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新人指南|投诉删帖|广告合作|地信网APP下载

查看: 6136|回复: 10
收起左侧

[资料] 新疆西部国界图解

[复制链接]

2786

主题

4万

铜板

269

好友

版主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积分
33467

宣传勋章灌水勋章贡献勋章斑竹勋章活跃勋章

发表于 2011-6-5 08: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新疆西部国界包括现在的中俄(西段),中哈、中吉、中塔、中阿、中巴、中印七个部分,其中中俄(西段),中哈、中吉、中塔、中阿边界原为中苏西段边界,苏联解体前,这一段边界是由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所确定,中阿国界由帕米尔高原争夺而产生;中巴、中印原属于传统习惯界。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为划定新疆西部国界,已经先后和巴基斯坦(1963)、阿富汗(1963)、俄罗斯(西段1994)、哈萨克斯坦(1994、1997、1998)、吉尔吉斯斯坦(1996、1999)、塔吉克斯坦(1999、2002)六国签订了边界条约,目前只有印度尚未达成协议。

边界问题是一个敏感的问题,江泽民主政期间,新疆西部国界的划定一直是一个众说纷纭的话题,虽然相关的边界条约可以在《全国人大公报》之类的公开出版物上查到,但因为不能了解划界前的实际状况,对于划界的得失仍然难以得出结论。

2005年情况有了改观,今年春夏,新疆出版的《新疆法制报》刊登了长期参加新疆边界工作,现任自治区外办副厅级调研员孙振光先生所著的长篇纪实报告文学《留在边界线上的足迹》,披露了新疆许多边界争议地区、重大边境事件、边防斗争故事的来龙去脉。使得我们对新疆的边界问题有了全面的理解。现在就从北到南,按地区顺序,结合孙振光先生的文章,将新疆西部国界的问题整理一下,供大家参考和指正。

当地地图

1:200000前苏联


阿勒泰地区国界:中国-俄罗斯西段边界

中俄西段边界位于阿尔泰山脉顶端,东部的起点在中俄蒙三国交界的奎屯山山顶4082米高地,地理坐标为北纬49°10′13.5″东经87°48′56.3″,国界沿着阿尔泰山脉山脊线西行,到北纬49°06.9′,东经87°17.2′为止,全长只有54公里,无争议,只是在勘界过程中产生小的争议,涉及面积只有一个多平方公里,已经在实地解决。

《留在边界线上的足迹》相关段落:

在高高的奎屯山上

中俄国界西段野外勘界工作是原中苏边界第一个完成野外勘界工作的地段,它为原中苏边界的彻底解决拉开了序幕,正在进行和即将开始的中哈、中吉、中塔的勘界工作,将使困扰原中苏两国人民三百多年的边界问题成为了历史。历史是一个爱开玩笑的老人,曾几何时,与新疆接壤的长三千多公里的原中苏边界西段,在苏联解体后,我们同俄罗斯的边界仅仅剩下了54公里,其他的则成为了中哈、中吉、中塔边界。

中俄国界西段位于雄伟的阿尔泰山上,海拔四千多米白雪盖头的奎屯山是中、俄、蒙三国交接点,它叉开的两条山脉分割着三国的领土,奎屯山胯下的那一段山脉,就是长仅54公里的中俄边界西段,在巨龙似的阿尔泰山脉上,它是那么的不起眼。54公里长的边界,两座界碑,在常人的眼里,完成勘界任务那是“小菜一碟”,可是为了这碟“小菜”,中俄联合勘界组却付出了辛勤的汗水,他们在那里度过了四十多个日日夜夜,经受了大自然在那里造就的恶劣气候的洗礼。1998年6月29日,中俄勘界组的人员在组长郭心桥的带领下出征了,由于从我方境内无路去那条边界,中方勘界组是借道从俄方境内走的。那一天,乌鲁木齐阳光灿烂,一架银色的民航班机,载着勘界人员和物资装备腾空而起,飞机上还有我们精心制作的代表祖国尊严的一颗花岗岩界碑。当晚八点多,飞抵俄罗斯的新西伯利亚,次日乘车抵阿尔泰共和国首府戈尔诺阿尔泰斯克。接着又马不停蹄地乘坐俄军的一辆闷罐车前往边界,开始了勘界工作的真正的征途。闷罐车名副其实,坐在里面真像在闷葫芦罐子里似的,狭窄的小窗户透进了些许的微光,黑暗中几乎目不视物,一路上阴雨连绵,道路崎岖不平,颠得五脏翻腾,有人想呕吐,有人感到闷气,直到凌晨三点才到达目的地,整整走了十四个小时。

