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1-5-27 21: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qg1985 于 2011-5-27 21:40 编辑
第二节 区域构造变形
海南岛在地质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中岳、晋宁、加里东、海西、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等构造运动。每一期构造运动都在海南岛留下一定的构造形迹。从空间分布上,以各种方向、不同形态和不同性质的构造形迹组合,形成东西向构造带、南北向构造带、北东向构造带、北西向构造带等主要构造体系,构成了本岛的主要构造格局,控制着本岛沉积建造、岩浆活动、成矿作用以及車免近时期的山川地势的展布。
一、东西向构造形迹
在海南岛,东西向构造形迹,从北往南有王五—文教构造带、昌江—琼海构造带、尖峰—吊罗构造带、九所—陵水构造带。
(一)王五—文教构造带
位于海南岛北部,大致在北纬19°45′左右,横贯儋州、临高、澄迈、定安、琼山、文昌等县市,西端潜人北部湾,东端没于南海,岛上延伸达210公里。
由王五—文教断裂带和一系列走向东西向断裂带组成。它是琼北雷琼地层分区海口地区小区与琼中五指山地层分区和雷琼断陷与五指山褶皱带的分界线,控制着沿构造带分布的中生代和新生代盆地的形成及盆地的沉积作用、岩浆侵入和喷发作用。
1.沿该构造带发育有新生代东西向的长坡、福山—多文和海口拗陷,自第三纪以来,沉积3000米以上的海陆交互相,同时还喷发堆积了多期超基性和基性火山岩,形成了木棠、东英、多文、白莲、雷虎、龙发等火山岩。
2.沿该构造带分布有王五、雷鸣等东西向白垩纪盆地,燕山期九紫岭、东阁、龙楼等花岗岩体,白垩纪旺商、洛基等火山岩。
3.沿该构造带西端分布有白马井隐伏闪长岩侵入体,后者经地面磁法检查和钻孔证实其长3公里,宽l公里,呈东西展布,埋深于126米以下。
王五—文教构造带,在前海西期已形成,海西期有强烈活动,导致幔源岩浆侵入;印支期继续活动,燕山期断裂带活动强烈,导致花岗岩体的侵入,并控制中生代盆地形成和沉积;喜马拉雅期,断裂带继续活动,它切过下白垩统,控制了厚达3000
米以上的第三纪海陆交互相沉积,并导致深部玄武岩浆沿断裂上升喷溢地表,形成大面积分布的玄武质熔岩。車免 期该断裂带仍有活动,地震、温泉沿断裂带分布。
(二)昌江—琼海构造带
位于北纬l9°05 ′—19°25′左右,横贯东方、昌江、白沙、琼中、屯昌和琼海等县市。它是一条规模巨大以断裂带为主夹有近东西向褶皱带的断褶构造带,其延伸方向上,时隐时显,断续延长达200公里以上。在该构造带上分布有珠碧江、昌江—白沙、昌江—琼海等一系列东西向断裂带;分布有东西向中生代昌化江盆地、白沙盆地和阳江盆地;分布有燕山期九架岭、大岭、三猴岭、马岭、长坡等东西向的花岗岩体组成一条近东西向展布的燕山期花岗岩穹隆构造带;沿该断裂带侵入有印支期坝王岭、黑岭和大王岭花岗岩体,形成印支期花岗岩穹隆区;在该构造带的昌江—白沙断裂带上,还分布有白打岭、仙婆岭、芙蓉田和天堂等海西期闪长岩体;卷入该构造带中的长城系抱板群形成的抱板褶皱带、青白口系石碌群和震旦系石灰顶组形成的石碌褶皱带、志留系和石炭系及二迭系形成的褶皱带等东西向褶皱构造,是该构造带分别在中岳、晋宁、加里东和海西等不同时期遭受挤压活动的产物。
