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新人指南|投诉删帖|广告合作|地信网APP下载

查看: 23718|回复: 32
收起左侧

[资料] 海南地质矿产

[复制链接]

689

主题

58万

铜板

90

好友

传奇会员

火影忍者

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

积分
380552

灌水勋章荣誉会员勋章活跃勋章宣传勋章贡献勋章

发表于 2011-5-27 21: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cqg1985 于 2011-5-27 21:33 编辑

清代、民国时期矿产勘查

        清代光绪年间,法兰西技师曾对石碌矿山作过调查;1904 年,英国人斯伯特(R.RCuthbbert)曾来九所铅锌矿探查,但无详细记载。

          1930年,法国曾派遣学者到海南作资源调查,并一度在田独开采铁矿,因遭到当地群众反对而中止。
         
      1930年陈铭枢著《海南岛志》第十五章“矿产”中,简要记载了本岛金、银、铜、铁、锡、铅、锑、锌、石灰岩、玻璃砂、油页岩、电气石、石墨等矿产的产地及矿床情况。
         
      朱赤霓在《琼崖锡矿事业之展望》中,论述了琼崖锡矿以东西向横列,东由琼山、定安、西驰至临高、澄迈、儋县、感城、乐东等县,西部矿产尤盛,并附21处锡矿产分布概略表。记述锡矿开采始于l909年,至1933年琼崖实业局成立,有万发等15
      家公司,请领矿区31处,矿场总人数1429人,所冶锡锭由海口运往香港。
          张君声的
      《琼州儋县纱帽岭一带金属矿区略述》中,记述在那金、白泡、西玢、兰洋各区均有砂金发现,并有银、铅、锡等矿种。据琼崖实业局对琼崖所属矿产分布调查表统计,l5个县的金、铁等多种矿产共l55处。
         
      1934年,方干谦会同琼崖实业局长朱赤霓往石碌试探铜矿,测绘l:2500矿区地形图,面积0.079平方公里,招民工打坑道65.92米,计算铜矿矿石量2010万吨。同年8月,赴昌江、感城、儋县、琼东、定安、陵水、乐会、五指山等地调查铁、铜、银、铅、锡、石墨、硫、石灰岩等矿产共l6处。l935年又赴昌江县亚玉山调查赤铁矿。
         
      1939年2月,由日本海军特务部派北浦大佐率调查队到田独铁矿勘查,同年6月又由石原产业株式会社派杉山技师复查,确定有开采价值,并估计储量500万吨。据l940年—l944年统计,运往日本的矿石241.6万吨。
         
      1941年,方干谦和绥靖公署委员陈泽光、琼崖实业局长朱赤霓等6人组成探矿队,对昌江、感城、儋县、琼东、定安、陵水、乐会等县和五指山水满峒等地进行金、银、铜锡、硫磺、石灰岩、石墨等矿产调查共16处,并编著有《调查琼崖矿产报告书》。
         
      1942年,日人山元秀夫、门协保、远滕光美等人对石碌铁矿和锰铁矿及其外围400余平方公里进行约一个月的调查,编有《第一期地质调查区域的地下资源概要》(日文抄本)。对两个主要铁矿体计算储量2190万吨;两个锰铁矿储量52.5万吨。同年4月,日本特务部地质调查队门协保,在参照上述“第一期调查概要”基础上,另对保秀山和正美山矿体,计算储量共l770万吨。
         
      1944年,日本满铁(锰)调查局河田学夫等,在石碌矿区对黄铁矿、铜矿进行调查,编有《第二次海南岛地质调查报告》(日文)。测制了l:10000矿床位置图及l:2000矿床地形图。对两个铁矿体和三个铜矿体的情况及品位作了记述,计算铁矿储量100万吨,铜矿石储量l2.14万吨。
         
      1944年,日本满铁(锰)调查局河田学夫等三人对田独、安游和崖县抱坡岭、横乡峒、崖县南丁岭铁矿、抱坡岭石灰岩进行调查,著有《第三次海南岛地质调查报告》(日文),抱坡岭石灰岩计算储量540万吨。
         
      1946年4月,林缵春著有《海南岛之产业》一文,对本岛矿产种类、矿物成分、分布及矿床开采历史作简要叙述。其中包括铁、煤、铜、金等21个矿种,ll6处产地,是一份前人资料之汇总。据载,开采最早者为崖县回风岭铜矿,始于清乾隆年间。
         
      1946年,《矿测近迅》第六十四期刊载马祖望、谢庆辉参考日本人和国内调查报告资料编成《海南岛之矿产资源》和《海南岛矿产》。文中汇总了全岛金属及非金属矿产l6种,产地58处,并着重介绍石碌和田独铁矿。
         
      1949年2月,陈植所编《海南岛新志》,其中矿产部分主要记述石碌、田独、南鹏岛、羊角岭等处铁矿和水晶矿的矿产和开采情况及运输设备。石碌铁矿估算蕴藏量可达数亿吨,矿山于1943年完成年产150万吨的开采设备后投产,于战后(1945年)
      中止,共运走矿石41万吨,八所港尚储矿22万吨。田独铁矿有年采l00万吨的采矿设备,自开采以来,共运出240万吨,至停战接收止,榆林港存矿27万吨。羊角岭水晶矿露天开采以来,已运走水晶93吨。

评分

参与人数 1铜板 +5 收起 理由
jin1900 + 5

查看全部评分

历经100天的非洲之旅完成了,回国了..

689

主题

58万

铜板

90

好友

传奇会员

火影忍者

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

积分
380552

灌水勋章荣誉会员勋章活跃勋章宣传勋章贡献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1-5-27 21: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qg1985 于 2011-5-27 21:33 编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矿产勘查  
      
          一、经济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0—1957年)

          1953年地质部中南地质局四一○队进驻海南,开展正规的地质勘查工作,揭开了海南地质找矿勘探的序幕。
         
      这一时期的矿产地质工作从已知矿产地开始,进行普查勘探,并取得显著成果。探明了大型石碌富铁矿床及其外围远景评价,矿山迅速投入生产并成为国家富铁矿石生产基地。探明了羊角岭大型水晶矿床及外围远景,并成为国家主要的压电原料及熔炼水晶的供应基地。探明了崖县(三亚市)田独铁矿。对石碌铜矿的远景进行了评价,根据群众报矿,发现并调查了沙老钛铁砂矿,认为其具有经济价值,揭开了勘查评价东海岸滨海砂矿的序幕。这期间还对白沙县查苗锡矿、儋县兰洋钨矿进行过地质普查及1:100000航空磁测及放射性测量工作。
          “一五”时期探明铁矿石25804万吨,压电水晶单晶79526
      公斤,熔炼水晶矿物量2243吨。工作手段主要是地质观察,配合槽、井、坑、钻探。完成钻探工作量33425米,槽探ll9118立方米,坑探34207米,浅井l8008米。地质勘查投资585万元,提交各类矿产地质勘查报告11份。
      
          二、第二个五年计划和调整时期(1958—1965年)
         
      这一时期在海南从事地质矿产工作的队伍是广东省地质局所属的海南地质队、七一五队及后来改称的海南地质大队。在上一阶段新发现基础上,矿产资源的勘查得到了迅速发展。能源矿产方面,1958年—l961年,海南地质大队组织四个分队,对琼山县长昌煤矿开展普查勘探工作,探明储量l622万吨,同时探明软质耐火粘土530万吨,该矿后经l973—1974年补充勘探及1979年—l980年工作,累计探明煤储量为984.6万吨。对儋县水井村、陵水县英州、三亚藤桥等泥炭资源进行了勘查,并探明储量103万吨。
         
      1958--1960年,国民经济各领域开展“大跃进”运动,全国大炼钢铁,地质部门掀起大找铁矿、煤矿的热潮,除对石碌铁矿及田独铁矿矿区开展补充勘探外,还对各地众多的风化壳型褐铁矿(如文昌白石溪褐铁矿、儋县南江褐铁矿、文昌南阳褐铁矿等矿区)进行了勘查评价,并探明了储量。
          1956年,琼海县首先由长坡乡联育小学校长符之江报矿而发现沙老钛铁矿砂矿。后由四一○           
      队抽调部分人员与粤西地质队三分队组成琼东地质队(后改名为七一五队)开展海南东海岸滨海钛锆砂矿的普查勘探工作,1958—1961年,在以牛车为运输工具的艰苦条件下,圆满完成了普查勘探任务,先后提交了沙老、保定、铺前、乌石、长安等l7个矿区的勘探报告和17个矿区的普查报告,汇总提交了滨海砂矿综合报告。
         
      1959年初,海南行署地质局组织力量对琼东北玄武岩红土化地区开展铝土矿找矿工作,于5月在文昌、琼山、定安、琼海四县交界地段发现了广泛分布的铝土矿床(主要分布在文昌、琼山境内)。普查勘探工作于l961年结束野外工作,l965年提交地质勘探报告。
         
