划基数,是以2005年的笔架山林场土地利用变更详查数据为准,以2005年的更新数据作为参考。
由于统计口径、政策制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笔架山林场2005年土地利用变更数与更新调查数据有比较大的出入,如表5-1所示。2005年建设用地总面积的更新数超过变更数12公顷,除建制镇用地、农村居民点外,独立工矿、特殊用地、交通运输与水利设施用地的更新数均超出土地利用变更数,而农用地面积由于统计口径等原因的不同,更新调查数据小于变更数,两者差值为12.56公顷。基于此原因,在今后规划要求做到图数一致的情况下,笔架山林场建设用地新增规模必定有所缩减。
表5-1 笔架山林场2005年变更数与更新数对比表 单位:公顷
类别 变更数 更新数 变更数-更新数
农
用
地 耕地 136 107 30
园地 19 19 0
林地 9280 9286 -6
其他农用地 28 40 -12
合计 9464 9451 13
建
设
用
地 建制镇 0 0 0
农村居民点 49 17 32
采矿用地 1 5 -4
其他独立建设用地 5 27 -22
交通水利设施用地 40 46 -6
其他建设用地 0 12 -12
合计 95 107 -12
未利用地 合计 94 95 -1
资料来源:清新县国土资源局提供的2005年笔架山林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表。
6 土地利用现状
6.1农用地
由耕地、园地、林地、其他农用地构成的农用地面积共计9464公顷(牧草地为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98.04%。其中,耕地占1.41%,园地占0.20%,林地占96.14%,其他农用地占0.29%。
(1)耕地:包括灌溉水田、旱地与菜地,面积为136公顷,占农用地的1.44%。
(2)园地:包括果园和其他园地,面积为19公顷,占农用地的0.20%。
(3)林地:全部为有林地,面积为9280公顷,占农用地的98.06%。
(4)其他农用地:包括农村道路、坑塘水面、养殖水面、农田水利用地、田坎、晒谷场用地,面积为28公顷,占农用地的0.30%。
6.2 建设用地
城乡建设用地、交通水利用地和其他建设用地构成的建设用地面积共9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98%,其中城乡建设用地占0.57%,交通水利用地占0.42%。
(1)城乡建设用地:包括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点和独立工矿用地,面积为54.79公顷,占建设用地的57.76%。其中城镇用地0.05公顷;农村居民点49公顷,占城乡建设用地的88.68%;采矿用地1公顷,占城乡建设用地的1.22%,其他独立工矿用地5公顷,占城乡建设用地的9.63%。
(2)交通水利用地:包括公路用地和水工建筑用地,面积为40公顷,占建设用地的42.18%。
6.3 未利用地
由未利用土地和其他土地构成的未利用地面积共9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81%。
7 规划期间土地供需状况
笔架山林场在地类上以林地为主,在产业发展上,以生态旅游业为主。规划期内,将新建佰合谷旅游区、富泓旅游区和古龙峡旅游区,进一步拉动本场旅游产业的发展。同时,将配套建设生态型的房地产项目,拉动本场经济发展。
受上级下达建设用地指标有限的限制,规划期内的土地需求受到一定的遏制,规划期内土地供需状况较平衡。
8 规划目标确定的依据
8.1 社会经济指标的确定
8.1.1 人口指标
本规划的人口数采用人口增长法、指数预测法和灰色系统预测GM(1.1)人口模型对笔架山林场的总人口数进行预测。
(1)人口增长法
传统的人口自然增长法的公式为:
P (t)=P (t0)×(1+r)(t-t0)+Q (t)
上式中,P(t)为规划年人口数;P(t0)为基期年人口数;r为人口年均增长率;Q(t)为人口机械增长量。
根据1997~2005年笔架山林场总人口变动情况,将确定的各因子带入公式,计算出预测年份的人口数。通过利用人口增长法进行规划期的人口预测,可以得到2010年全场总人口为3570人,2020年总人口为3665人。
(2)指数预测法
采用指数模型y=aebx能较好地体现出笔架山林场高速发展的人口增长,故本轮规划中采取指数预测法对未来人口数进行预测。指数模型中,x为预测年份,a、b为参数,y为规划年份人口总数。在总结分析1997~2007年笔架山林场人口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得到指数模型的计算方程。
利用该模型进行计算,可得全场2010年总人口为3584人,2020年为3693人。
(3)人口指标的最终确定
以上方法预测得到的人口数各不同,考虑笔架山林场人口数据的波动性和经济发展因素对人口增长的影响,对所得结果赋予一定权重,对预测结果进行调整,预测得到笔架山林场2010年的常住人口为3553人,2020年为3730人,以此作为规划依据。
8.1.2 城镇化水平
2005年末笔架山林场总人口3510人,城镇化水平为12.42%,处于城镇化的初期阶段。
(1)联合国法(URGD法)
这种方法是联合国人口司推荐的用于预测世界各国城市人口的方法,简称为URGD法(Urban-RuralGrowthDifference)。
URGD法是根据已知的两次统计的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求取城乡人口增长率差,假设城乡人口增长率差在预测期内保持不变,则外推可求得预测期末的城镇人口比重。