该构造带在航磁上反映也十分明显,为正、负磁异常交接地带,其北侧为负异常,南侧为正异常,构造带通过地段有升高的正磁场叠加,强度为20—70nT,局部峰值达l20—160nT。在重力图上,该构造带正好与重力异常等值线所圈闭的东西向异常相吻合,其北则为正异常,南侧为负异常,极小值—40nT,由此推断莫霍面埋深南侧达28公里,剩余重力异常也有显示,因此该构造带是一条近东西向的隐伏基底深断裂带。
昌江—琼海构造带,可能在元古代初期就以拗陷带出现,沉积了巨厚的抱板群和石碌群,中岳和晋宁运动分别使它们形成褶皱带,构成了海南岛的基底构造。加里东期明显的石碌褶皱带与上覆的石炭系不整合接触,该构造带继续遭受挤压,形成东西向褶皱带和断裂带。海西期该构造带仍发生挤压活动,形成一些褶皱带和断裂带,断裂带有的深达30余公里,引起幔源玄武岩浆沿断裂带侵入分异形成闪长岩体。印支期和燕山期,该构造带仍有强烈活动,导致岩浆侵入体充满断裂带构成一条巨大的东西向花岗岩穹隆构造带。喜马拉雅期至
車免 期该构造带仍有活动,温泉沿构造带呈带状分布。
(三)尖峰—吊罗构造带
位于北纬l8°40′—l8°52′左右,横贯乐东、通什、保亭、陵水和万宁等县市,东西长约l90公里,主要由感城—万宁断裂带和尖峰—吊罗断裂带等—系列东西向断裂带组成。该构造带分布有印支期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组成的阜堡笔和尖峰岭两大花岗岩基。燕山期以基性辉长岩和橄榄辉石岩组成的有南流岗、金竹园等东西向分布的岩体,以酸性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组成的有保城、东岭和吊罗山等岩体。它们都分布在本构造带中,组成一条巨大的东西向花岗岩穹隆构造带。沿该构造带的展布范围内,各种压性或压扭性构造十分发育,在万宁市兴隆农场合口桥下,海西期花岗岩中,见有东西向的挤压破碎带和密集片理化带;印支期尖峰岩体中,于尖峰岭林场坤岭北西陈龙沟和在燕山期吊罗山岩体中,于邦岭农场公路旁,都见到有东西向破裂面构成的挤压破碎带。这些现象说明该构造带中印支期和燕山期有强烈活动,并表现为压性或扭压性特征。
该构造带在航磁和重力异常上有明显的反映。在航磁异常上表现为东西向带状异常,其北侧为负异常,强度0—30nT,最低峰值—40nT,称之为“万宁—尖峰剧烈变化的低异常带”,由断裂破碎带所引起。在重力异常上,该断裂带表现为重力低值带。
尖峰—吊罗构造带,可能早在加里东期就已形成,并控制了该构造带北侧上古生界石炭系和二叠系的沉积。海西期继续活动,形成东西向断裂带。印支期和燕山期,该构造带强烈活动,导致印支期和燕山期岩体的多次侵入,另一方面又使岩体发生强烈的挤压碎破,形成东西向褶皱带和断裂带。新生代以来的活动主要表现为对山川l地势的控制作用,使沿该断裂带分布的尖峰岭、尖岭、七指岭和吊罗山等山脉呈东西向分布。该构造带有多处温泉,如保亭新村和万宁兴隆的地热田。
(四)九所—陵水构造带
位于北纬l8°l5′—18°30′左右,横贯乐东、三亚和陵水等县市,东西长100多公里,由九所—陵水断裂带,崖城一藤桥断裂带和崖县一红沙断裂带等组成。该构造带在海西期和燕山期有强烈活动,分布有海西期牙笼角岩体,燕山期罗蓬、千家、保城、税町、高峰、南林、陵水等岩体,它们形成一条东西向花岗岩穹隆构造带。另外,燕山晚期有同安岭、牛腊岭等火山岩被喷发。该构造带展布区,在大茅村附近和田独村尾岭的寒武、奥陶系中,大曾岭的花岗岩中,陵水英州坡附近的花岗岩中,都见到东西向的断层带和挤压破碎带,显示了压性断裂带的特征。