      这一时期还开展了儋县南江、琼中合赖、澄迈包米山、东方田头等地的铅锌矿,昌江银岭铅锌铜矿,东方乌烈、琼中百花岭等地的钼矿,文昌白延、澄迈白虎岭钨矿,儋县那大、琼中黎母岭锡矿,保亭南好多金属矿,昌江乌烈、琼海大罗岭铀矿,白沙元门、澄迈金岭金矿等金属矿产资源的普查找矿工作。
          非金属矿产方面,勘查成果显著。1959年海南行署地质局第二普查勘探大队在和盛矿区开展普查,后经普查勘探,1961年提交了《海南岛儋县和盛矿区石灰岩、磷块岩地质勘探总结报告》,探明了熔剂大理岩、化肥用大理岩及磷块岩的储量。对东方江边、西沙群岛鸟粪磷矿探明了储量。l957—1964年在对石碌矿区进行补充工作时,探明了石碌鸡心坳冶金用白云岩矿、石碌羊角山顶冶金用石英岩矿及保西、大英山黄铁矿。l959年海南地质队对儋县新隆玻璃用石英砂矿开展勘查工作,于1962年提交《海南岛儋县新隆矿区玻璃砂矿床详查总结地质报告》,探明石英砂矿储量C+D级8326万吨。此间对文昌铺前锆、钛砂矿进行勘查评价时,对其伴生的石英砂矿进行了储量计算,求获D
      级储量21482万吨。此外,这一时期还对琼海烟塘石墨矿,昌江叉河、尼下水泥配料用粘土矿,昌江七差、琼中毛栈萤石矿,崖县(三亚)六罗、琼中毛栈黄铁矿,乐东县红五岭白云母矿,屯昌羊角岭Ⅵ号水晶矿体的压电和熔炼水晶等非金属矿产进行了勘查评价。
         
      第二个五年计划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海南矿产勘查工作取得了辉煌的成果,普查勘探的矿种为28种,提交各类矿产勘查报告l58份(提交的矿产储量见表1—2—1)。矿产勘查完成钻探工作量42827米,槽探ll2461立方米,坑探3569米,浅井98927
      米,矿产地质勘查费1494万元。
            
          三、第三个五年计划时期(l966—1970年)
         
      第三个五年计划时期在海南从事矿产勘查工作的主要是广东省地质局海南地质大队及六五三队。l968年广东有色金属地质勘探公司九三四队进入石碌矿区开展钴、铜矿床勘探工作。
         
      由于“文化大革命”,地质工作受到严重影响,各种规章制度遭到破坏,工作质量下降。这一时期海南地质大队加强保亭南好地区地质勘查工作,六五三队(水晶专业队)在全岛开展水晶普查找矿。普查勘探的主要矿区有:崖县大茅磷矿的中和岭东块段勘探,保亭南好地区的情安岭地段铁、硫矿普查,保亭南好地区的振海山—摩天岭铜、硫矿普查,保亭磁铁山磁铁、铅锌矿勘查评价,屯昌县羊角岭l21矿区、屯昌县泅顶水晶矿勘探及南好地区熔剂白云岩评价,探明的矿种有8种(储量见表l—2—2),完成各类地质报告11份,钻探工作量31256米,槽探47765立方米,坑探5288米,浅井l574米,勘查费538万元。
                  
          四、第四个五年计划时期(1971—1975年)
         
      广东省地质局海南地质大队这一时期在海南开展了多矿种的地质勘查工作。1971年在原有地质工作的基础上,开展长坡地区找煤,l973年全面转入初步勘探,l975年完成了该矿区褐煤、油页岩的勘探工作,并提交勘探报告,1973年—l974年还对长昌矿区瓦窑煤田开展补充勘探工作。金属矿产方面,对南阳、蓬莱、居丁等地区的钴土矿开展了地质勘查工作,完成了保亭南好矿区五○八矿段铁铜矿、锌山—南后山矿段铅锌矿及崖县红石铁铜铅锌水晶矿勘查,对海南岛东部烟墩、三更峙、沙老、潭门等砂铬矿进行了普查。非金属矿产方面,对昌江县马鞍山水泥灰岩及水泥配料用粘土矿和乐东县红五白云母矿进行了补充勘探,开展了白沙向民水泥灰岩及乐东尖峰岭和白沙县青松岭水晶矿勘查工作。
          广东有色金属地质勘探公司九三四队完成了石碌矿区北—区段钴铜矿床勘探,开展了石碌矿区南矿区段地质补勘及其他一些铁矿普查评价工作。
         
      这一时期探明的矿种有l8种(储量详见表1—2—3),提交矿产勘查报告37份。完成钻探工作量186193米,槽探工作157179立方米,坑探7494米,浅井21878米,完成地质勘查费1348万元。
            
          五、第五个五年计划时期(1976—1980年)
         
      1974年开始的我国第二轮寻找富铁矿高潮,促使人们对石碌铁矿更多的关注,1975—1978年中国科学院有关研究所与南京大学、中山大学的地质矿产勘查队伍组成科学研究队伍组织了“海南富铁矿会战”。
         
      地质部门积极开展铁矿普查找矿,对北部红岭一大岭地区铁矿、定安县新竹牛路岭褐铁矿、万宁县东岭地区铁矿及崖县铁矿进行普查评价,开展了航磁异常地面检查和钻孔验证。l979年地质部门为配合我国南方缺煤省区的找煤工作,开展了全岛石煤调查和长昌低热值燃料的普查评价,l976—1979年开展大茅和岛北古生代地层的磷矿普查找矿,对大茅磷矿及锰矿进行了勘探。此外,还对琼海梅岭铜钼矿、昌江昆雅岭水泥灰岩、儋县冰岭重晶石矿、琼海迈州岭钾长石矿进行了勘查评价。
          有色金属部门继续对石碌铁矿南矿区段的铜钴镍、黄铁矿进行了勘查评价。对石碌铁矿区及外围铁矿远景作了评价。
         
      广东省建材地质勘探队对儋县路千岭水泥灰岩、粘土矿(侵蚀基准面以上部分,即l50m标高以上部分),儋县大沟岭、石屋岭、三亚落笔洞水泥灰岩及三亚羊栏粘土矿进行了勘查评价。
         
      197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基本建设工程兵00274部队海南营(后集体转业称为核工业部华南地勘局海南勘探公司)进入海南从事放射性矿产勘探工作,“五五”期间在定安雷鸣盆地、琼海石壁、定安中瑞等地开展了铀矿地质勘查工作。
         
      这一时期探明矿种l5种,探明储量见表l—2.4,完成各类矿产勘查报告33份,完成钻探工作量119886米,槽探93543立方米,坑探552米,浅井8794米,矿产地质勘查费用2183万元。
      
          六、第六个五年计划时期(1981—1985年)

          根据国民经济“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地质工作坚持以地质找矿为中心,提高找矿效果。
         
      地矿部门在集中力量开展乐东石门山—看树岭钼、铅、锌、铜、镉、银多金属矿及儋县那大铌钽矿勘查的同时,加强了非金属矿的勘查工作,先后勘查评价了文昌县蓬莱牛母岭—新岭园矿段蓝宝石、红锆宝石矿,海口金牛岭沸石、膨润土矿,琼山西湖庙硅藻土矿,乐东县峨文岭及琼海上捅石墨矿,琼中县毛阳大理岩,石岭水泥灰岩。尤其是宝石矿、沸石、膨润土矿等矿种在海南属首次发现和评价,其中宝石矿获地矿部找矿成果二等奖。
          有色金属部门在开展澄迈、昌江、白沙等地的铅锌矿勘查评价的同时,探明了澄迈石浮水泥用大理岩矿。
          核工业部门在继续做好“五五”期间勘查地区的铀矿勘查外,还在昌江、儋县等地开展工作。
         
      “六五”五年中完成地矿勘查费2263万元,钻探工作量63250米,槽探71883立方米,浅井4732米,提交各类矿产勘查报告35份,探明矿种l3种,探明储量见表l—2—5。
            
      七、第七个五年计划时期(1986—1990年)

      地矿部门这一时期矿产勘查成果显著,探明文昌县蓬莱蓝宝石、红锆宝石矿,东方县二甲金矿区红甫门岭矿段、北牛矿段金矿,文昌县龙马、东方县八所石英砂矿,文昌县南和高岭土矿,保亭南好、通什牙日、儋县和盛(主要侵蚀基准面150m标高以下至80m标高地段)水泥灰岩,三亚大园、马岭、南山等饰面花岗岩。
          有色部门探明了昌江县土外山、东方县抱板金矿,昌江县芸红岭水泥灰岩,琼中什运水泥用大理岩,屯昌县银岭硅石矿。
          武警黄金部队探明了定安县富文金矿。
          建材部门探明了三亚抱坡岭水泥灰岩。
         
      这一时期探明矿种10种,探明储量见表l—2—6,提交各类矿产勘查报告25份,完成钻探94830米,槽探l29370立方米,坑探4286米,浅井l856米,矿产勘查费5019.5万元。
            
          八、第八个五年计划时期(1991—1995年)
         
      地矿部门重点开展了东方县二甲金矿区红甫门岭矿段、北牛V50矿体,东方县不磨、乐东县抱伦等金矿的勘查评价,同时开展了昌江县坝王岭稀土矿、儋县南报银金矿、白沙县河叉岭金矿、琼中县黎母岭铅锌矿等金属矿产的勘查评价。非金属矿产以高岭土、饰面花岗石材矿的勘查评价为主,先后勘查评价了琼山县长昌、乐东县新亚岭高岭土矿,通什同甲、乐东尖峰岭北干线、乐东县福报、澄迈红岗和昆伦、三亚市荔枝岭和大交山等饰面花岗石材矿。
         
      有色金属部门重点开展了昌江县土外山、东方县抱板金矿的补充勘查工作,还勘查评价了屯昌县银瓶岭玻璃用脉石英、白沙县大岭水泥灰等其他一些矿产资源的勘查评价。
         
      1991—1995年完成钻探工作量25355米,槽探41261米,坑探1248米,浅井l543米,勘查费用3713万元。提交各类矿产勘查报告31份,探明8种矿种,探明储量详见表1—2—7。
      
历经100天的非洲之旅完成了,回国了..

