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明 不仅仅是“扫墓 节 ”
它,是中华民族特殊的“文化时间”;
它,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综合性节日,踏青游玩和祭祖扫墓构成了它并行不悖的两个组成部分。
它的名字叫“ 清明 ”。
“春风重拂地,佳节倍思亲”。4月5日,中华民族又将迎来一个扫墓祭祖、缅怀先人的特殊“文化时间”——— 清明 节 。无论身处何地、离家多远,每个中国人内心深处都蕴藏了一份 清明 追思情怀。专家指出,作为我国老百姓生活中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充实完善现代“ 清明 文化”可在和谐社会建设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特殊“文化时间”尚待充实
历史上, 清明 节 曾和寒食 节 连在一起。在唐代,人们是每到寒食便上坟扫墓。从唐末五代发展到宋代,扫墓习俗开始改在 清明 。“从寒食 节 与 清明 节 的兴衰变化,我们不难看出 清明 节 真正的生命力,渊源于扫墓祭祖的习俗,渊源于中国人对于自己先人的追思和缅怀。”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历史系刘晓峰副教授说。
每逢 清明 前后,市民都会自发形成一支浩浩荡荡的“扫墓大军”涌向市郊公墓祭扫先人,尽管“人流”“车流”的拥堵每年都会带来一些不便和烦恼,但“扫墓大军”人数却在逐年增加。
“如今,人们过 清明 节 大多还是单一扫墓的方式。只有改变这种单一的过节形式,将人们引导分流到多种多样的 清明 活动中,才能从根本上缓解‘ 清明 大下乡’现象。”上海市公共关系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陈士良说。
“自古以来 清明 节 是一个综合性节日,而不仅仅是一个‘扫墓 节 ’。”陈士良说,“ 清明 节 成为国家法定假日,仅仅是为 清明 文化复兴提供了一片土壤、一个舞台,我国传统节日中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在历经多年冷落之后,并不会因为放了一天假而全面复兴,文化的回归和建设需要全民深耕,需要社会各行各业的积极参与。”
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复旦大学郑土有教授介绍说, 清明 节 不仅是扫墓祭祖的重要日子,也是人们主动顺应时节到户外踏青郊游、运动嬉戏的时节。祭祖扫墓和踏青游玩构成了 清明 节 并行不悖的两个组成部分。自古以来,我国各地逐渐形成了在 清明 荡秋千、拔河、斗鸡、扑蝶、采百草、放风筝、打马球、插柳、食青团等众多习俗。
可否像春晚那样办“清晚”?
每年除夕的春节联欢晚会已成为中国人年夜饭的一道“文化大餐”,深受老百姓喜爱。陈士良建议我国每年 清明 节 也举办一场以“追思怀念、深思抒怀”为主题的“清晚”。晚会可以充分展示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 清明 文化民俗,可以追思历代先贤先烈们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可以引导人们反思生命价值、人生追求等深层次话题。在每年 清明 前后,为治疗社会“浮躁病”刮起一阵“ 清明 之风”。
“比如在 清明 饮食上,历史上的‘寒食’就是我们今天的‘熟食’。餐饮业在年夜饭上掀起商业大战,但在 清明 节 却偃旗息鼓,这其中还有很大的市场空间。”陈士良说,“许多人祭扫时都会在家里烧几个菜,摆在老祖宗墓前。完全可以借助市场力量专门制作祭扫用的‘寒食’,几素几荤、有酒有肉有点心,装成一个礼盒便于携带。”
“ 清明 不仅是一个缅怀先人的节日,出游踏青也是 清明 节 里很重要的支撑部分。”复旦大学能源经济与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吴力波说,“可以考虑在这个时节增设一些短途项目,把扫墓和踏青相结合,拓展 清明 旅游消费的新热点,带动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创新消费模式。”
“ 清明 节 应是一个让人们思考生命的节日。”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顾晓鸣认为,踏青、相亲一样是可以在这个节日去做的事,千万不要把这个节日肤浅化了,要从人类学的角度去看生命的意义,去理解它文化的内涵。 |
|