该构造带与南海地台和华南褶皱系五指山褶皱带的分界线基本一致。在构造带内布格重力异常呈东西分布,梯度较陡。构造带北侧五指山褶皱带,布格重力异常为负值,在五指山区极小值-3.5x 10-6米/S2,莫霍面埋深在28公里以上,属大陆型地壳的基本特征;南侧南海地台,布格重力异常为正值,在南海中央盘地极大值+34 x10-6米/S2,莫霍面埋深小于20公里,属过渡型地壳的基本特征。航空磁测资料查明,该构造带南北两侧没有统一的磁性基底,它呈现了南北分带的基本特点,北侧是平缓变化的正负异常带,其正值达+300nT,负值达-80nT。构造带及其南侧浅海地区存在着短促、稳定的带状异常,轴向在指东西至北东东,原地质部航测909队称之为“琼南沿海变化的升高正异常带”。在构造带上的异常带内,除较多的中基性岩脉充填外,还有较多的海西期和燕山期岩浆侵入及燕山期火山喷发活动。异常带内的侵入岩和喷发岩的磁场混在一起,在空间分布上又与该东西向构造带联系在一起。因此,它们同受九所—陵水大断裂控制,应属无疑。所以沿该构造带呈东西向带状分布的特殊的磁异常,应是各种地质体组成巨大的花岗岩穹隆构造带的综合反映。
根据现有资料分析,该构造带可能形成于前寒武纪,是当时南海地台与华南褶皱系五指山褶皱带的分界线,控制了寒武纪以来不同的构造单元的发展和不同沉积建造的分布。构造带在海西期、印支—燕山期继续活动,导致岩浆侵入和喷发活动,形成东西向分布的花岗岩穹隆构造和火山岩被,在喜马拉雅期的活动也
比较强烈,沿该构造带地震时有发生,热泉遍布,海蚀地貌发育。在乐东县黄流、三亚市崖城、凤凰山庄、泮岭水库、林旺、藤桥、陵水县英州坡等一带,热矿泉沿断裂带作东西向排列分布。在乐东县石门山、三亚市小洞天、天涯海角的花岗岩中,常见海蚀柱、海蚀漏斗和海蚀磨菇,三亚鹿回头附近见到的海蚀崖高出海面30多米。在三亚安游和鹿回头见分布沉积的珊瑚礁在岸边高出海面3米以上。这些现象都表明了构造带在第四纪的活动性。
二、北东向构造形迹
海南岛北东向褶皱和断裂构造十分发育,这组构造形迹,按其展布方位,分为北东组和北北东组构造带。
(一)北东组构造带
主要分布在保亭南好、三亚市、万宁东岭、儋州市、澄迈、白沙军营、东方戈枕一带,由古生代地层组成的褶皱带和形成的断裂带构成。
1.南好褶皱构造带:分布在保亭县南好到三亚雅亮一带,全长30余公里,宽10多公里。由大致平行的岗阜鸡复式倒转背斜及鹅格岭—空猴岭倒转向斜、那通岭—白土岭倒转背斜及北东向断层组成。褶皱带由志留系陀烈组、空列村组、大干村组、靠亲山组、足赛岭组和下石炭统南好组构成。
2.三亚褶皱构造带:分布于三亚市到南田农场一带,西南端沉没人南海,北东端被海西期花岗岩吞蚀。全长40多公里,宽10多公里。由三道一晴坡岭荔枝沟复式向斜及其次一级褶皱构造组成。复向斜核部为上奥陶统干沟村组,两翼地层为中奥陶统尖岭组、榆红组、沙塘组,下奥陶统牙花组、大葵组,中寒武统大茅组和下寒武统孟月岭组等构成。与该褶皱带相伴生的,还发育有一系列北东向断层带,如北东向田独断裂带。
3.东岭褶皱构造带:分布于万宁龙滚、东岭、三更罗一带。由加晓岭复背斜及其两翼的次级褶皱组成。北东端和东南翼被第四系掩盖并沉没入大海,南西端被印支期和燕山期花岗岩吞没。复背斜的北西翼有峰膏岭向斜、九曲江背斜;南东翼有波罗向斜组成。复背斜轴部出露奥陶系南碧组和志留系陀烈组,两翼为志留系空列村组及不整合覆盖于志留系的下石炭统南好组和上石炭统青天峡组。虽然下石炭统不整合覆于志留系之上,但石炭系卷入了这一构造带中,褶皱带的西北部又为下白垩统鹿母湾组所不整合覆盖,可见其形成时期是海西期。加晓岭复背斜轴部的南西端被燕山期六连岭岩体侵入,构成向南东突出花岗岩弧。