689

主题

58万

铜板

90

好友

传奇会员

火影忍者

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

积分
380552

灌水勋章荣誉会员勋章活跃勋章宣传勋章贡献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1-5-27 21: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qg1985 于 2011-5-27 21:35 编辑

清代、民国时期地质调查

      海南的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最早始于1929年,由两广地质调查所李承三、朱庭祜、朱声等三人在海南进行l:100万地质矿产调查。之后,日本等国的有关人员在海南也做过一些零星的地质调查工作。国家在海南开展的规模较大的区域地质调查是1958 年8月开始进行的海南岛1:20万区域地质测量。
      海南岛正规的l:5万区域地质调查始于1982年,由海南地质大队一分队开展志仲幅1:5万区域地质调查。此后,海南的1: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进展十分迅速,至1995年底,共完成l:5 万区域地质调查图幅32个,陆地面积ll351平方公里,占海南岛面积的33.6%。         
      1929年,两广地质调查所李承三、朱庭祜、朱声等三人,首次在海南岛北部琼山、琼东、定安、乐会、澄迈、临高、儋县、文昌等地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地质调查,测制了l:100万海南岛北部地质图,面积3万余平方里(合7500余平方公里),对火山喷出岩、花岗岩及沉积变质岩进行了粗略的划分,对锡、金、铁、褐炭、高岭土、石墨、电气石、石灰石等矿种作了简要调查,并著有《广东海南岛北部地质矿产》一文。
          1939年,日本东亚地理调查会的中岛一晴,编制1:375000比例尺的“海南岛大地图”(昭和14年5月,出版),图中除标明地形、地物和炮台等军事设施外,还标明了金、银、铁等13种矿产和农副产品及经济作物等一些重要战略物资产地。
          1941年2月,日本台北帝国大学学术调查团由早板(教授) 带领作环岛路线调查,著有《海南岛的地质》一文(日文抄本)。对路线地质情况、岩石、矿物、地理地貌进行了描述,对区域地层系统、岩浆活动、地质构造、地貌作了小结。
历经100天的非洲之旅完成了,回国了..

689

主题

58万

铜板

90

好友

传奇会员

火影忍者

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

积分
380552

灌水勋章荣誉会员勋章活跃勋章宣传勋章贡献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1-5-27 21: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qg1985 于 2011-5-27 21:36 编辑

第二章 地质构造      
         
      海南的大地构造单元,以东西向九所—陵水构造带为界,在该构造带以北的海南岛广大地区属于华南褶皱系五指山褶皱带;在构造带以南的三亚地区和南海在内的广大地区属于南海地台。由于海南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的特殊性,历来曾经引起许多地质学家的关注。特别是随着区域地质调查和地质矿产勘查工作深入开展及宇航遥感技术的发展,为海南地质构造的深入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资料,提供了新的信息。不同的地质学派都充分利用已经取得的资料基础上,他们从各自的学术观点出发,不同程度的涉及海南的地质构造问题,为进一步对海南地质构造的深入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启发作用。
         
      但是,从海南地壳活动的特点来看,无论在构造运动、岩浆活动、沉积作用、变质作用及成矿作用等方面,都具有多旋回特征,而且在发展演化上具有多阶段性,在空间展布上具有不均衡性。本章采用槽台多旋回理论,根据海南不同的地质时期及其所表现的地质构造特征的差异,来记述海南不同阶段的构造运动及其所表现的构造形变特征。
历经100天的非洲之旅完成了,回国了..

689

主题

58万

铜板

90

好友

传奇会员

火影忍者

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

积分
380552

灌水勋章荣誉会员勋章活跃勋章宣传勋章贡献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1-5-27 21: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qg1985 于 2011-5-27 21:37 编辑

构造运动
      
          海南岛发生的构造运动,以区域性地层的不整合接触关系和岩浆岩侵入的时间为依据,自中元古代以来,发生的构造运动如下。
      
          一、中岳运动      
         
      中岳运动发生于长城纪,是岛内已知最早的一次造山性质为主的构造运动。在东方市抱板至昌江县石碌地区,长城系抱板群沉积后,由于中岳运动的影响上升剥蚀,缺失蓟县系沉积,直到新元古代早期才沉积青白口系石碌群,使长城系抱板群与上覆石碌群不整合接触。这次构造运动使抱板群下部戈枕村组混合岩化及上部峨文岭组区域变质。在长城纪末,曾发生二长花岗岩侵入活动,是一次造山作用的记录,并使抱板群固结定型,成为海南岛最古老的结晶基底。
      
          二、晋宁运动
         
      晋宁运动发生于青白口纪,主要表现为石碌群发生强烈褶皱,使青白口系石碌群第六层沉积之后,造成第六层与上覆震旦系石灰顶组之间角度不整合接触,并伴随有较强烈的酸性火山岩喷发活动和区域变质作用,表现在石碌群第五层中夹有富钾流纹质熔结凝灰岩和使石碌群形成绿片岩相区域变质岩。
      
          三、加里东运动
         
      加里东运动在海南岛可分早、晚两期。早期发生在寒武纪与奥陶纪之间,晚期发生在志留纪末与早石炭世之间。早期的加里东运动主要分布于南海地台北缘的三亚地层分区,发生在中寒武统大茅组与下奥陶统大葵组之间的假整合接触。表明在大茅组沉积之后,该区曾一度发生上升活动,遭受剥蚀,缺失上寒武统,至早奥陶世早期才发生下降,接受大葵组沉积,它代表了海南岛加里东构造旋回中,发生在寒武纪与奥陶纪之间的一次早期加里东运动;晚期加里东运动主要分布于五指山褶皱带的五指山地层分区,发生在晚志留世晚期,使早古生代地层发生强烈褶皱,造成下石炭统南好组不整合覆盖于志留系之上,在不整合面上部普遍存在着一层厚度不等的底砾岩层,表现出十分明显的区域不整合接触关系。这次构造运动标志着海南加里东地槽的结束,使整个早古生代地层强烈褶皱隆起和强烈的区域变质作用,形成五指山褶皱带,成为华南褶皱系的组成部分。并在晚古生代早期继续上升,遭受剥蚀,使海南岛缺失泥盆系。
      
          四、海西运动

          广东区测队(1989)、宜昌地矿所和海南省地矿局(1991),根据五指山地层分区晚古生代地层之间的不整合接触关系,将本区海西运动划分为三幕。

          (一)海西运动第一幕
         
      发生于石炭纪,主要表现为石炭系内部的地层中沉积多层层间砾岩和岩浆侵入、喷发活动。在岛东万宁东岭地区的晚古生代地层中有三层主要砾岩,除了最下部的一层砾岩属下石炭统南好组底砾岩与下伏志留系陀烈组呈不整合接触之外,其他二层砾岩都在石炭系内部,属层间砾岩,可能代表二次上升活动形成的间断之后再沉积的产物,它应是海西运动第一幕在该区地层接触关系上的表现。另外,在岛西江边地区的晚古生代地层中也有至少三层砾岩,分别位于南好组底部,青天峡组底部,峨查组底部。除南好组底部砾岩与下伏志留系陀烈组呈不整合接触代表加里东运动之外,上石炭统青天峡底部和下二叠统峨查组底部的砾岩,可能代表石炭系期间发生二次上升活动之后又复沉积形成的底砾岩,它应是海西运动第一幕在江边地区的表现。伴随这幕海西运动,还有坡兰沟辉长岩(293Ma)和合罗辉长岩体(298Ma)的侵入,东岭地区出露的夹于石炭系中的变质流纹斑岩的喷发,它们可能是伴随海西运动第一幕形成的。

          (二)海西运动第二幕

          发生于早、晚二叠世之间。在岛西江边地区,表现为二叠系上统南龙组与二叠系下统鹅顶组之间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在鹅顶组灰岩顶部常见古溶洞和古风化壳。

          (三)海西运动第三幕
         
      发生于二叠纪至三叠纪之间。见于岛东部琼海市九曲江、定安县岭文等地区,表现为下三叠统岭文组底部复成分砾岩角度不整合覆于古生代地层之上。在定安岭文村和翰林地区岭文组还不整合覆于抱板群之上。伴随这幕构造运动,发生规模巨大的儋县岩基和琼中岩基中的海西期岩体侵位于石炭、二叠系及更老的地层中。这幕构造运动使海南岛晚古生代地层发生强烈褶皱上升,海水退出,结束了晚古生代准地台发展阶段海相沉积历史,并进入了中生代大陆边缘活动带发展的新阶段。
      