由于联合国法最初是用于预测国家级别的城市化水平的,后来广泛用于各种级别的城市化水平预测。本轮规划预测采用可信度较高的公安局提供的笔架山林场1997年到2005年人口统计资料作为基础数据。将这些数据代入相关公式,并参考清新县城总体规划,得到2010年城镇化水平为35.27%,2020年为34.48%。
(2)自然增长法
利用自然增长法对城镇化水平进行预测,得到2010年笔架山林场的城镇化水平为32.48%,2020年为33.49%。
(3)修正预测结果
城镇是一个社会大系统,一个因素的变动会引起其他众多因素的连锁反应,运用一般方法很难对此作出全面正确的分析和估计。由于技术水平的限制,在规划预测时未能把人口过程、城镇化过程和经济发展过程连结在一起,构成一个互相制约、互相影响的系统,以其对城镇化水平作出准确的预测。
因此,采用这两种方法的平均值作为笔架山林场的规划期城镇化率,即笔架山林场2010年的城镇化水平为33.89%,2020年提高到33.99%。
综合分析以上方法的预测结果,最后确定2010年笔架山林场城镇人口为1204人,农村人口为1268人。2020年全场城镇人口为1268人,农村人口为2462人。
8.1.3 地区生产总值
1997-2005年,笔架山林场地区生产总值有所提高,这说明笔架山林场在该时间段内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本预测结合采用静态规模预测法和趋势预测法,最后得到笔架山林场2010年的地区生产总值为2.47亿,2020年为10.48亿。
8.2 建设用地规模
采用科学方法预测未来笔架山林场各类建设用地规模,为规划修编制定科学的建设用地供给指标,同时控制建设用地增量,做到既保证经济发展又切实保护耕地。
城乡建设用地需求预测是土地需求量预测的一部分,本预测主要根据国家规定的各部门人均用地指标,按照城乡用地结构优化的原则,结合笔架山林场的实际情况,按照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的要求,确定合理的人均用地指标,运用适当方法对城镇建设用地、农村居民点和独立工矿用地进行分类预测,最后对各类用地进行累加,得出建设用地总规模预测结果。
本预测采用2005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作为基础数据,并采用《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9] 51号)中的土地规划分类体系。
(1)城镇工矿用地规模
城镇工矿用地增长受各种经济和社会因素的综合影响,为了促进城镇工矿用地的内涵挖潜和土地资源集约利用,规划中结合国家对城镇工矿用地规模的限制及笔架山林场预期经济发展情况,对规划目标年的城镇工矿用地规模进行预测。
结合以上的人口、城镇化率等的预测结果,在对笔架山林场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后,确定2010年笔架山林场的人均城镇工矿用地266平方米/人,2020年为465平方米/人。笔架山林场城镇工矿用地规模到2010年为32公顷;2020年城镇工矿用地规模为57公顷。
(2)农村居民点规模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相当数量的农村人口到城镇居住或转变为城镇人口。规划期内的城镇建设扩大,将使得部分农村居民点划入城镇建设圈内。整个规划期笔架山林场农村居民点将减少。
根据笔架山林场土地利用现状,2005年笔架山林场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为49公顷,农村人口为2349人,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为114平方米/人。综合考虑后,本轮规划中笔架山林场2010年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为123平方米/人,2020年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为108平方米/人。笔架山林场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到2010年为17公顷,2020年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为17公顷。
(3)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
规划期内,笔架山林场的交通状况进一步得到改善,根据相关规划,2006~2020年笔架山林场交通水利用地将新增2公顷。同时,伴随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风景名胜设施用地将增加42公顷。
(4)建设用地总规模
综合以上分析,使用项目累加方法,可以得到规划2010年笔架山林场建设用地规模为105公顷,2020年为163公顷。
其中,2010年的城乡建设用地规模为49公顷,2020年的城乡建设用地规模为75公顷。
根据前面的预测结果可以看出,2010年、2020年笔架山林场建设用地需求总的来说仍呈增长趋势。新增建设用地主要是其他独立建设用地和风景名胜设施用地。
9 基本农田保护区调整说明
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现行规划实施情况和新一轮规划目标任务,对现状基本农田进行局部调整。基本农田的调整按照“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布局总体稳定”的原则要求,调整后的基本农田面积与新一轮规划目标任务相一致,为101公顷。