4.南坤园褶皱带:分布在屯昌、澄迈、儋州、白沙等市县境内,总体方向北东,主要由古生代地层组成的复式褶皱带。褶皱构造以南坤园复式向斜为主体,还有加乐背斜和向斜、蓝洋背斜和向斜、南江村背斜和向斜、洛南背斜和向斜等次级褶皱组成的北东向复式褶皱带。复向斜轴部为石炭系南好组和青天峡组,两翼由奥陶系和志留系组成。该褶皱构造带卷入了石炭系并为下白垩统鹿母湾组不整合覆盖,可见其形成时期为海西期。
5.红岭—军营断褶带:南西起自昌江县乌烈,往北东延伸经白沙县大岭农场至儋州市红岭农场一带,主要由红岭—军营褶皱带和军营—乌烈断裂带组成。红岭—军营褶皱带,由军营背斜、波兰沟向斜等组成。军营背斜分布于红田农场石灰厂,经南陀水库、红田农场8队至21队,轴向北东,核部地层为志留系下统陀烈组,两翼地层为石炭系上统青天峡组。坡兰沟向斜,分布于南洞岭—坡木岭—军营岭一带,轴向北东,核部和两翼地层均为石炭系上统青天峡组。军营—乌烈断裂带,分布起于乌烈,向北东延伸经峨沟岭、南陀水库、军营村至红岭一带,由多条平行分布的硅化碎裂岩带和角砾岩带组成。
6.戈枕断裂韧性剪切带:北东起于土外山,往西南经戈枕岭、二甲红甫门岭、观音崩岭至尧文一带,长50多公里,总体走向45°—55°它发育于抱板群与南碧沟组和陀烈组及空列组的接触带上,断裂带倾向北西为主,抱板群逆冲于南碧沟组和陀烈组及空列村之上,显示压性逆断层特征。但在断裂带的中段红甫岭至西南段尧文一带断裂面倾向南东,断裂带倾角较陡,一般为65°—85°。
沿该断裂带发育了数条几十米到l000多米宽的磨棱岩带和碎裂岩带,并有长英岩脉和石英脉充填。从断裂带中心至边部,其构造岩有由超糜棱岩—千糜岩—糜棱岩—碎裂岩的变化,反映断裂带形成过程中,从中心往边缘所受的应力强度由强变弱的变化,中心部位应力作用强,往往形成超糜棱岩、千糜岩、糜棱岩,往断裂带边部应力作用变弱,形成碎裂岩的演化过程。
在戈枕断裂韧性剪切带上,已发现的金矿床从北东至西南分布有土外山、抱板、二甲北牛、风水山、二甲红甫门岭、那都、不磨等金矿床。这些金矿床在空间分布上,沿戈枕韧性剪切带呈等距性分布。金矿类型则沿戈枕韧性剪切带具侧向变化,在韧性剪切带的中心
部位,构造应力强烈,处在韧性的构造环境,形成与韧性变形有关的二甲红甫门岭蚀变糜棱岩型金矿;在韧性剪切带的边缘部位,由于构造应力变弱,从韧性向脆性发展,主要处在脆性的构造环境,形成以脆性变形为主的二甲北牛、抱板、土外山等蚀变碎裂岩型金矿;在剪切带的旁侧呈脆性变形充填石英脉,形成那都、不磨等含金石英脉型金矿。这三种金矿床成因类型是与韧性剪切带应变演化阶段有关,饶家光、黄香定等(1993)称为“二甲式”成矿模式。该韧性剪切带是海南主要金矿成矿带。
(二)北北东组构造带
这组构造带主要分布在海南岛中部,称为潭爷断陷构造带,北起澄迈,往西南经儋州、琼中、白沙、乐东一带,总体方向为北东25°—30°延伸,长约l80公里,宽20—30公里。由潭爷断陷的东、西两侧的断裂带及夹于其中的白垩纪潭爷(白沙)盆地、南门营盆地组成。西侧的断裂带有新开田—抱界断裂(北段为新开田—大炎新村断裂,南段为抱界断裂)、松涛断裂;东侧断裂带有乐东—黎母山—文儒断裂(北段为黎母山—文儒断裂、中段为黎母山—什运断裂、南段为连环岭—马形岭断裂)。沿这些断裂带断续可见几十米宽的挤压破碎带,形成硅化角砾岩、糜棱岩,并有燕山晚期岩脉或石英脉充填。这些断裂带还控制早白垩世鹿母湾组和晚白垩世报万组沉积,形成白垩纪断陷盆地,沉积了厚达2500多米的白垩系红色粗碎屑岩建造。
三、北西向构造形迹
这组北西向构造主要见于海南岛西南部、中部和东北部地区,主要有尖峰岭—石门山断裂带、乐东—田独断裂带、白沙—陵水断裂带、儋州—万宁断裂带、龙波—翰林断裂带、东寨港—清澜断裂带。