          五、印支运动
         
      在海南岛,由于三叠纪地层出露不全,仅在定安县岭文和琼海市九曲江地区出露下三叠统岭文组,而缺失中、上三叠统。因此,印支运动的分期和表现特征,只能依据侵入岩的规模、侵入关系和同位素年龄数据推出。印支期侵入岩,可划分出三次侵入:第一次侵入的阜堡笔和黑岭等黑云母花岗岩和钾长花岗岩体的同位素年龄值为230—235Ma;第二次侵入的坝王岭和大王岭等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的同位素年龄值223Ma;第三次侵入的黑云母角闪花岗岩同位素年龄值217Ma。这三次岩浆岩侵入的时间大致相当于早三叠世末、中三叠世末和晚三叠世末。也就是说,在上述三个时期,发生过三次构造运动,即印支运动一幕、印支运动二幕和印支运动三幕,其中以一幕最强,二幕次之,三幕最小。
      
          六、燕山运动
         
      在海南岛,由于只见下白垩统鹿母湾组不整合接触覆于古生界之上,而缺失侏罗纪地层。因此,燕山运动只能根据燕山期侵入岩体规模、岩体与下白垩统的接触关系及岩体的同位素年龄值,将燕山运动划分为三幕。
        
  (一)燕山运动第一幕
         
      发生在晚侏罗世之后,早白垩世之前。表现为下白垩统鹿母湾组不整合覆于古生代地层和不整合覆于燕山早期东阁、丰猛、大岭等岩体之上,这些岩体同位素年龄值在164—190Ma之间。
         
(二)燕山运动第二幕
         
      发生在早、晚白垩世之间。伴随该幕构造运动侵入岩,以屯昌、税町花岗闪长岩岩体为代表,其同位素年龄值变化于l00—1lOMa之间。同时,伴随这次构造运动,在海南岛南部和中部出现了火山喷溢活动,形成了南部同安岭和牛腊岭及中部五指山中酸性火山岩带分布。

          (三)燕山运动第三幕
         
      发生在晚白垩世之后,早第三纪沉积之前。在岛南部表现为下第三系渐新统陵水组不整合覆于下白垩统鹿母湾组之上,岛北部表现为第三系古新统昌头组或长流组不整合于鹿母湾组之上。伴随此幕构造运动,还有千家、保城、乘坡、吊罗和昌化大岭等中酸性岩体侵入活动,它们侵入鹿母湾组,同位素年龄值变化在70—96Ma之间。
      
      七、喜马拉雅运动

          喜马拉雅运动,在海南岛和北部湾地区,根据地层接触关系,大致可划分为四幕。
        
  (一)喜马拉雅运动第一幕
         
      发生于始新世末,渐新统涠洲组与下伏始新统流沙港组的平行不整合接触。伴随这次构造运动,岛北地区在东西向与南北向和北西向深断裂交汇处出现玄武岩浆喷发。
        
(二)喜马拉雅运动第二幕

        发生于渐新世末,渐新统涠洲组与上覆下中新统下洋组的平行不整合接触。伴随此幕构造运动形成多期玄武岩的强烈喷发。
         
(三)喜马拉雅运动第三幕

          发生在上新世末,更新世地层与上新统之间普遍不整合接触,中间有基性岩浆喷发形成玄武岩。
         
(四)喜马拉雅运动第四幕

          发生在更新世至全新世,表现为上、中更新统之间常见到的不整合接触或平行不整合接触。伴随这次构造运动在琼北发生了基性、超基性岩浆喷发活动。
历经100天的非洲之旅完成了,回国了..

689

主题

58万

铜板

90

好友

传奇会员

火影忍者

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

积分
380552

灌水勋章荣誉会员勋章活跃勋章宣传勋章贡献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1-5-27 21: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qg1985 于 2011-5-27 21:36 编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地质调查
      
      一、1:20万区域地质调查

          海南岛1:20万区域地质调查,由广东省区域地质测量大队海南分队承担,总人数49—68人,于1958年8月开始,至1962 年5月完成全岛及周围小岛的地质测量,测图面积33560平方公里,提交了《海南岛1:20万区域地质测量报告》及海南岛1:20万地质图、矿产图、水文地质略图、水光谱成果、水化学找矿图,l:20万重砂成果图、金属测量成果图等资料。成果未经国家正式验收,仅作为乙种图幅提交出版。
        
  二、1:5万区域地质调查

          20世纪80年代前,海南岛的l:5万区域地质调查是配合普查找矿而进行的非正规的区域地质调查,主要有儋县洛南和琼海烟塘两个矿区。
         
      儋县洛南地区1:5万区域地质调查,于1973年—1974年开展工作,共完成区调面积135.5平方公里,物化探面积46.9平方公里。在地质测量中,发现褐铁矿、钨、锡、铅、铜等矿点、矿化点37处,并发现锡和铌钽重砂异常。本区原设计按1:5万区域地质调查进行工作,但由于任务中途改变而停止,最后由王志远等提交了《儋县洛南地区综合地质普查报告》。
         
      琼海烟塘地区l:5万区域地质调查,由广东省区测队派出分队,于1976年3月至l977年3月施测,面积363平方公里,同时开展了土壤化探工作,发现了美果和东山岭钼和铜钼矿化点,大石头水晶矿化点,并在旧存至北昌一带红层中首次发现了晚侏罗—早白垩世的植物化石,为进一步研究本岛红层提供了重要资料。最后由梁敦杰等编写了《海南岛烟塘地区区域地质调查总结》。
         
      海南开展的正规的l:5万区域地质调查始于1982年,开展的图幅为志仲幅,由海南地质大队一分队负责完成。“七五”和“八五”期间加强了1: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七五”期间共完成15个图幅,总面积为5582平方公里,“八五”期间共完成16个图幅,总面积为5283平方公里。截至1995年海南省共完成了32个图幅区调,陆地面积共11348平方公里,占海南岛面积的33.46%。         
      为加快海南1: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七五”和“八五”期间,除海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所属海南地质综合勘察院(其前身为海南地质大队)的区调队伍外,还有四川地矿局、广西地矿局、河北地矿局、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等外省单位的区调队伍来海南开展1:5万区调工作,这些区调队伍有的与海南地质大队联合组队合作开展工作,有的通过委托,独立承包区调图幅。
         
      1:5万区域地质调查图幅的安排,主要配合地质找矿(如东方幅、玉道幅等)、重要基础地质问题的解决(如中原市幅、博鳌港幅、和乐幅等)及重要城市和开发区开发建设(如海口地区、三亚地区、洋浦地区的图幅等)的需要。
         
      1:5万区域地质调查在野外工作和报告编写过程中,逐步引进地质学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1988年起,新开展的1:5万区域地质调查图幅,沉积岩采用多重地层单位划分,岩石地层方法填图;侵入岩采用岩石谱系单位的方法填图;火山岩采用火山地层—岩性(岩相)双重方法填图;变质岩采用构造—地(岩)层法或构造—岩石法填图,地质构造方面,除对测区构造进行系统调查和研究外,还特别注重调查研究新构造运动特征及其对成矿作用和地质环境的影响。
历经100天的非洲之旅完成了,回国了..

689

主题

58万

铜板

90

好友

传奇会员

火影忍者

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

积分
380552

灌水勋章荣誉会员勋章活跃勋章宣传勋章贡献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1-5-27 21: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qg1985 于 2011-5-27 21:40 编辑

第二节 区域构造变形
         
      海南岛在地质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中岳、晋宁、加里东、海西、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等构造运动。每一期构造运动都在海南岛留下一定的构造形迹。从空间分布上,以各种方向、不同形态和不同性质的构造形迹组合,形成东西向构造带、南北向构造带、北东向构造带、北西向构造带等主要构造体系,构成了本岛的主要构造格局,控制着本岛沉积建造、岩浆活动、成矿作用以及車免近时期的山川地势的展布。
      
          一、东西向构造形迹

          在海南岛,东西向构造形迹,从北往南有王五—文教构造带、昌江—琼海构造带、尖峰—吊罗构造带、九所—陵水构造带。
          (一)王五—文教构造带
         
位于海南岛北部,大致在北纬19°45′左右,横贯儋州、临高、澄迈、定安、琼山、文昌等县市,西端潜人北部湾,东端没于南海,岛上延伸达210公里。
         
      由王五—文教断裂带和一系列走向东西向断裂带组成。它是琼北雷琼地层分区海口地区小区与琼中五指山地层分区和雷琼断陷与五指山褶皱带的分界线,控制着沿构造带分布的中生代和新生代盆地的形成及盆地的沉积作用、岩浆侵入和喷发作用。
         
      1.沿该构造带发育有新生代东西向的长坡、福山—多文和海口拗陷,自第三纪以来,沉积3000米以上的海陆交互相,同时还喷发堆积了多期超基性和基性火山岩,形成了木棠、东英、多文、白莲、雷虎、龙发等火山岩。
          2.沿该构造带分布有王五、雷鸣等东西向白垩纪盆地,燕山期九紫岭、东阁、龙楼等花岗岩体,白垩纪旺商、洛基等火山岩。
          3.沿该构造带西端分布有白马井隐伏闪长岩侵入体,后者经地面磁法检查和钻孔证实其长3公里,宽l公里,呈东西展布,埋深于126米以下。
         
