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新人指南|投诉删帖|广告合作|地信网APP下载

查看: 4531|回复: 1
收起左侧

[资料] 地下水及其作用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1024

铜板

1098

好友

技术员

积分
81946
QQ
发表于 2011-5-12 20: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一节 研究简史
  地表水流有时会突然消失、踪影全无,而洞穴内又常有瀑布飞鸣、流水潺潺,这些自然现象很早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和猜想。古希腊学者亚里斯多德就曾推论,洞穴中有与海洋连通的大湖,湖水在入海途中溢出,即成为泉水。天文学家开普勒(第二章)把地球比作巨兽:它饮入苦涩的海水,通过消化过滤,最后排泄出清澈的甘泉。我国明代旅行家徐霞客(1586-1641)不畏艰辛,数次遇险,徒步考察了湖南、广西、贵州和云南等地的喀斯特地形,探寻了一百多个溶洞,详细记录了石灰岩地区的地貌和水流。他的日记——《徐霞客游记》(只留下了大约1/4)不但是旷世的地理名著,也是优美的文学作品。

  虽然人类很早就开始了打井取水的实践,与地下水结下了不解之缘,但是,直到英国的工业革命,采矿业的蓬勃发展,对地下水的认识和开发才得到长足进步。各种采矿巷道掘进到不同深度的地下水层,而新能源和新动力的广泛使用,又使水井钻入更深的地层当中。面对人口稠密、瘟疫流行等问题,人们从被动利用天然泉水,发展到设法抽取清洁无菌的地下水,促进了对地下水规律的认识。法国工程师达西(Herny Darcy, 1803-1858)就是在设计建造第戎市(Dijon)城市压力供水系统时,提出了水文地质学中著名的达西定律;水文地质学的另一重要定律—裘布依定律,也是法国工程师裘布依(Jules Dupuit, 1804-1866)在修建巴黎地下水道系统的实践中提出来的,他后来还成为著名的经济学家,成本效益分析法的创始人。

  巴尔干半岛广布着石灰岩和喀斯特地貌,是地下水和喀斯特研究的摇篮。19世纪中晚期,岩土工程师贝叶尔(Beyer, 1874)出于军事目的,撰写了关于克罗地亚军事区(喀斯特地区)缺水问题的研究论文,指出了洞穴中存在地下水的可能性。合著者之一、地质学家泰齐(Tietze)提出,地下伏流可能入海,而地表水通过垂直裂隙又补给伏流,在石灰岩中形成“水层”或“水网”。大雨时补给大于排泄,地下水位上升,反之亦然。

  著名地貌学家A.彭克(第十一章)(著名地貌学家W.彭克(第九章)之父)曾根据阿尔卑斯山北坡的冰碛地貌划分出四个冰期,开创了气候周期性变化研究之先河。他建议他年青的天才学生司威治(Cvijic)做喀斯特地貌的博士论文,使司威治从此走上了喀斯特研究之路,并成为该领域的奠基人。

  司威治(Jovan Cvijic, 1865-1927)(图11-1)出身于商人家庭,19岁完成中学学习后,本想出国学医,但因资助问题改到贝尔格莱德的大学校(Great School)学习地理,1889年转到维也纳大学主攻自然地理学和地质学,1893年获博士学位,论文的题目是喀斯特现象(the Karst phenomenon)。1899年司威治陪同A.彭克和另一位著名地貌学家戴维斯(第九章)到波黑和黑山地区考察喀斯特地貌,戴维斯运用他的地理循环说解释喀斯特地貌的成因,认为河流侵蚀在先,溶蚀作用在后,逐渐使地形切割分离、剥蚀降低。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司威治否定了戴维斯的观点,认为地下水作用在先,地表水侵蚀在后,地表水侵蚀是地下水侵蚀的继续和发展,地下水侵蚀为主的阶段逐会渐发展到地表和地下水共同作用的阶段。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法国教授喀斯特地貌学,系统提出了喀斯特地貌演化过程:以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开始,发展到不可溶性岩石的顶面结束。喀斯特早期,水流以垂直循环为主,地表很快变干;喀斯特晚期,水流以水平运动为主,水流重现地表。他划分出喀斯特地区地下水循环的三个带:干带、过渡带和饱水带,并指出气候对喀斯特地貌发育影响的重要性,划分出北方型、地中海型等两种不同的喀斯特地貌。
  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水利和隧道工程快速发展,遭遇和揭露更多地表和地下喀斯特地貌,不同地区、不同气候带之间喀斯特地貌的对比,推动了喀斯特地貌研究的发展和对喀斯特机理认识的深入。研究发现,湿热气候喀斯特地貌更发育的事实与低温水中CO2溶解度高的现象矛盾,从而认识到植物在喀斯特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寒冷地区石灰岩中水的硬度很高,说明可溶性岩石在冷水中的强烈溶蚀。湿热地区虽然有利于石灰岩溶解,但土壤及有机质又会阻碍地表水下渗,使喀斯特发育深度受限;寒冷地区没有这种限制,喀斯特发育深度可以很大,直至永久冻土。戴维斯和A.彭克等人关于平原是喀斯特发育晚期的观念也受到了质疑,研究表明,许多喀斯特实际上与河流作用无关,无法找到冲积物,而且,喀斯特平原可以同时分布在不同高度,并出现于不同的地貌演化阶段,从而提出了边缘溶蚀作用(marginal corrosion)的解释,认为不同高度上的喀斯特平原实际上受控于非可溶性岩石所造成的地方性侵蚀基准面。

