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新人指南|投诉删帖|广告合作|地信网APP下载

查看: 3300|回复: 3
收起左侧

[综合资源] 地球物理学领域的相关院士

[复制链接]

581

主题

1400

铜板

220

好友

钻石会员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积分
14197

宣传勋章爱心勋章优秀斑主灌水勋章活跃勋章贡献勋章

发表于 2011-5-24 09: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刘光鼎  

          海洋地质、地球物理学家 19291229日生于北京,籍贯山东蓬莱。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3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曾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地球物理学报》主编,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中国海洋学会名誉理事长。

      从事并领导中国海地质地球物理调查工作,完成“中国海地质构造及含油气性研究”,主编《中国海地质地球物理系列图》(12000000)及专著《中国海地质地球物理特征》,运用岩石圈板块大地构造理论,分析中国海地球物理场、地质构造及其演化历史,指导油气勘探和金属矿勘探。作为中国第一个讲授地震勘探和海洋地球物理勘探的学者,倡导综合地质地球物理研究,推动油储地球物理与浅层地球物理工程,在总结中国大地构造宏观格架的基础上,提出前新生代海相残留盆地,为中国油气资源二次创业提供理论依据。 19821995年分别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2. 何继善

   (1934.9.1-)应用地球物理学家。原籍湖南省湘乡县,出生于湖南省浏阳县。1960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中南大学教授。创立和发展了以伪随机信号电磁法和双频激电法为特色的资源勘探地球物理的理论和方法,被国际上誉为应用地球物理界的一重大事件。发明和研制出一系列具国际先进水平的仪器,其中双频激电仪仅1980年至1985年间就创价值418万元,他的理论、方法和仪器在全国应用,已找到一大批矿产,据专家鉴定已探明储量计算,潜在经济价值超过800亿元,其系列仪器在地勘和工程勘察中得到广泛应用,获得了国内外同行专家承认与高度评价。创立“拟合流场法”探测堤防、大坝、矿山、建筑物等的隐蔽渗漏,在全国得到推广应用。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3.徐世浙  

  地球物理学家 1936102日生于浙江台州。1956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

         长期从事地球物理科研教学工作。提出用构制保角变换坐标网的方法,将数学上无法用许克变换的任意地形曲线变换为水平线,解决了国内外任意地形磁场、重力场的曲线延拓和电阻率法二维地形改正问题,使地球物理场的计算更加准确和科学。长期致力于地球物理的数值计算方法的研究,是国内外最早将有限元法和边界元法应用于地球物理勘探的研究者之一,有效地解决了许多地球物理计算难题。代表作《地球物理中的边界单元法》。

4.李庆忠


1930.10.10-)石油地球物理勘探专家。江苏省昆山人。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地球物理勘探局高级工程师。他系统地阐明了地震波的波动理论,1972年与国外同时提出了“积分法绕射波叠加”成像技术。1975年采用该技术进行数字处理,使商河西油田迅速查明地下构造形态,两年内探明石油储量5400万吨并顺利投入开发。1966年首次提出三维地震勘探方法及原理,并在东辛油田上绘制出三维归位构造图,取得了良好地质效果。1974年又在辛立村地区组织了世界上第一片束状三维地震勘探,导致了辛立村油田的发现。1974年首创两步法三维偏移,论文发表比国外早五年。1993年发表了专著《走向精确勘探的道路》,全面评述了高分辨率地震勘探的理论及发展方向。1985年作为主要参加者完成的“渤海湾盆地复式油气聚集带勘探理论及实践”,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被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授于"石油工业杰出科技工作者"称号;同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石油物探局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5.陈运泰  

       地球物理学家 1940810日生于福建厦门,籍贯广东潮阳。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1966年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生毕业。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9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院院长、教授。曾任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中国地震学会理事长。

       从事地震波和震源理论研究。提出测定中、小地震震源参数和介质品质因数的实用方法应用与发展了静力学地震位错理论提出大地震震源过程中“质量迁移”、“震前蠕动”等观点。论证了滑动弱化在地震不稳定性中所起的作用,震源区介质的流变性对地震自身的重复性及地震序列类型的控制作用,介质与应力的不均匀性对地震断层的不稳定扩展与地震辐射的控制作用。揭示了中、小地震破裂过程的复杂性等。