      王五—文教构造带,在前海西期已形成,海西期有强烈活动,导致幔源岩浆侵入;印支期继续活动,燕山期断裂带活动强烈,导致花岗岩体的侵入,并控制中生代盆地形成和沉积;喜马拉雅期,断裂带继续活动,它切过下白垩统,控制了厚达3000
      米以上的第三纪海陆交互相沉积,并导致深部玄武岩浆沿断裂上升喷溢地表,形成大面积分布的玄武质熔岩。車免  期该断裂带仍有活动,地震、温泉沿断裂带分布。

          (二)昌江—琼海构造带

          位于北纬l9°05 ′—19°25′左右,横贯东方、昌江、白沙、琼中、屯昌和琼海等县市。它是一条规模巨大以断裂带为主夹有近东西向褶皱带的断褶构造带,其延伸方向上,时隐时显,断续延长达200公里以上。在该构造带上分布有珠碧江、昌江—白沙、昌江—琼海等一系列东西向断裂带;分布有东西向中生代昌化江盆地、白沙盆地和阳江盆地;分布有燕山期九架岭、大岭、三猴岭、马岭、长坡等东西向的花岗岩体组成一条近东西向展布的燕山期花岗岩穹隆构造带;沿该断裂带侵入有印支期坝王岭、黑岭和大王岭花岗岩体,形成印支期花岗岩穹隆区;在该构造带的昌江—白沙断裂带上,还分布有白打岭、仙婆岭、芙蓉田和天堂等海西期闪长岩体;卷入该构造带中的长城系抱板群形成的抱板褶皱带、青白口系石碌群和震旦系石灰顶组形成的石碌褶皱带、志留系和石炭系及二迭系形成的褶皱带等东西向褶皱构造,是该构造带分别在中岳、晋宁、加里东和海西等不同时期遭受挤压活动的产物。
         
      该构造带在航磁上反映也十分明显,为正、负磁异常交接地带,其北侧为负异常,南侧为正异常,构造带通过地段有升高的正磁场叠加,强度为20—70nT,局部峰值达l20—160nT。在重力图上,该构造带正好与重力异常等值线所圈闭的东西向异常相吻合,其北则为正异常,南侧为负异常,极小值—40nT,由此推断莫霍面埋深南侧达28公里,剩余重力异常也有显示,因此该构造带是一条近东西向的隐伏基底深断裂带。
         
      昌江—琼海构造带,可能在元古代初期就以拗陷带出现,沉积了巨厚的抱板群和石碌群,中岳和晋宁运动分别使它们形成褶皱带,构成了海南岛的基底构造。加里东期明显的石碌褶皱带与上覆的石炭系不整合接触,该构造带继续遭受挤压,形成东西向褶皱带和断裂带。海西期该构造带仍发生挤压活动,形成一些褶皱带和断裂带,断裂带有的深达30余公里,引起幔源玄武岩浆沿断裂带侵入分异形成闪长岩体。印支期和燕山期,该构造带仍有强烈活动,导致岩浆侵入体充满断裂带构成一条巨大的东西向花岗岩穹隆构造带。喜马拉雅期至
      車免  期该构造带仍有活动,温泉沿构造带呈带状分布。

          (三)尖峰—吊罗构造带
         
      位于北纬l8°40′—l8°52′左右,横贯乐东、通什、保亭、陵水和万宁等县市,东西长约l90公里,主要由感城—万宁断裂带和尖峰—吊罗断裂带等—系列东西向断裂带组成。该构造带分布有印支期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组成的阜堡笔和尖峰岭两大花岗岩基。燕山期以基性辉长岩和橄榄辉石岩组成的有南流岗、金竹园等东西向分布的岩体,以酸性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组成的有保城、东岭和吊罗山等岩体。它们都分布在本构造带中,组成一条巨大的东西向花岗岩穹隆构造带。沿该构造带的展布范围内,各种压性或压扭性构造十分发育,在万宁市兴隆农场合口桥下,海西期花岗岩中,见有东西向的挤压破碎带和密集片理化带;印支期尖峰岩体中,于尖峰岭林场坤岭北西陈龙沟和在燕山期吊罗山岩体中,于邦岭农场公路旁,都见到有东西向破裂面构成的挤压破碎带。这些现象说明该构造带中印支期和燕山期有强烈活动,并表现为压性或扭压性特征。
         
      该构造带在航磁和重力异常上有明显的反映。在航磁异常上表现为东西向带状异常,其北侧为负异常,强度0—30nT,最低峰值—40nT,称之为“万宁—尖峰剧烈变化的低异常带”,由断裂破碎带所引起。在重力异常上,该断裂带表现为重力低值带。
         
      尖峰—吊罗构造带,可能早在加里东期就已形成,并控制了该构造带北侧上古生界石炭系和二叠系的沉积。海西期继续活动,形成东西向断裂带。印支期和燕山期,该构造带强烈活动,导致印支期和燕山期岩体的多次侵入,另一方面又使岩体发生强烈的挤压碎破,形成东西向褶皱带和断裂带。新生代以来的活动主要表现为对山川l地势的控制作用,使沿该断裂带分布的尖峰岭、尖岭、七指岭和吊罗山等山脉呈东西向分布。该构造带有多处温泉,如保亭新村和万宁兴隆的地热田。
         
(四)九所—陵水构造带
         
      位于北纬l8°l5′—18°30′左右,横贯乐东、三亚和陵水等县市,东西长100多公里,由九所—陵水断裂带,崖城一藤桥断裂带和崖县一红沙断裂带等组成。该构造带在海西期和燕山期有强烈活动,分布有海西期牙笼角岩体,燕山期罗蓬、千家、保城、税町、高峰、南林、陵水等岩体,它们形成一条东西向花岗岩穹隆构造带。另外,燕山晚期有同安岭、牛腊岭等火山岩被喷发。该构造带展布区,在大茅村附近和田独村尾岭的寒武、奥陶系中,大曾岭的花岗岩中,陵水英州坡附近的花岗岩中,都见到东西向的断层带和挤压破碎带,显示了压性断裂带的特征。
         
      该构造带与南海地台和华南褶皱系五指山褶皱带的分界线基本一致。在构造带内布格重力异常呈东西分布,梯度较陡。构造带北侧五指山褶皱带,布格重力异常为负值,在五指山区极小值-3.5x 10-6米/S2,莫霍面埋深在28公里以上,属大陆型地壳的基本特征;南侧南海地台,布格重力异常为正值,在南海中央盘地极大值+34 x10-6米/S2,莫霍面埋深小于20公里,属过渡型地壳的基本特征。航空磁测资料查明,该构造带南北两侧没有统一的磁性基底,它呈现了南北分带的基本特点,北侧是平缓变化的正负异常带,其正值达+300nT,负值达-80nT。构造带及其南侧浅海地区存在着短促、稳定的带状异常,轴向在指东西至北东东,原地质部航测909队称之为“琼南沿海变化的升高正异常带”。在构造带上的异常带内,除较多的中基性岩脉充填外,还有较多的海西期和燕山期岩浆侵入及燕山期火山喷发活动。异常带内的侵入岩和喷发岩的磁场混在一起,在空间分布上又与该东西向构造带联系在一起。因此,它们同受九所—陵水大断裂控制,应属无疑。所以沿该构造带呈东西向带状分布的特殊的磁异常,应是各种地质体组成巨大的花岗岩穹隆构造带的综合反映。
         
      根据现有资料分析,该构造带可能形成于前寒武纪,是当时南海地台与华南褶皱系五指山褶皱带的分界线,控制了寒武纪以来不同的构造单元的发展和不同沉积建造的分布。构造带在海西期、印支—燕山期继续活动,导致岩浆侵入和喷发活动,形成东西向分布的花岗岩穹隆构造和火山岩被,在喜马拉雅期的活动也
      比较强烈,沿该构造带地震时有发生,热泉遍布,海蚀地貌发育。在乐东县黄流、三亚市崖城、凤凰山庄、泮岭水库、林旺、藤桥、陵水县英州坡等一带,热矿泉沿断裂带作东西向排列分布。在乐东县石门山、三亚市小洞天、天涯海角的花岗岩中,常见海蚀柱、海蚀漏斗和海蚀磨菇,三亚鹿回头附近见到的海蚀崖高出海面30多米。在三亚安游和鹿回头见分布沉积的珊瑚礁在岸边高出海面3米以上。这些现象都表明了构造带在第四纪的活动性。
         
      二、北东向构造形迹

          海南岛北东向褶皱和断裂构造十分发育,这组构造形迹,按其展布方位,分为北东组和北北东组构造带。
         
(一)北东组构造带

          主要分布在保亭南好、三亚市、万宁东岭、儋州市、澄迈、白沙军营、东方戈枕一带,由古生代地层组成的褶皱带和形成的断裂带构成。
         
      1.南好褶皱构造带:分布在保亭县南好到三亚雅亮一带,全长30余公里,宽10多公里。由大致平行的岗阜鸡复式倒转背斜及鹅格岭—空猴岭倒转向斜、那通岭—白土岭倒转背斜及北东向断层组成。褶皱带由志留系陀烈组、空列村组、大干村组、靠亲山组、足赛岭组和下石炭统南好组构成。
         