  近年来,科学家发现,洞穴钟乳石保存着丰富的古环境信息,可以弥补古环境记录不全地区的空白,极大地推动了喀斯特和古环境研究的深入。
第二节 地下水的基本概念
  地表之下隐藏着丰富的水资源,在干旱缺水地区,寻找地下水资源对人民生产生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即便是在湿润地区,寻找干净水、矿泉水、温泉等,对健康休闲、提高生活品质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相反,不合理地开采地下水,会引发地陷、沉降等各种灾害。因此,了解和掌握地下水运动规律,显得十分必要。

一、地下水的赋存条件
  大气降水,一部分在地表流动,形成地面流水,另一部分进入土壤,被植被吸收,然后回到大气,最后一部分渗入地下,形成地下水。地下水通过地下径流或泉涌,最终回到地表,完成在地下的循环。水之所以能够在赋存于地下并流动,靠的是沉积物或地下岩石(层)中的空隙,其中包括孔隙、裂隙和溶隙等3种类型,换句话说,地下空隙是地下水存在前提。

1. 岩石空隙类型
(1)孔隙(pore)
碎屑岩类或松散沉积物中碎屑间存在形态各异的孔隙,是地下水存在的地方,孔隙多少用孔隙度衡量。
  1)孔隙度(porosity)n=Vn/V×100%
       上式中Vn—孔隙体积,V—岩石体积
    思考:孔隙度如何测量?

  2)孔隙度大小的影响因素有:
① 沉积物的胶结压实程度。沉积物经压实、胶结,孔隙度会逐渐减小。
② 颗粒的排列方式。假定碎屑颗粒为理想球形,几何学可以证明,立方体堆积的孔隙度(47.6%)要大于四面体堆积的孔隙度(26%),自然界中两种堆积方式兼而有之,平均值为37%左右。
在松散层中大量开采地下水时,会使碎屑颗粒重新排列,孔隙度减小,土层压密,从而引起地面沉降。
③ 沉积物的粒度。粒度小,沉积物孔隙度大;粒度大,沉积物孔隙度小。例如,粘土的孔隙度为60%,而砂砾石的孔隙度仅有14%。
④ 颗粒的粗细均匀程度或分选好坏。分选好的碎屑孔隙度大,可以接近理想值(即37%左右),但分选不好的碎屑物,孔隙度降低。
⑤ 形态(磨圆度)。磨圆度高者孔隙度大,反之亦然。

(2)裂隙(fissure)
岩石在成岩时或成岩后的构造运动和风化作用均能产生裂隙,为地下水赋存提供了有利场所。张性裂隙含水条件好,但延伸不远;剪切裂隙延伸长,但含水条件欠佳;先剪后张的裂隙有利于地下水的富集。规模宏大的断层、特别是经历了多次活动的、现在仍在活动的张性断层含水条件最好,常成为地下水径流、排泄的主要通道。与孔隙度类似,可用裂隙度衡量裂隙的发育程度。

(3)洞穴(溶隙)(cavity)
可溶性岩石(石灰岩等)中的裂隙经地下水的溶蚀逐渐扩大,形成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洞穴,统称为溶隙。与裂隙度类似,可以用喀斯特率来衡量溶隙发育程度。