本来54公里长的边界线,树立两座界碑,双方勘界组在那里的工作用不了那么长的时间,在那样的自然环境下,谁也不愿意多呆。可惜双方对两处的边界线的位置发生了分歧,虽然争议的面积不大,只有一个多平方公里,比起原中苏边界几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争议,是九牛一毛了,况且那里还是冰川覆盖的不毛之地。可在勘界组眼里,面积再小,也是国家领土,对领土的寸土必争在那里有着切实的体现。面对俄方那些老资格的测绘权威咄咄逼人的态度,我方年轻的测绘人员使用精湛的测绘技术,坚持用客观事实说服对方,使得他们在事实面前变得哑口无言。

为了解决问题,勘界组从大本营多次去实地核对,有一次,双方宿营在野外,三天三夜未回营地。那几天,勘界组不但要忍受饥饿,还要经受苍天的考验,昏暗的天空,像一个锅盖扣在头上,寒风夹着淫雨,双方人员在冷瑟的风雨中,拼着各自的毅力,那不是为了争个高低,而是为了国家的领土。

中俄双方勘界人员在工作当中虽然发生了不少的分歧和争论,但中俄两国睦邻友好关系的不断发展,为两国的勘界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不想多占对方的一寸土地,也决不失去一寸领土,双方是在平等的原则下去解决问题。1998年7月30日,中俄两国联合勘界组结束了野外的勘界工作。8月7日,中方勘界组全体成员拖着疲惫和虚弱的身体,带着高原山区给他们留下的征尘,返回了乌鲁木齐,迎接他们的没有鲜花,而是更加艰巨的勘界工作。

阿勒泰地区国界:中国-哈萨克斯坦边界

中国阿勒泰地区位于中哈国界的最北端,中国阿勒泰地区和哈萨克斯坦边界东部起点和中俄西段国界相连,南到萨吾尔山木斯岛峰西部山脊,长度约为330公里(地图量取,未考虑地形起伏)。

国界从中俄西段国界西部终点开始,沿阿尔泰山脉的山脊线大体向西行约19公里,向西南转向阿克哈巴河上源(此处为中哈国界阿勒泰段第一争议区A:阿克哈巴河河源争议区)

阿克哈巴河河源争议区:

阿克哈巴河河源中苏争议地区位于哈巴河县北部,阿克哈巴河是中哈(苏)边界界河有南北两条河源,都发源于阿尔泰山,我国地图线画在北边的河源上,苏联地图线画在南边的河源上,因而形成了争议地区,面积约为38平方公里。中苏边界谈判时,苏方是以南河源水量大为依据,中方是以北河源长、且来自阿尔泰山脉的主要分水岭为依据。实地也确实是南河源水量大,但水源短;北河源水量小,但水源长,且源自阿尔泰山的主要分水岭。资料记载,那里是高寒山区,属于中苏双方都不进入的地区,1949年后,我方只有少数牧民去过该区内打猎。也就是说,尽管有争议,双方谁也没有实际控制。中苏边界问题解决时,该区划归了中国,中哈勘界时,在这里立下了中哈边界1号界碑。

《留在边界线上的足迹》相关段落:

葱郁的阿尔泰山-阿克哈巴河河源

阿尔泰山,素有“金山”之称,当地有“纵横70沟,沟沟有黄金”之说。阿尔泰山脉是原中苏、中蒙的边界,阿尔泰山上的奎屯山,是中、苏、蒙三国交界点,向东南是中蒙边界,向西南是中苏边界,两条边界所经过的山脉,呈人字形巍然耸立。

