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老马居士 于 2011-8-25 03:03 编辑
论文标题:河南洛宁范庄金银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成矿预测研究
论文作者:骆文轩
论文导师:谷湘平
论文学位: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论文专业:构造地质学
论文单位:中南大学
论文页数:84页
格式:pdf
附件:5
摘要:
熊耳山地区是东秦岭造山带重要的有色金属及贵金属成矿区,研究熊耳山地区金、银多金属的成矿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应用矿床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地球化学理论知识,辅以岩石化学、遥感等多种方法,对河南熊耳山地区,洛宁范庄金、银多金属矿矿床地质特征及其矿床成因进行详细、系统的研究。确认本区闪长岩类的化学成分多以富铁,镁质,贫铝贫钙为特征,说明本区基底多铁镁质成分。 总结了熊耳山地区的成矿的时、空分布规律、空间展布特征。在研究区南东角全宝山西坡、田家村一带发现了与海底火山喷发有关的细碧角斑岩枕状构造,并认为白家庄、锁凹一带铁矿物质来源与海底火山喷气喷流作用有关,其富集与后期热液叠加和进一步变形变质改造有关;加深了对本区伸展构造的认识:对本区的成矿分布有一定的认识,本区的成矿带主要为三种形式:①靠近北部太华群与熊耳群之间的拆离断层带下拆离盘存在缓倾斜的强烈硅化、钾化带形成缓倾斜的金矿脉。②中部以银矿化为主,主要为陡倾斜脉。③本区铁矿化主要存在两种不同的成因类型:一为石板沟组底部超镁铁质岩和斜长角闪岩团块变质分异的铁矿化,分布在走马坪、竹园沟和前、后桐花架一带;另一为与海底火山喷气喷流作用有关的块状硫化物矿床,分布于锁凹、白家庄一带。
关键词:熊耳山 金、银多金属 矿床地质特征 矿床成因 细碧角斑岩 枕状构造 伸展构造 热液叠加 喷气喷流作用 块状硫化物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第一章 前言
1.1论文选题来源及意义
1.1.1论文选题来源
1.1.2研究意义
1.2金银多金属矿研究现状
1.2.1区域地质研究及矿产勘查工作
1.2.2金银多金属矿床地质研究
1.3研究区位置及交通状况
1.4.1论文研究方法
1.4.2完成的主要工组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区域成矿背景
2.2区域地层
2.2.1结晶基底
2.2.2盖层岩系
2.3区域构造
2.3.1褶皱
2.3.2断层
2.3.3脆性断裂
2.4区域岩浆岩
2.5区域变质岩
2.6区域矿产
2.6.1银矿
2.6.2金矿
2.6.3铅、铜矿
2.6.4铁矿
第三章 矿区地质
3.1矿区地层
3.1.1太华群(Arth)
3.1.2熊耳群(Pt2xn)
3.1.3白垩—第三系(K-R)
3.1.4第四系(Q)
3.2岩浆岩
3.2.1火山岩
3.2.2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3.2.3侵入岩
3.3变质岩
3.3.1区域动热变质岩
3.3.2混合岩
3.3.3动力变质岩
3.3.4变质相研究
第四章 矿床地质特征
4.1矿田地质特征
4.2矿脉的分布特征
4.2.1北部拆离断层附近矿化蚀变带特征
4.2.2中部矿化蚀变带特征
4.2.3南部矿化蚀变带特征
4.3本区主要金、银矿类型及矿化特征
4.3.1本区金、银矿产
4.3.2矿床的分布特征
4.4矿石类型及结构构造
4.4.1矿石矿物学特征
4.4.2成矿阶段划分
4.4.3围岩蚀变
4.4.4大麻园银金矿点同位素特征
4.4.5成矿年龄测定
4.5区内金、银矿床成因分析
4.5.1区内金、银矿化分布特点及分带特征
4.5.2成矿时空演化规律
4.5.3主要控矿因素
4.5.4成矿期及模式
第五章 成矿预测
5.1本区控矿机制
5.1.1拆离断层控矿
5.1.2拆离断层下盘次级断裂控矿
5.1.3熊耳群的犁式正断层控矿
5.2本区的找矿方向和有利靶位
5.2.1预测依据
5.2.2找矿方向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