(1)现状基本农田的调出
根据相关规定,在本次规划中将低等别、质量较差、田面坡度大于25度的基本农田调出;将生态脆弱地区水土流失严重、零星破碎、区位偏僻以及不易管理的基本农田调出;将现状为非耕地以及本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基本农田一并调出,共调出基本农田28公顷。
(2)新基本农田的调入
根据相关规定,将现状耕地中高等别的、集中连片的耕地增加到现状的基本农田中,共调入15公顷的基本农田,全部为高等别的耕地。
(3)调整后的基本农田情况
调整后,95%的基本农田的质量等别为27等,其平均质量等别大部分与上一轮基本农田保持一致,小部分基本农田的平均质量等别有所提高。
10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分区的说明
(1)各类用地结构与用地调整说明
为促进本场经济发展,在充分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基础上,调整一部分农用地作为建设用地。考虑到笔架山林场优越的生态旅游资源,在规划期内将大力发展旅游业,以第三产业带动区域发展。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的前提下,开发未利用土地和进行土地整理,适宜开发整理为农用地应当优先开发整理成耕地。
(2)土地用途分区说明
笔架山林场属丘陵山区,在土地利用类型上以林地为主,是清新县内的自然保护区之一,综合考虑具体实际,本轮规划将笔架山林场按土地用途划分为基本农田保护区、一般农地区、林业用地区、村镇建设用地区、独立建设用地区、风景旅游用地区、自然和人文景观保护区。
(3)空间管制分区说明
空间管制制度是采用允许、限制和禁止对不同空间进行管制的一种制度,本轮规划将笔架山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划入禁止建设区,严格按照自然保护区的相关规定实施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村镇建设用地区、独立建设用地区、风景旅游用地区和其他用地中的建设用地地类则划入允许建设区,其他范围的用地划入限制建设区。
11 规划衔接情况
11.1 与上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说明
(1)建设用地总量控制衔接情况
上一轮规划确定到2010年笔架山林场的建设用地总规模为67公顷。在新一轮规划中,笔架山林场继续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以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为核心,充分与上轮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总量规模衔接,并根据笔架山林场的经济社会发展要求,预测各业、各类用地的合理需求。本轮规划预测到2010年和2020年建设用地总规模分别为105公顷和163公顷。因此,本轮规划在近期年能做到建设用地总量不突破上轮规划建设用地总量指标的目标,与上一轮规划中确定的建设用地总量进行了较好的衔接。
(2)耕地保有量衔接情况
上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所确定的2010年的耕地保有量指标为111公顷,本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所确定的2010年的耕地保有量为105公顷,2020年的耕地保有量为103公顷,与上一轮规划中确定的耕地保有量指标进行了较好的衔接。
(3)基本农田衔接情况
上一轮土地利用规划中确定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为101公顷,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基本农田的保护面积为101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指标得到较好地继承。
11.2 与相关规划的衔接情况
(1)上级下达指标的落实
耕地保有量指标:清新县下达笔架山林场2010年耕地保有量指标为105公顷,2020年耕地保有量为103公顷,笔架山林场规划目标与下达指标数吻合。笔架山林场2005年的耕地面积为136公顷,比2010年的目标数多31公顷,比2020年的目标数多33公顷。预计笔架山林场2010年的耕地面积达到121公顷,2020年的耕地面积达107公顷。因此,规划期内,笔架山林场将能够很好地完成上级所下达的耕地保有量指标。
基本农田面积指标:清新县下达笔架山林场规划期内的基本农田面积为101公顷,规划基本农田面积也是101公顷,与下达指标数相吻合。
建设用地总规模指标:清新县下达2010年笔架山林场建设用地总规模为105公顷,2020年为163公顷,笔架山林场规划2010年建设用地总规模为105公顷,2020年为163公顷,与上级下达指标一致。
城乡建设用地规模:上级下达笔架山林场城乡建设用地规模2010年为49公顷,2020年为75公顷,规划大纲的用地控制指标中,笔架山林场2010年的城乡建设用地为49公顷,2020年的城乡建设用地为75公顷,完全符合上级指标要求。
城镇工矿用地规模:清新县下达2010年笔架山林场城镇工矿用地规模为32公顷,2020年为57公顷,笔架山林场规划2010年建设用地总规模为32公顷,2020年为57公顷,与上级下达指标一致。
建设占用耕地:综合考虑全县重点建设项目的部署和笔架山林场现状地类构成情况,清新县下达2006-2010年笔架山林场建设占用耕地的指标均为0公顷。规划符合上级的要求,2010年前的建设不占用耕地。