白哈巴边防连是原中苏边界我边防部队最北的一个连队,位于大山深处,与当地的白哈巴村相邻。从哈巴河县一直向北,翻过几座山,一路上都是曲曲折折的盘山道和苍翠茂密的松杉林海,车行驶在那里,很有曲径通幽之感。路边偶尔还能遇到调皮、好奇的小松鼠在林中嬉耍着,一点儿也不怕人,车来了,它们收起两条前腿,直立着身子,好奇地瞅着。路左边的悬崖下是滔滔不绝的中苏界河――阿克哈巴河。

在静寂的山路上,伴随着汽车的马达声,能听到河水的吟唱声,我们陶醉在大自然造就的秀丽山川之中,忘记了路险和乘车的疲劳,不知不觉之中便到达了白哈巴边防连。白哈巴边防连驻扎在离界河很近的一个谷地,连队的菜地紧靠界河边,河对岸苏军的哨楼在无声地告诉人们,那里是界河。

我们去的那天,正赶上战士们在河中用网捕到了鱼,那是界河中特产的一种很名贵的鱼,学名哲罗鲑,据说所谓的喀纳斯湖怪可能就是巨大的哲罗鲑。当晚,战士们让我们饱尝了一顿那种鱼的美味。

我们此行的目的地,是阿克哈巴河河源中苏争议地区,该河有南北两条河源,都发源于阿尔泰山,我国地图线画在北边的河源上,苏联地图线画在南边的河源上,因而形成了争议地区。

我们连夜赶到了位于深山中的连队执勤点,第二天凌晨,我们带好连队准备的干粮和行装,顶着满天的星斗和一轮弯月,从值勤点骑马出发。凌晨是高山地区最冷的时刻,我们骑在马上,脖子紧紧缩在大衣领子里,还冷得浑身发抖。骑马对我们来说早已是家常便饭,但这一路上的艰难险阻却非同寻常,那里没有路,我们是自行寻路去的。一路上不知翻过了多少座山,迈过了多少道峻岭,越过了多少条山沟,胯下的马也累得口吐着白沫。

据资料记载,解放后,我方只有少数牧民去过该区内打猎。夜幕降临时,我们来到了争议区我侧的一个谷地里,当晚露宿野外。那是一个清冷的夜晚,我们盖着满天星斗和皎洁的月光,远处偶尔传来几声野狼的哀嗥,有陪同的战士轮流放哨。在高寒山区露营,我们惬意极了,极度的疲劳使我们很快进入了梦乡。

翌日黎明,我们艰难地骑马渡过一条小河,来到了争议区边缘的一个高山上,在那里能看到争议区的部分地貌。资料记载,那里是高寒山区,属于中苏双方都不进入的地区,也就是说,尽管有争议,双方谁也没有实际控制,但我们进入该区边缘后,还是小心谨慎。当时,我心里想,不要冷不丁冒出几名苏军来,死了还不知是怎么回事。

高寒山区真是名不虚传,阳光虽然普照着,我们还是感到很冷,远处的雪峰像“冷美人”一样傲慢地屹立着,仿佛不屑于理睬我们这些不速之客。在这远离人烟,清冷严寒的地方,我心中不由自主地产生出一种从未有过的孤独感,但孤独中却有着一份骄傲,因为这里毕竟是我国神圣领土的一部分。在我们之后,我的同事们又去过那里,不知他们是否也有那种感觉。陪同我们一起去的战士,也是第一次到那里,我边防连队在争议区的边缘曾建有观察点,因条件的限制,很少去。我跟他们说,将来边界问题解决后,你们可能还要经常来这里巡逻,怕不怕,他们异口同声说:“不怕!”这就是我们边防战士的心声,哪里有祖国的边界,哪里就有他们的足迹。

