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春季至初夏,长江中下游地区都处于干渴的状态。6月3-7日,甘露从天而降。持续近一周的雨水滋润了干渴的长江中下游平原,但大强度的降水也带来了一些灾难。在停歇一天之后,从9日开始新一轮降水出现,局地会有大暴雨。旱涝急转包含两层涵义
4 w% T4 R9 A% i% ?# y1 h 一是由干旱转向洪涝的一种自然现象,属于客观的范畴,通常表现为从一段持续干旱的天气突然转为易涝的暴雨天气;
- j( X; g& t' n. g 二是指由抗旱转向排涝的一种人类行为方式的变化,属于主观的范畴,表现为某一区域正在抗旱,在一场突如其来的大暴雨或持续强降雨之后,工作重心必须立即从抗旱转移到排涝上。
) z0 a5 z, b C/ @( w4 [0 V* Q$ P8 N5 b# \
旱涝急转的内在特性包括以下2 个方面* J5 Q/ ^3 C3 |6 W- ?. }, {
(1) 时间特性,即旱涝急转具有发生时间的特定性,一般在主汛期,并且是暴雨多发期和作物的关键需水期的结合时期。对于沿淮淮北地区来说,夏季既是秋季作物的关键需水期,也是作物缺水的多发时期,还是暴雨集中的时间段。因此,夏季最容易发生旱涝急转,特别是6 月下旬到7 月下旬这一暴雨特别集中的时间段。
: ?1 M/ S* D1 _/ H( X (2) 空间特性,旱涝急转是就某个易旱易涝地区整体而言的,但是旱灾与涝灾的重点区域具有弱重叠性,也就是说,旱灾的重点区域一般是灌区的尾部,是地势相对高的地方;而涝灾最严重的地方一般是低洼地,是地势相对低的地方。
& a2 E7 D) Z, c4 d$ I" v& @/ `0 W J9 [' B# |2 Z5 l$ Q
形成旱涝急转的因素
, H. @# `, }8 f u) U 既有水文、气象、地理、土壤等自然因素,也有社会经济和人为因素。总体上说,除了近10 年来的气候不利变化的因素外,主要是没有解决好易涝特性与其排涝能力、易旱特性与其抗旱能力之间的矛盾。具体来说,沿淮淮北地区容易发生旱涝急转的原因有4 点。: P: M- r6 d3 Q; H8 h
(1)降水强度和暴雨频数的增加导致积涝威胁越来越大。90 年代以后,夏季降水量有明显增加的趋势;从而使得年降水量亦呈相应的变化趋势,年总暴雨量及夏季暴雨量均呈明显的增加趋势;: T4 ~) Q0 N8 `' b8 c
(2)沿淮淮北地区的易涝特性与其排涝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沿淮淮北地区易涝的原因很多,除了上文所说的暴雨因素之外,还有水文特点、地理特征、土壤特性和作物结构等因素。沿淮淮北地区排涝能力不足主要有:淮北地区排涝体系还存有薄弱环节,主要是中、小河道及其控制工程的建设标准偏低,阻水障碍物多,严重束水,致使排水不畅,影响行洪排涝;淮北地区抽、排能力严重不足,设计排涝标准偏低,固定装机不足;大部分排涝站的管理、利用率还非常低;沿淮地区总体抽、排能力尚可,但是泵站建设布局不理想。 7 Q' h) r: J- U9 m+ `9 _
(3)气候的一时异常导致干旱缺水的威胁越来越大。干旱是缺水的自然原因,沿淮淮北地区属南北方的过渡地带,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多年平均降水量为750~950mm,由南向北递减,从严格意义上说,不属于干旱地区。但是,降雨的年际变幅大,丰枯年降水极值之比一般为3~4 倍,年内雨量又十分集中,致使该地区短时气候异常的机率非常大,从而导致阶段性干旱缺水现象频繁发生。
8 E1 }5 |; k8 ?8 Y1 K (4)沿淮淮北地区的易旱特性与其抗旱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沿淮淮北地区易旱的因素主要是降雨变幅大且蒸发量大,地表水资源较贫乏,丰枯年份之间相差7~8 倍,而且年内分布也极不均匀,加上该地区引、调、蓄的条件又特别差,从而导致当地径流利用率很低,经常造成农作物生长关键时期严重缺水;其次,淮北地区土壤粗粉粒含量较高,土壤易板结,蒸发大,保水能力差;尤其是占一半以上面积的砂姜黑土,质地黏重、湿时泥泞、干时坚硬、易涝易旱;抗旱能力的强弱主要决定于地表水资源的调节利用程度、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用水所需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管理水平。淮北平原现有调蓄库容占多年平均水资源量及入境水量的4 % ,加上降雨集中在主汛期,且多为暴雨,难以利用,导致调蓄利用率极小。
8 |2 z" G$ T; R/ X5 T1 s% b
" T5 Y* ? k- R( `应对旱涝急转问题的根本方法
4 |4 N3 G4 z- f/ a! y 旱涝兼治,正确处理渠系排和蓄的矛盾,合理解决水资源供与需的矛盾,全面提高该地区的抗旱排涝能力,真正做到遇涝能排,遇旱能灌。
6 \2 L8 @( \2 O! ? 合理开发利用区域内水资源,尽快兴建引江济淮和淮水北调工程;早日实现河湖分家,逐步解决淮河干支流洪水顶托问题;加强现有灌区的维修和配套力度;加强淮北地区排涝体系的建设,加大国有排灌站及排涝渠系的更新改造力度,全面加强区域抗旱、排涝工程建设;加强全民水危机意识的教育,加大各行业节水力度;科学制定水资源利用规划,实行量水而行的经济发展战略;实行真正意义上的水资源统一管理,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进一步完善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和灾害天气预警预报系统建设,为应对旱、涝灾害赢取时间;进一步加强防汛抗旱服务组织建设,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 (本文摘自:唐明 等,沿淮淮北地区旱涝急转的成因及应对措施)
" W4 v& y% r! m: G5 O# [0 F- C# r
专家提醒:抗旱同时需警惕“旱涝急转”) H) }/ @, K$ O i1 a( U
据专家分析,今年汛期及夏季,长江流域降雨总量基本正常,但时空分布不均,可能出现旱涝并重情势,夏季长江上游地区降雨正常偏多,局地可能有洪涝发生。
: p% y2 k' L, {2 M4 B3 q 国家防办有关负责人指出,要提高警惕预防旱涝急转。旱区各地要坚持抗旱防汛两手抓,在做好当前抗旱工作的同时,预防旱涝急转,利用现在低水位的有利时机抓紧进行堤防、水库隐患的排查与除险,全力保障度汛安全。
8 D/ `4 D8 V; n- ^- C1 P) j3 \3 @8 |. b
! a0 S! n- E* H4 v) H2 w
" p2 H( Z. o X, [- ^
来源: 中国天气网4 m7 N( g8 n3 d2 f! c* G5 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