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地理位置: 四棵树军事工程旧址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四棵树乡车场村。 二、历史沿革
四棵树军事工程旧址所在辖区为鲁山县四棵树乡车场村。四棵树军事工程旧址所在的鲁山县,夏代是夏王孔甲的御龙使尧孙刘累的居邑。《史记》、《左传》载:夏代孔甲帝时刘累受命为帝王养龙,并被赐为“御龙氏”。因出现意外,刘累逃离夏代都城而“潜于鲁县”,即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终老并安葬于此。鲁山县境,夏代称“鲁县”。商代,为应国地。西周,初为周京畿地鲁国,周公姬旦封地,其长子伯禽领鲁阳,是为夏侯。公元前678年,楚文王攻占鲁阳,鲁阳归楚。周敬王4年(前516),楚封公孙宽为鲁阳公。前381年,魏攻取鲁阳,鲁阳归魏。秦,鲁阳属三川郡。汉于此置鲁阳县,属南阳郡。三国属魏。南北朝属北魏。后汉,魏晋沿置不变。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孝文帝巡置鲁阳镇,十八年(494)置荆州,旋罢州置鲁阳郡.永安二年(529)改置广州,辖区甚大,相当清代汝州直隶州、南阳府、汝宁府等地。后周改曰鲁州,县曰鲁山,以后州屡废而县不变,长期属汝州,明初一度改属南阳府,成化二年(1466)还治汝州,清因之。民国初,属河洛道,以后撤道,直属省辖。抗日战争时,国民党省政府曾迁此,1946年为共产党豫西革命根据地。1947年11月正式解放,解放后属河南省许昌地区行政公署。1983年12月归平顶山市管辖至今。
四棵树军事基地始建于1968年3月,1971年8月建成。建成后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武汉军区空军司令部管理,1972年由86419部队所属的武汉军区第二维护队管理,1989年9月武汉军区第二维护队撤销,由济南军区鲁山场站管理。1989年10月13日,经86419部队请示济南空军主管负责人同意,移交鲁山县人民政府,支援地方建设。1989年至2001年由四棵树乡人民政府管理,2002年8月1日,鲁山县人民政府县长办公会议《县长办公会议纪要(2001)12号》研究决定,由河南省石人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处接收,统一管理、开发、规划。 三、保护现状 1989年10月13日前由济南军区空军鲁山场站管理。 1989年10月13日,经86419部队请示济南空军主管负责人同意,移交鲁山县人民政府,支援地方建设。 1989年10月至1995年2月由四棵树乡人民政府管理、维护。 1995年2月由县政府接收。 1999年,鲁山县开展对全县文物的普查工作。其间,对四棵树军事工程旧址进行了全面调查,确认了其文物保护单位的地位。 2002年8月1日,鲁山县人民政府县长办公会议《县长办公会议纪要(2001)12号》研究决定,由河南省石人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处接收,统一管理、开发、规划。 2002年9月鲁山县人民政府成立了秘洞管理局,由秘洞管理局负责管理、维修。先后修建了道路、吊桥,铺设、更换了洞内的木板,架设了电线,对旋梯进行了除锈等。并对军营进行了维修。 2007年,鲁山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队对该军事旧址进行了普查。 2008年,平顶山市和鲁山县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首先对四棵树军事工程旧址进行复查。 2010年,河南省文物局安排专家对该军事工程旧址进行了认真复查,并建议推荐申报国宝单位。 四、附属文物 1、军营:16栋167间。 2、军事通讯设备: 便携式通251A硅二瓦短波电台2台、XFG-7音频信号发生器、884型收讯机2台、WFG-IB型高频微伏表、175A型阴极射线示波器、XB-35型电视标准信号发生器、33G收讯机、PFG-B型高频频谱分析仪、23G收讯机、WQ-5A万用电桥、101型—100瓦短波发射机、五六式士兵盔、汕灯电源、CO-11型音频密电容测量仪、频率调谐器、军用信号线、S-I试验器、CD-II型高挂密电容测量仪、膜盒仪表试验器、139A型半导体短波收讯机、33G型晶体管短波接收机、GS-5A型电子管测试仪、63型音响电报机、76型电报机、航空用单人救生艇290充气瓶、航拍胶卷、12寸军用黑白电视机等。 五、文物价值