对阿克哈巴河的两条河源,中苏边界谈判时,苏方是以南河源水量大为依据,我们是以北河源长、且来自阿尔泰山脉的主要分水岭为依据的。实地也确实是南河源水量大,但水源短;北河源水量小,但水源长,且源自阿尔泰山的主要分水岭。中苏边界问题解决时,该区划归了中国,中哈勘界时,在这里立下了中哈边界员号界碑。在那次树碑时,我们的一位牧民向导不慎掉进了冰河,献出了生命。我们虽然捞回了他的尸体,但他的英灵却永远留在那高寒山区,与祖国的山河同在。

国界通过阿克哈巴河上游南北源汇合处后。再沿阿克哈巴河水流(主流)中心线向南而行约96公里,到喀拉哈巴河和阿克哈巴河交汇处(中哈国界第3界点);

国界到喀拉哈巴河和阿克哈巴河交汇点(第3界点)后,离开河流,以直线向西南前进约15公里,到伯勒哲克殷毕尔爱喇克巴什河河源头(第4界点);此处存在第二争议区:大萨孜地区;

大萨孜争议地区:大萨孜争议地区面积不大,该地区两国的地图线画的是一致的,应该说是没有争议的。但在实地,苏军却多次越界干涉我牧民正常放牧,并在界线以南五十多米的我境架设了一道铁丝网,圈去了我牧民的部分草场。我边民经常拆毁苏方的铁丝网,同苏军作面对面的斗争,那里的铁丝网也曾被我牧民拆除了一段,至今仍残缺不全。我牧民仍越过铁丝网放牧,按有关边界条约规定,那里应是中国的领土。中哈勘界时,所有的越界设施都由各自拆除,那段铁丝网也是由哈方自己拆除的。

《留在边界线上的足迹》相关段落:

萨斯第一牌博

去大萨孜地区,一直是我的愿望。在中苏边界西段,大萨孜地区不是存在问题的焦点地区,但那里却是原中俄边界西段竖立第一个“牌博”的地方,在中俄有关条约上称之为“萨斯第一牌博”。原中俄条约上的所谓“牌博”,那无疑是现代意义上的界碑,但它是什么质料、什么规格都没有规定,竖碑的地方更是只有地名而没有具体位置。由于技术水平的限制,边界条约的附图更是无法作为依据,我看过有关中俄边界条约的附图,那根本不是什么地图,纯粹是一些山水画。所以一旦当年所立的“牌博”失去了,就给后人留下了无数难题。在原中苏边界上,许多问题都是由此引起的。苏联时期苏方更是以此为借口,私立边界标志,乘机更多地侵占我国领土。现代边界条约上规定的界碑,什么质料,什么规格,立在什么位置,都记载得非常清楚。我跑过原中苏边界西段全线,除在伊犁地区看到的十九世纪90年代改竖的石碑外,都是苏方私立的木桩,苏方诡称那就是当年立的“牌博”。

我们离开了白哈巴边防连,马不停蹄地去了扎马拉什边防连,大萨孜地区就在该连队的防区内。在连队匆匆吃过午饭后驱车前往大萨孜。途中一场大雨把我们赶到了距大萨孜不远的牧民帐篷里,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当日我们不得不留宿在牧民帐篷里。

第二天一早,我们直奔大萨孜。大萨孜位于丘陵间的一个谷地里,视野开阔。下车后,我就注意寻找竖在那里的中苏边界西段的第一个“牌博”――萨斯第一牌博。结果大失所望,只看到在一个石头堆中,立着一个腐朽过半的方木桩,类似这样的所谓“牌博”,我在其它地段看到的不止几十个。那是不是当年的“牌博”,谁也说不清楚,“萨斯第一牌博”是1869年竖的,距今已有一百多年。资料显示,当年的“牌博”大多已失去,上个世纪40年代,苏联在边界私立了许多木桩边界标志,而且多数都立在中国境内。