      2.三亚褶皱构造带:分布于三亚市到南田农场一带,西南端沉没人南海,北东端被海西期花岗岩吞蚀。全长40多公里,宽10多公里。由三道一晴坡岭荔枝沟复式向斜及其次一级褶皱构造组成。复向斜核部为上奥陶统干沟村组,两翼地层为中奥陶统尖岭组、榆红组、沙塘组,下奥陶统牙花组、大葵组,中寒武统大茅组和下寒武统孟月岭组等构成。与该褶皱带相伴生的,还发育有一系列北东向断层带,如北东向田独断裂带。
         
      3.东岭褶皱构造带:分布于万宁龙滚、东岭、三更罗一带。由加晓岭复背斜及其两翼的次级褶皱组成。北东端和东南翼被第四系掩盖并沉没入大海,南西端被印支期和燕山期花岗岩吞没。复背斜的北西翼有峰膏岭向斜、九曲江背斜;南东翼有波罗向斜组成。复背斜轴部出露奥陶系南碧组和志留系陀烈组,两翼为志留系空列村组及不整合覆盖于志留系的下石炭统南好组和上石炭统青天峡组。虽然下石炭统不整合覆于志留系之上,但石炭系卷入了这一构造带中,褶皱带的西北部又为下白垩统鹿母湾组所不整合覆盖,可见其形成时期是海西期。加晓岭复背斜轴部的南西端被燕山期六连岭岩体侵入,构成向南东突出花岗岩弧。
         
      4.南坤园褶皱带:分布在屯昌、澄迈、儋州、白沙等市县境内,总体方向北东,主要由古生代地层组成的复式褶皱带。褶皱构造以南坤园复式向斜为主体,还有加乐背斜和向斜、蓝洋背斜和向斜、南江村背斜和向斜、洛南背斜和向斜等次级褶皱组成的北东向复式褶皱带。复向斜轴部为石炭系南好组和青天峡组,两翼由奥陶系和志留系组成。该褶皱构造带卷入了石炭系并为下白垩统鹿母湾组不整合覆盖,可见其形成时期为海西期。
         
      5.红岭—军营断褶带:南西起自昌江县乌烈,往北东延伸经白沙县大岭农场至儋州市红岭农场一带,主要由红岭—军营褶皱带和军营—乌烈断裂带组成。红岭—军营褶皱带,由军营背斜、波兰沟向斜等组成。军营背斜分布于红田农场石灰厂,经南陀水库、红田农场8队至21队,轴向北东,核部地层为志留系下统陀烈组,两翼地层为石炭系上统青天峡组。坡兰沟向斜,分布于南洞岭—坡木岭—军营岭一带,轴向北东,核部和两翼地层均为石炭系上统青天峡组。军营—乌烈断裂带,分布起于乌烈,向北东延伸经峨沟岭、南陀水库、军营村至红岭一带,由多条平行分布的硅化碎裂岩带和角砾岩带组成。
         
      6.戈枕断裂韧性剪切带:北东起于土外山,往西南经戈枕岭、二甲红甫门岭、观音崩岭至尧文一带,长50多公里,总体走向45°—55°它发育于抱板群与南碧沟组和陀烈组及空列组的接触带上,断裂带倾向北西为主,抱板群逆冲于南碧沟组和陀烈组及空列村之上,显示压性逆断层特征。但在断裂带的中段红甫岭至西南段尧文一带断裂面倾向南东,断裂带倾角较陡,一般为65°—85°。
         
      沿该断裂带发育了数条几十米到l000多米宽的磨棱岩带和碎裂岩带,并有长英岩脉和石英脉充填。从断裂带中心至边部,其构造岩有由超糜棱岩—千糜岩—糜棱岩—碎裂岩的变化,反映断裂带形成过程中,从中心往边缘所受的应力强度由强变弱的变化,中心部位应力作用强,往往形成超糜棱岩、千糜岩、糜棱岩,往断裂带边部应力作用变弱,形成碎裂岩的演化过程。
         
      在戈枕断裂韧性剪切带上,已发现的金矿床从北东至西南分布有土外山、抱板、二甲北牛、风水山、二甲红甫门岭、那都、不磨等金矿床。这些金矿床在空间分布上,沿戈枕韧性剪切带呈等距性分布。金矿类型则沿戈枕韧性剪切带具侧向变化,在韧性剪切带的中心
      
      部位,构造应力强烈,处在韧性的构造环境,形成与韧性变形有关的二甲红甫门岭蚀变糜棱岩型金矿;在韧性剪切带的边缘部位,由于构造应力变弱,从韧性向脆性发展,主要处在脆性的构造环境,形成以脆性变形为主的二甲北牛、抱板、土外山等蚀变碎裂岩型金矿;在剪切带的旁侧呈脆性变形充填石英脉,形成那都、不磨等含金石英脉型金矿。这三种金矿床成因类型是与韧性剪切带应变演化阶段有关,饶家光、黄香定等(1993)称为“二甲式”成矿模式。该韧性剪切带是海南主要金矿成矿带。
         
(二)北北东组构造带
         
      这组构造带主要分布在海南岛中部,称为潭爷断陷构造带,北起澄迈,往西南经儋州、琼中、白沙、乐东一带,总体方向为北东25°—30°延伸,长约l80公里,宽20—30公里。由潭爷断陷的东、西两侧的断裂带及夹于其中的白垩纪潭爷(白沙)盆地、南门营盆地组成。西侧的断裂带有新开田—抱界断裂(北段为新开田—大炎新村断裂,南段为抱界断裂)、松涛断裂;东侧断裂带有乐东—黎母山—文儒断裂(北段为黎母山—文儒断裂、中段为黎母山—什运断裂、南段为连环岭—马形岭断裂)。沿这些断裂带断续可见几十米宽的挤压破碎带,形成硅化角砾岩、糜棱岩,并有燕山晚期岩脉或石英脉充填。这些断裂带还控制早白垩世鹿母湾组和晚白垩世报万组沉积,形成白垩纪断陷盆地,沉积了厚达2500多米的白垩系红色粗碎屑岩建造。
      
       三、北西向构造形迹
         
      这组北西向构造主要见于海南岛西南部、中部和东北部地区,主要有尖峰岭—石门山断裂带、乐东—田独断裂带、白沙—陵水断裂带、儋州—万宁断裂带、龙波—翰林断裂带、东寨港—清澜断裂带。
         
(一)尖峰岭—石门山断裂带
         
      分布起东方市不磨,经尖峰岭岩体到乐东县石门山一带,断裂总体走向北西330°—350°。沿断裂带脉岩和破碎带广泛发育,构成脉岩—破碎带。在乐东县石门山地段,破碎带中的花岗斑岩、中性岩脉、石英脉和硅化脉成群成带出现,大致平行延伸,在查明的脉带(破碎带)中,分布有辉钼矿、铅锌和铅银矿床,还有金和稀土金属矿化,显然是一条控制该区钼—多金属矿床的主要断裂带;该断裂带往北西延伸到冲碎岭地段,在断裂带中性岩脉密集成群成带发育于抱板群混合岩中,无岩脉地段则表现为破碎带,是控制该区伟晶岩脉云母矿床的主要断裂带。
         
(二)乐东—田独断裂带
         
      北西起东方江边马眉,往南东经乐东、志仲,一直延伸到三亚市的田独,总体走向北西320°—330°左右,由一系列北西向断裂带组成。该断裂带在航片上反映十分清晰。其北西段的乐东至江边马眉一带,基本沿流过此地区的北西向昌化江流域分布;其南东段的乐东、经志仲至三亚市田独地区,沿此段断裂带上的高峰断裂带断续见到破碎带、断层角砾岩带和挤压破碎带及温泉分布。
         
(三)白沙—陵水断裂带
         
      该断裂带北西起儋州富洋,向南东经白沙、什运一直延伸到陵水一带,总体走向北西315°—325°。断裂带的北西段,在八一农场推顶岭一带以破碎带和角砾岩带出现,宽达数百米,在断层角砾岩带上,还叠加发育硅化脉和石英脉;断裂带的南东段,白沙、什运至陵水一带,断续分布有破碎带和角砾岩带,另外还有燕山晚期花岗斑岩脉和石英脉充填,沿断裂带还有什运、陵水南平等温泉的分布,显示了该断裂带的存在和 車免  近时期的活动性。
        
  (四)儋州—万宁断裂带
         
      北西起自儋州市那大以西,往南东经蓝洋、黎母山、乌石,一直延伸到万宁兴隆一带,断裂带总体走向呈北西320°—340°。该断裂带北西段,在蓝洋一带称为冰岭断裂带,发生在晚古生代地层中,表现为破碎角砾岩带、石英脉带和花岗斑岩脉带及温泉发育为特征。在蓝洋附近,沿北西向断裂带出露有水温高达90℃的温泉断续出露延伸达3公里多。在该断裂带的南东段乌石至万宁兴隆一带,破碎角砾岩沿断裂带断续出现,在兴隆一段最为发育,角砾岩为硅质胶结,沿北西向断裂带出露有水温高达60℃的温泉断续延伸数公里。
         
      从该断裂带特征来看,表现出有三次活动,第一次活动发生在晚古生代地层中,形成破碎带和角砾岩带,它可能形成于海西期;第二次活动表现在前期活动形成的角砾岩带基础上又发育一系列破碎带,并为石英脉带和燕山期花岗斑岩脉充填,这期活动在断裂带的北段和南段还控制着白垩纪盆地的边界,因此其形成应在燕山期;第三次活动表现是控制温泉分布,是車免  近时期发生的。
         