补充耕地义务量:考虑到笔架山林场耕地资料的贫乏,清新县下达笔架山林场2006-2010年的补充耕地义务量为0公顷。
(2)笔架山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与笔架山林场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相协调,均注重旅游产业的发展;并与环境保护规划和林业规划相衔接。
12 规划实施措施制定的依据
12.1 法规条例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3)《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审查办法》(国土资源部43号令);
(5)《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国务院559号令);
(6)《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9] 51号);
(7)《广东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条例》;
(8)《广东省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9)《广东省市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技术指引(试行)》(粤国土资规保发[2008]251号);
(10)《广东省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审查审批办法》(粤国土资规保发[2009]198号);
(11)《广东省县(市)级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标准》(试行);
(12)《广东省县级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成果检查验收办法》。
12.2 相关规划和资料依据
(1)《清新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
(2)《清新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3)清远市清新县城总体规划(2004-2025);
(4)清新县旅游十一五规划;
(5)清新县工业规划;
(6)清新县水利十一五规划;
(7)清新县林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8)清新县农业综合开发“十一五”规划;
(9)《清新县社会经济统计资料》(1997-2005);
(10)规划编制过程收集的其它相关资料。
12.3 理论依据
(1)土地报酬原理:在科技水平相对稳定条件下的土地利用中,当对土地连接追加劳动和资金时,起初部分所得的报酬逐渐增加,在投入的劳动和资金超过一定界限时,追加部分所得的报酬则逐渐减少,从而使土地总报酬的增加也呈现递减趋势,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土地报酬递增递减现象”。其揭示了土地的质量状况,并确定土地集约利用的合理界限,提高土地投资的经济效果。
(2)马克思的地租、地价理论:为促进我国的土地利用经济性以及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地租、地价体系,发挥地租、地价作为经济杠杆的作用和对土地进行宏观管理的重要手段。
(3) 区位理论:土地位置是固定的,各地段都处于距离经济中心不同的位置上。为了方便生产和流通,降低产品成本,增加利润,必须按照一定的标准选择适宜的空间位置,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制定合理用地的政策和规划,使比较利益最大化。
(4)生态经济学原理:土地是一个完整的大生态系统,它是地球生态系统的基础,是组成地球生态系统的核心。生态系统内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环境之间,在一定条件下保持着相互依存的相对稳定状态,就是我们要达到的生态平衡。掌握了生态经济学原理,运用能流、物流有效的流动,达到既有利于生态的良性循环,又取得越来越好的经济效益的目的。
13 规划方案的可行性评价
13.1 规划基础数据可靠,规划依据充分
规划编制中土地利用现状基础数据采用2005年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图件采用笔架山林场最新的2007年土地利用调查底图,其它资料采用县统计局提供的经济发展数据或各主管部门的最新调查资料,数据真实可靠。
本规划以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和《清新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及清新县下达的土地利用规划控制指标为依据,并与城镇规划、旅游规划、环境保护规划、林业规划等行业发展规划相协调,规划依据比较充分。
13.2 规划重点突出,用地布局较为合理