大萨孜地区是我当地牧民的牧场,在那个地区两国的地图线画的是一致的,应该说是没有争议的。但在实地,苏军却多次越界干涉我牧民正常放牧,并在界线以南五十多米的我境架设了一道铁丝网,圈去了我牧民的部分草场。我们站在铁丝网边,能清楚地看到铁丝网那边的几座孤坟,地图上标的名字是“奇格拜坟”,据当地的哈萨克牧民讲,那是他们的祖坟。在中苏两国关系紧张的年代,拉铁丝网、犁松土带是苏方侵占我国领土的手段之一,似乎圈占了就会永久地霸占。我边民经常拆毁苏方的铁丝网,同苏军作面对面的斗争,那里的铁丝网也曾被我牧民拆除了一段,至今仍残缺不全。我牧民仍越过铁丝网放牧,苏军时有干涉,但也无可奈何,因为那里毕竟是他们祖祖辈辈放牧的地方。按有关边界条约规定,那里应是中国的领土,谁的就是谁的,强占公理难容。中哈勘界时,所有的越界设施都由各自拆除,那段铁丝网也是由哈方自己拆除的。当然,所谓的“萨斯第一牌博”也在拆除之列。

“萨斯第一牌博”使我很失望,直到现在我也不知道当年竖立的“牌博”是什么。还好,原中苏边界问题已解决,新的边界已经划定,“牌博”是什么并不重要,这个问题就留待历史学家去研究吧。

从第4界点开始,国界沿伯勒哲克殷毕尔爱喇克巴什河水流下行,再沿顺阔破尔他斯河水流向西南行,至阔破尔他斯河和别列则克河相交处(中哈国界第5界点),此段国界以河流为界,全长约为21.5公里;

从第5界点开始,国界离开达别列则克河水流,直线向西约22.8公里,到达阿克塔斯河(第7界点);

从第7界点开始,国界顺阿克塔斯河水流大体向西行6公里至阿拉克别克河交汇处(第8界点),此处存在第三争议区C:阿克塔斯河争议地区;

中苏边界阿克塔斯河争议地区

阿克塔斯河争议地区是中俄边界条约规定的边界线与苏联私自画的国界线之间的一个长三角地带,历史上我边民一直在这里种地、打草。1960年后,该地区成了边界事件多发地段。苏军频繁越过边界骚扰我边民生产活动,并多次抓捕我边民,阻挠我边防巡逻。后来又架设铁丝网,圈占了我边民的部分草场和耕地。为了避免武装冲突,从1969年开始,我方停止了在该地区的巡逻,但坚持组织边民进入部分地区打草,以表明我国对该地区的主权。

根据孙振光先生先生记载,阿克塔斯河争议地区面积似乎并不大。这个地区后来在中哈边界条约中划回中国,但是在实际勘界时,又留给哈方,双方进行了领土调整,参见“南湾地区”(待发)

《留在边界线上的足迹》相关段落:

边界上的马蹄声

1978年盛夏的一天,我陪同外交部中苏谈判代表团的人员到哈巴河县境内的中苏边界阿克塔斯河争议地区调查。哈巴河是我国西北最边远的一个边境县,我国惟一的一条注入北冰洋水系的河流要要要额尔齐斯河就是从这里流出国境的。上个世纪50年代,这条河是中苏两国之间重要的水路交通通道,也是连结两国人民友好情感的纽带,60年代初,中苏两国关系破裂,从此断绝了来往。在边境地区备战紧张的年代,驻守在那里的各族军民警惕地守卫着祖国的边疆,1974年,哈巴河县民兵曾在该县境内捕获一架迫降的苏军直升飞机。

我们乘坐的吉普车被一个巨大的木筏搭载着渡过额尔齐斯河,宽阔的河面上,已找不到昔日水陆码头的痕迹,流淌不息的河水在阳光下翻着波浪,闪烁着晶莹的粼粼光环。经过五个多小时的颠簸,我们来到了边防部队最西北的哨所―――阿黑吐拜克。哨所西侧的阿拉克别克界河分隔着两国的领土,界河两侧的田地里种着相同的庄稼,微风中翻着同样节奏的起伏麦浪,只不过它们是属于不同的国度。站在哨所的了望楼上隔河相望,原苏联集体农庄――捷列克特尽收眼底,农庄的一角有苏军的一个哨所,一座高高的哨楼特别显眼,四周的铁丝网、巡逻路、训练场和远处的机场等军事设施,把农庄笼罩在阴森的气氛中。

