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新人指南|投诉删帖|广告合作|地信网APP下载

查看: 2620|回复: 2
收起左侧

[无聊] 古人有名为何还要有字

[复制链接]

1253

主题

1万

铜板

84

好友

钻石会员

我的起步与世界同行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积分
11786

灌水勋章荣誉会员勋章活跃勋章精华勋章

发表于 2011-5-26 22: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古人有名为何还要有字

在中国历史上的大多数时期,特别是有身份有文化的人,通常都有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名字,一个名(有时还有小名与大名之分),一个字,有的人还有号。名与字相配,既说名,又说字,才是一个人完整的名字。
  名字是对人的一种称呼,是代表一个人的符号。作为一个区别彼此的代号,得一名已足矣,为什么古代中国人有了名之外,又要配一个字呢?这种多名制缘何产生?其用意又何在呢?
一从名字发展历史的角度看,在古老的观念里,名与字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类事物。
一般来讲,一个人出生之后不久就有了名,叫做乳名或小名,大多是由父母取的。人在未成年之前是没有字的。字是成年以后才有的,通常是在冠礼仪式上,由主持仪式的贵宾给命名的,往往由名衍生而来,与名有一定的搭配关系。古时的名,等于今天的乳名(小名)。举行冠礼取字,等于今天的学名(大名)。秦汉以后,又有大名出现。大名是孩童上学或学徒时由师长另外取的比较正式的名字。字不是人人都有的,古代只有贵族子弟才有字,普通平民之子无字;同时要说明的是,字是男子的特权,古代女子之名是不需要配字的。所以,字是成年贵族男子的标志。
名和字是不同时代的产物,名的历史远比字的历史久远。《说文•口部》对“名”的解释是:“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夜色昏冥,面目难辨,只好自报家门,名便是一种用声音表示的个人信息,说明名是以语言为载体的。文字产生以后,人的“名”得以记录下来,这便是“字”。清代文字学家朱骏声说:“名者声也,字者形也。”名是声音信号,字是形态符号,两者具有本质上的不同。
现在我们所见到的我国最早的人名,都是传说人物。古书中所说的罴、夔、龙、共工、獾兜、三苗等,有的是氏族或部落的名字,有的是氏族、部落酋长的名字。以现有资料看,夏朝时有人已有了个人的名字,如《史记•夏本纪》记载鲧、禹之后,有启、太康、仲康、少康、予、槐、芒、泄等。根据学者的研究,我国古人除了取名外,字的产生是从有文字记载的商代开始的。最早的人名被刻在甲骨、陶器和青铜器上。商代的甲骨文中所见到的人名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帝王,都以天干之字为名,如报乙、太丁、祖辛等;一类是贞人即专司占卜者,都是一字的单名,如争、行、韦、宾等。由此可见,最早的文字人名,都是帝王、贵族、工匠、史官的名字。普通的平民百姓,既不识读,也不书写文字,当然也没有作为文字的名字—字。汉高祖刘邦的许多文臣武将,如萧何、韩信、陈平、樊哙、周勃等,都是只有名没有字的。只有张良,字子房,因为他出身于韩国贵族。所以,有人说“字是古代贵族男子的美称”。
二 从人与人之间关系变化的角度看,取字的最直接最现实的功用,在于改变人伦关系中的尊卑地位。
名字本来就是给人叫的,但是在古代,对有些特定的人,这个名字是不能叫的。何时称名,何时不称名,都要视人与人的尊卑关系而定。《礼记•曲礼》曰:“父前子名,君前臣名。”“国君不名卿老世妇,大夫不名世臣侄娣,士不名家相长妾。”中国古代排行制中的称谓:大伯、二舅、三姑、四姨、五哥、六姐之类的称呼,中国人早已习以为常了。中国古代的这个称谓体系,看似庞大,其实道理很简单:排行称谓对长不对幼,称名对幼不对长。因为对下,只要称名就可以了,没有必要排行。有学者将它概括作“实名敬避习俗”。十六国后秦时邵弘曾详细阐发过“名”与“字”的用法。他说:“君之于臣,先生之与其门人,名之可也。至于同官之于僚党,同姓之于昆弟,同门之于朋友,可以称其字而不可斥其名……名者,己之所以事尊,尊者之所以命己。字则己之所以接卑,卑者之所以称己。未有用之于尊而为卑,用之于卑而为尊者也。”(《太平御览》卷三六二)关于称名与不称名的规律,学者早有概括:“总而言之,称名与不称名取决于日常接触的特定情景下双方地位的高下。地位相对尊贵者不自称名,其名也不被对方提起;地位相对低下者则自称名。围绕‘名’的用与不用,构建出从天子到大臣、诸侯,再到卿士与庶民的一般层级次序。”(侯旭东:《中国古代人“名”的使用及其意义》,《历史研究》2005年第5期)