规划方案中的指标分解在认真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和“一要吃饭、二要建设、三要保护生态”的基本方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贯彻“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总原则,采用系统分析、综合平衡、突出重点的方法,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障区域粮食安全;妥善解决用地矛盾,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指标的配置,优先保证重点建设项目用地;重点建设项目的筛选均与主管部门多次协调,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动态性、指导性和可行性。
13.3 规划控制指标合理可行
规划方案从粮食安全、经济社会发展、生态建设等的要求以及与城市规划等部门规划的衔接出发,确定的方案对缓解当前耕地保护的严峻形势将起到积极作用,既注重保护有限的耕地资源,又落实了对经济社会发展用地需求的保障,还在最大程度上考虑了与其他规划的衔接,较真实的反映了规划期间用地变化的趋势,并能应对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对土地需求的变化,规划方案切实可行。
14 规划方案的环境影响评价
14.1 技术路线
环境影响指人类活动(经济活动、政治活动和社会)导致的环境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对人类社会的效应。分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可把规划目标或规划方案分解为若干直接或间接的经济行为,依据这些经济行为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识别,找寻环境影响的“源体”(影响发生的原因)和“受体”(受影响的环境因素)的因果关系,再根据已确定的环境保护目标构建合适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方案的环境影响做整体综合评价。
技术路线为:
图14-1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路线图
14.2 影响识别
土地利用规划以持续发展的观点,立足全民和长远利益,充分考虑土地利用的整体性,统筹安排各业用地,强调各部门用地规划必须服从其整体控制。其具体操作则一方面以土地利用指标和布局来引导和控制土地使用者按规划的设想来使用土地,最终实现规划目标;另一方面,通过土地用途管制制约土地利用,以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
因此,笔架山林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环境关系密切的内容主要包括三方面,第一是定量的土地利用宏观控制指标;第二是定位的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第三是定性的用途分区与管制规则。
14.3 规划实施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规划实施对环境的不良影响:规划期内的各项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将会对环境有一定不利的影响,如污水数量增加,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等。
规划实施对环境的正面影响:
(1)规划的实施将更有效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土地利用布局的调整以及基本农田布局的科学布置,将使得规划期内全场的耕地和基本农田受到更好地保护,由此可以保障农田生态系统的良好生态功能的发挥。
(2)笔架山林场在规划期内新增的旅游项目基本上都是生态旅游,将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更好地打造清新的自然生态风貌。
综合来看,笔架山林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的方案将对实现笔架山林场环境保护规划的总目标具有正面作用,将使得主要污染物核定的排放总量逐步减少,使笔架山林场环境空气、地表水和城市区域声环境质量按功能分区保持稳定,部分指标优于国家标准,全场生态环境实现良性循环。
15 规划成果
15.1 文字成果
清新县笔架山林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文本及说明书
15.2 表格成果
 附表1:笔架山林场土地利用主要调控指标表
 附表2:笔架山林场基本农田结构分解表
 附表3:笔架山林场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表
 附表4:笔架山林场建设用地控制指标表
 附表5:笔架山林场重点建设项目用地规划表
 附表6:笔架山林场土地用途分区面积统计表
 附表7:笔架山林场规划期间各类用地平衡表
15.3 图件成果
 清新县笔架山林场土地利用现状图
 清新县笔架山林场土地利用空间管制规划图
 清新县笔架山林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
 清新县笔架山林场基本农田调整图
15.4 数据库成果
 笔架山林场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2006-2020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