6.彭苏萍

    (1959.06.15 —),矿山工程地质与工程物探专家。生于江西省萍乡市,原籍江西萍乡。1982年毕业于淮南矿业学院(本科)1988年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博士研究生毕业。现任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曾任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规划〈公共安全〉专题组副组长,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重大基础研究(“973”计划)能源领域专家咨询组成员,国家煤炭工业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煤炭学会常务理事,国家“653工程”煤炭地质与测绘领域首席专家等。获中国矿业大学煤田地质与勘探专业博士学位。


发现煤层砂岩顶板变薄尖灭带是顶板灾害易发区,建立了煤层顶板稳定性地质预测技术与方法。率先开展煤矿三维三分量地震勘探技术研究,建立了以野外采集评价技术、三维地震可视化解释与反演技术、纵横波联合解释技术为基础的煤矿高分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体系,首次达到700米深度勘探精度达到查明≥3米断层的技术水平,并在煤炭企业广泛推广应用。上述两项成果分别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均排名第一)。研制开发出具自主知识产权的矿井地质雷达和多波地震仪装备并在煤炭、交通和军事阵地探测中推广应用。还获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均排名第一),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排名第二);获国家软件版权4项,发明专利4项,出版专著4本(其中1本由Springer出版)和百余篇论文。200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7.杨文采,

   地球物理学家。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要参与者。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1942年10月生于广东省大埔。1964年8月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1984年6月获加拿大McGill大学博士学位。兼任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在泛函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对各种勘探地球物理方法都适用的反演理论框架。改进了多种地震反演方法。以混沌理论、非线性地震反演方法,开拓了非线性地震反演的新方向。将该理论与方法应用于矿产勘察及建设工程基础调查。对大陆科学钻探主孔岩性构造进行了预测,为后续的岩心钻探结果基本证实。根据第一手资料提出了陆—陆深俯冲的几何模式,得出了陆—陆深俯冲的规模和造成壳、幔相互作用的定量概念。同时,发现中国东部岩石圈地幔内部存在全球罕见的水平层状反射体,改变了前人认为拉张区岩石圈地幔因缺乏反射为相对透明的看法。

8.赵文津

   (1931.2.1- 主要从事矿产勘查和深部地球物理探测。北京市人。1952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物理系。曾任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常务理事、副理事长,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委,何梁何利奖专业评委。现任研究员、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大陆动力学委员会主任、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顾问组组长。因完成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的深部探测并获得多项重大发现,荣获2000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一。50年代先后在安徽南部找铜矿和四川西昌地区找矿有多项发现,特别是发现了钛、钒、铁矿多个巨型矿床,而获地矿部1980年评为《30年找矿功勋物探大队》称号(获集体奖)。因发展物探新技术有贡献,1998年获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颁发的首届顾功叙地球物理科技发展奖。2003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先后发表论文80多篇,研究报告及专著5本。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9.滕吉文  

  地球物理学家 1934314日生于黑龙江哈尔滨,籍贯河北黄骅。1956年毕业于东北地质学院地球物理系。1962年获苏联科学院大地物理研究所物理—数学副博士学位。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教授。

         长期从事岩石圈物理学研究。20世纪70年代率先在青藏高原开展深部地震探测和综合地球物理场研究,首次提出巨厚地壳与相对薄岩石圈结构。80年代研究了地壳与上地幔结构和深层动力过程,发现青藏高原壳-幔介质的层块速度结构。提出喜马拉雅陆—陆碰撞的双层“楔板”模型和两陆—陆板块碰撞挤压过渡带。8090年代在川滇构造带进行深部地球物理研究,发现并提出攀西“被动活化”的古裂谷。提出渤海湾潜在地幔热柱,地震“孕育”和成矿与深部物质和能量的交换、造山带与盆地耦合的深层动力过程,对东亚大陆动力学和地震各向异性等工作均取得新进展。代表作有《地球内部物质与能量交换和动力学过程》(见《21世纪100个交叉科学难题》327-338)和《岩石圈物理学》等。1985年获中国科学院重大成果奖一等奖1986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一等奖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92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10。许厚泽  

  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家 193454日生于安徽歙县。1955年毕业于同济大学。1962年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理物理研究所研究生毕业。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曾任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院长、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国际地潮委员会主席。