在连队休息一夜,第二天一大早我们换上军装加入边防连的巡逻队伍,骑马前往阿克塔斯河中苏争议地区。那次骑马对我来说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我挑了一匹枣红色的军马,它睁着一双玛瑙似的红眼睛,在群马中是那么的不落凡俗,俨然一种王者的风范。当战士们刚把我扶上马背时,开始只是左右摇晃,坐立不稳,那种既兴奋又紧张的心情是难以形容的。当我胯下的战马迈出第一步时,我心中既惶惶不安,又有着仿佛像战士一样扬鞭策马保卫祖国边疆的豪迈之情。我按照战士们的骑马姿势,双脚紧紧地踩着马镫子,两腿夹紧了马的肚子,从连队沿着阿拉克别克河岸一路北行,野得得冶的马蹄声清脆悦耳,伴着界河哗哗的流水声,组合成一部不太成节奏的乐曲,打破了边界地区特有的宁静。千年流淌的阿拉克别克河河水,默默地记载着边界的历史沧桑。我们骑马穿行在林中的小路上,树叶的缝隙中透进的一缕一缕光束,像一条条绚丽的彩带飘荡在空间,在我们身上,地上留下了斑斑点点的彩环。美丽的景色,冲淡了我们初次骑马的紧张感。

中苏边界的形成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直到现在还存在着困扰两国友好关系发展的边界问题。中苏边界是从原中俄边界继承来的,中俄边界是十九世纪老沙皇武力强占我国大片领土后,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强加给我国的一条边界。加之在腐朽贫弱的满清政府和民国政府时期,都一直是有边无防,沙俄和原苏联又在一些地区越过条约规定的边界线,更多地侵占了我国领土,从清朝政府到新中国,两国经过了上百次的边界谈判,在边界上发生了数十次武装冲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苏联是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友好邻邦,在新中国成立前的近三十年的时间内,苏联人民曾援助过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中苏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兄弟般的友谊,在政治、经济、贸易、文化以及其他领域的合作和发展有着坚实的基础。1950年圆月,中苏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条约包括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内容。在二十世纪50年代,中苏是友好国家,边境上也基本是平静的。二十世纪60年代初,中苏两国、两党在意识形态领域发生了严重分歧,两国两党之间的关系急剧恶化,苏联当局撕毁合同,撤走专家,给中国经济造成了巨大损失。随着中苏两国关系的破裂,很快在中苏边境地区引起巨大回响,苏军开始在边界上制造事端,肆意挑衅,造成了当时中苏边界的紧张局势。阿克塔斯河争议地区是当时发生边界纠纷较多的地区之一。

阿克塔斯河争议地区是中俄边界条约规定的边界线与苏联私自画的国界线之间的一个长三角地带,历史上我边民一直在这里种地、打草。1960年后,该地区成了边界事件多发地段。苏军频繁越过边界骚扰我边民生产活动,并多次抓捕我边民,阻挠我边防巡逻。后来又架设铁丝网,圈占了我边民的部分草场和耕地。为了避免武装冲突,从1969年开始,我方停止了在该地区的巡逻,但坚持组织边民进入部分地区打草,以表明我国对该地区的主权。