(五)龙波—翰林断裂带
         
      该断裂带北西起自澄迈县龙波,往南东经南蛇岭、翰林直到中瑞一带。总体走向北西320°,长70公里以上,宽5—l0公里。沿该断裂带断续可见发育断裂破碎带和石英脉带。在南蛇岭、银瓶岭和翰林等地,断裂带中的石英脉成群成带发育,组成北西向突出的山脊。在屯昌博文一带,形成宽达50多米的北西向延伸的破碎带、构造角砾岩发育带,并将屯昌岩体北段错开;在银瓶岭一带,北西向的破碎角砾岩带宽达l30米,并充填有石英脉,沿断裂带还分布有8个温泉点,成为控制温泉出露的主要断裂带。在断裂带发育石英脉群分布的地段,还有金银和铅锌矿化,也是一条控制多金属矿化的断裂带。
        
  (六)东寨港—清澜断裂带
         
      北西起琼山东寨港,往南东经过潭牛镇直达文昌清澜港。该断裂带在航空及卫星照片线性清晰,控制着断裂带西南侧新生代琼北自流水盆地和玄武岩分布边界,因此其形成应在喜马拉雅期。
      
         
四、南北向构造形迹
         
海南岛南北向构造形迹,根据其分布特点,划分为琼东南北向构造带、琼中南北向构造带和琼西南北向构造带。
         
(一)琼东南北向构造带
         
位于东经ll0°00′—ll0°45′,纵贯文昌、琼山、澄迈、定安、屯昌、琼海、万宁等市县。南北延长l20公里以上,东西宽达60公里以上。由琼东南北隆起构造带,及同方向文昌—迈号、铺前—长坡、蓬莱—烟塘、长昌—黄竹、琼山—仙沟、雷鸣、瑞溪—白莲和山口—南坤等一系列近于平行的南北向断裂带组成。沿断裂带呈南北向分布有印支期新市和大致坡花岗岩体,燕山期屯昌、长坡和烟圹等花岗岩体,喜马拉雅期玄武岩浆喷发形成的灵山—琼海大路南北向分布玄武岩被。
         
      该构造带从其卷入的万宁市龙滚至东岭地区晚古生代地层和岩浆活动来看,它形成始于海西—印支期,燕山期活动强烈,表现为强烈褶皱隆起,同时发育一些南北向断裂带,控制着海西期、印支期和燕山期岩浆侵入和喜马拉雅期玄武岩浆喷发活动。
         
(二)琼中南北向构造带

          位于东经l09°25 ′—l09°35′,纵贯儋州、临高、白沙、琼中、通什、保亭、三亚等市县。由走向南北的褶皱带、断裂带和岩浆岩带(岩体、岩脉群)等组成。该构造带由北往南,在北段发育有南北向大成褶皱带、洛基—南丰断裂带等组成,沿断裂带有石英脉群充填,还有洛基火山岩喷发;在中段分布有元门—鹦哥岭断裂带、细水—什运断裂带,在什运—带的断裂破碎带,广东区测队称为风模断层。沿断裂带在元门一带充填有南北向钠长斑岩脉及充填有元门岩体;在南段分布有番阳—高峰断裂带,在什运风模断层带南端分布有几十公里长的南北向燕山期岩体。在该段南北向断裂带中,还分布有南北向延伸的燕山期三道岩体、北山岩体和充填有南北向花岗斑岩脉及石英脉带。

          (三)琼西南北向断裂带

          位于东经l08°55′ —l09°15 ‘,北起儋州市红岭,经白沙、昌江、东方、乐东等县,向南到三亚市梅山至崖城一带。主要由金波断裂带,燕窝岭断裂带、抱伦断裂带和洋淋岭断裂带组成。金波断裂带,北起红岭农场,经芙蓉田、金波农场,向南延伸到坝王岭林业局一带,全长50多公里,宽1公里以上。沿断裂带岩石破碎,从红岭农场到金波农场一带充填有燕山晚期峨朗岭—金波花岗斑岩体,芙蓉田—金波一带充填有花岗斑岩脉和石英脉带,坝王岭一带充填的巨大石英脉见有铅锌等多金属矿化;燕窝岭断裂带,北起芸红岭,经燕窝岭到江边一带,全长40余公里。沿断裂带岩石破碎,在芸红岭和燕窝岭一带充填有铜铅锌等多金属矿化石英脉,并见有几公里长的强烈硅化蚀变断层角砾岩带。江边一带见一系列南北向断层破碎带,并切过晚古生代地层;抱伦断裂带,北起乐东县抱界,经抱伦毫岗岭、看树岭、石门山,向南直到三亚市长山一带,沿断裂带岩石破碎并充填石英脉。在抱伦毫岗岭一带,分布有数条断裂破碎蚀变带,分布有多条含金石英脉,形成抱伦含金石英脉型金矿床。在石门山和看树岭一带,分布的断层破碎蚀变硅化带中,含银和铅锌矿化,断层破碎带在石门山切过千家岩体处具有强烈的云英岩化,分布有石门山钼矿床;洋淋岭断裂带,位于洋淋岭一带,南北长30公里,宽100米至200米,主要为燕山晚期洋淋岭花岗斑岩墙充填形成南北向山脊和两侧次级断裂中充填分布石英脉。在洋淋岭东侧次级断裂中,充填分布有雅亮含金银铅锌石英脉,在西侧的次级断裂中,也见有含金石英脉分布。
         
      琼西南北向构造带,是一条十分明显的蚀变矿化强烈断裂构造带,它切过古生代地层、海西—印支期和燕山早期花岗岩,充填燕山晚期花岗斑岩和印支期含金石英脉,形成于印支期和活动于燕山晚期,在该构造带上,已发现分布有金波钨矿点和绿柱石矿化点,坝王岭铅锌矿点、芸红岭铜铅锌矿点、抱伦大型金矿床、石门山中型钼矿床和看树岭银矿点,是一条规模巨大具有找矿远景的南北向成矿带,是海南主要金矿成矿带。
历经100天的非洲之旅完成了,回国了..

689

主题

58万

铜板

90

好友

传奇会员

火影忍者

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

积分
380552

灌水勋章荣誉会员勋章活跃勋章宣传勋章贡献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1-5-27 21: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qg1985 于 2011-5-27 21:25 编辑

第三节 深部构造特征

      海南岛的深部构造特征表现为地幔隆起背景上的凹陷区,幔凹的中心在琼中至乐东一带,幔凹的最大深度为34公里左右。同时,莫霍面等深度图也反映了海南岛地壳厚度的变化趋势。由于岛内的地壳结构不同和深部构造的差异,导致了海南岛在地质构造、沉积建造和岩浆活动等方面表现出许多不同的特征。
      
          一、海南岛深部构造带的划分
          根据海南岛莫霍面等深度图所反映的莫霍面的变化特征和规律,我们可以将海南岛划分出若干深部构造变化带。
      
            (一)万宁—陵水—三亚陡倾带
         
      该带在莫霍面等深度图上表现为北东向的等深线密集变化带,莫霍面深度值为31—33公里。在该带上布格重力异常显示为较强的梯度变化带,在陵水一带变化尤为突出。这条梯度陡变化带与该区北东向的兴隆—龙滚断裂带一致,是该断裂带在深部的反映。在莫霍面等深度图上也反映为一条北东向的幔坡带,东南侧为幔隆,西北侧为幔凹。这些特点与万宁—陵水陡倾带相类似。
            
          (二)琼海—万宁缓倾带
         
      该带在莫霍面等深度图上反映为一条近南北向的缓幔变化带,其南北两端分别与万宁—陵水—三亚陡倾带和昌化—屯昌缓倾带交汇。地壳厚度值由西向东从33公里逐渐变小到31公里(见图2—2—2)。反映了地壳厚度西厚东薄、莫霍面缓幔西倾的特点。
     
          (三)昌化—屯昌缓倾带
         
      在海南岛中部的昌化—屯昌一线,莫霍面的深度变化反映为一条近东西向的缓幔变化带,而其南北两侧地壳厚度的变化趋势是由南向北逐渐变薄,地壳厚度值从33公里变化到31.75公里,说明莫霍面在昌化—屯昌一线是向南倾的。
         
(四)昌江—感城缓倾带

      根据莫霍面等深度线所反映的深部构造变化趋势分析,在岛西的昌江—感城一线有一条走向为北东的缓幔变化带,由东向西,地壳厚度值从33公里逐渐变薄到32公里。布格重力异常也显示为一条梯度变化带,说明是一条向南东倾的幔坡带。这条缓倾带与北东向的戈枕断裂带一致,是该断裂带的深部反映。
      
          (五)梅山—南林缓倾带
         
      该带位于海南岛南部的梅山—南林一带,在莫霍面等深度图上反映为一条东西走向的缓变带。其东端在南林附近与万宁—陵水—三亚陡倾带交汇,西端延伸入海。在其南北两侧,地壳厚度由南向北逐渐增大,从32.25公里变化到33.25公里,反映了这条深部的构造带是向北倾的。
         