(一)尖峰岭—石门山断裂带
分布起东方市不磨,经尖峰岭岩体到乐东县石门山一带,断裂总体走向北西330°—350°。沿断裂带脉岩和破碎带广泛发育,构成脉岩—破碎带。在乐东县石门山地段,破碎带中的花岗斑岩、中性岩脉、石英脉和硅化脉成群成带出现,大致平行延伸,在查明的脉带(破碎带)中,分布有辉钼矿、铅锌和铅银矿床,还有金和稀土金属矿化,显然是一条控制该区钼—多金属矿床的主要断裂带;该断裂带往北西延伸到冲碎岭地段,在断裂带中性岩脉密集成群成带发育于抱板群混合岩中,无岩脉地段则表现为破碎带,是控制该区伟晶岩脉云母矿床的主要断裂带。
(二)乐东—田独断裂带
北西起东方江边马眉,往南东经乐东、志仲,一直延伸到三亚市的田独,总体走向北西320°—330°左右,由一系列北西向断裂带组成。该断裂带在航片上反映十分清晰。其北西段的乐东至江边马眉一带,基本沿流过此地区的北西向昌化江流域分布;其南东段的乐东、经志仲至三亚市田独地区,沿此段断裂带上的高峰断裂带断续见到破碎带、断层角砾岩带和挤压破碎带及温泉分布。
(三)白沙—陵水断裂带
该断裂带北西起儋州富洋,向南东经白沙、什运一直延伸到陵水一带,总体走向北西315°—325°。断裂带的北西段,在八一农场推顶岭一带以破碎带和角砾岩带出现,宽达数百米,在断层角砾岩带上,还叠加发育硅化脉和石英脉;断裂带的南东段,白沙、什运至陵水一带,断续分布有破碎带和角砾岩带,另外还有燕山晚期花岗斑岩脉和石英脉充填,沿断裂带还有什运、陵水南平等温泉的分布,显示了该断裂带的存在和 車免 近时期的活动性。
(四)儋州—万宁断裂带
北西起自儋州市那大以西,往南东经蓝洋、黎母山、乌石,一直延伸到万宁兴隆一带,断裂带总体走向呈北西320°—340°。该断裂带北西段,在蓝洋一带称为冰岭断裂带,发生在晚古生代地层中,表现为破碎角砾岩带、石英脉带和花岗斑岩脉带及温泉发育为特征。在蓝洋附近,沿北西向断裂带出露有水温高达90℃的温泉断续出露延伸达3公里多。在该断裂带的南东段乌石至万宁兴隆一带,破碎角砾岩沿断裂带断续出现,在兴隆一段最为发育,角砾岩为硅质胶结,沿北西向断裂带出露有水温高达60℃的温泉断续延伸数公里。
从该断裂带特征来看,表现出有三次活动,第一次活动发生在晚古生代地层中,形成破碎带和角砾岩带,它可能形成于海西期;第二次活动表现在前期活动形成的角砾岩带基础上又发育一系列破碎带,并为石英脉带和燕山期花岗斑岩脉充填,这期活动在断裂带的北段和南段还控制着白垩纪盆地的边界,因此其形成应在燕山期;第三次活动表现是控制温泉分布,是車免 近时期发生的。
(五)龙波—翰林断裂带
该断裂带北西起自澄迈县龙波,往南东经南蛇岭、翰林直到中瑞一带。总体走向北西320°,长70公里以上,宽5—l0公里。沿该断裂带断续可见发育断裂破碎带和石英脉带。在南蛇岭、银瓶岭和翰林等地,断裂带中的石英脉成群成带发育,组成北西向突出的山脊。在屯昌博文一带,形成宽达50多米的北西向延伸的破碎带、构造角砾岩发育带,并将屯昌岩体北段错开;在银瓶岭一带,北西向的破碎角砾岩带宽达l30米,并充填有石英脉,沿断裂带还分布有8个温泉点,成为控制温泉出露的主要断裂带。在断裂带发育石英脉群分布的地段,还有金银和铅锌矿化,也是一条控制多金属矿化的断裂带。
(六)东寨港—清澜断裂带
北西起琼山东寨港,往南东经过潭牛镇直达文昌清澜港。该断裂带在航空及卫星照片线性清晰,控制着断裂带西南侧新生代琼北自流水盆地和玄武岩分布边界,因此其形成应在喜马拉雅期。
四、南北向构造形迹
海南岛南北向构造形迹,根据其分布特点,划分为琼东南北向构造带、琼中南北向构造带和琼西南北向构造带。
(一)琼东南北向构造带