2. 岩石的透水性(permeability)
(1)岩石透过水的能力称为透水性。

(2)透水性大小的影响因素:① 孔隙大小;② 孔隙多少。
    以①为主,所以粘土和淤泥虽然孔隙度大,但孔隙小,所以透水性弱,常构成不透水层。

(3)不透水层(隔水层)、透水层和含水层。
  不能透过也不能排出地下水的岩层称为隔水层(aquitard),分为致密岩石和细颗粒岩石两类。前者没有或很少有空隙,含水少且不透水,例如致密的结晶岩石(花岗岩、闪长岩、石英岩等);后者颗粒细小,孔隙度虽大,但孔隙小,岩层虽含水,但绝大多数是结合水,在常压下水即不能排出,也不能透过,成为不透水层(impermeable)。能够渗透地下水的岩层称为透水层(permeable bed)。既能透水又饱含水的岩层称为含水层(aquifer)。

二、地下水的化学成分
虽然地下水通常无色透明,但却不是纯水,而是一种溶液,溶解了多种离子、分子、化合物及气体。

1. 地下水中含量最高的元素
Cl-,SiO42-,Na+,K+,Ca2+,Mg2+,是地下水中含量最高的6种离子。

2. 矿化度和硬度
地下水所含的各种元素的离子、分子和化合物的总含量称为矿化度(degree of mineralization)。
矿化度低的地下水,地下水常含HCO3-,Ca2+,Mg2+等离子;
矿化度中等的地下水,以含SO42-,Na+,Ca2+等离子为主;
矿化度高的地下水,常含Cl-,Na+离子。
地下水中所含Ca2+与Mg2+的总量称为地下水的硬度(总硬度)(hardness)。硬度高的水称为硬水(hard water);硬度低的水称为软水(soft water)。硬水洗衣,肥皂沫少;硬水做饭,不易煮熟;硬水烧水,易生锅垢;偶饮硬水,会造成肠胃功能紊乱,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而常饮硬水,心血管病死亡率降低(但常饮硬度太高或太低(纯净)的水,也不利于健康)。

三、 地下水的基本类型
    地下水可以以气态、吸着(结合水)、薄膜(空隙表面)、毛细、重力(饱和水)以及固态(冰、冻土中的冰)等多种状态存在。

1. 根据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划分

(1)包气带水(vadose water, unsaturated water)
包括气态水,结合水,毛细管水,过路重力水,上层滞水等非饱和水(图11-2)。

(2)潜水(groundwater)
    地面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以上的饱和水(重力水)称为潜水,潜水具自由表面,称为潜水面(地下水面)(water table)(图11-2)。
     潜水层的水质、厚度、埋藏深度受自然地理环境和地形、季节的控制。
     潜水埋藏浅、分布广泛,易开发,但也易受污染,是最常用的水源,一般民井多挖到潜水含水层。

(3)承压水(confined aquifer)
    充满于上、下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饱和水(重力水)(图11-2,图11-3a、b)。具有静水压力。
    承压水在合适的岩性、地质构造、地形等条件相互配合下形成。
    承压水分布面积大,水量丰富,动态较稳定,不易被污染,可自喷出地表,是理想的水源(图11-3a,b)。


图11-2 包气带水、潜水、承压水的分布示意
(箭头代表地下水流向)
  然而,如果大量抽取松散层中承压水,会释放粘土层中的孔隙水,使孔隙压力降低,加上前面所说的碎屑颗粒重排等因素,最终导致砂土层压实变形,地面发生沉降。我国已有近百个城市和地区发生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其中又以上海、天津、苏州、宁波、西安及台北为最。

2. 根据含水层的空隙性质划分
(1)孔隙水(pore water)
存在于岩层孔隙中,一般呈连续的层状分布。例如洪(冲)积扇的扇中、扇缘相附近、河床相冲积物以及砂岩地层中的地下水。

(2)裂隙水(fissure water)
如果含水地层裂隙发育,密集互通,可以形成层状裂隙水。层状裂隙水往往有统一的水位。
如果地下水充盈于断层破碎带或接触带中,可以形成脉状裂隙水。脉状裂隙水分布疏密不均,水量较大,彼此之间往往有水力联系。在花岗岩等不透水岩石中,脉状裂隙是地下水主要的赋存场所。若需开发花岗岩等不透水岩石中的裂隙水,可以垂直构造破碎带方向开挖平洞,以在最小距离内获得最大的地下水量。

(3)喀斯特水(karst water)
分布于可溶性岩石中的裂隙洞穴、暗河,分布极不均匀。
以上三种水可以承压,或不承压,主要决定于埋藏条件。
地下水的上述两种划分方案可以综合使用,如“孔隙潜水”、“裂隙承压水”等。