        从事近代外部重力场逼近理论研究。模型逼近方面,发展带约束条件的高逼近级高异常与垂线偏差统一逼近理论和截断误差估算。算子逼近方面,提出虚拟单层密度表示的概念。在中国开拓固体地球潮汐形变研究,建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中国重力潮汐基准,发展顾及侧向不均匀性、椭圆、滞弹性、自转地球的潮汐理论。在利用近海卫星测高资料反演海洋重力场及海底地形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为在国际和中国建立大地测量学与地球物理学的交叉新领域—动力大地测量学作出重要贡献。代表作有《中国重力场与大地水准面》和《青藏高原的大地测量研究》。
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

11.马在田,

   中国科学院院士、地球物理学家,男,辽宁法库人。 1957年毕业于苏联列宁格勒矿业学院地球物理系。同济大学海洋地质系教授。在反射地震学方法方面提出过许多独创性的原理和技术,对发展中国地震勘探事业具有重要作用。5060年代提出以“突出地震反射标准层方法”,为代表的一系列地震方法,为华北盆地迅速找到油田发挥了重要作用。70年代作为中国最大的地球物理计算中心的方法程序研究室负责人,领导和参与了创建中国大型计算机地震勘探数据处理系统的工作。80年代着重地震偏移成像和三维地震勘探方法的研究,在偏移成像原理和方法的研究方面取得重大成果,并受到国外地球物理界的重视。本项研究获得过国家科学进步奖和陈嘉庚地球科学奖。90年代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地震波传播与波场成像”的课题研究,在深度偏移方法和多分量地震数据处理新理论与新技术方面取得新进展。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2.陈颙  

     地球物理学家 19421231日生于重庆,籍贯江苏宿迁。196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物理系。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0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地震局研究员。曾任国家地震局副局长、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国际地震学和地球内部物理学会(IAPEI)的地震预报和地震灾害委员会主席。

       长期从事地震学和实验岩石物理学研究及其在环境、能源和减灾方面的潜在应用。20世纪70年代从事高温高压下岩石物理学实验研究。发展了测量岩石变形的激光全息技术。发现的岩石热开裂现象已被应用于核电站的安全性监测。90年代致力于hxland和地震灾害研究。运用地震学、工程科学和经济学,首次编辑了“全球地震危险性图和全球地震灾害预测图”。研究地震雷达和城市地球物理学。代表作有The Tangshan Great Earthquake of 1976An Anatomy of DisasterSeismic Hazard and Risk Analysis:A Simplified Approach、《岩石物理学》和《分形几何学》等。

已故院士。

傅承义,

   地球物理学家,福建闽侯人,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44年获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大学地球物理学博士学位。


历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名誉所长,中科院地学部委员,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地震学会副理事长。是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

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长期从事物理和地球物理的研究工作。是中国地球物理科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先后在北京地质学院、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负责建立了有关地球物理学教研室,并任中国科技大学地球及空间科学系主任。为推进中国地震学与地球物理学的研究起了重要作用

顾功叙

中科院院士、地球物理学家、原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38年回国后,曾任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和中国地震学会的理事长。1955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50年来对中国地球物理勘探事业和石油等矿产资源的发现及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先后编著《大庆油田发现过程中的地球科学工作》和《地球物理勘探基础》,对发展地球物理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秦馨菱

1915-),地球物理学家。山东安丘人。历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室主任,北京地质学院、中国科技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委员,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地震学会第一届理事,国际地震中心理事。在中国最早用磁法探明了攀枝花铁矿的规模和分布,并绘成矿区地形图。建国后,又用磁法在中国东北、大冶、白云鄂博等处发现新矿体多处。1955年后领导研制磁化率仪、超声测井仪、大地电流仪等。1960年后研制成气象火箭用的五路双调频无线电遥测系统,并解决了气象火箭的定位问题。

该会员没有填写今日想说内容.

7

主题

3195

铜板

24

好友

高级工程师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858
发表于 2011-5-24 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不厚道,转载我的帖子不注明出处!!!
该会员没有填写今日想说内容.

581

主题

1400

铜板

220

好友

钻石会员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积分
14197

宣传勋章爱心勋章优秀斑主灌水勋章活跃勋章贡献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1-5-24 22:05 | 显示全部楼层
lxd858 发表于 2011-5-24 22:00
楼主不厚道,转载我的帖子不注明出处!!!

呵呵
该会员没有填写今日想说内容.

2

主题

5009

铜板

1

好友

教授级高工

Rank: 12Rank: 12Rank: 12

积分
1207
发表于 2012-10-29 17:03 | 显示全部楼层
马在田  徐世浙也过世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在线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