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自然的灾害是如此的无情,每年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动辄给人民群众造成数以万计的财产损失和严重的人员伤亡。如,仅2008年我省就发生突发性地质灾害23起,其中滑坡13起、崩塌6起、泥石流4起。造成2人死亡,交通、通讯、电力中断,直接经济损失253.6万元。有12户72人受灾。
人类依靠科学手段,认识、监测、预报、防治自然灾害的能力也在不断增强。自1988年国务院首次明确地质环境保护管理是地矿行政主管部门的重要政府职能以来,我省的地质环境保护工作经历了从起步到展开、从被动到主动的发展过程。经过近二十年尤其是省国土资源厅成立七年来的努力,地质环境保护工作已引起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重视,人民群众保护地质环境的意识明显增强,地质环境保护及管理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
地质灾害防治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我省地形地貌类型多样,新构造差异活动强烈。地质灾害发育的基本特点是:点多面广,灾种类型复杂。特别是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严重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和重大工程设施的安全。据不完全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全省突发性地质灾害1100多起,2003年-2007年,全省发生突发性地质灾害138起,造成22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0.95亿元,使我省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
为减少地质灾害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我省国土资源部门积极开展地质灾害监测、预报、防治工作,把编制、建立、健全法规和相关规划、规章制度作为地质灾害防治的首要任务来抓,做到有章可循、责任明确,有部门抓,有人管事。先后制定了《青海省地质环境保护办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程》、《青海省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青海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6-2020年)》等相关文件。
构建防治地质灾害的体制机制
通过多年的工作实践和相关文件指导,我省目前已建立“汛前检查-编制防灾预案-汛期抽查-突发地质灾害的应急调查-汛后及时总结”的有效工作程序。形成每年及时编制和贯彻落实地质灾害防治预案的机制,对地质灾害可能发生的时间、空间、重点地段区域、分布、发展趋势及危险程度进行预测,提出防范措施用以指导地质灾害预防工作。如《青海省2008年地质灾害防灾预案》,经省政府批准后下发给各州、地、市、县实施,预案公布了全省范围内84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并对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段)提出了防灾减灾措施。
省、州(地、市)、县人民政府年度地质灾害防治预案编制与发布制度,极大地推动了全省地质灾害防治特别是汛期防灾工作,避免了因防灾管理工作不到位而引发的群死群伤重大责任事故。
群测群防体系成为减灾防灾最富成效的途径
我省地质灾害点多面广,就目前我省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而言,在无法投入大量资金对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全面治理情况下,通过广泛宣传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充分调动群众防灾、避灾、躲灾、抗灾的积极性,建立县、乡、村、社四级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成为我省在实践与探索中,减灾防灾最富成效的途径,从而,使这一工作深入推进。
在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及其负责人抓住重点,将群测群防工作融入地灾防治的各个环节。每个年度坚持汛前完成地质灾害隐患调查,提出防灾措施和建议。落实行政首长和部门首长防灾责任制。将灾害监测、预报、警报、应急抢险等任务层层落实到乡(镇)、村和有关行业行政主管部门,明确责任人,签定责任书。宣传防灾知识,健全群测群防预警体系,已建立群测群防预警体系的地方,群测群防人应尽职尽责做好监测、预警等防灾工作。
此外,群测群防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加强和完善汛期值班制度、险情巡视制度和灾情速报制度。经每年度的汛期检查表明,我省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发生重大地质灾害后,均能在24小时-48小时内上报当地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并同时以最快方式越级上报省和国务院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
地质环境监测保护群众安康
我省国土资源部门积极履行地下水动态及污染监测等职能,保护群众安康。我省地下水动态及污染监测工作始于1971年,目前共建有236个监测点,总监测面积达3785.7平方公里,监测重点为城市供水水源地及其补给区。每年完成水位监测1280多点次,水温监测528点次。取各种水质监测样200多个。除此之外,还对具有污染隐患的地区地下水环境进行监测。
我省同时加大了地质灾害监测步伐,继续对西宁市林家崖、北山寺、王家庄3处滑坡进行了监测,全年共完成监测点次308个。先后编制完成了《青海省2007年地下水环境监测年度报告》、《青海省2007年地下水水情通报》、《青海省西宁市、格尔木市2007年地下水水情预报》和《青海省2007年地质环境公报》。
从源头抓起做好工程灾害评估
我省国土资源部门积极服务地方积极发展按照《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精神,组织有关专家对建设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进行认真审查,并按管理权限予以上报和备案。5年来,我省共完成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261宗,其中一级评估84宗,二级评估54宗,三级评估123宗。通过对建设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从源头上有效地遏制地质灾害发生。
如西宁-塔尔寺高速公路拟建期间,通过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发现从陈家滩潜在不稳定斜坡段经过,该段斜坡有陈家滩活动滑坡,线路通过时若大规模开挖坡脚,可能诱发坡体失稳,危险性大,建议此段线路要避开滑坡体。建设单位采纳了评估报告提出的改线建议,公路建成后第二年陈家滩滑坡滑动,由于线路改线有效地避免了遭受该滑坡的危害。
开展地质灾害勘查治理造福于民
我省国土资源部门自2000年开展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以来,已完成34个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通过多年的努力,我省地质灾害多发区都建立了较完善的群测群防网络体系,重大地质灾害隐患得到实时跟踪,对减轻突发性地质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起到了重要的基础支撑作用。为了有效地预防重大地质灾害隐患造成损失,近年地质灾害防治投入资金1000余万元,对同仁县西山滑坡、西宁市小桥大街办事处滑坡等进行了勘查治理,对西宁市北山寺2号危岩、林家崖1-3号1#-3#危岩体、玛多县花石峡镇北山Ⅶ号危岩体进行应急排险治理。通过治理有效地遏制了地质灾害的发生,发挥了治理工作应有的效益,也为全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气象预警汛期预报提前防范地质灾害
