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国土资源网 (2011年8月15日 15:9) 6 Z/ a- K' u( R; G. o% q
$ r' y, K0 w' v" F/ B% n, N% R' x
! Y) B3 { N- z- E$ }- |4 [ F' d+ m- V5 Q* @6 l! I, p
7 J k9 w" s3 j; ~$ C: f! ^# m. E3 U
+ K; E* C3 F- c8 e+ m& Z
% y2 s" u+ p( ^6 w周怀龙
3 T3 m* X$ @2 r2 m; {+ t3 \6 |7 R3 ~5 u& c
4 g3 d) j A# Z* [' j 8月10日~11日,2011年海峡两岸土地学术交流会在美丽的冰城哈尔滨召开。海峡两岸的土地学者共同迎来了土地学术交流活动20周年纪念日。
x _& ~# A; K* y' Y7 W5 `4 f- q7 b. o% | r8 @( X9 ?3 s' C
20年,弹指一挥间。与会的老专家无不感叹:“两岸同胞虽隔海相望,却亲如一家,我们的学术交流活动就是一个见证。20个春秋,大家通过交流增进了了解,增进了友谊。”# ^, M) Z- T; G: k
4 ?/ m. N( ]+ o' `4 i. ?# z
会上,国土资源部副部长、中国土地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理事长王世元说:“20年来,海峡两岸土地学术交流取得了丰硕成果,促进了两岸土地管理事业的蓬勃发展。通过交流,增进了海峡两岸在土地领域的相互了解,促进了现代土地管理基本理念的逐步建立;推动了海峡两岸在土地管理工作中的相互借鉴,促进了相关制度的不断完善;增强了海峡两岸土地领域专家学者之间的相互信任,促进了海峡两岸科技文化交流的持续深化”。
0 t+ d1 p ^, k, M; H( }; j. @7 V9 @/ H1 c7 m4 ~' q) Y% A
(一), n" T; @, j }
[" v# g/ O( l8 q" O% @ 说起海峡两岸土地学术交流活动,1992年是一个不能被忘却的年份。从这一年开始,海峡两岸土地领域的专家学者开启了一扇学术交流之门。' N& ?7 @# m% |5 m: D: u; v
, e- v! A4 r$ U9 f" l! z& l' b
1992年,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第一届海峡两岸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开启了两岸土地领域学者们深度交流的破冰之旅。活动一开展,便引起了中央领导的重视。1992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邹家华在钓鱼台国宾馆亲切会见了出席首届海峡两岸土地学术研讨会的台湾学者。% W0 j" v! @- K+ h" y1 [+ ~2 i$ t2 w
f q7 h' M% {- Z! R. e$ _
当时,两岸刚刚打破长达数十年的隔绝状态,双方在很多方面还很陌生,因此这一年交流研讨的内容只是限于介绍两岸土地资源、管理、学术研究的基本情况。
7 I' [7 [- j( \ W4 e- k5 P; o) z b& n" K5 p c) e; m& R$ i
回忆当年,台湾学术团团长、地政研究所所长林英彦说:“20年前,大陆专家介绍说大陆的土地资源很紧张,要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我们当时都很不理解,心想大陆地大物博,怎么会土地紧张。后来一介绍才知道,大陆耕地面积虽多,但人均占有却很少,台湾也面临同样的形势。这些年来,正是因为这些交流,才让我们走在一起,让我们更加了解,携手同进。”+ F1 [% P) n8 v' d' Z3 I
- |' h/ U: T$ r
从第一届学术交流活动开始,两岸土地领域的专家学者之间便达成了“默契”——海峡两岸土地学术交流活动以“一年在大陆、一年在台湾”的形式,每年相聚一次。20年来,几乎从未间断。
: ^- N3 |3 u$ V% E" {/ G9 c" G6 V' I3 M* O0 u+ x3 F2 v
“20年不变的坚守,非常不易。在短短的20年里,海峡两岸的专家学者们经历了老中青的交替,也经历了“非典”流行等各种因素的考验,但是我们始终坚守这一交流的平台,不仅参会的人数一年比一年多,交流的内容越来越广泛,而且交流会的凝聚力也越来越强。7 T8 [: G& A+ e" w- l
+ |3 C0 c/ O# v0 f) y( y" b ^
(上接第一版)这都是两岸土地科技工作者的心声,两岸同胞的心愿。”第五届中国土地学会秘书长黄启章感慨。 s# j2 H, S! T b
1 R* n: \, Z* G) \
交流活动如同架起一座桥梁,维系着两岸土地领域专家学者的感情。2009年长沙会议期间,台湾遭遇台风“莫拉克”的重创。在中国土地学会的倡议下,与会大陆代表和湖南省国土资源系统向受灾台湾同胞募捐。, E4 B: l- l3 C8 h j/ ~
2 W# W& i8 s4 F( z6 L* T; g
(二)
- I8 g+ X; U" X4 F0 l( _' o
% ~5 O- u4 G6 [* b. j2 T0 u3 G 海峡两岸同根同源,在资源禀赋、文化传统等方面十分相似,这为双方在土地领域中进行深度交流、相互借鉴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5 l# L {* F9 C. o* R- y
7 C8 D4 ?" I) X, R 20年里,双方围绕共同的土地话题深入交流,取得了丰硕成果。其内容涉及21世纪土地利用策略、土地规划与土地信息系统、现代地政与土地管理信息化、不动产开发与投资和不动产金融、土地使用与土地产权制度、土地开发利用与区域经济增长、土地利用与土地生态、节约集约用地及城乡统筹发展、气候变迁与土地利用调整等方方面面。
- b5 r* M, f$ q7 D8 i5 }! C: r* ]9 f+ h6 d- e
土地是生存之本,是财富之基。1995年,海峡两岸学者围绕“地价与地税”展开交流,台湾在构建土地市场上的经验为大陆土地市场建立和完善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0 Q* z3 S8 r9 p- T
, h% V: R+ Z& z6 ~7 _
刚刚进入21世纪,海峡两岸专家就对21世纪土地利用政策与制度、农地、产业用地、不动产、生态保护及土地信息系统等积极建言献智,提供谋略。, v8 x& l6 g, U6 j! k