四、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
1. 地下水补给的来源
  地下水补给来源有:大气降水、河流、湖泊和人类活动等。在大多数情况下,潜水的分布区和补给区一致;而承压水的分布区和补给区却不一致。

2. 地下水排泄的途径
  地下水的排泄途径有:泉(水平排泄)、蒸发(垂直排泄)和人工开采等。垂直排泄的特点是只蒸发水分而不减少水中的含盐量,结果造成地下水浓缩,含盐量增大,矿化度升高。所以干旱区地下水往往咸中带苦。

3. 泉
泉(spring)是地下水的排泄方式,可分为:
(1)上升泉—具有压力(图11-3a、b);
(2)下降泉—仅受重力驱动(图11-3c、d)。


图11-3 各种泉水的成因
(a)和(b)为承压,(c)和(d)为不承压



五、地下热水(温泉)(hot spring)
  人类利用地热的历史十分悠久,世界各地都有利用温泉取暖、治病、强身、休闲甚至烹饪的做法。二战以后,世界各地还建立多座地热发电站。过去以为,温泉起源于深部岩浆,因为温泉中所含各种金属元素及气体与岩浆作用晚期的气液类似。但是,实际上大部分温泉旁边并没有火山活动,也没有证据表明多数温泉之下有熔融的岩浆。例如,闽、粤、琼等省温泉资源十分丰富,但目前这些地方却无活动的火山,深部也无残余的岩浆。那么,温泉是如何形成的?同位素研究表明,绝大多数温泉是大气降水经深循环而形成的,地球表层30℃/km的平均地热增温率暗示,来自一定深度的地下水都可以成为温泉。

  然而,地热增温无处不在,但为什么温泉的分布却十分有限?大气降水要形成温泉,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必须下渗到较深的位置而被加热,二是加热了的地下水必须能够返回地表。前者要求存在通往深部的通道(例如深大断裂),后者要求具有足够的水头压力(例如地形反差),两者缺一不可。这就是在大平原之内或在高山之巅难有温泉存在的原因。所以,温泉一般分布于大山山麓地带,那里不但有规模较大的断层,也有明显的地形反差。深部热水在上升途中会逐渐降温,若流速太慢,在到达地表前已经冷却;反之,若深循环水流速太快而未充分加热就到达地表,水温也受到一定限制,两者均不利于温泉、特别是高温温泉的形成。当然,如果深部热水在浅部混入了冷水,也会降温。可见,温泉形成为小概率事件,但成因并不神秘。

一般把温度高于当地年平均气温的地下水都称为地下热水,按水温又可作如下划分:
低温热水—20-40℃;
中温热水—40-60℃;
高温热水—60-100℃;
过热水——>100℃。
第三节  地下水的地质作用
与地表水一样,地下水也会发生侵蚀、搬运及堆积作用。

一、地下水的剥蚀作用和喀斯特现象
1. 地下水的剥蚀作用(潜蚀作用)(underground erosion)
(1)机械冲刷(mechanical erosion)
(2)溶蚀(corrosion)—含碳酸根的地下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解。

    上式是可逆反应,向右向下进行为溶蚀,反方向则为沉淀。水中CO2含量增高,水的溶蚀力增大;反之,水中Ca2+含量增高,水的溶蚀力减弱。

2. 喀斯特(karst)(岩溶)
以地下水为主、地表水为辅,对可溶性岩石进行以化学溶蚀为主、机械冲刷为辅的地质作用,也指由该作用形成的地貌。也有把喀斯特作用称为karstification。

3. 喀斯特地貌
各种喀斯特地貌(karst landform)有(图11-4):
溶沟和石芽;
落水洞;
溶斗与喀斯特湖;
干谷和盲谷;
峰丛,峰林,孤峰(图11-5);
溶洞和地下暗河;
溶蚀谷和天生桥;
喀斯特洼地与喀斯特平原。


图11-4 各种喀斯特地貌示意(据曹伯勋,1995)

形态组合:I-喀斯特高原;II-峰丛-洼地;III-峰林-洼地;IV-喀斯特平原。
喀斯特形态:1-喀斯特塌陷;2-石林;3-溶蚀洼地;4-落水洞(或漏斗);5-暗河;6-地下湖;7-溶隙;8-溶蚀残丘(或孤峰);9-石柱;10-石钟乳;11-石笋;12-石幕;13-洞穴角砾;14-抬升的洞穴;15-溶岩泉;16-陡崖。
A-地表溶岩;B-地下溶岩。


图11-5 海上喀斯特地貌(张珂摄于越南下龙湾)

4. 影响喀斯特发育的因素
(1)气候。温湿地区有利于喀斯特的发育,因此,华南地区喀斯特地貌比华北、西北等地更加发育。
虽然冷水有利于提高CO2溶解度,但却与高温多雨的热带喀斯特地貌更加发育的事实矛盾。研究表明,热带土壤中生物产生的CO2高,水的流动性大,溶蚀能力反而高于寒带。观测和计算表明,华南溶蚀速率是北方的2-4倍(宋林华,2000)。
思考:如果在干冷地区见到发育良好的喀斯特地貌,如何解释?