为了切实有效地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我省国土资源部门和省气象部门,于2003年下旬联合开展了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去年,自6月1日起至10月底,通过青海卫视和手机短信发布形式发布3级地质灾害预报24次,成功预报4次,将危险区内的69户村民全部撤离,未造成人员伤亡。
此外,顺利完成“地质灾害数据库查询系统”建设。目前查询系统开发已基本完成,正在进行软件的调试,系统主要功能有定位查询、数据统计、日常管理等。数据库收录了全省24个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项目地质灾害信息计2442处。
地质遗迹保护与开发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我省地质遗迹种类丰富、数量较多、开发潜力巨大,是全国地质遗迹的资源大省。经过认真调研与科学考察,我省国土资源部门将一些具有重要科学价值、美学价值、研究价值、观赏价值的地质遗迹资源划为保护区并建成地质公园。2003年印发了《关于开展地质遗迹调查的通知》,在全省开展了地质遗迹上报工作。通过调查基本摸清了我省地质遗迹资源及保护现状,并建立了地质遗迹资料档案。
经过5年的努力,成功地为我省申报了年保玉则国家地质公园、坎布拉国家地质公园、互助北山国家地质公园、昆仑山国家地质公园、察尔汗盐湖国家矿山公园5家国家地质公园,搭建起了一个有效保护和科学开发这些宝贵资源的载体和平台,地质公园的评审和建设,促进了地方旅游产业经济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矿区环境恢复治理再造秀美山川
矿区环境恢复治理是地质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我省国土资源部门着力创新国土资源管理方式,不断加大对矿山地质环境的恢复治理力度,将矿山开采对环境的影响降到了最低点。我省以往粗放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破坏。为保护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我省自2002年严厉禁采砂金后,省国土资源厅于2004年开始实施针对三江源地区的矿坑治理工作。五年来,累计争取国家投资1.72亿元先后对班玛县多卡吉卡金矿、红金台金矿,称多县扎朵金矿、曲麻莱县布曲金矿等40多个矿区的地质环境进行治理恢复。经过推沙填坑,回填表土、栽种林草、封育围栏等工程,项目区的矿区土地生态功能逐渐恢复,使三江源地区及祁连山的2万亩矿山地质环境得到了有效治理,恢复耕地420亩,尾矿资源综合利用和治理3处。经检查验收,项目区人工播种的披碱草长势良好。
同时,为改变以往各矿山企业注重开发、不重矿山环境恢复的情况,落实矿山环境恢复责任、筹集资金,我省自2006年出台实施了《青海省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管理办法》及配套文件,对现有的矿山收取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截至目前,全省共收缴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3248.87万元。(作者:康维海王莉)
善待地球永续发展
今年4月22日,是第40个世界地球日。我国确定今年地球日纪念活动的主题是:认识地球保障发展——了解我们的家园深部。这是一个值得全人类关注并崇尚的主题。这一主题体现了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资源,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对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资源保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资源,把推动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相协调摆在战略地位,制定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取得显著成效。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随着我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资源自给不足和环境质量亟待改善的问题逐渐显现,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相当突出,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工作还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因此,善待地球,保护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也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们面临的一项艰巨而紧迫的任务。
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而我省快速发展的现实要求与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较为突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与经济发达省份相比较,我们处于发展相对滞后的水平和阶段,要赶上全国平均水平,就必须更加重视资源保护,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努力提高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
善待地球,保护资源,必须加强管理,依法行政。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方针,认真做好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工作,大力开展资源的省情省策宣传,增强全社会的资源忧患意识,使保护和节约利用资源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要严格执行国家和省有关法律法规,加大资源保护力度,严格土地管理制度和措施,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全面实施资源的有偿使用制度,实现资源利用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要坚持依法行政,加大执法力度,对破坏、浪费资源的违法行为,及时依法查处。
善待地球,保护资源,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实现资源环境有效保护和利用。科技创新与进步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要高度重视资源环境开发保护的科技创新,建立实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开发保护科技体系。加强新技术、新方法的开发和应用,加强研制开发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以及节能、降耗新技术,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的水平和效率,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推进资源利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善待地球,就是善待我们自己,保护资源,就是保护我们自己。让我们以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开拓创新,携手共进,为实现加快发展、富民强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全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来源:青海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