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帖最后由 老马居士 于 2011-8-3 09:22 编辑
论文标题:云南老寨湾金矿床成矿物质来源分析及矿床成因探讨
论文作者:姚娟
论文导师:罗梅
论文学位: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论文专业:地球化学
论文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论文页数:正文63页,图版2
格式:pdf
附件:1
摘要:
我国微细浸染型金矿的勘查研究虽起步较晚,但已取得较大突破。中国南部,尤其是西南部已展示出滇黔桂、川甘陕和湘中等三个集中区,数百处矿床(点),且有多处可能为超大型矿床,累计资源远景超千吨,使我国成为世界微细浸染型金矿的主要分布区。云南老寨湾金矿床是滇黔桂三角成矿区中一个低品位大储量微细粒金矿床,通过具体的野外调查和室内研究以为,金矿体严格受地层、构造因素控制,主要分布于近南北向F_1与F_8断裂之间,少量分布于F_8断层以东;南北受F_6与F_2及F_4断裂所围限。赋矿地层为加里东古隆起面上泥盆系下统细碎屑岩。根据矿石组构和矿物间的穿切关系,可以将金矿床金成矿作用划分为3个成矿阶段:第一阶段,石英-黄铁矿阶段;第二阶段,细脉状石英-黄铁矿-绢云母阶段,第三阶段,辉锑矿-方解石阶段。通过对老寨湾金矿床热液成矿流体包裹体成分、流体密度、成矿压力、成矿深度诸方面初步研究表明,成矿流体属中低温(110~253℃)、低盐度(23.86~11.2Wt%NaCl)、低密度(0.97~1.08g/cm3)的流体,主要属于(SO_4~(2-))C1~--(Ca~(2+))Na~+水化学类型,成矿环境为浅成(深0.21~1.14km)环境。成矿流体主要来自地幔分异流体与大气降水、地表水交换的产物。老寨湾金矿床属浅成中低温低盐度热液型矿床。流体包裹体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气相成分以H_2O、CO_2为主,含CH_4、CO_2和N_2等还原性气体。说明该金矿床成矿流体来源于地幔分异,仅仅在其上升运移经过地壳时受到一定的地层循环流体的补给混染。流体包裹体水的H、O同位素组成δ~(18)O_(H2O)为-1.11‰~5.27‰,δD_(H2O)为-109‰~-90‰。在δD—δ~(18)O图解上,7件样品投落在岩浆水及变质水的同位素组成范围以外,该矿床的成矿流体主要是地幔分异流体H、O同位素与地层水、大气降水和地表水交换的产物。老寨湾金矿床矿石硫同位素(δ~(34)S‰)分布范围为均匀为5.35‰(地幔硫的δ~(34)S的均匀值约为1~2‰)。说明老寨湾金矿床金属硫化物(特别是辉绿岩中的黄铁矿和辉锑矿)最初来源于深部流体,但在上升经过地壳时,混染了海相硫酸盐硫(本区赋矿层之下的冷武系和奥陶系都有海相地层),使混合硫同位素值便向正方向发展。从辉绿岩脉中的黄铁矿化蚀变辉绿岩的δ~(18)O富集来看,可能是由于深源流体在上升过程中被混染,而同时此黄铁矿化蚀变辉绿岩中Au含量最高的黄铁矿化蚀变辉绿岩(10.15g/t、12.82g/t),说明Au的来源可能是深源流体沿老寨湾金矿的断裂破碎带运移,沿途大量淬取地层中成矿元素及矿化剂,形成富含成矿元素及矿化剂的成矿流体,为本区金成矿提供金等成矿物质的来源。运用元素地球化学并结合硅、铅同位素地球化学的系统研究,证实了金成矿作用的硅质不是由围岩提供,它们可能直接来自上地幔分异的成矿流体。综上所述,本文以为老寨湾金矿床是在形成泥盆系下统细碎屑岩矿源层后,经后期岩浆热液活动形成局部地热场,使初始矿源层中的金再次活化,形成构造-岩浆-热液循环体系,沿途大量淬取成矿物质,产生富金(Au)、砷(As)、锑(Sb)、硫(S)的含矿热液,并沿老寨湾金矿的断裂破碎带运移,伴随物理化学环境条件的改变,在断裂破碎带、特别是与不整合面复合的地段,蚀变交代容矿地层形成与硅化、黄铁矿化等硫化物有关的微细粒浸染型矿床。
关键词::云南老寨湾 微细粒型金矿床 成矿流体 矿床地球化学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区交通位置及自然地理概况
1.3 微细浸染型金矿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进展
1.3.1 国外微细浸染型金矿勘查进展及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及进展
1.4 研究思路方法及完成工作量
第2章 成矿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层
2.1.1 寒武系上统
2.1.2 奥陶系下统
2.1.3 泥盆系
2.1.4 石炭系和二叠系
2.1.5 三叠系
2.2 区域构造特征
2.3 区域岩浆活动
2.4 古地热场特征及对金成矿的影响
2.5 区域地球化学背景特征
第3章 老寨湾金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层
3.2 老寨湾矿区赋矿层及其分布特征
3.3 矿区构造特征
3.3.1 褶皱构造
3.3.2 断层构造
3.4 矿区岩浆活动
3.5 老寨湾金矿床各矿段及金矿体分布特征
3.5.1 金矿床矿段划分及各矿段特征
3.5.2 金矿体分布特征
3.6 矿石特征
3.6.2 原生矿石结构、构造特征
3.6.3 氧化矿石结构、构造特征
3.7 矿区围岩蚀变类型及其特征
3.8 矿床成矿期次与成矿阶段
3.8.1 矿床成矿期次划分
3.8.2 热液期成矿阶段划分
第4章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4.1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4.1.1 微量元素组成特征
4.1.2 矿石微量元素相关性分析
4.2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4.2.1 稀土元素组成特征
4.2.2 稀土元素组成特征
4.3 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
4.3.1 流体包裹体化学成分特征
4.3.2 成矿流体温度、压力、密度以及成矿深度估算
4.4 矿区同位素地球化学
4.4.1 硫同位素地球化学
4.4.2 氢-氧同位素地球化学
4.4.3 矿石氧同位素地球化学
4.4.4 硅同位素地球化学与硅质阴极发光分析法
4.4.5 铅同位素地球化学
第5章 老寨湾金矿床成因讨论
5.1 老寨湾金矿床原生矿形成机理分析
5.1.1 热液成矿作用分析
5.1.2 老寨湾金矿床热液成矿作用的阶段性
5.2 老寨湾金矿床表生作用分析
5.2.1 表生作用的主要类型
5.2.2 酸性淋滤作用与金次生富集作用机理
5.3 老寨湾金矿床的矿床成因探讨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附图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