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信很多人都看过全球变暖大骗局,这是对这个纪录片的评论。
传说中的大骗局
Phiphy @ 2007-7-22 14:40:07
今年三月份出的一个纪录片《The Great Global Warming Swindle (全球变暖大骗局)》,多少人看过?我发现一些人在推荐,似乎很相信的样子。在讨论这部片子之前,我不得不郑重地指出一个几乎所有人都存在的误会:这部纪录片不是BBC的,而是由英国WagTV公司制做,由Channel 4(英国第四大电视台)播出,跟BBC一点关系都没有(不信去各自的主页上找找看)。这明明在纪录片结尾说明了——A Wag TV Production for Channel 4,为什么几乎所有人都以为是BBC呢?难道是它其中引用了BBC的一些老纪录片片断,但你要仔细看的话,大部分引用都是在讽刺或批驳,BBC有那么傻吗?或许是BBC的纪录片太有名了,只要来自英国就是来自BBC?可是这纪录片明明就不是BBC的风格。BBC做纪录片,如果是存在学术争议的,一定是对持正反态度的科学家都进行采访,证据和理论的争论采用拉锯模式,一环扣一环,决不会这样只单方面展示一边的说法,更不会以“骗局”,“阴谋”这种可笑的幼稚口吻来形容反对的观点。由此可见,人云亦云在网络中是多么盛行。大家无论是要感激还是要批判,还都请找对了对象,不然BBC可真冤哪。(PS:后来发现还有人以为Channel 4是BBC的第四频道,什么事儿啊,Channel 4 就是 Channel 4, 啥时候被BBC吞了?)
能有一部讨论非主流观点的纪录片是好事。但问题在于你是否以客观科学的态度来看待这些问题。 任何学术问题都不可能不存在争议,因为我们能得到的数据总是有限的,所以需要做一些假设和模拟,然后靠积累更多的数据来检验假设的自恰性和有效性。不同人看重不同的方面,利用不同的假设,得出不同的结论, 而且当某种理论的证据积累得远远多出其他理论时,自然会占据主流, 这是科学界再正常不过的事了,怎么会被说成别有用心的“骗局”呢?倒是利用这些争议,片面地例举证据,断章取义地引用科学家的话,甚至伪造数据,以达到宣扬自己观点的目的,那才是在制造骗局。而这个骗局,现在已经被揭穿。
Channel 4因在气候变化的纪录片中伪造数据被起诉(C4 accused of falsifying data in documentary on climate change)。起诉者正是纪录片中出现的那位研究太阳活动的科学家Eigil Friis-Christensen.在影片中,他提供了至关重要的一个证据——最近400年的太阳活动曲线,并说明相比二氧化碳排放量曲线,太阳活动与温度变化吻合得更好。然而,事实是怎样的呢?Eigil Friis-Christensen指出,1610至1710年之间的数据根本就是空白,纪录片伪造了这一百年的数据,使它看起来在400年中都符合得很好。而且,纪录片用的是过时的数据,它让我们以为最近30或40年的太阳活动曲线与温度变化都符合得很好,但事实上,从1985年以后,他们就没有观察到任何太阳活动加剧,而此时温度正在直线上升。Eigil Friis-Christensen确实不完全赞同主流观点,他认为太阳活动的影响被忽视了。但他同时也表示,自己的文章中并没有排除人为因素是造成升温的主要原因的可能性。作为一个科学家,最重要的是谨慎地审视各方面证据,而不是贸然下结论。
另一位向Channel 4发难的科学家是片中的海洋专家Carl Wunsch。他在写给Wag TV老总的邮件中(见评论109)说,他被骗了。他在同意接受采访时,以为这是一部用平衡的观点讨论气候变化中复杂因素的纪录片——这是英国电视一向的优良传统,结果没想到会如此片面和有倾向性。他只是对一些英国媒体大肆夸张全球变暖的后果不满,想借此澄清一些科学事实,讨论什么因素最重要,什么东西不相干。他说,要做这样的批判评论,不是一刀一枪就能解决问题的,这需要彻底地检查整个科学。然而,他提到的方方面面的因素却被断章取义,只言片语的拼凑甚至达到了完全违背原义的效果。比如他说,二氧化碳在大气中含量很少,观众仅凭这一句话就会以为二氧化碳对大气影响很小。但是,这显然是不对的,任何一个大气科学初学者都会告诉你,因为含量高的气体根本就跟温室效应无关,如果不是故意要造成错误印象,导演是决不会留着这种误导不管的。另一个例子是,他提供了海洋升温放出二氧化碳的解释,本意是想说明这使得温室效应更加严重,另人担忧,然而纪录片却用它说明相反的观点:二氧化碳的释放是纯自然现象,跟人类活动无关,因此不用担心任何东西。Carl Wunsch很恼火,他说他跟媒体打过交道,知道科学观点在媒体宣传中受到曲解是很常见的,但遇到这样的事情还是头一遭。该纪录片败坏了他的学术声誉,他要求以后不得播出有他参与的部分。
不仅如此,英国《卫报》还指出,纪录片中使用的云层数量和太阳活动相关性的数据,是用错误的云层统计数据(非全球的)得出的,后来有人用全球的云层统计数据研究,发现没有任何相关性。另外,大气高层温度上升没有地表温度上升快这一与全球变暖理论矛盾的数据,在2005年被证实是卫星测量数据出错。科学研究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不是随手抓一片科研杂志上的文章就是真理。故意用一些过时的和已经被证伪的数据来说事儿,居心何在?