四棵树军事工程旧址布局、单体建筑的规范化和科学化等所体现的时代、地域特征,充分体现着它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1、四棵树军事工程旧址地处中原,其军事文化与当地的龙文化、墨子文化、佛教文化、牛郎织女文化及其它民俗文化等交相辉映,和谐相处,在此得到很好的保留和展现,是历史文化的很好传承。 2、四棵树军事工程旧址是冷战时期国际环境的历史缩影,是一本生动的活教材。特别是和平年代,教育人们不忘战争,居安思危,克服麻痹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3、四棵树军事工程旧址气势恢宏,在当时工程之大、耗资之多实属罕见。四棵树军事工程旧址是全国目前保存较好的地下超级掩体,在全国相对较少,因此更显珍贵。 4、四棵树军事工程旧址在选址、布局、施工中融入了军事科学的理念,建筑隐蔽、神秘,尽显我国人民的聪明才智。军事建筑巧妙利用花岗岩和地下水,军事建筑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不到跟前很难发现。 5、是一处应对核战争的军事设施,对于研究我国实行的积极防御策略,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历史价值。 6、推动自然山水风光与人文交融的旅游事业,带动经济发展。 7、鲁山县人民政府对四棵树军事工程旧址的保护工作十分重视,已经安排鲁山县文物部门调查、勘测、规划,确定了保护范围,按文物保护的要求逐步落实“四有”工作。四棵树军事工程旧址的保护为利用军事遗产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范例。 六、自然地理环境
1、气候 四棵树军事工程旧址所在的鲁山县,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其特点是春季温和,气温回升,干旱少雨;夏季炎热,雨量集中,多东南风;秋季凉爽,天朗气清;冬季寒冷,雨雪稀少,多西北大风;四季分明,冷暖适宜。年平均日照为2190小时,日照率50%,年均光合有效辐射量为57.1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气温14.8℃,年平均气温最低的元月为0.7℃,最高的7月为27.6℃。年平均降水量为900-1100mm。6至8月为雨季,降水占年降水量的53%,无霜期年平均209天。 2、地貌、地质、土壤、水文 地貌:四棵树军事工程旧址地处伏牛山东延之主脉江淮分水岭北阴坡,属黄淮平原西南,伏牛山东麓深山区,紧邻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是中国长城之父楚长城前沿主体遗迹所在地,西端尧山即石人山,是南阳市与平顶山市、鲁山与南召县的界山,海拔2153米,洞体所在山岭海拔在1000米上下,有沙河支流清水河从旁边经过。其东部临近的棋盘山、五朵寨山是重要的古代文物遗迹。 地质:四棵树军事工程旧址处于华北地台南缘、秦岭褶皱系东端。出露的地层有元古界、古生界、中生界、新生界。构造属华熊台缘拗陷,构造形态有褶皱、断裂、凹陷等。所在山脉均为花岗岩地质,硬度在7级以上。 土壤:四棵树军事工程旧址属伏牛山东北支脉外方山系,土质以土黄色麻骨石为主,属石质山坡,上半部以坚硬花岗岩为主,半坡及下部为土黄色麻骨石,山凹地面有部分沙姜土。土壤多含植物腐植质,非常肥沃。 水文:四棵树军事工程旧址区域内有回龙河经过,向北汇入清水河,再向东北汇入沙河干流,水源较为丰富,地下水位较浅。 