站在观察点上,居高临下,阿克塔斯河争议区像一个人工的沙盘平铺在我们脚下,可以看到对方莫伊厄尔德集体农庄、掩蔽在绿树丛中的苏军哨所和阿克塔斯河争议地区的部分地貌。对照条约和地图,实地情况一目了然。我边民的部分草场被苏军的铁丝网圈占,那里就是苏军曾经抓捕我边民的地方。我边防部队暂停的巡逻路仍有迹可寻,苏军曾在那里野蛮干涉我边防战士的正常巡逻。铁丝网外堆放着草垛的地方,是我边民现在仍进入打草的地区。苏军在争议区边缘建有一座了望楼和一群地堡,在争议区内架设了好几道铁丝网,严密地控制着该区。就在那里,我军民为了维护国家的领土主权,曾和全副武装的苏军进行过不屈不挠的斗争。农庄边的绿树中露着苏军哨楼的一角,那是苏军的一个哨所。我们观察期间,几名苏军也在哨楼上用望远镜观察着我们。

工作结束后,我们按原路返回边防连队。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骑在马上下山就更难了,尤其是对我们这些第一次骑马的人来说,面对陡峭的沙坡,心里更是发怵。虽然有一种恐惧感,但是好奇的心理还是占了上风。我大胆往谷底观望,谷底的界河像一条绿色的长龙蜿蜒蠕动着。河对岸间隔有序地排列着苏军的几座了望楼,本来有十几米高,居高临下观望,就显得十分渺小了。

中哈国界图7.jpg
中哈国界图6.jpg
中哈国界图5.jpg
中哈国界图4.jpg
中哈国界阿克哈巴河段.jpg
中国-哈萨克斯坦边界.jpg
中俄西段国界示意图.jpg
争议地区.jpg
前苏联200000分之一地图.jpg
勘界路线.jpg
2661184_4.jpg

评分

参与人数 1铜板 +8 收起 理由
tengizxi + 8

查看全部评分

革命尚未成功,我们还须签到! ...

1253

主题

1万

铜板

84

好友

钻石会员

我的起步与世界同行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积分
11786

灌水勋章荣誉会员勋章活跃勋章精华勋章

发表于 2011-6-5 08:32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顶一个,辛苦了!!!

2786

主题

4万

铜板

269

好友

版主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积分
33467

宣传勋章灌水勋章贡献勋章斑竹勋章活跃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1-6-5 08:41 | 显示全部楼层
tengizxi 发表于 2011-6-5 08:32
支持顶一个,辛苦了!!!

勿忘历史!
革命尚未成功,我们还须签到! ...

0

主题

1万

铜板

2

好友

VIP会员

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

积分
342

冰雪节勋章

发表于 2011-6-5 08:57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楼主的精彩论证、

2786

主题

4万

铜板

269

好友

版主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积分
33467

宣传勋章灌水勋章贡献勋章斑竹勋章活跃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1-6-5 09:11 | 显示全部楼层
laurel355 发表于 2011-6-5 08:57
感谢楼主的精彩论证、

勿忘历史!
革命尚未成功,我们还须签到! ...

0

主题

1063

铜板

6

好友

工程师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71
发表于 2011-6-5 09:48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好资料。。。。。。。
很好,学了不少东西。。。。。

2786

主题

4万

铜板

269

好友

版主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积分
33467

宣传勋章灌水勋章贡献勋章斑竹勋章活跃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1-6-5 09:55 | 显示全部楼层
Altentaw 发表于 2011-6-5 09:48
谢谢楼主,好资料。。。。。。。

没有国,就没有家!勿忘历史!
革命尚未成功,我们还须签到! ...

0

主题

161

铜板

0

好友

技术员

Rank: 3Rank: 3

积分
10
发表于 2011-6-5 10:43 | 显示全部楼层
辛苦了:zt:zt:zt:zt:zt:zt

0

主题

9481

铜板

15

好友

地信学员

Rank: 12Rank: 12Rank: 12

积分
618
发表于 2011-6-5 13: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朝一日,我们的国界一定要西进,北进,南进
该会员没有填写今日想说内容.

2786

主题

4万

铜板

269

好友

版主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积分
33467

宣传勋章灌水勋章贡献勋章斑竹勋章活跃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1-6-5 16:16 | 显示全部楼层
james209 发表于 2011-6-5 13:29
有朝一日,我们的国界一定要西进,北进,南进

勿忘历史!
革命尚未成功,我们还须签到!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在线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