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有参考价值:
(1)对于抗滑桩的设计,除了确定其主要滑动面之外,还要考虑存在着次要滑动面的可能。
(2)对于特殊情况下的土体,例如自稳性较差的松散土层以及有地下水流的富水土层等,对于其土压力大小应如何计算,以及抗滑桩应如何设计(如锚固长度、断面大小、桩间距等)可通过试验或模拟试验而予以改进。
(3)煤系地层的地质特征及与之相关的抗滑桩设计(亦可考虑其他工程的结构设计),是否可列为专题而予以专门研究,以期能得出相应的结论。
(4)对于深路堑抗滑桩在施作完毕后,采用大型机械挖移桩前土石方和施工桩前挡墙时,很快就形成了桩的临空面。按照悬臂理论应该是不成问题的。但桩前被动土压的突然卸荷,是否会使桩柱产生瞬时(或突然性)的巨大应力负荷而影响其稳定性,需作一些科学试验以验证。
(5)抗滑桩完工后,特别是在施作下道工序前后,对于其观测或量测,应及时跟上,作为了解其有效性的手段之一。一般来说,抗滑桩的失效,总是有从量变到质变这样的渐变过程,除非是遭遇到不可抗拒的天灾或其他原因,否则是不会发生突变的。如能在渐变过程中及时采取有效的工程补救措施,而在其量变时加以抑制,那么可减少其完全失效的可能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