关于片中提到的对全球变暖主流理论的一些质疑,其实都不是新东西,它们已经被回答了无数遍,也只不过能用来哄哄外行而已。除了上面提到的一些,还有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为什么历史纪录的二氧化碳变化滞后于温度变化?这其实正是主流观点的证据而不是反证。温度上升会让海洋释放更多的二氧化碳,因此升温确实是二氧化碳增多的原因,但这并不与二氧化碳导致升温矛盾,因为这是一个正反馈过程,因为这个正反馈,全球变暖才更另人担忧。其实重要的问题不是看谁在前谁在后,而是要统计人类活动释放的二氧化碳占多大比重。纪录片中给出的结果完全不对(其实根本就没给具体数据),火山所放出的二氧化碳还不及工业排放的1%,而海洋现在对二氧化碳的净效果是吸收而不是排放(别忘了海洋升温滞后于大气)!至于生物的自然排放,我们根本就不用担心,因为如果生态平衡的话(即保持植物和动物的比例一定),它们是完全能被植物全部吸收的。因此,大气二氧化碳的增加不外乎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化石燃料的燃烧,一是毁林燃烧,它们都是把以固体形式存在的碳变成了二氧化碳,把原本固定在地表和地下的碳释放到大气中,考虑到碳原子的个数是守恒的,大气二氧化碳增加也就不难理解了。
如果你对更多的细节感兴趣,可以看这里:RC wiki。Real Climate做了一个关于媒体中各种争议的档案,澄清了很多误导,也包括 The Great Global Warming Swindle
真理并不总是掌握在多数人手里,但在更多的情况下,也并不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多数人不应该压制少数人,少数人也没有必要自封“异端”博得同情。别忘了,当全球变暖刚提出来时支持者还是少数呢,布什government一年前还把反对全球变暖的科学家当块宝呢,现在迫于压力终于转变态度,莫非他们就感到失宠的恐慌,就开始构造“government阴谋论”了。为了申请科研经费而制造骗局? 难道为自己用客观证据坚定了信心的课题去要钱是偷鸡摸狗的事?为经费而夸大科研意义的事确实存在,但如果要按这种逻辑推论的话,所有主流科学研究都不应该得到支持,因为他们都是金钱驱使的“骗局”。我们究竟应该相信什么?不是这些表面的种种揣测,无论他们是否空穴来风,一点意义都没有。我们应该看科学本身,看它的证据和论断是否有问题。其实科学主流是什么,对真正的科学研究者来说意义不大,只是公众会因此受到引导罢了。主流只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它的证据现在看来是最充分的,但并不是毫无漏洞的。主流代表了最大的可能性,而在面对人类生存环境的问题上,最保险的路,自然是接受这个最大可能性。
人类的盲目和冲动,往往容易让我们揣着好心办坏事,但并不能因此否定动机。一些反对环保的人其实是反对极端环保主义者,但难道就只有他们在倡导环保吗?该片中一再地强调极端环保主义者,反工业化和资本主义造成的危害,但他们究竟有多少人?
什么东西染上政治色彩都会变得比较恶心,但我们就要全盘否定吗? 控制全球变暖现在是环保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不能因为它不可避免的政治色彩就排斥它,相反,我们不得不利用政治,关键是要利用好。该纪录片的最后想拿非洲国家博得大家同情,这是很无聊的手段,立个极端环保主义的虚靶子,拿着非洲做挡箭牌,根本目的其实是推卸发达国家的责任。所谓倡导非洲用太阳能,是少数极端环保主义者的观点,根本就是不值得考虑,京都议定书没有对发展中国家做任何限制,怎么可能逼着非洲去做发达国家都做不到的事?全球变暖的责任当然是按发达程度分配的,我一直强调中国的责任,那也是因为相对中国的影响,我们现在做得还不够,并不是让中国承担跟欧美一样的减排义务。至于几乎没有工业的非洲,我看现在根本就没有必要去限制他们。其实大家也都看到了,在这场环保斗争中,真正损失最大的是发达国家,更确切的说,是它们的传统工业巨头们,否则美国也不会那么畏首畏尾。对于工业结构尚未完全成型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这其实是机遇大于挑战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