      从上述五条较大规模倾变带的展布特征和地壳厚度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以琼中—乐东凹陷为中心,向四周地壳厚度逐渐变薄的环形深部的构造格局。在凹陷中心,莫霍面的最大深度为35公里左右,而在其四周深部的陡变带或缓变带在地表都表现有规模较大的断裂带。
      
          二、海南岛莫霍面变化特征
         
      通过对上述地壳厚度和重力等资料分析可见,海南岛莫霍面的变化形态与布格重力异常之间有着明显的对应关系,即布格重力异常的低、高部位,对应着地壳厚度的厚、薄部位,同时也是地壳深部莫霍面的深、浅部位。因此,我们可以将这种对应关系具体归纳为下面几点。
          ①莫霍面的幔坡带在布格重力异常上往往表现为梯度变化带;
          ②莫霍面的凹陷区在区域重力场上反映为重力低;
          ③莫霍面的隆起区对应着布格重力场的重力高。
          根据上述地幔形态与布格重力异常之间的对应特征,可将海南岛划分出以下几条深部构造带。
         
        (一)王五—文教幔隆带
         
      该带是一条走向近东西向的幔隆带,由东、西两段组成。西段王五—东江地段为平缓的幔隆带,地壳厚度在31.5公里左右;东段东江—文教地段则以幔隆出现,地壳厚度在31公里左右。在重力异常上反映为重力高,沿此带由西向东地壳厚度逐渐变薄。在此幔隆带南、北西侧,地壳厚度逐渐增大,反映了幔隆带的存在。
      
          (二)昌化—屯昌幔坡带
         
      在昌化—屯昌一线,莫霍面等深度图上表现为密集变化带。其深部构造反映了一条近东西向幔坡带。该带南侧地壳厚度逐渐增大。布格重力异常带反映为一条近东西向的梯度变化带。该幔坡带与昌江—琼海东西向构造带相一致,是后者在地壳深部的表现。
          (三)东方—琼中—龙滚幔凹带
         
      该带莫霍面的深度由西向东,表现为幔坡—幔凹—幔坡形式,呈起伏状出现。从该带地幔形态剖面图中可以看出,幔凹的中心在南溪附近,这里的地壳厚度值最大,达33.5公里左右;向东、西两侧,地壳厚度逐渐变薄。另外,从该幔凹带上反映的布格重力异常和莫霍面等深度线的变化特征来看,该幔凹带上的异常也发生有规律的扭曲变形,推测是由深部巨大东西向构造带所引起。
     
          (四)尖峰—万宁幔凹带
         
      这条近东西向的幔凹带是由尖峰和保亭两个幔凹区组成。从该带地幔形态剖面图的变化特征来看,西部尖峰地区为一个幔凹区,乐东一带为一个小的幔隆区,往东在保亭地区又形成一个幔凹区,再往东则形成一个幔坡带,即琼海—万宁近南北向的幔坡带。总之,该幔凹带上的地壳深度值变化比较快,其布格重力异常也显示为重力低和梯度变化带,推测在其深部为一条近东西向的巨大隐伏断裂带。该幔凹带与东西向的尖峰—吊罗山断裂带相吻合,可能是该断裂往深部延伸到地幔的表现。
         
(五)九所—陵水过渡带
         
      该带位于海南岛南部,在莫霍面等深度图上表现为幔坡与幔凹区的过渡带。在此带以北为幔凹区,以南为幔坡区。布格重力异常在此带上也显示为梯度变化带与重力低的过渡带。深部构造所表现的这些特点,反映了九所—陵水断裂带的存在。

      总之,从地幔变化带以及布格重力异常带所显示的巨大东西向深部构造带构成了海南岛古老的基底构造格架。它们的活动制约着该区的构造活动、岩浆侵入和喷发,以及沉积建造等,在地表形成了横贯海南全岛的五条东西向构造带,即王五—文教断裂带,昌江—琼海断裂带,东方—琼中构造带,尖峰 —吊罗断裂带和九所—陵水断裂带。
      
     
历经100天的非洲之旅完成了,回国了..

689

主题

58万

铜板

90

好友

传奇会员

火影忍者

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

积分
380552

灌水勋章荣誉会员勋章活跃勋章宣传勋章贡献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1-5-27 21:2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节 大地构造单元划分及其基本特征
      
         
      海南地处的大地构造单元,以海南岛的东西向九所—陵水断裂带为界,在该断裂带以南的三亚地区和南海在内的广大地区属于南海地台,在海南岛陆上部分三亚地区划分为南海地台北缘三亚台褶带;在该断裂带以北至王五—文教断裂带属于华南褶皱系五指山褶皱带;在王五—文教断裂带以北琼州海峡及其两岸在内的地区属于雷琼断陷。
         
      南海地台的结晶基底形成于长城纪末,根据任纪舜报导(1984),位于南海地台的永兴岛钻孔中前寒武系变质岩为花岗片麻岩、石英云母片岩、片麻状花岗岩,并引述翁世颉的介绍,该片麻岩的矿物Rb—Sr等时线年龄为l465×106a。这样看来,永兴岛钻孔内的变质岩与长城系抱板群变质岩相当,也具有长城纪
      晚期的变质年龄,它属于抱板群,因此,南海地台的结晶基底为长城纪抱板群;地台盖层在三亚地区见有地台型沉积的含磷、锰、硅质、碳酸盐建造和含三叶虫、笔石页岩建造及陆屑式碎屑岩建造组成的寒武纪至奥陶纪的沉积盖层。由于加里东运动影响,使沉积盖层发生褶皱,形成了南海地台北缘三亚台褶带。该皱褶带在海南岛上陆地面积约1720平方公里,重力场以变化平缓,等值线多呈东西走向,到东部转为北东走向为其特征。因此,在该台褶带上,分布有北东向三道—晴坡岭—荔枝沟复式向斜及其次一级褶皱构造组成的三亚褶皱构造带。
         
      五指山褶皱带,布格重力异常多为负值区,以重力低为主,由众多相对变化幅度不大的重力低和重力高组成。引起重力低的花岗岩和产生重力高的元古代、古生代和中生代地层多已出露于地表。该褶皱带演化历程可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及相应的构造运动。长城纪—志留纪,为地槽发展阶段,发育复理石建造和火山碎屑岩建造,经历了中岳、晋宁、加里东等构造运动,志留纪末的加里东运动使这个地槽褶皱封闭;泥盆纪—早三迭世,为准地台发展阶段,广泛发育地台型沉积的碳酸盐建造和碎屑岩建造,经历了海西和印支早期构造运动。此阶段在泥盆纪处在上升剥蚀,使海南岛缺失泥盆系,然后才沉积了石炭系、二迭系和下三迭统,在早三迭世末的早期印支运动结束了准地台的发展历史;中三迭世—第四纪,为大陆边缘活动带发展阶段,经历了印支中晚期、燕山和喜马拉雅等构造运动。在中晚三迭世和侏罗纪是以岩浆侵入和喷发为主,因此缺失了中上三迭统和侏罗系。然后在中生代晚期才沉积白垩系。喜马拉雅运动则以断陷作用为主,在新生代初,海南岛北部发生沉降,形成了雷琼断陷,沉积了巨厚的海陆交互相第三系和第四系,同时还喷发堆积了多期基性火山岩。
         
      由此看来,南海地台的演化发展历程与五指山褶皱带有明显不同。南海地台的基底是寒武纪以前褶皱的地槽系,可能是长城纪末的中岳运动使这个地槽封闭,从寒武纪开始至奥陶纪沉积了地台式盖层,为地台发展阶段;五指山褶皱带的基底是志留纪末的加里东运动褶皱封闭的地槽系,从石炭纪至早三迭世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为准地台发展阶段;中三迭世以后至第四纪构造活动增强,为大陆边缘活动带发展阶段。总的来看,五指山褶皱带经历了地槽—准地台—大陆边缘活动带的发展阶段。
历经100天的非洲之旅完成了,回国了..

689

主题

58万

铜板

90

好友

传奇会员

火影忍者

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

积分
380552

灌水勋章荣誉会员勋章活跃勋章宣传勋章贡献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1-5-27 21:26 | 显示全部楼层
地层古生物
         
      省内地层发育较全,自中元古界长城系至第四系,除缺失蓟县系、泥盆系及侏罗系外,其他地层均有分布。海南省地层清理研究成果(海南省岩石地层,l997)提出采用岩石地层单位(含火山岩地层)58个。l:50000和乐幅、博鳌港幅、中原市幅区域地质调查新建寒武纪美子林组,共59个正式岩石地层单位。综合地层分区为九所—陵水断裂以北属华南地层大区的东南地层区,其中九所—陵水断裂与王五—文教断裂之间为五指山地层分区,王五—文教断裂以北为雷琼地层分区的海口地层小区。九所—陵水断裂以南为南海地层大区,其中海南岛的陆地部分为三亚地层区,包括西沙群岛、南沙群岛在内的广大海域由于地层工作程度和研究程度较低未作进一步划分,其中近岸大陆架的莺歌海盆地由于石油天然气勘查,对第三纪地层进行了详细划分。本章着重叙述海南岛及莺歌海盆地的地层。各地层分区及其岩石地层单位(见表2—1—1)。
          古生物比较丰富,种属繁多,据初步统计,有l6个门类,764个属,819个种。
   
历经100天的非洲之旅完成了,回国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在线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