i* v/ x: o ?# ]+ {# C5 @6 ]
……
, ]( }$ v: r, _/ D' |
/ Y- B3 K5 ~; U% X 近年来,随着两岸经济社会的发展,如何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成为两岸学者共同关注的热点。2009年、2011年等几届交流会,两岸学者纷纷围绕这一主题展开深入交流。- n: V4 z4 ^4 |
, h0 |# }! y/ v
大陆代表认为,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是破解土地供需矛盾、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目标的必由之路;是强化土地资源市场配置、加强土地调控的重要抓手;是加快转变土地利用方式、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是大陆完善土地管理制度、加快制度保障体系建设的重点方向。台湾学者则更多地从都市更新与重建的角度来谈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在他们眼里,都市更新不仅仅是节约了土地,保护了自然资源,更重塑了都市环境,促进城市的永续发展。
" P0 R2 Y( x. K7 w7 {. Q) g" G( f2 |
* h9 n; P7 f! A* ]" u4 E- w o. ? 除了学术领域,在实践方面双方也有许多共通之处。台湾2010年开始推行的“农村再生计划”和大陆的“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存在着诸多相似。据台湾考试院顾问、文化大学教授赵淑德等介绍,自去年开始,台湾着手执行“农村再生计划”,预计十年里投入2000亿新台币,改造约4000个农渔村。
4 \, j* A4 ~( I9 p% I: a% I
: j: E! h# p" g4 V9 l8 a* ~4 M 土地不仅承载着人们的生存和发展,同样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因此,土地文化与伦理也进入海峡两岸土地学术交流专家学者的视野。在历年的交流会上,两岸学者从文化和伦理的视角,探讨追寻人地和谐的“自我实现”话题。
% X, _' R% e: U
' k$ x) A) {( f) t4 w1 e+ {( t( \ (三)
" u" I: @* j4 Z/ V7 [2 }- X6 t0 F. j
20年的携手同心,成绩卓越。基于双方的努力,这项交流已成为海峡两岸土地领域开展合作交流的品牌性学术活动。$ W0 k% j& `% u7 \ C; ^5 X5 c- M
3 t' r1 \% \4 j1 Q1 X 在2011年海峡两岸土地学术交流会上,海峡两岸的专家学者总结说:“20年来,海峡两岸土地学术交流会从小到大、由浅入深,取得了诸多成就——扩大了两岸交流合作的影响,促进了两岸土地学科的建设,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人才;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得到很好的转化,卓有成效。同时,交流活动加深了两岸同行的交往和合作,维系了同胞之间血脉之情。”: f) h' _. ]+ b/ Q, O5 z" q
7 o" j" Q7 v/ p 海峡两岸学术交流的成绩弥足珍贵,来之不易。然而,更让人期待的是未来更多领域、更深层次的交流互动,这需要双方进一步的交融、互惠、合作。, ~ ?% b9 I/ z4 B1 w
7 G" p1 }! S- }3 P
2009年在长沙举行的海峡两岸土地学术研讨会上,中国土地学会与台湾学术团达成了深入合作的“五项共识”。; |& z3 h8 V8 I
5 D1 ]! y6 l( W) r' m5 @/ D5 @! ?
其一,进一步强化两岸间土地学术交流;其二,根据实际需要和两岸的特长,积极创造条件,为对方土地科技人员提供专业或技能培训,促进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其三,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两岸就共同感兴趣的课题,开展合作研究,共同建立可行有效的运行机制,确保研究活动顺利进行;其四,充分发挥两岸相关机构和大学的优势,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开展两岸土地科技人员在职进修提供方便;其五,共同开展法律咨询活动,为台湾在大陆企业界人士和大陆在台湾企业界人士提供土地法律和政策方面的咨询服务。) Y1 @ Z7 I! b( y
( L0 g2 ` e: `- e9 j, U5 l
“五项共识”被誉为全面推进未来海峡两岸土地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的“行动纲领”。
& Q; [7 j2 H m4 w; V
3 z6 F' F$ b* s1 N 在此基础上,王世元提出了两条全面推进海峡两岸土地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的意见。一是要围绕2009年长沙会议形成的海峡两岸土地学术交流与合作“五项共识”,着手制定一个为期5年的行动方案;二是要围绕节约集约用地,积极组织力量深入研究,加快构建有利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制度保障体系。重点要在土地产权明晰、全面掌控土地调查评价成果的基础上,构建规划计划调控、标准规范控制、市场配置、技术支撑及考核等五大体系。( L& i2 k. L; @; d2 P# n8 B1 v
' e* S0 [4 V2 V+ i# u
王世元表示,真诚希望以海峡两岸土地学术交流20年为契机,围绕“五项共识”,推动学术交流活动向更高层次发展,为共同推进海峡两岸土地管理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5 T) s2 C2 ^& Z1 B( ~& M5 c
2 x/ N& @. Z- a: ^8 G0 r
0 y" W7 f+ O3 R+ z6 G! m
& c/ Z! C, ?* v: T
) a2 s) p( S: b, y8 w3 S
& j- s2 s! ^- k; h4 i$ ~6 i& b* @# y
) y" h7 P1 K, L%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