少称名,长称字,是长幼有序的人伦关系中的一环。“名”是供长辈呼唤的,“字”是供平辈和晚辈称呼的,所以在古代,对平辈或尊辈“直呼其名”、“指名道姓”是一种不尊重对方的无礼行为。这种上下有别的礼节,就如同行跪拜礼的道理一般。在父母面前要尽孝道,所以要屈膝跪拜,低人一等;而在其他等级相同的人面前,则要昂首挺胸,平起平坐;在儿女面前,要高高在上,接受晚辈的三叩六拜之礼。
每一个人总是处于社会无数个等级阶梯之中的一个环节,人生的角色是在不断地变化转换的。幼儿初生,在人伦之中自然处于最低等级,任何人都可以对他直呼其名;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在人伦等级中的地位会逐步增高:先为人子,再为人兄,最终也会为人父母。当身边出现越来越多的小于自己的孩童,特别是自己也已届婚龄、即为人夫和人父时,就会产生别人对他的尊重问题。由名到字的转换,正是这种人生转变的一个标志。名与字中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严格的等级阶梯:儿时称名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卑微,从而表示对父母的尊敬;而成年改称字,则是为了争取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地位,为成年人搭建更大的社会活动空间。《礼记•檀弓上》曰 :“幼名,冠字。”孔颖达疏曰:“生若无名,不可分别,故始生三月而加名,故云幼名也。冠字者,人年二十,有为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礼记•曲礼上》:“男子二十,冠而字。”对孩童,要唤名,对成人,则要称字;童子无字,大人讳名。小名的最大特点在于它是为孩童所用的,且是阶段性的,一旦成人,小名即被封存、废弃,年代久远即被遗忘。
三 从个人利害关系的角度看,名字分治,名外取字,也是保护个人隐私和人身安全的需要。
现代人都懂得,名字只是一个语言文字的符号而已,名字与它所代表的人的身体之间没有任何内在的联系。然而在远古时代,人们并不明白这个道理。相反地,他们相信一个人名字与其本人(包括肉体和灵魂)之间存在着一种神秘的联系。一旦名字被仇人获知,将会被用来伤害自己。近代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曾经对此进行过专门的研究,他在《金枝》中说:“事实上,原始人把自己的名字看做是自身极重要的部分,因而非常注意保护它。今天仍有许多未开化的民族把自己的名字看做自身生命的重要部分,从而极力隐讳自己的真名,恐怕给不怀好意的人知道后用来伤害自己。”
先秦时期流行的一种被称作“诅”的巫术活动就反映了这种观念。这种诅术通常要将被诅者的头像刻在木头上,并刻上他的名字,诅咒者一方面要祭拜神灵,在神前念咒;另一方面要用刀箭刺射被诅者的头像。《战国策•燕策二》载:“宋王无道,为木人以写寡人,射其面。”人名在其中起着一种代表被诅者的媒介作用。基于这种观念,古人十分注重保护孩童的乳名和生辰八字等信息。中国古代人以家族为基本的生存单位,特别是妇女儿童,其活动空间更是限于庭院之中。乳名的使用范围也仅限于家族之内。我国民间风俗也很注意保护乳名。古代中国人,一般都是生活在氏族、部落、家族、宗族的小圈子之中,对于外人总有一种“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防备心理,名与字实际上也是一种内外有别的特殊防备之举。研究者总结道:“保护乳名,否则有仇人将乳名施用巫术。据民间传说,巫术的性能可以由人的乳名、生日、年月时日而施术以置人于死地。”(李惠颜:《广州民间禁忌语之初步研究》)
