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经济参考报(2011年8月4日)
) S* ?/ M3 W( O9 E![](http://i3.itc.cn/20110804/93c_3498cf22_bfba_d14a_230d_bcc864701774_1.gif) 8 k/ k: v3 b. p- O0 m
社科院报告:我国城市中等收入阶层达2.3亿人
: }( k0 ]8 B0 \' a6 Z* q) y. a; G: F 记者 方烨
5 R3 w0 Y/ d+ k0 a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3日发布《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 o.4———聚焦民生》。报告称,到2009年我国城市中等收入阶层规模已达2.3亿人,占城市人口的37%左右。中国城市中低收入阶层比重仍然偏大,所期望的“橄榄型”结构并未出现。
1 d3 h ?5 B' i 报告还指出,自2000年以来,中国城市的贫困问题日益突出,近年城市贫困人口比重一直维持在7%以上。
3 ?' I+ s4 i2 n 报告将中国城镇居民中等收入阶层的家庭恩格尔系数上下限界定为0.3到0.373。报告表示,2000年到2009年的十年间我国城市中等收入阶层的规模年均增长3.8%。北京和上海的中等收入阶层规模较大,分别达到了46%和38%,但并不意味着大城市的居民收入水平较高,中等收入阶层的规模就一定大。
+ }6 _! R: w; b0 {8 N7 D 报告还表示,中国城市中低收入阶层比重仍然偏大,虽然整体呈逐年下降趋势,并且从2005年开始低于了60%,但仍在50%以上,所期望的“橄榄型”结构并未出现。而中国城市高收入阶层的比重呈缓慢增加趋势,仍未超过10%。
4 Q; K* H- ?( [: Z0 q! [! a 不过报告预测,从2010年到2025年我国城市中等收入阶层规模将以每年2.3%的速度扩大,到2020年将接近47%左右,在2023年前后可能突破50%,在2019年城市中等收入阶层比重可能首次超过城市中低收入阶层比重,即所谓“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社会结构将首次出现。5 S: I" C6 Z7 b+ V& M
同题报道:社科院称城镇贫困人口5000万 被指数据过于保守: x# S+ {" @6 X- b7 X
本报讯(记者张然)昨天,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11年城市蓝皮书指出,截至2009年底,全国城镇人口为62186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175元,中国目前城市合理的贫困线在人均年收入7500-8500元之间,全国贫困人口数约为5000万人。
( y$ f2 d* q% x6 M d" B# C 集中于中西部% p' Z% z/ _% X; v
蓝皮书显示,受到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结合比例法估算,东部地区城镇贫困人口大约756万人,中部1657万人,西部1717万人,东北地区845万人。; a8 V. ~* n6 k- k6 x
蓝皮书指出,中国国情不同于发达国家,若按照目前发达国家的贫困标准和反贫战略,中国的经济状况是无法支撑的。因此,必须根据中国自身的经济、社会、政治、结构和文化状况拟定适合城市反贫困战略的综合性减贫政策。
4 j% `# W+ o. c6 Z; ^8 {+ ] "肯定不止8%"7 ^3 d5 w! V( W8 J( B" a4 @* g2 ~
对于这一数据,住房与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陈淮认为"显而易见保守"。他指出,5000万只是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6.6亿城镇人口的近8%,中国城市中只有7%-8%的人是贫困人口,这个估计恐怕过低。) q; n! K5 }: x" y @2 y, e6 w* {
陈淮指出,在前20年,温饱标准叫贫困,但现在不完全一样。不足以满足自己基本生活需求,都可以归于贫困,比如医疗保障、孩子上学。计划经济下主要人群的收入水平聚集在平均值周边,但近年低于中值线的人口在增加,这也是贫困化的重要因素。同时,随着生活水平改善,明显低于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属于相对贫困化。"所以7%-8%的城市贫困人口是一个保守的估计。"
0 L( \( G9 h) t" b. p f/ ] 中等收入者2.3亿
$ \0 R0 e% f% K( e4 {* @! w( c 蓝皮书指出,到2009年,我国城市中等收入阶层规模已达2.3亿人,占城市人口的37%左右。2000年到2009年的10年间,我国城市中等收入阶层的规模年均增长3.8%。北京和上海的中等收入阶层规模较大,分别达到了46%和38%。2 _; H$ A+ C! a2 y5 t
蓝皮书认为,中等收入阶层占有的社会资源处于社会结构的中间位置,有较高且稳定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家庭消费能力较强,讲究时尚和生活品质,一般受过良好教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