位于东经ll0°00′—ll0°45′,纵贯文昌、琼山、澄迈、定安、屯昌、琼海、万宁等市县。南北延长l20公里以上,东西宽达60公里以上。由琼东南北隆起构造带,及同方向文昌—迈号、铺前—长坡、蓬莱—烟塘、长昌—黄竹、琼山—仙沟、雷鸣、瑞溪—白莲和山口—南坤等一系列近于平行的南北向断裂带组成。沿断裂带呈南北向分布有印支期新市和大致坡花岗岩体,燕山期屯昌、长坡和烟圹等花岗岩体,喜马拉雅期玄武岩浆喷发形成的灵山—琼海大路南北向分布玄武岩被。
该构造带从其卷入的万宁市龙滚至东岭地区晚古生代地层和岩浆活动来看,它形成始于海西—印支期,燕山期活动强烈,表现为强烈褶皱隆起,同时发育一些南北向断裂带,控制着海西期、印支期和燕山期岩浆侵入和喜马拉雅期玄武岩浆喷发活动。
(二)琼中南北向构造带
位于东经l09°25 ′—l09°35′,纵贯儋州、临高、白沙、琼中、通什、保亭、三亚等市县。由走向南北的褶皱带、断裂带和岩浆岩带(岩体、岩脉群)等组成。该构造带由北往南,在北段发育有南北向大成褶皱带、洛基—南丰断裂带等组成,沿断裂带有石英脉群充填,还有洛基火山岩喷发;在中段分布有元门—鹦哥岭断裂带、细水—什运断裂带,在什运—带的断裂破碎带,广东区测队称为风模断层。沿断裂带在元门一带充填有南北向钠长斑岩脉及充填有元门岩体;在南段分布有番阳—高峰断裂带,在什运风模断层带南端分布有几十公里长的南北向燕山期岩体。在该段南北向断裂带中,还分布有南北向延伸的燕山期三道岩体、北山岩体和充填有南北向花岗斑岩脉及石英脉带。
(三)琼西南北向断裂带
位于东经l08°55′ —l09°15 ‘,北起儋州市红岭,经白沙、昌江、东方、乐东等县,向南到三亚市梅山至崖城一带。主要由金波断裂带,燕窝岭断裂带、抱伦断裂带和洋淋岭断裂带组成。金波断裂带,北起红岭农场,经芙蓉田、金波农场,向南延伸到坝王岭林业局一带,全长50多公里,宽1公里以上。沿断裂带岩石破碎,从红岭农场到金波农场一带充填有燕山晚期峨朗岭—金波花岗斑岩体,芙蓉田—金波一带充填有花岗斑岩脉和石英脉带,坝王岭一带充填的巨大石英脉见有铅锌等多金属矿化;燕窝岭断裂带,北起芸红岭,经燕窝岭到江边一带,全长40余公里。沿断裂带岩石破碎,在芸红岭和燕窝岭一带充填有铜铅锌等多金属矿化石英脉,并见有几公里长的强烈硅化蚀变断层角砾岩带。江边一带见一系列南北向断层破碎带,并切过晚古生代地层;抱伦断裂带,北起乐东县抱界,经抱伦毫岗岭、看树岭、石门山,向南直到三亚市长山一带,沿断裂带岩石破碎并充填石英脉。在抱伦毫岗岭一带,分布有数条断裂破碎蚀变带,分布有多条含金石英脉,形成抱伦含金石英脉型金矿床。在石门山和看树岭一带,分布的断层破碎蚀变硅化带中,含银和铅锌矿化,断层破碎带在石门山切过千家岩体处具有强烈的云英岩化,分布有石门山钼矿床;洋淋岭断裂带,位于洋淋岭一带,南北长30公里,宽100米至200米,主要为燕山晚期洋淋岭花岗斑岩墙充填形成南北向山脊和两侧次级断裂中充填分布石英脉。在洋淋岭东侧次级断裂中,充填分布有雅亮含金银铅锌石英脉,在西侧的次级断裂中,也见有含金石英脉分布。
琼西南北向构造带,是一条十分明显的蚀变矿化强烈断裂构造带,它切过古生代地层、海西—印支期和燕山早期花岗岩,充填燕山晚期花岗斑岩和印支期含金石英脉,形成于印支期和活动于燕山晚期,在该构造带上,已发现分布有金波钨矿点和绿柱石矿化点,坝王岭铅锌矿点、芸红岭铜铅锌矿点、抱伦大型金矿床、石门山中型钼矿床和看树岭银矿点,是一条规模巨大具有找矿远景的南北向成矿带,是海南主要金矿成矿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