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国土资源网 (2011年8月30日 12:58) 4 l4 ]* X i5 P- O; t
- l& T% F+ X, ?4 g; s& c
" J8 c1 G- ~% i3 S9 ]! B7 j0 d6 ~ x! l1 F8 z0 `) X# |
□ 玉 瑾9 Q& G. O! a0 D1 E; `1 d
( p" x X3 k2 n0 e
: E# y* e* t# w! B% |1 M
8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20年)》。会议确定了到2015年基本掌握地下水污染状况,初步控制地下水污染源,初步遏制地下水水质恶化趋势,全面建立地下水环境监管体系的目标。为此,会议提出要抓紧开展地下水污染状况调查和评估,划定地下水污染治理区、防控区和一般保护区;建立区域和重点地区地下水环境监测系统,建立专业的地下水环境监测队伍。由此可以看出,地下水监测对于防治地下水污染何等重要。
% c2 R) K8 p2 c* P7 g5 y: h' D3 ]* N/ i& C6 r8 S; p: _; x
早在2006年,国土资源部、环保部就开始联合编制《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但是几次上报国务院都未获得通过,原因就在于早期规划对我国地下水污染状况掌握不清。病因不清,不能对症下药。更何况,地下水是流动的,它会像人体癌细胞一样,带着污染物顺着各种通道扩散至四面八方。对防治规划而言,对污染情况的把握,是防治污染的基础。而这个把握,必须是实时的——实时监测,盯住地下水“癌细胞”的扩散方向和变化。对此,国家已经开始了行动。
: _8 @. Y4 p8 Z: s+ ^
8 i# p8 a/ d5 }. y- D, A 今年3月,国土资源部和水利部宣布,将联合开展国家级地下水监测工程建设。计划在未来3年,国家级地下水监测网在人口密集区、国家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区、大型能源矿业基地、国家重大工程区、直辖市和省会城市等地区新建或修复地下水监测点20135个,监控国土面积350万平方公里,监控区内平均孔网密度为5.75孔/千平方公里。其中在地下水超采严重的黄淮海平原、长江三角洲、汾渭河谷盆地等地加密布设,站网密度分别达到15.74孔/千平方公里、24.82孔/千平方公里、23.2孔/千平方公里,形成完整统一的国家级地下水监测站网。0 l3 C, t9 h- q
2 z6 b1 f7 [5 ~ 8 月 22 日,国土资源部组织专家对《国土资源部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项目可研报告》进行了审查,同时对《全国地下水监测规划》、《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项目管理办法》、《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项目实施方案》、《地质环境监测管理办法》以及国家级地下水监测工程相关技术标准等内容进行了讨论和研究。与会代表认为,我国已实现了连续30多年的持续高速发展,但地下水监测工作相对滞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地下水资源与环境的监督与管理。实施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项目,对进一步加强国土资源部履行“监测、监督地下水过量开采,防止地下水污染,保护地质环境”政府职能,支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意义十分重大。
0 `1 b! N' ?. ^3 X; V- ^
7 Q6 U; b8 D( t' k2 h# e, t 水环境监测体系建成之后,相当于人体体检,通过抽血化验可以查出身体出了什么毛病。而通过地下水的监测、采样,就可以看到水质状况。因此,要想知道我们的地下水“病情”如何,就要先给它做好“体检”,然后“对症下药”,方能“药到病除”。. C4 w) j+ \ E- L. _' b
/ b- C) c) f! m; m0 N6 z. V5 d
7 s: ^- x! U6 |- X+ k
9 L l$ ^' u! S. P% O% d9 D5 ]% I
9 o. _+ \ p3 d! ?5 F& M* E9 v( s
) d& c) n1 y6 T: h* G2 s& b; A# a( }7 J7 T6 L, P
0 f/ J( \, i! P; I# Y; I- t4 a% T" x% a
( C0 D3 h9 c4 F* 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