3、植被、动物 植被:四棵树军事工程旧址所在地森林覆盖率为97%,山上林木主要有栎树、桐树、杨树、柏树、松树、楸树、槐树、榆树、青橝、枫杨、椿树、栗子树、核桃树、辛夷、芋肉、杜鹃、山荆及草被等;常见植物1389种。 动物:四棵树军事工程旧址所在地域,常见野生动物共有960种,有狼、狐狸、羚羊、果子狸、獾、野猪、山兔、锦鸡、画眉、啄木鸟、山雀、蛇等。 4、居民、产业、交通状况 居民状况:四棵树军事工程旧址保护范围区域内:南部为江淮分水岭,东为五朵寨山,西为207国道,北一公里为山区村庄车场村、合庄村、岱坪村,人口3000人。没有工厂(场)和各种大型影响风貌的建筑及构筑。 产业状况:四棵树军事工程旧址所在地无工厂、企业,农民主要从事农业、林业生产。 交通状况:四棵树军事工程旧址交通便利,紧邻207国道,距郑尧、二广高速下汤站20公里, 距二广高速南召站20公里。 5、四棵树军事工程旧址周围的特殊景观 四棵树军事工程旧址南为古楚长城所在地,西10公里为千年古刹文殊寺,西45公里处有尧山、大佛景区,东30公里为昭平湖景区,北20公里为温泉度假区。 七、保护范围
作战洞、指挥洞为两个主体保护范围,四棵树军事工程旧址的保护范围是:以指挥洞南洞口为起始点,向南延伸500米至毛公山分水岭脊,向北延伸2500米至石门,向东延伸200米至水库东侧,向西延伸800米至暗堡西侧山涧。
八、建设控制地带
建设控制地带是:南至分水岭楚长城遗址,东至五朵山寨,西至207国道,北至合庄学校。
九、维护发掘利用情况、管理机构
鲁山县人民政府一直都很重视四棵树军事工程旧址的安全保卫工作,责成鲁山县文物保护管理所与秘洞管理局,严防死守,确保洞窟安全。
管理机构和群众性保护组织:秘洞管理局为事业单位,编制15人,负责对四棵树军事工程旧址进行日常维护、经营、管理。鲁山县文物保护管理所直接从事对该洞的文物管理。 2002年为加强保护力度,鲁山县政府成立秘洞管理局专门对四棵树军事工程旧址进行保护。 秘洞管理局成立以来,先后投入300万元修建了连接207国道的公路、山门、停车场,完善了基础设施,维护了洞内的设施。并在逐步征集文物、按照历史原貌恢复原有设施。目前,已安装监控和消防设备。 十、大事记 1967年秋完成了勘探工作;1968年3月动工修建;1970年5月进行内部安装;1971年8月投入使用。 1989年10月13日前由济南军区空军鲁山场站管理。 1989年10月13日,经86419部队请示济南空军主管负责人同意,移交鲁山县人民政府,支援地方建设。中国人民解放军86419部队、鲁山县人民政府“关于四棵树指挥所地面建筑移交协议书”。 1989年11月18日至1995年2月由四棵树乡人民政府管理、维护。 1995年2月由县政府派驻人员管理。 1999年,鲁山县开展对全县文物的普查工作。其间,对秘洞进行了全面调查,确认了其文物保护单位的地位。 2001年8月2日,鲁山县人民政府县长办公会议《县长办公会议纪要(2001)12号》“关于秘洞山庄、文殊寺、民族风俗村、楚长城、下汤温泉度假村归石人山管理处统一管理问题的会议纪要”决定,由河南省石人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处接收,统一管理、开发、规划。先后修建了道路、吊桥,铺设、更换了洞内的木板,架设了电线,对旋梯进行了除锈等。并对军营进行了维修。 2002年10月21日,鲁山县人民政府成立了秘洞管理局,副科级建制,事业编制20人。由秘洞管理局负责管理、维修。 2007年,鲁山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队对该军事旧址进行了普查。 2008年,平顶山市和鲁山县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首先对四棵树军事工程旧址进行复查。 2010年,河南省文物局安排专家对该军事工程旧址进行了认真复查,并建议推荐申报国宝单位。 2010年6月3日,秘洞景区被县委宣传部公布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