基于对人名与人身之间关系的这种认识,古人想出各种办法来保护儿童的人身安全,其中一个就是取贱名。民间有一种传说认为,人的疾病死亡,都是由鬼怪所致。鬼怪喜欢好名,厌恶贱名。起个贱名,鬼怪不理,小孩反倒无病无灾。所以贱名是用来欺骗无常鬼的。还有一种说法是给孩子取个动物名,可保孩子平安。无常鬼来勾魂,可起到迷惑和扰乱作用,使其人兽不分、人畜难辨,舍弃了野兽家畜,保护了孩子。所以,在民间多以黑蛋、铁柱、石头、虎子、狗儿、小羔(对小羊的爱称)等作孩子的乳名。
历史上小名不雅的名人很多。曹操小名阿瞒,陶渊明小名溪狗,顾恺之小名虎头,王献之小名官奴,司马相如小名犬子,王安石小名獾郎,朱元璋小名重八。现代史上名人的小名依然如故。李大钊的小名叫憨头;毛泽东的小名叫石头,因排行老三,又叫石三;周恩来的小名叫大鸾;郭沫若的小名叫文豹;彭德怀的小名叫真伢子。小名的特点,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不像名而是名。越是鄙俗粗野,越有小名的味道。这种特点千年不变。“它的鄙俗粗野和绰号的鄙俗粗野味道不同,绰号多意在讽刺调侃,而小名则最难听处正洋溢着父母的真爱。”([马来西亚]萧遥天:《中国人名的研究》)
四 从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角度看,获取表字,是冠礼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冠受字是为了获取贵族的身份和权利。
中国古代不仅有士、农、工、商的职业区别,也有天子、诸侯、大夫、士、庶人的等级划分。等级不同,身份地位、权利待遇都有很大的差异。当然贵族身份主要是依靠血缘关系继承的,然而,未成年人是不具有贵族身份的。贵族身份的取得是有条件的,既要达到成年人的年龄要求—二十岁,又要参加过一个隆重的仪式—冠礼。《仪礼•士冠礼》记载了贵族之子举行冠礼的详细仪节。
冠是一种表明贵族身份的头上佩戴物,类似庶人戴的帽子;字则是表明贵族德性的美称,与庶人之名作用相同。冠和字,都是人际交往中最直接、最表面的为人所感知的东西,眼见人面必知冠,口呼人名必称字。冠礼之后,加冠者获得的三套礼服,很能说明主人的身份。第一次穿戴的是“缁布冠服”,是用黑色布料所做的,是贵族平常所穿的正式礼服;第二次穿戴的是“皮弁服”,是白鹿皮做的冠和素色的衣裳,是到朝廷去见诸侯国君时穿的大礼服;第三次穿戴的是“爵弁服”,是用暗红色的布料所做的冠和服装,是参加国君主持的祭祀典礼时穿的服装。
在冠礼仪式上,通过三次加冠,为受礼者穿上与往昔全然不同的崭新礼服,戴上象征贵族身份的冠,可谓仪表堂堂、气度非凡了。三次加冠之后,主持的贵宾宣告受礼者的新名—字,并加上一段美好的祝词:“礼仪既备,令月吉日,昭告尔字。爰字孔嘉,髦士攸宜。宜之于假,永受保之,曰伯某甫。”“三加弥尊,谕其志也。冠而字之,敬其名也。”(《仪礼•士冠礼》)外表和名称的巨变反过来又影响着内心的改变,受礼者自然会检点约束自己的言语辞令、行为举止。通过这种服饰和名号的改变,把一个普通的青年很快就改变成一个真正的贵族绅士。
五 名与字的问题,看似简单,区区两三字而已,实际上却异常复杂。中华大地,纵横数千里,古往今来,上下几万年,华夏儿女,数以亿计。名字中承载着时代、地域和个人的印记,背负着几千年的文化历史积淀。名字中让人难以理解的疑问很多。我们只能俯瞰全局,撮其大要,以周代礼仪制度为基础,以后代名字传统文化作参照,在探讨中国古代多名制的产生及功能意义的基础上,阐释古人名字文化。

689

主题

54万

铜板

90

好友

传奇会员

火影忍者

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

积分
305555

灌水勋章荣誉会员勋章活跃勋章宣传勋章贡献勋章

发表于 2011-6-8 20:49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像字是一种称呼 名字只能很亲近的人才能叫
历经100天的非洲之旅完成了,回国了..

581

主题

1376

铜板

220

好友

钻石会员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积分
14197

宣传勋章爱心勋章优秀斑主灌水勋章活跃勋章贡献勋章

发表于 2011-6-10 08:54 | 显示全部楼层
长知识了 谢谢
该会员没有填写今日想说内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在线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