(2)岩石性质。可溶性岩石是喀斯特形成的物质基础。例如石灰岩、白云岩等,尤其是石灰岩,喀斯特发育更为彻底,白云岩、泥质灰岩、硅质灰岩等喀斯特发育较差。值得一提的是,一些碎屑岩类如红色砂岩虽然碎屑成分为石英、长石等难溶矿物,但胶结物却为碳酸盐类,因胶结物的溶蚀,也能形成千姿百态的地貌(假岩溶地貌),称为丹霞地貌(Danxia Landform) (图11-6)。丹霞地貌最早在广东丹霞山定名,我国研究程度最高,目前已经引起国际地貌学界的广泛关住。

(3)地质构造。显而易见,沿构造破碎带更有利于喀斯特发育,不难发现,许多喀斯特都表现出一定的方向性和等间距性,均是受控于地质构造的表现。

    (4)水质与流动性。含CO2地下水是具有溶蚀性的先决条件。溶解了碳酸盐的地下水只有不断地流走,才能使水中的盐类处在不饱和状态,否则,饱和溶液不再具有溶蚀能力。

    (5)构造运动。构造抬升是喀斯特得以发育的前提。一旦构造抬升,喀斯特作用便迅速展开。否则,如果长期构造稳定,地下水循环微弱,不利于喀斯特作用的进行。

图11-6 丹霞地貌素描(彭华教授提供)
左:广东丹霞山巴寨,右:浙江烂柯山天生桥
喀斯特发育的条件可概括为:①可溶性,②透水性,③溶蚀性,④流动性。


5. 喀斯特水循环和溶蚀基准面
(1)喀斯特水循环(karst groundwater cycle)
被河流切割的喀斯特地块中,水流与一般地下水分带类似(图11-2),可大致分为如下几个带(图11-7):


图11-7 喀斯特地下水循环示意

1- 垂直循环带,2- 季节变化带,3-水平循环带,4-深部循环带

① 垂直循环带(包气带)(vadose zone, unsaturated zone)。地面至洪水期潜水面之间,地下水以垂直运动为主,发育垂直形态的喀斯特。我国黔南桂西北地区该带厚度达数百米,甚至千米以上。

② 季节变化带(seasonal fluctuation zone)。洪水期和枯水期潜水面之间。地下水水平和垂直流动交替出现,垂直和水平喀斯特兼而有之。

③ 水平循环带(horizontal circulation zone)(潜水)。枯水期潜水面之下,地下水大致呈水平流向河谷,水平洞穴发育。河床之下,部分地下水以虹吸管方式向河谷排泄,具有一定的承压性质。

④ 深部循环带(deep circulation zone)(承压水)。具有承压性质,水流缓慢,喀斯特作用微弱,仅有少量蜂窝状小洞穴。

(2)溶蚀基准面
  与侵蚀基准面类似,溶蚀基准面(base level of karstification)指的是喀斯特作用的下限。目前发现,世界上许多溶蚀作用发育到地下水位以下很深的位置,司威治就曾认为,溶蚀基准面是碳酸盐岩的底板。但绝大多数喀斯特水流受河水面或海平面的控制,因此,河谷底部和海平面应当是主要的溶蚀基准面。如果把前者称为终极溶蚀基准面的话,那么,后者则相当于地方性的溶蚀基准面了。但终极溶蚀基准面可以低于、也可以高于地方性的溶蚀基准面。

二、地下水的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
1.搬运作用
主要以化学搬运作用为主(真溶液和胶体),兼有溶洞和地下河的机械搬运作用。

2.沉积作用
(1)机械沉积。与河流沉积相似,水动力减弱是机械沉积作用的原因。
(2)化学沉积。当地下水中CO2分压降低,方程10-1向左进行,便发生沉积,形成石笋、石幔、石柱等钟乳石地貌。
(3)洞穴中的堆积类型:

① 化学沉积。各种钟乳石。
② 重力堆积。各种崩塌形成的崩积物。
③ 地下河湖沉积。与地表河湖类似。
④ 生物和文化堆积。洞穴还是古动物和古人类栖身之地,常有古生物、古人类及古文化堆积。例如周口店猿人、马坝人、汤山人等古人类化石都发现于洞穴中。当然,也有不少洞穴的生物文化堆积是地下河流搬运而来的。
思考:洞穴中如果仅有碳酸盐沉积说明什么问题?如果洞穴中沉积的砾石磨圆好、成份复杂又说明什么问题?
本章小节
1. 沉积物或地下岩石(层)中的空隙包括孔隙、裂隙和溶隙等3类。

2. 岩石的透水性大小的影响因素有孔隙大小和孔隙多少,以前者为主。不能透过也不能排出地下水的岩层称隔水层,能够渗透地下水的岩层称透水层,既透水又饱含水的岩层称为含水层。

3. 地下水中含量最高的元素(Cl-,SiO42-,Na+,K+,Ca2+,Mg2+)。地下水所含元素的离子、分子和化合物的总含量称为矿化度,其中所含Ca2+与Mg2+的总量为地下水的硬度。

4. 按照埋藏条件,地下水划分为:包气带水、潜水和承压水;按照含水层空隙性质,地下水划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和喀斯特水,这三种水可以承压,或不承压。

5. 多数情况下,潜水的分布区和补给区一致,承压水的分布区和补给区不一致。地下水的排泄途径有:泉(水平排泄)、蒸发(垂直排泄)和人工开采等。泉又可分为上升泉和下降泉两类,前者承压、后者不承压。

6. 大气降水要形成温泉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下渗到深部而被加热的通道(深大断裂),(二)返回地表的水头压力(地形反差)。
7. 地下水的剥蚀作用(潜蚀作用)包括机械冲刷和溶蚀等两种作用,后者受水中CO2和Ca2+含量的控制,前者含量升高以溶解为主,后者含量升高以沉淀为主,是可逆反应。

8. 喀斯特(karst)(岩溶)指以地下水为主、地表水为辅,对可溶性岩石进行以化学溶蚀为主、机械冲刷为辅的地质作用,也指由该作用形成的地貌。

9. 影响喀斯特发育的因素有气候(温湿利于喀斯特发育)、岩性(可溶性岩石)、构造(断裂)、水质(CO2和Ca2+含量)与流动性以及构造运动(抬升)等等。喀斯特发育条件概括为:岩石的可溶性和透水性;水的溶蚀性和流动性。

10. 被河流切割的喀斯特地块中,地下水可大致分为垂直循环带(包气带)、季节变化带、水平循环带(潜水)、虹吸管式循环带和水部循环带(承压水)等等。

11. 溶蚀基准面指的是喀斯特作用的下限。一是碳酸盐岩的底板。二是河谷底部和海平面。

12. 地下水主要以化学搬运作用为主(真溶液和胶体),兼有溶洞和地下河的机械搬运作用。
13. 地下水的沉积作用分为机械沉积和化学沉积两类,前者与河流相似,后者形成石笋、石幔、石柱等钟乳石地貌。

14. 洞穴中的堆积类型:化学沉积、重力堆积、地下河湖沉积以及生物和文化堆积。

重要术语
孔隙(pore),孔隙度(porosity),裂隙(fissure),洞穴(溶隙)(cavity),岩石的透水性(permeability),隔水层(aquitard),不透水层(impermeable),透水层(permeable bed),含水层(aquifer)。
矿化度(degree of mineralization),硬度(总硬度)(hardness)。
包气带水(vadose water, unsaturated zone),潜水(groundwater)和承压水(confined aquifer)。孔隙水(pore water),裂隙水(fissure water),喀斯特水(karst water)。
泉(spring),地下热水(温泉)(hot spring)。
潜蚀作用(underground erosion),机械冲刷(mechanical erosion),溶蚀(corrosion),喀斯特(karst)(岩溶),喀斯特地貌(karst landform)。
垂直循环带(包气带)(vertical circulation zone, vadose zone, unsaturated zone),季节变化带(seasonal fluctuation zone),水平循环带(全饱和带)(horizontal circulation zone, full saturation zone),深部循环带(deep circulation zone)。
溶蚀基准面(base level of karstification)。

0

主题

289

铜板

4

好友

助理工程师

Rank: 5Rank: 5

积分
151
发表于 2012-5-8 12:22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
小人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在线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